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2026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广东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来,高温天气席卷北半球多国。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之前的三周,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这一数值正是《巴黎协定》设定的气候安全阈值。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速度是过去2000年来的6倍,气候系统正以每10年0.27℃的速度持续升温,远超20世纪70年代每10年0.2℃的增幅。
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预计将在许多地区变得更常见、更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夏季高温来得越来越早。这些变化将对人类健康、粮食与水资源安全以及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全球气温每升高0.1℃,人们将经历更频繁和更极端的气候灾害,比如热浪、干早、洪水和飚风等。
绿化是应对全球高温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保护城市生态、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城市树木覆盖率每增加1%,地表降温幅度可达0.5℃。通过提升城市树木覆盖率、优化种植结构及利用植物降温机制可显著缓解高温影响。
(摘编自赵姗《全球极端高温常态化 气候行动刻不容缓》)
材料二:
重新造林可以帮助地球降温,甚至比一些科学家曾经认为的还要有效,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将自19世纪中叶以来失去的每一棵树都重新种植,其总体效果也无法抵消人类活动导致的变暖。
2025年6月,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的一项新模型研究表明,将森林恢复到工业化前的范围可以将全球平均气温降低0.34℃。这大约相当于地球已经经历的变暖幅度的四分之一。该研究基于树木面积增加约1200万平方千米的假设,接近全球恢复1万亿棵树的潜力估计值。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树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而这项研究还揭示了树木对大气化学成分的影响,这些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它们的降温效果。树木会自然释放一种名为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这些天然源痕量活性有机气体,虽然在大气中的浓度极低,但活性极高,它们与其他气体相互作用,形成能够反射阳光并促进云层形成的颗粒物,从而帮助冷却大气。但此前大多数气候模型并未考虑这些化学相互作用。BVOCs作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极为复杂,它们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够与大气中的氧化剂快速发生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了BVOCs在大气中的寿命,还驱动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
SOA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气溶胶颗粒物在大气中具有重要的气候效应。首先,SOA颗粒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能量,从而对局部和全球气候产生冷却效应。其次,SOA颗粒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促进云层的形成,进一步调节大气的辐射平衡。此外,SOA的形成和沉降过程进一步影响了碳在大气和地表之间的分配。例如,SOA颗粒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返回地面,最终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或进入水体,重新参与碳循环。
BVOCs的排放和气候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低纬度的热带地区,由于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条件,植物的BVOCs排放量通常较高。这些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是BVOCs的主要来源,其冷却效应也更为显著。低纬度地区的树木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效率更高,释放的BVOCs也更多。此外,与高纬度地区的树木相比,低纬度地区的树木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较小,不会像高纬度地区的树木那样因地表变暗而加剧变暖。然而,在高纬度的温带和寒带地区,由于温度较低、光照强度不高,BVOCs的排放量相对较低。此外,土壤的湿度和营养状况也会对BVOCs的排放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土壤水分充足、营养状况良好,植物光合作用旺盛,BVOCs排放量增加。


