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浙江省嘉兴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年高三基础测试
语文试题卷
(2025.9)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空间望远镜大多用来收集不同频率电磁波的信息。人类希望用这些“眼睛”来“看”宇宙。宇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可以被“看见”吗?有没有可能,还有一部分没办法通过电磁波进行观测?
②宇宙学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黑洞。这种只在理论上被研究的天体如果真的存在,但因为其巨大的引力作用,连电磁波都无法逃离,人们自然也就没法通过望远镜直接观测。想要探测到黑洞,只能通过间接手段。1964年,实验人员在对被命名为“HDE226868”的超巨星进行观察时,发现它在围绕着某个“看不见”的天体公转。对这个天体长达10多年的观测显示,它是一个恒星级黑洞,它是人类确认发现的第一个黑洞。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黑洞终于被发现了。那么,它的另一个预言——引力波——是否存在?想要直接观测到时空的振荡几乎不可能,但是有可能通过间接方式观察引力波的效应。

③1974年,两位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在进行射电观测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脉冲双星系统PSRB1913+16。这个脉冲双星系统的两个天体质量相似,大约都相当于1.4个太阳质量,两者相互围绕运转。两位物理学家发现,它的公转周期在逐渐衰减,两颗脉冲星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这说明这个系统在向外辐射能量。能量去哪了?经过计算,他们发现这个系统损失的能量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在向外辐射引力波,因而造成了能量损失!人类通过宇宙观测发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
④从1994年起,美国华盛顿州汉福德和路易斯安那州文斯顿建立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每一个天文台都有两个长达四公里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根据理论预测,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升级改造,LIGO终于在2015年9月14日首次发现了引力波信号。经过分析,它观测到的是一次黑洞合并事件。两个此前相互旋转的黑洞分别具有相当于29个太阳和36个太阳的质量,它们在长久的相互环绕之后,最终无可避免地合并成为一个相当于62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其余的3倍太阳质量则被转化为引力波被释放到了宇宙空间之中。LIGO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评论道:“这是人类观测到的除了宇宙大爆炸之外最为剧烈的爆炸。”
⑤经过多年建设,现在人类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引力波探测网站,每年都会探测到数十起由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活动所释放的引力波信号。除了电磁波之外,引力波探测已经成为人类理解宇宙的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力波探测,人类对于黑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家发现,在各个星系的中心位置大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洞,质量动辄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上百亿倍。
⑥黑洞是不是宇宙中仅有的“不可见”部分?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宇宙学家们就知道情况并非如此。随着观测的不断深入,宇宙另一个巨大的暗面被揭示出来。而人类对它的了解越多,也就越觉得困惑——这正是目前宇宙学研究最大的谜题之一,暗物质之谜。
⑦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是否也像普通物质一样由基本粒子构成?如果这种暗物质粒子不参与电磁作用,也就是说它“看上去”是完全透明的,那么它除了参与引力作用之外还可能具有哪些性质?人们为暗物质建立了各种数学模型。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冷暗物质模型”描述,暗物质是由一种“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构成,是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的神秘物质。


