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月25日 8:00—10:30】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克劳瑟以及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使用纠缠光子进行实验,建立了验证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基础以及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爱因斯坦除建立相对论外,还因对现代物理学的另一个支柱即量子力学的质疑和反对而闻名。1935年,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质疑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有两个粒子在相互作用后分开,那么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样一来,两个粒子的相互感知似乎是超距瞬时的。这种超光速的作用违反了当时公认的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最快的结论,因此爱因斯坦将其称作“幽灵般的超距作用”。1964年,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贝尔不等式这一试验检验方法。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则爱因斯坦的理论正确;反之,则爱因斯坦是错的。因此,贝尔不等式的意义在于,把涉及量子力学的争论从有关因果性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的科学问题。
从1972年到1998年,克劳瑟、阿斯佩、塞林格等科学家接续对贝尔不等式进行了测试,证明其不成立,但直到塞林格才给出了决定性的证明。三人的工作展示了研究和控制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的潜力,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目前,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已经成为备受各个主要科技大国瞩目的重点科研领域。可以预见,人类未来的生产和生活,将会因此深刻地发生改变。
(摘编自《从否定爱因斯坦到发展量子信息: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析》,《南方周末》)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末,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储存、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量子纠缠从理论推向了应用,其中塞林格的博士生、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当时的研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潘建伟回国工作后,继续进行量子信息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领衔的团队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22年5月创造了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量子通信通常采用单光子作为物理载体,最为直接的传输方式是光纤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间信道。但是,这两种信道的损耗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指数式增加,近地大气信道还会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此外,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号不能像经典通信那样被放大,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纪录只有百公里量级。而外太空几乎真空,对于光信号的吸收损耗几乎为零,因此通过卫星的辅助可以极大扩展量子通信距离。2003年,潘建伟团队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2012年,潘建伟领衔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首个百公里的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充分验证了利用卫星实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6年8月16日,该团队成功研制的“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正式开展科学实验。此后,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一系列星地量子科学实验。其中包括首个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以及星地量子态远程传输,证明了在地星千公里距离上能够完成量子比特的传输,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网络奠定了基础。


浏览完整试题“墨子号”的成功掀起了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的研究热潮,美国、日本等国际上的各方力量随后皆开始探索自己的广域量子通信之路,提出或加速了一系列空间量子科学布局。2017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关于未来空间量子物理发展方面的白皮书。同期欧洲航天局也发布了空间量子技术的白皮书。“墨子号”系列实验开启了利用空间平台开展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前沿研究的广阔天地。
(摘编自《“墨子号”何以激起空间量子科学热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三体》三部曲没有贯穿始终的真人主角,只有一位贯穿始终的非人主角,就是智子,到了第三部,智子还化身为了一位美女。智子是三体人制造出来的随时可以展开成包围地球的大网的微观粒子。它除了可以做低维展开,还是三体人送到地球来的“信使”。它可以监察人类的一切活动,有时也会变身成一个不大不小的球状体和地球人沟通。在三体文明那边,还有对应的一个智子,两个智子构成一个量子纠缠态。如果这边的智子看到了什么,那边的智子也会看到相同的东西,还可以将这个信息交给三体人。这样,瞬时量子通信就完成了。这种设定,刘慈欣一定借用了量子通信,且假设量子通信是瞬时的,不会有普通通信的时间延迟。我认为这种设定是不可靠的,到目前为止,量子通信的手段都涉及普通的通信,而目前普通通信的速度都为光速所限,所以肯定有时间延迟。
(摘编自李淼《〈三体〉中的物理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验证了两个粒子超距瞬时的相互感知超越了光速,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
B. 20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都通过实验给出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决定性证明。
C. 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地表量子态传输,创造了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的新纪录。
D. 《三体》中两个智子在地球上监察人类活动,与人类沟通,还能通过量子纠缠完成瞬时量子通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贝尔不等式被三位科学家证明不成立,由此证明了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论断是正确的。