浏览完整试题除了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重新造林还可以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基于这项新模型研究,在重新造林的情景下,北半球大气中的尘埃减少了2.5%。不过,在热带地区,BVOCs排放量的增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它们与增强的气溶胶形成相关,导致颗粒物浓度增加,从而降低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它们又可通过降低臭氧浓度改善空气质量。这种复杂的双重效应表明,BVOCs在不同区域对气侯和环境的影响需要综合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重新造林并不需要大规模施行才能产生实质性影响。即使是小规模的重新造林也能对区域气侯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研究假设的重新造林情景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极低。该情景假设所有曾经生长过树木的地区都可以重新恢复为森林,这将需要收回包括住房、农田和牧场在内的开发用地,进而引发关于粮食安全和土地利用优先级的复杂问题。
(摘编自祝叶华《1万亿棵树缓解全球变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工业化前相比,如今的全球平均气温更高,夏季高温来得更早,极端气候灾害频发,这警示我们应重视气候问题。
B.造林带来的降温效果,超出了一些科学家的预期,通过种植一万亿棵树木,我们可以使气温回到工业化前的水平。
C.“在重新造林的情景下,北半球大气中的尘埃减少了2.5%”,“重新造林的情景”指“将森林恢复到工业化前的范围”。
D.无论是国土面积广大的国家,还是面积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只要行动起来、重新造林,都能对区域气候产生积极影响。
2.关于种树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中的树木覆盖率越高,地表的降温幅度越大。除了提高树木覆盖率,优化种植结构等行为也能为缓解城市高温影响提供帮助。
B.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树木可以缓解气候变暖,这既是因它们会吸收二氧化碳,也与它们会自然释放一种有机化合物即BVOCs有关。
C.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可在BVOCs基础上形成,然后SOA会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发生作用,形成颗粒物,反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气温。
D.SOA的气候效应,可从多方面来分析,它可作为云凝结核,促使云层产生,也能被分解或进入水体,参与大气与地表间的碳循环。
3.阅读下图(TVOCs为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缩写,Tg表示百万吨),根据材料二,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可以分为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和人为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二者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存在 ①_ 。广西、云南等地由于 ② , 林木茂盛,释放的BVOCs量较大。上海、天津、北京、新疆、宁夏、青海等地的AVOCs排放量大、BVOCs排放量小,但是深入来看,这些地区的情况又有不同。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能源消耗量大,所以AVOCs排放量大;新疆、宁夏、青海等地,所处纬度与北京、天津相似,能源消耗量小,光照充足,其BVOCs排放量应该较大,但由于这些地区 ③ ,多沙漠、山地丘陵,植被稀疏,所以BVOCs排放量也小。

4.材料二第二段中使用“大约”“接近”等表示大概的词语,有何作用?(4分)
5.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毁林开荒、兴建各类建筑,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今,巴西政府正推动亚马孙热带雨林修复工程,计划十年内恢复200万公顷退化林地,同时限制非法砍伐。请根据材料内容,评价这一做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 家巷①欧阳山
这时候,十万人以上的、雄壮无比的游行队伍已经从东校场出发了。队伍像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怒气冲天地向前流着。它没有别的声音,也没有别的指望,只有仇恨和愤怒的吼叫,像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一心要找广州工人的队伍。
正在这个时候,一辆白色的红十字救护车飞快地开到他面前,车上有一个工人装束的人向他挥着手,大声说了几句话,他就攀上车头,在司机位子旁边的踏板上站着,像长了翅膀似的向东桥的出事地点飞去。到了马路的尽头,所有的人都跳下来,奔向沙基大街,大家一句话也不讲,严肃地、沉默地、迅速地工作着。
有一种沉重的预感压着周炳的心。他忽然发现一具仆倒在血泊当中的白色的尸体。他确信她是一个女的。他确信自己认识她。他向着她走过去。她俯仆在地上,两手向前伸,好像准备跳起来,继续往前冲似的。她的下巴顶着石头,嘴巴愤怒地扭歪着,眼睛瞪得大大的,警惕地注视着敌人。周炳弯下身去,准备帮助她站起来,嘴里不断低低呼唤着:“阿桃,阿桃,阿桃……”但是她没有回答,只是柔软而平静地躺在他的怀里,他举起拳头向沙面的凶手示威地挥动了几下,然后两手托起她,刚一举步,就不知怎的,一阵天昏地黑,两个人一齐摔倒了。
(有删改)
[注]①《三家巷》: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通过周、陈、何三个家族的兴衰沉浮,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阶级斗争,被誉为“广东的社会百科全书”。②沙面:地名,广州租界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以“大河”比喻游行队伍,既写出了人数之众、气势之盛,也暗示了这场运动力量巨大,