浏览完整试题⑧宇宙中暗物质的质量是普通物质的五倍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能看见、触摸到的,乃至构成我们自身的所有物质,不仅不是宇宙的全部,甚至只是宇宙物质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多更重要的部分,仍然隐藏在宇宙的暗面。多年来的研究始终收获甚微,让人不禁怀疑,暗物质的真实身份是否与人设想中的完全不同?暗物质有没有可能正是弥漫在宇宙中的中微子?甚至会不会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出现的原初黑洞?这个谜团尚未被解开,另一个更大的宇宙学谜团便出现了。
⑨当时空膨胀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立刻被提了出来: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从观测结果来看,宇宙的膨胀加速非常均匀。也就是说,是一种弥漫在整个宇宙空间之中的能量在推动着时空。该如何解释这种无所不在的能量?这种神奇的能量被命名为“暗能量”。有人认为,现代量子场论描述的空间本身就具有“真空能”,暗能量很可能正是这种真空能的体现。问题在于,根据量子场论计算的真空能与探测到的暗能量数值相比较,人们惊奇地发现两者相差了10120倍!有人戏称这是物理学历史上最大的实验误差。说到底,关于暗能量的本质,人们无法从量子场论中找到解释。
⑩人类的宇宙观在21世纪初再一次被刷新,分析整个宇宙中的质能成分,大致可以描述为68%是暗能量,27%是暗物质,而人类熟悉的普通物质只占约5%。暗能量、暗物质,这些真正主导宇宙演化的成分究竟是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而人类花了数千年建立起来的物理学架构,有能力解释的部分只占整个宇宙质能总量的5%。
(摘编自苗千《揭开宇宙的“暗面”——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学的诞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洞因其有巨大的引力,让电磁波也无法逃离,无法用望远镜直接观测,只能对其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B. 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由天体系统损失掉的能量和质量同时转化而成,以波的形式散发在宇宙中。
C. 暗物质质量远大于普通物质,目前学界假设,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
D. 天文观测看到宇宙的膨胀加速非常均匀,可见存在着暗能量,这正是现代量子场论所描述的“真空能”。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中采用问句不断地提出问题,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同时,也有条理地引出了文章要重点介绍的内容。
B. 材料中列举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既体现了材料内容的真实可靠,也凸显了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意义。
C. 材料中多次用了“也就是说”来引出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增强了文章的通俗性,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D. 材料末句“几乎一无所知”“只占”等词表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有限,意在表达对科学探索收效甚微的遗憾。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3个字。
随着宇宙学的诞生和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宇宙总质能中的95%无法直接通过光进行探测和研究。人们只能对这些宇宙真正的主宰者冠以别样的名称,将有质量而在电磁波面前几乎透明的东西称之为“_______”,将无形中推动宇宙不断加速膨胀的东西称之为“_______”,将把时空封闭、连光都无可逃脱的东西称之为“_______”。这些东西弥漫在宇宙中,与时间和空间共同舞动,塑造着宇宙的未来。
4. 为什么说“除了电磁波之外,引力波探测已经成为人类理解宇宙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上下文简述理由。
5. “目见耳闻”是苏轼《石钟山记》主张的实证探索方式,材料文本中的探索方式与其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①. 暗物质 ②. 暗能量 ③. 黑洞
4. ①空间望远镜大多是收集不同频率电磁波的信息,人类用电磁波观测黑洞等天体运动。
②人类在用电磁波观测黑洞合并事件时第一次发现引力波。
③人们探测引力波,更好研究黑洞,发现了众多星系中心是个巨大黑洞的普遍现象。
④人类建立的引力波观测网络,每年都能探测到黑洞等天体发射的引力波。
5. 答案示例1
我认为相同。苏轼强调人要有求实的精神,“目见耳闻”是大部分人可以做到的求实的做法。材料中提出要探索“不可见”的宇宙,是用直接、间接的方式进行探索,是“目见耳闻”式探索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升级。两种探索方式本质上都是求实,所以相同。