B. 此前国防、金融、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在量子通信出现以后,将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C. 由于量子通信信号的特殊性,加之传统传输方式和地球曲率等因素的影响,量子通信发展曾受制约。
D. 量子技术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新成果,掀起了各主要科技大国的研究热潮,或将改变人类未来。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科学研究过程,介绍科学知识,但又未过多引用专业术语,符合通俗报刊的语言要求。
B. 材料二打破时间顺序,先介绍2022年5月我国“墨子号”卫星实验取得的卓越成绩,以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
C. 材料三虽没有介绍《三体》的完整情节,但对小说中幻想的内容作了科学阐释,能加深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D. 前两则材料介绍科研现状,并展望未来,材料三提及科幻小说的内容,又落脚现实,可见科学与幻想相辅相成。
4. 《〈三体〉中的物理学》是一部对科幻小说《三体》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阐述的科普类作品。请根据材料三的相关内容,简要概述科幻小说与科普文的不同。
5. 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一般包含哪些环节?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 C 2. A
3. D 4. ①科普文严谨科学、尊重事实和实际取得的研究成果;
②科幻小说虽然也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但有大量的想象和虚构。
5. ①提问疑问。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完备性的质疑,激发了后续一系列深入研究。
②提出实验方法。贝尔提出不等式,把涉及量子力学的争论从有关因果性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的科学问题。
③实验验证。克劳瑟、阿斯佩、塞林格通过实验证实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奠定了量子理论的实验基础。
④应用研究。潘建伟团队将理论应用于通信领域,成功研制并发射“墨子号”卫星,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文本展现了量子物理学的科学探索历程:从爱因斯坦的质疑到贝尔不等式的提出,再到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验证,最后到中国“墨子号”的实践应用。材料结构清晰,由理论到实践,由历史到前沿,展现了科学研究的延续性与突破性。科普语言通俗易懂,兼顾科学性与可读性,特别是通过科幻小说的对比,既体现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差距,又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想象力源泉。整体呈现了量子物理学从质疑到验证再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验证了两个粒子超距瞬时的相互感知超越了光速”错误。由原文“质疑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两个粒子的相互感知似乎是超距瞬时的”可知,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是“质疑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出“两个粒子的相互感知似乎是超距瞬时的”这一假设性场景,而非“验证了”该现象。
B.“都通过实验给出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决定性证明”错误。由原文“克劳瑟、阿斯佩、塞林格等科学家接续对贝尔不等式进行了测试,证明其不成立,但直到塞林格才给出了决定性的证明”可知,并非“都通过实验给出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决定性证明”。
D.“两个智子在地球上监察人类活动,与人类沟通”错误。由原文“它可以监察人类的一切活动……两个智子构成一个量子纠缠态”可知,《三体》中的两个智子,只有一个在地球监察人类的活动。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证明了……是正确的”错误。结合“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则爱因斯坦的理论正确;反之,则爱因斯坦是错的”,而贝尔不等式被三位科学家证明不成立,所以证明的是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论断是“错误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D.“可见科学与幻想相辅相成”错误。材料三中《三体》作者借用了量子通信,体现科学对幻想的作用。而材料中没有体现幻想对科学的作用,所以“相辅相成”错误。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力。
①科普文以阐释科学原理、澄清事实为目的,内容需贴合现实科学认知。如明确“量子通信无法实现瞬时传输”,并解释“因依赖普通通信手段、受光速限制”的科学依据,核心是严谨科学、尊重事实和实际取得的研究成果,避免脱离事实的虚构。
②《三体》以“智子”“瞬时量子通信”等设定为核心,虽借用“量子纠缠”等科学概念,但会基于创作需求进行虚构延伸,突破了现实科学边界,本质是服务于故事逻辑的艺术想象,所以科幻小说虽然也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但有大量的想象和虚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爱因斯坦基于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怀疑,并提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思想实验,质疑“两个粒子的相互感知似乎是超距瞬时的”是否违反狭义相对论,直接引发了后续关于量子力学本质的争论。所以,第一个环节为提出疑问。
②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将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支持者的哲学争论转化为可通过实验检验的数学不等式,明确“若不等式成立,则爱因斯坦正确;反之则量子力学的纠缠特性成立”。所以,第二个环节为提出试验方法。
③克劳瑟、阿斯佩、塞林格等科学家接续对贝尔不等式进行了测试,证明其不成立,塞林格给出了决定性的证明。所以,第三个环节为实验验证。
④潘建伟团队基于“星地量子通信”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于2016年成功研制“墨子号”卫星,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所以,第四个环节为应用研究。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间谍
都德
他叫斯苔纳,小斯苔纳,是巴黎人。
这孩子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原先是海军士兵,现在在一个小花园里做看门人。巴黎所有行色匆匆地来这些花园里躲避车马喧嚣的人们都认识斯苔纳老爹,而且都很喜欢他。
斯苔纳老爹非常爱他的儿子!傍晚放学后,小男孩总要到花园里来找父亲,两人就在花园的小径上散步,每经过一条长凳,他们都会停下来向熟客们问好、回礼。每当这时,老人总是无比幸福。
不幸的是,自从普鲁士人围城以后,一切都变了。斯苔纳老爹看守的花园被关闭了,成了存放汽油的地方。可怜的老人不得不时时照看着,独自一人在这空荡杂乱的花园里度日如年。不过,小斯苔纳对这种新的生活却并不怎么抱怨。
围城!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太好玩了!不用上学,成天放假!小男孩从早到晚都在外面玩耍。他成天跟着驻扎在附近的部队去城墙边,听军乐,看义勇军操练……不过,最有趣的还是木塞赌钱,当然,他自己从来不赌,因为这需要很多钱。他只是看别人玩,这也使他感到满足!