必将取得胜利。
B.文中多次提及的“十万人”,既指广州城中雄壮无比的游行队伍,又象征着对抗殖民者的凝
聚起来的民族力量。
C.外国士兵一开始并不敢朝群众开枪,但最后他们却主动响应军官的号召,这暴露出了殖民
者虚伪的一面。
D.文中对夏天的太阳“老是那么明亮”的描写,以温暖的氛围弱化屠杀场景的血腥,表明革命
终将迎来光明。
7.关于文中周炳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炳拼命呐喊却一点也听不清自己的声音,这使他“十分苦恼”,表现了他在同区桃的竞争


展开余下试题中处于下风的失落心情。
B.周炳“眼睛瞪得更大”“拳头也握得更紧”,这些细节展现出他在游行队伍群体力量的感染
下,内心情绪的变化。
C.“有一种沉重的预感压着周炳的心”,这一“沉重的预感”既源于他对危险局势的认知,也源
于他对区桃安全的担忧。
D.周炳面对区桃的牺牲,他“举起拳头向沙面的凶手示威地挥动”,这一动作将个人悲痛转化
为对敌人的愤怒与反抗。
8.文中画横线段落描写了殖民主义者的反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大量使用“东校场”“沙面”“海珠公园”“东桥”“沙基大街”等地名推进叙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④。白公好兵而下士,欲报仇。六年,白公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初,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发兵。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路而去。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綦于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轼之。惠王从者屈固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自立为王。月余,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
(选自《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自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
(选自《墨子·非儒》,有删改)
材料三:
子鱼②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
(选自《孔丛子·诘墨》,有删改)
[注]①白公胜因父亲太子建被杀而长期流亡,后因复仇诉求未果,于惠王十年联合勇士石乞发动政变。该事件最早见于《左传》,《史记·楚世家》补充了楚国内部权力斗争细节。②子鱼;孔鲋,孔子后代子孙。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白公亡A走吴B子西C复D召之E故F以此怨G郑H欲伐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恰巧、适逢,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会同”中的“会”意义不同。
B.“孔某之荆”与《师说》“吾从而师之”两句中的“之”词性不同。
C.“趣之为乱”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两句中的“趣”意义相同。
D.反,同“返”,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均为通假字。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公胜的父亲曾逃到郑国,却遭到郑国杀害。白公胜喜好军事并且礼待士人,他想为父
亲报仇,令尹子西派兵帮助白公胜攻郑。
B.晋国伐郑之时,楚国派子西救助郑国,白公胜很生气,于是联合石乞等人在朝堂上杀死了
子西、子綦二人,并趁机劫持了楚惠王。
C.《墨子·非儒》记载:晏子认为,知道别人不忠于国君,还与其共同谋划叛乱,这不是贤人
的行为,孔子这样做有违仁义道德。
D.孔鲋诘问《墨子·非儒》中的记载,认为这是墨子为了诋毁孔子而凭空虚构的不实内容,
其所征引的言论实际上是假托晏婴之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4分)(2)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4分)
14.孔鲋认为《墨子·非儒》中“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面奉之以石乞”是“虚造妄言”,给出的理由是什么?(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指文书堆积案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诗题可知,诗人于秋日的一天来到了窦员外的新居,有感而作此诗。
B.诗的颔联写“一渠水”“数点山”,颈联写“碧松”“红药”,视角由远及近。
C.窦员外所种的碧松看起来很稀疏,因此诗人希望他可以多栽种些红药。
D.本诗语言清新活泼,所写景色秀丽幽静,这与诗人的心境是相贴合的。
16.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_ ”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意思相近。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_ ”两句,塑造了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义却不计功名的战士形象。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_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首当其冲”指位于重要住置,最先受到对方的攻击或遭受灾难。首,副词,最先;当,动词,承受;其,代词;冲,名词,要冲、交通要道,在成语中名词作状语,指位于重要位置。生活中,“首当其冲”这一成语 A .