答案示例2
我认为不相同。苏轼的看法局限于他文人的认知,觉得“目见耳闻”是唯一的求知求实方式。材料中提出除了用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探索“不可见”的宇宙外,还要运用想象、推断的方式去探究“不可见”的宇宙。材料中提到的科学的探索方式突破了“目见耳闻”的局限,所以不相同。
【解析】
【导语】这篇科普文以“宇宙不可见部分”为核心,层层递进展开:从黑洞探测切入,延伸至引力波发现,再揭暗物质、暗能量谜团。以时间为线串联关键突破,用设问引导读者,“也就是说”等表述化解专业壁垒。既呈现人类探索的实证历程,又直面认知局限,兼具科学严谨性与思想启发性,让“宇宙暗面”的神秘与人类探索的执着跃然纸上。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能对其进行理论上的研究”错误,下文提到了实际天文观测研究。
B.“同时转化”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宜说成“由能量或质量”转化成。
D.“这正是现代量子场论所描述的‘真空能’”错误,原文只讲了“很可能正是这种真空能的体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意在表达对科学探索收效甚微的遗憾”错误,这句话分号前后的句子共同表达了科学探索无止境,宇宙中还存在着太多的不解之谜等待人类去解答的意思。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原文第⑦⑧段明确,暗物质的核心特征是“有质量”,且“不参与电磁作用”“在电磁波面前几乎透明”(即无法通过电磁波直接探测),与横线处“有质量而在电磁波面前几乎透明”的定义完全对应,因此填“暗物质”。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空:原文第⑨段指出,暗能量 核心作用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且其存在“弥漫在整个宇宙空间之中”,符合横线处“无形中推动宇宙不断加速膨胀”的描述,故填“暗能量”。
第三空:原文第②段强调,黑洞因“巨大的引力作用”,会“把时空封闭”,导致“连电磁波(光属于电磁波)都无法逃离”,与横线处“把时空封闭、连光都无可逃脱”的特征精准匹配,因此填“黑洞”。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空间望远镜依赖电磁波,但黑洞、引力波等关键宇宙现象,需通过引力波探测间接或直接捕,捉补充电磁波观测的局限。
②人类通过LIGO天文台,借助引力波探测首次发现黑洞合并事件(29倍与36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合并为62倍太阳质量黑洞),这是电磁波难以直接观测的剧烈宇宙现象,证明引力波能捕捉到电磁波无法触及的信息。
③依托引力波探测,科学家突破了以往对黑洞的有限认知,发现“各星系中心大多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太阳质量上百亿倍)”,让人类对黑洞的分布、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人类已建成完整的引力波探测网络,每年能探测到数十起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释放的引力波信号,为研究这类天体的活动规律、演化机制等提供了稳定且丰富的数据支撑,成为长期、可靠的宇宙观测手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相同:苏轼“目见耳闻”的核心是“求实”,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取真实信息。材料中探索宇宙“不可见”部分,虽依赖现代仪器和间接观测,但本质也是“求实”——借助技术手段将“不可见”转化为可观测的证据,是“目见耳闻”在现代科技下的升级,二者核心都是以实证为基础探索未知,因此相同。
不同:苏轼“目见耳闻”局限于人类直接的感官体验。而材料中的探索方式突破了这一局限:一方面靠科学仪器(如空间望远镜、引力波天文台)探测人类感官无法直接感知的电磁波、引力波;另一方面还结合理论推导(如用广义相对论预测引力波)、数学建模(如暗物质模型)研究宇宙。比如暗物质无法“目见耳闻”,只能通过其引力效应和模型推测,与“目见耳闻”依赖直接感官的方式不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焕之四望云物,光明而清鲜。一阵暖风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几乎传达到每一个细胞。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盈盈地凝着春的盼睐。田里的麦苗犹如嬉春的女子,恣意舞动她们的嫩绿的衣裳。河岸上的柳丝,刚透出鹅黄色的叶芽。鸟雀飞鸣追逐,好像正在进行伟大的事业。一簇簇村屋,形式大体一样,屋瓦鳞鳞可数。住在那些屋里的人们,看见春天降临,大地将有一番新的事业,新的成功,他们也欢欣鼓舞,不贪懒,不避劳,在那里努力工作着吧。
焕之从远处想到近处。农场已在开辟,学校里将有最有价值的新事业了;现在脚踏着的这块土将是学生们的——岂仅学生们的,也是教师、校役的——劳动、研究、游息、享乐的地方,换一句说,简直是极乐世界。这样想时,胜境就在眼前似的快乐荡漾在心中了。他问道:“你们几时可以完工?”