有一个大个子,每次下注都是一百苏(等于五法郎),这让小斯苔纳羡慕不已。有一天,一枚硬币滚到了小斯苔纳的脚下,大个子趁着捡硬币的机会,低声对他说:
“你羡慕了,是吗?好吧,你如果想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上哪儿去弄钱。”
他把小男孩带到广场的一个角落,让他跟自己一起去卖报纸给普鲁士人:跑一趟可以得三十法郎。
起初,小斯苔纳非常愤怒地拒绝了他,接下来他一连三天都没有再去看木塞游戏。这是可怕的三天:小斯苔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夜里,他梦见成堆的木棒竖在他的床头,一百苏硬币闪闪地发着光,排着队平躺着飞来飞去。第四天,他回到水塔广场,找到了那个大个子,接受了他的引诱。
一个下雪的早晨,他们出发了。路上,小斯苔纳恍恍惚惚,仿佛身处梦境。
大个子熟悉路,他从田野穿过,以避开岗哨。他们最终来到一座义勇军的大哨所前,这是无法避开的必经之路。义勇军们穿着短小的大衣,蜷缩在满是积水的战壕里。大个子哭诉父母双亡,只能到田里捡些土豆充饥,士兵不允通过。正当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一名上了年纪的中士从哨所里走出来,他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很像斯苔纳老爹。
“行了,小家伙们!别哭了!”他对孩子们说,“让你们去。不过,你们先进屋暖暖身子,这孩子都快冻僵了!”
哨所里,大家挪了挪身体,给两个孩子腾出一点地方,又给他们喝了几口水,吃了一小块冻得发硬的饼干。他们正喝的时候,一名军官走到门前,把中士叫了出去,低声和他说了几句话,然后就匆匆走了。
“小伙子们!”中士满面春风地回到屋里,“今晚可以打个痛快仗了!我们截获了普鲁士人的口令。我想,这回我们总该把这失地从他们手中夺回来了!”
屋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和笑声,士兵们唱起歌,跳起舞,擦起了刺刀。
趁着这番喧闹,两个孩子溜走了。越过壕沟,穿过平原,来到了普鲁士人的身边。
两个巴黎孩子进门时,迎接他们的是一阵快乐的欢呼声。他们把报纸交给普鲁士人。
从那一刻起,小斯苔纳就觉得仿佛有一只手压在他的胸口,不让心脏跳动。大个子压低了嗓门,军官们聚拢到一起,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这个无耻之徒正在向他们报告义勇军准备偷袭的情报!
这一次,小斯苔纳气愤地站了起来:
“不要说,大个子……我不想你说。”
可是,大个子只是笑了笑,继续讲他的。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个军官指着屋门,对两个孩子说:
“快滚吧!”
大个子出门时,把钱币弄得丁当直响,斯苔纳垂头丧气地跟在他身后,泪水盈眶。
两个孩子回到平原。老中士正忙着安排手下的士兵,一脸的兴高采烈!两个孩子走过时,他认出了他们,还向他们投去了一个友好的微笑。啊!这微笑让小斯苔纳多么难受呀!有一刻,他真恨不得大叫一声:
“别去那里……我们出卖了你们。”
可是大个子对他说:“要是你说出去,我们就会被枪毙。”他害怕极了。
回家途中,小斯苔纳的口袋变得越来越沉重了,而压在他胸口的那只手也收得更紧了。在他眼里,巴黎已不再和原来一样。眼前走过的人都严肃地看着他,似乎都知道他是从哪里回来的。在车轮的滚滚声中,在运河沿线军鼓的打击声中,他到处都听到“间谍”这两个字。他终于回到了家,看到父亲还没有回来,小斯苔纳很高兴,立刻上楼来到卧室,把这些如此沉重的钱币藏在了枕头底下。
斯苔纳老爹从来没有像今天回家那么慈祥、那么高兴。外省刚刚传来消息:国家的形势有了好转。吃饭的时候,这位老兵看着挂在墙上的长枪,面带微笑地对孩子说:
“嗯,孩子,要是你再大一点,就可以去打普鲁士人了!”
小斯苔纳的脸色一下就白了,他借口自己很累,便去睡了,可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象着那些义勇军原本想借助夜色偷袭普鲁士人,可反而却中了他们的埋伏。他又想到那个对他微笑的中士,似乎看到他倒在雪地里,还有很多其他士兵都和他一样……所有这些鲜血的代价都藏在他的枕头底下,而告密者就是他,老兵斯苔纳先生的儿子。可怜的孩子忍不住哭出了声。


展开余下试题“你怎么了?”斯苔纳老爹走进来问。
孩子再也忍不住,跳下床来,扑倒在父亲的脚下。他跳下床时,硬币也滚到了地上。
“这是什么?是你偷来的?”老人浑身颤抖地问。
于是,小斯苔纳一口气把所有事都告诉了父亲。他越说,心里就越觉得宽慰;因为承认了罪过,他轻松了许多。斯苔纳老爹听着,脸色可怕至极。听完之后,他把头埋在胳膊里,哭了起来。
“爸爸,爸爸!……”孩子想说什么。
老人将他推开,一言不发地捡起硬币。
“就这些吗?”他问。
小斯苔纳点点头,表示所有的钱都在这里。老人从墙上拿下长枪和子弹盒,把钱装进口袋。
“好了,”他说,“我去还给他们。”
他没再多说一个字,甚至连头都没有回,就下楼加入了在夜色中开赴战场的义勇军的队伍。此后,人们就再也没见到过他。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小的大衣”“满是积水的战壕”“一小块冻得发硬的饼干”等细节,表现出义勇军军需物资匮乏,作战条件艰苦。
B. 普鲁士士兵欢呼着迎接两个孩子,但在得到报纸与情报之后,态度陡然转变,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敌军的无耻与卑劣。
C. 小斯苔纳向父亲坦白一切后,他的心里觉得宽慰、轻松,父亲却沉重地痛哭起来,鲜明的对照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感。
D. 本文既塑造了大个子、斯苔纳老爹这样的“扁平人物”,也塑造了误入歧途又悔恨醒悟的小斯苔纳这样的“圆形人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池被围困,小斯苔纳却并不十分担心战事,反而高兴地享受假期,体现出他的天真,为下文他被引诱做铺垫。
B. 本文以多种方式来描写小斯苔纳的心理,既通过梦境来写他被引诱后的煎熬,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现他的悔恨。
C. 文章采用全知视角,有时叙述者走到前台直接讲述斯苔纳父子的内心活动,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人物的感情。
D. 这篇文章和《最后一课》一样,都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切入,以表现爱国主义的大主题,且都体现出了教育的意图。
8. 中士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加入义勇军队伍后,斯苔纳老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第一种看法认为,他会直接到敌营去还钱;第二种看法认为,他会坦白情报已泄露,并将罪名揽在自己身上,最后被枪毙;第三种看法是,他加入了战争,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给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答案】6. D 7. C
8. ①中士是推动情节发展 重要人物。他将孩子带入哨所,导致信息泄露;他的慈爱促使小斯苔纳最终悔悟。②突出小说主题。仁爱的中士与卑劣的敌人、自私的大个子形成了鲜明对比,歌颂了义勇军的仁义,批判了侵略者的无耻。③增强小说的悲剧性。以仁爱的中士为代表的义勇军,因情报泄露而面临生死之危,甚至失去生命。
9. 答案1:倾向于第一种。理由:斯苔纳老爹说:“我去还给他们。”
答案2:倾向于第二种。理由:①斯苔纳老爹非常爱自己的儿子,也深爱自己的国家;②他走时带上钱,这可以作为出卖军情的证据,自己承担罪名,既保护了儿子,又保全了义勇军。