“快的,快的,不要十天工夫,连田畦都能做好。”一个长脸的雇工这样回答,简朴的笑意浮在颧颊上。
“我们可以种麻,种豆,种棉花。”焕之发亮的眼瞳注定展开在面前的乌黑的泥地,这样自语。
那长脸雇工停了锄,向左右手心各吐一口唾沫然后再举起锄头工作,同时矜夸地说:“这里种西瓜才出色呢。生地的瓜,比白糖还甜。”
“不错,我们还可以种西瓜。”焕之点头接着说,仿佛地上已经结着无数翠绿的大西瓜,大自然特意借此显示它的丰富似的。又仿佛看见参加劳动的许多学生,在晚晴光中散坐在场上,剖食新摘的西瓜。瓜瓤雪一样白;水分充足,沾湿了各人的手指;学生都扬眉眯眼,口角流涎,足见瓜味异常鲜美。啊!劳动的报酬,超乎寻常饮食的尝味……
……
少数的薪水,仅能困苦地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对于这一层,他向来不以为意,因为物质以外另有丰富的报酬。现在这样说,不是成为“薪水唯一前提论”么?一半辩解一半矜夸的意思随即涌上心头,他说:“能定心地干,不再去投网的只有两种人:富有资产,生活不成问题的,是一种人;把物质生活看得极轻,不怕面对艰窘,一心唯求精神的恬适的,是又一种人。”
焕之接着说:“就目前而论,教员的待遇决不会改善;所以这种情形必将延续下去,而且更为普遍。这里就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优秀分子将从教育界排除出去,这样,学校无论如何多,在学儿童无论如何激增,到底有什么意思?”
“这确是个严重的问题!”冰如凄然地无目的地看着前方,空虚之感侵袭他的心,他求援似的说:“怎么好呢?一切希望悬于教育:而教育界里却有这样严重的问题。”
“没有法子呀!”焕之径捷地回答,政治的腐败,社会的敝弱,一霎间兜上他心头。“但自己正是个教师”的意念立刻又显现了:譬如海船覆没,全船的人都沉溺在海里,独有自己脚踏实地,站定在一块礁石上,这是个确实的把握,不可限量的希望:从这里设法,呼号,安知不能救起所有沉溺的人?这样想时,他挺一挺躯干,像运动场中预备拔脚赛跑的选手,说:“然而教育总是一个民族最切要的东西。这全靠有心人不懈地努力,哪怕极细小的处所,极微末的成就,总不肯鄙夷不屑:因为无论如何细小微末的东西,至少也是一块砖头,砖头一块块迭上去,终于会造成一所大房子。整个教育界的情形我们不用管,实在也管不了:我们手里拿着的是砖头,且在空地上砌起屋基来吧。我们的改革和改革以后的效果,未必不会引起教育界的注意。注意而又赞同而又实施的,就是我们的同伴。同伴渐渐多起来,你想,造成功的将是怎么样的一所新房子?”