答案3:倾向于第三种。理由:①斯苔纳老爹非常爱自己的儿子,不会说出儿子的罪行。②他也是一位很在意尊严的硬汉,深爱自己的国家,他带上枪和子弹加入了义勇军队伍,是打算赴战场杀敌,而不是承担罪名③他带上了钱,并说“我去还给他们”,是打算要用生命去替儿子赎罪。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小斯苔纳从天真到堕落再到悔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作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个在诱惑与良知间徘徊的孩童形象。斯苔纳老爹的悲剧性选择强化了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而中士的友善微笑则成为压垮小斯苔纳良知的最后一根稻草。作品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深刻探讨了道德抉择与成长代价的永恒命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斯苔纳老爹这样的‘扁平人物’”错误。斯苔纳老爹属于“圆形人物”,他有深爱儿子、深爱国家、重视尊严等不同的性格侧面。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人物的感情”错误。叙述者始终隐蔽,未直接流露情感。全文采用冷静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未出现叙述者主观介入。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作用的把握能力。
①大个子撒谎去田里捡些土豆充饥,义勇军士兵们不允许通过,而中士将两个孩子带入哨所,两个孩子趁着士兵喧闹的时候溜走,来到了普鲁士人的身边,导致信息泄露。小斯苔纳回到家中,中士对他友好的微笑与小斯苔纳意识到自己间接导致他们陷入埋伏形成强烈反差,促使他最终悔悟。
②大个子为了私利不惜利用孩子、出卖同胞,普鲁士人包围了巴黎。而微笑的中士是战争中仁爱善良的缩影,中士和这二者形成对比,歌颂了义勇军的仁义,批判了侵略者的无耻。
③大个子将义勇军晚上将要偷袭的情报泄密给敌人,所以以仁爱的中士为代表的义勇军即将面临危险,甚至会失去生命,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1:倾向于第一种。理由:斯苔纳老爹把钱全部装进口袋,并且说“我去还给他们”。
答案2:倾向于第二种。理由:①文章开篇就说到斯苔纳老爹非常爱他的儿子。斯苔纳老爹原先是海军士兵,巴黎被围城之后,他感觉度日如年,所以他既深爱自己的儿子,也深爱国家。
②斯苔纳老爹坦白情报已泄露能够保全义勇军。而将所有的钱都装进了口袋,保留证据,将罪名揽在自己身上,能够保全儿子。
答案3:倾向于第三种。理由:①斯苔纳老爹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所以不会说出实情。
②他听完儿子的讲述后,自己哭了起来,表明他既深爱自己的国家,又很在意自己的尊严,并且走得时候从墙上拿下长枪和子弹盒,下楼加入了在夜色中开赴战场的义勇军的队伍,说明他将奔赴战场,而不是承担罪名。
③他钱装进口袋,说“我去还给他们”,并且拿上长枪和子弹盒,头也不回的走了,说明他是打算要用生命去替儿子赎罪。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孤怀此心,君岂同哉?
孤之薄德,位高任重,幸蒙国朝将泰之运,荡平天下,长享其福。而姻亲坐离,厚援生隙,常恐海内多以相责,以为老夫苞藏祸心,乃使仁君翻然自绝,以是常思除弃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荣,流祚后嗣。
昔淮南信左吴之策,汉隗嚣纳王元之言,彭宠受亲吏之计,三夫不寤,终为世笑;梁王不受诡胜,窦融斥逐张玄,二贤既觉,福亦随之。愿君少留意焉。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上令圣朝无东顾之劳,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祸,君享其荣,孤受其利,岂不决哉!
(节选自魏晋·阮瑀①《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注】①阮瑀:东汉名士,曾为曹操掌记室,为其草拟公文书檄。
材料二:
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书辞勤款,若出至诚。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比闻董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昆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