焕之近年来抱着乐观主义,其原因在想望着希望的光辉,又能构成一种足以壮自己的胆的意象,使自己继续想望着,不感空虚或倦怠。这里说的,当然又是一服自制的兴奋剂。
“请你接替毅公担任教理科,指导农场的一切吧。”冰如见焕之这样有兴味,相信自己的预拟再没有错儿,便把它说出来:同时热情地望着换之,在不言中充分表达出“务请答应”的意思。
“我担任教理科?”焕之带点儿孩子气似地把身躯一旋,一种很微妙的不可言说的心情使他涨红了脸。金小姐所说“耕种的劳动也有很高的价值呢”以及吟咏似的说的“新教育!新生活!”在他的记忆中刻得非常深:温暖的春夜的灯光下,清新的朝晨的楼窗前,这两句简单而意味丰富的话,引起他不少诗意的以及超于诗意的遐想。现在听见冰如请他教理科,并指导农场的一切,仿佛孩子知道父母将要买一向心美的玩物给自己那样地感动,因为这事情是他特别赞美过的。他接上说:“虽说曾经学过,小学的功课还能懂得,但教授法从来没研究,完全是个外行。不过农场的事情我倒喜欢干,因为耕种的劳动最具高价的人生意义,理科的功课又将以农场作中心了,我就担任下来试试吧。”
“好,”冰如拍拍焕之的肩,欣喜他的爽直率真,“外行内行没有什么大关系,重要的在乎嗜好不嗜好,这是你常说的话。现在,你又给它作个证明了。”因为高兴,冰如几乎同喝了酒一样,发音很洪亮。
几个雇工停了锄头,张开了嘴,莫名其妙地向他们两个看。
(节选自叶圣陶《倪焕之》)
文本二:一句“啊!到了,新生活从此开幕了!”更是将主人公无比激动的心情和盘托出。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倪焕之对于教育事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甚满意的。中学毕业后的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员,生计上虽有一定的保障,但因为所任教的第六小学教学环境简陋沉寂、教师队伍死气沉沉、教学方式迂腐陈旧以及学生的“奸诈,呆钝,粗暴”等等,他很快便大失所望。几经转校,相近的教育境况只是无情地增添他的感伤和苦闷,一直到他遇到那位热心教育的同事,在其感召下,始才焕发出对教育的热情。如今他不仅可以到羡慕已久的美丽乡村任教,结识到热心教育的校长蒋冰如,还将和他们一起开展教育试验。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姚富耀《剧变时代的“新村”想象——叶圣陶<倪焕之>新论》)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雇工“吐唾沫再举锄”的细节,既表现劳动的艰辛,又批评了雇工的粗俗和不讲卫生。
B. 以“极乐世界”来形容农场的未来,通过借代手法来展现焕之对教育改革充满了信心。
C. 通过对学生们剖食农场新摘西瓜实景的具体描写,直接地体现了劳动成果的审美价值。
D. 冰如“几乎同喝了酒一样”,表现了他在焕之带动下充满着对开辟农场新事业的豪情。
7. 下列对文本二与文本一内容上的关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二中“啊!到了,新生活从此开幕了!”和文本一中金小姐关于劳动价值和新生活、新教育的感叹相关联。
B. 文本二中“生计上虽有一定的保障”和文本一中“少数的薪水,仅能困苦地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的内容相对应。
C. 文本二中提到的令焕之大失所望的糟糕的教育现状,就是文本一中焕之提到的“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指的内容。
D. 文本二中“还将和他们一起开展教育试验”,指的是文本一中焕之等人将开辟农场并以农场作中心开展理科教学。
8. 赏析材料一画线部分。
9.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引发了大家讨论。甲组准备以“理想·现实”为主题发言,乙组准备以“责任·乐观”为主题发言。请任选一组加入,围绕主题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6. D 7. C
8. 这段话以焕之的视角用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春天降临山村时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1)多处使用叠词。“盈盈”“簇簇”“鳞鳞”使描写细致,有节奏感。
(2)不同色彩搭配。如“嫩绿” 麦苗,“鹅黄”的柳芽构成绚丽多彩的春日色谱。
(3)多种感观融合。将触觉(暖风)、视觉(色彩)、听觉(鸟鸣)多维融合,写出了和暖明丽灵动的图景。
(4)采用多种修辞。远山沉睡是拟人,麦苗如女子是比喻,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5)采用象征手法。“暖风”“麦苗”“柳丝”等,这些意象喻示着新生和希望。
9. (1)“理想•现实”示例:
①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从景色联想到教育事业的“极乐世界”,将劳动与精神愉悦结合。
②关注教育现实问题。深刻洞察教育界存在的问题,直言教育界“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③用理想简化现实。有些脱离现实,忽视劳动的实际艰辛。
(2)“责任•乐观”示例:
①充满教育救国责任感。他有“自己正是个教师”的清醒角色认识,更确定“教育总是一个民族最切要的东西”,以“砖头砌屋基”比喻教育改革,展现投身改革的高度责任感。
②富有乐观奉献精神。倪焕之甘愿忍受贫困,因“物质以外另有丰富的报酬”,认为只要坚持做“终会造成大房子”,对教育事业抱有乐观与奉献精神。
③脚踏实地积极实践。虽自称“外行”,但仍因“劳动的人生意义”而对新教育新生活的价值充满信心,以之为己任,愿意进行积极尝试。
【解析】
【导语】这段文字展现了倪焕之从理想主义到现实思考的心路历程。文本一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农场劳动场景,烘托出主人公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与憧憬,其乐观精神与务实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文本二则补充了人物背景,揭示其教育理想受挫后的重新振作。两文本交织呈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困境与行动抉择,既有田园诗意的教育乌托邦想象,又有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精神面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批评了雇工的粗俗和不讲卫生”错误,雇工“吐唾沫”的细节实写了劳动者的劳动场景,无批评意味。
B.“借代手法”错误,“极乐世界”形容农场未来,是直接抒发焕之对教育改革的憧憬,属于夸张(或想象)手法,而非“借代”。
C.“实景”错误,文本一中剖食新摘西瓜的描写是焕之的想象,不是实际长在农场的西瓜。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就是……所指的内容”错误,文本一中提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指优秀分子将被从教育界排除出去,和文本二中不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叠词:“盈盈”写远山情态,“簇簇”写村屋密集,“鳞鳞”,写屋瓦排列,使描写细腻生动,读来富有节奏感。
(2)色彩铺陈:麦苗“嫩绿”、柳芽“鹅黄”、泥地“乌黑”,构成层次丰富的春日色谱,直观展现万物复苏的鲜活感。
(3)多感官融合:触觉有“暖风吹来”,传递春日的温和;视觉有远山、麦苗、柳丝、鸟雀、村屋,构成完整的视觉画面;听觉有“鸟雀飞鸣”,增添动态声响。多感官联动,让场景更立体。
(4)多种修辞:“远山从沉睡中醒来”“凝着春的盼睐”,赋予远山人的情态,凸显春日的“苏醒感”;“麦苗犹如嬉春的女子”,将麦苗动态比作女子起舞,生动写出麦苗的鲜嫩与活力。
(5)象征手法:“暖风”“新生的麦苗”“萌芽的柳丝”等意象,既写自然之春,也象征教育改革的新生与希望,与焕之对新教育的憧憬相呼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甲组“理想・现实”
①充满浪漫主义的教育憧憬。焕之从春日美景联想到农场将成为“劳动、研究、游息的极乐世界”,甚至想象学生剖食西瓜的快乐场景,将教育改革与“精神愉悦”“人生价值”绑定,体现出对新教育的理想化追求。
②清醒洞察教育困境。他直面教师“薪水低、难以维持生活”的现状,直言“优秀分子将从教育界排除”的严重问题,不回避教育界的现实弊端,展现出对现实的理性认知。
③略带理想化的简化。他虽看到现实问题,但更倾向于用“砖头砌房子”的理想逻辑应对,对劳动的实际艰辛缺乏考量,体现出理想对现实的一定简化。
(2)乙组“责任・乐观”
①以教育为己任 担当。他明确“教育是民族最切要的东西”,将自己比作“海难中站在礁石上的人”,立志通过自身努力带动教育改革,即便“管不了整个教育界”,仍坚持从“砌屋基”的小事做起,展现出强烈的教育责任感。
②直面困境的积极心态。面对“教员待遇差”的现实,他甘受清贫,认为“物质以外有丰富报酬”;对教育改革,坚信“细小成就终将建成大房子”,用自我激励的“兴奋剂”保持动力,体现出乐观精神。
③以行动践行责任。虽自称“教授法是外行”,但因认同“耕种劳动的人生价值”,爽快答应指导农场、教授理科,用实际行动落实教育理想。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荔枝生巴峡①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嘉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