人们对成语“首当其冲”的误用主要有两种:一是将“首当其冲”理解成了“首先要做某事”,二是理解成了“在最前面”。人们只抓住了“首”的意思,错误地理解“当”与“冲”的意思, B ,将“冲”理解为“很快地朝某一方向直闯”。
“首当其冲”语出《汉书·五行志》:“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意思是,郑国是个小国,位于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如果不修德,一旦发生战争, C 。《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清史稿·兵志九》:“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
①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②切忌不要“望文生义”。③许多成语大多来自历史典故,④其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时有很大不同,⑤“首当其冲”就是一例。我们需要了解成语的渊源,准确理解成语字词的含义。
18.下列选项中,成语“首当其冲”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核污染水排海,首当其冲的便是渔业及其下游产业——日料店。
B.早餐种类繁多,但要说深受大众喜爱的,包子绝对是首当其冲。
C.在市场竞争中,新兴企业首当其冲,需要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展开余下试题D.冬季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常乘虚人侵,咽喉首当其冲。
19.文中第二段提到了误用“首当其冲”的两种情况。请直接指出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属于哪种情况。(2分)
(1)让青年扎根城市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居有所安”。
(2)活动启动之初,该街道办首当其冲,积极响应,广泛宣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很多同学在理解成语时,常常“望文生义”。请你从“差强人意”“屡试不爽”两个成语中任选一个,从“望文生义”的角度简要加以说明。(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少人曾大胆想象过,通过海量种树以应对气候变暖。然而本试卷阅读I中的研究者则通过科学模型研究种一万亿棵树的影响,得出不少新的知识与见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B
2.C
3.①显著的区域差异②所处纬度较低/温度高、湿度大③土壤状况不良【评分参考】每处1分。①处,关键在于答出“区域差异”;②处,答出“纬度低”或低纬度地区的显著特征“高温高湿”这一意思,都可给分;③处,答出“土壤状况不良”这一意思可给分;字数不符合要求不给分。
4.①该段中的数据由估算而得,这些词语体现了研究的科学与严谨;②数据的不精准,也反映了研究的局限性,符合该项研究基于假设的研究特点;③表达上,增强了文本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评分参考】得分关键词:科学、严谨、准确、客观、局限。每点2分,答对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热带雨林能大量释放BVOCs,恢复热带雨林这一绿化行为能有效应对气候变暖、修复生态;②但是其效果存在局限性,仅仅依赖绿化无法彻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同时还会带来土地利用、粮食安全等问题。
【评分参考】结合材料,从正面角度分析评价巴西政府恢复林地、限制砍伐的行为对气候变暖、修复生态的积极作用,给3分。结合材料,分析巴西政府行为的局限性,给3分。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分析评价巴西政府的行为,最多给3分。
6.B
7.A
8.①通过描写外国下级军官的恐惧,烘托出中国游行队伍的强大气势和革命力量的威慑力。②描写该军官想到儿子来远东接任洋行副经理以及自己的走私货等,揭示了殖民主义者的贪婪本质。③外国军官下令向前冲,直接引发了血腥谋杀,这一行为鲜明地暴露了殖民主义者的残暴本性,为下文区桃等革命群众的牺牲做了铺垫。
【评分参考】每点2分;每点答案,先概括文本给1分,分析给1分。答对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使读者仿佛能跟随游行队伍的脚步直观感受事件,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感与代入感。②地名的转换直接对应情节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文中的地名不仅是地理符号,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比如沙面作为租界区,象征帝国主义,深化了反帝爱国的主题。【评分参考】答出真实感给2分,从情节方面分析给2分,从象征意义或主题方面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EH
11.C
12.A
13.(1)对我说起孔子的人很多,都以为他是贤人。(关键点判断句句式和“俱”各1分,句意2分)(2)如果能把握事理,即使一百个墨子我也能使他们明白(道理)。假如我丧失正理,哪怕是一个墨子我也辩论不过他啊。(关键点“苟”“明白”各1分,句意2分)【评分参考】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句意2分。
14.①白公胜被召回楚国时,孔子早已从楚国离开。②白公胜作乱时,孔子已经去世了一百多天。
【评分参考】每点中,写出白公胜当时的情况与孔子情况,各得1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王二年,子西把已故平王太子建的儿子胜从吴国叫来楚国,授他为巢县大夫,号曰白公。白公喜好军事而且能礼遇士人,想为父亲报仇。六年,白公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当初,白公的父亲太子建逃到郑国,郑国杀死了他,白公只好逃到吴国,子西又叫他来,所以白公仇视郑国,想讨伐郑国。子西答应了但没给他派兵。八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楚国派子西救助郑国,子西救郑后接受郑的贿赂离开了郑国。白公很生气,立即就和敢死的勇士石乞等人在朝堂上袭击杀死了令尹子西、子蔡,趁机劫持了楚惠王,把他因禁在高府,想杀死他。楚惠王的随从屈固背着楚惠王逃到昭王夫人的宫殿。白公自己登位做了楚王。一个月后,恰巧叶公来救助楚国,楚惠王手下的人和叶公一起攻击白公,杀死了他。楚惠王才恢复王位。
材料二:
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为人怎么样?”晏子不答。齐景公又问一次,晏子还是不答。齐景公说:“对我说起孔子的人很多,都以为他是贤人。今天我问你,你不回答,为什么?”晏子答道:“晏婴不肖,不足以认识贤人。即便如此,晏婴听说所谓贤人,进了别国,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调和上下的怨仇。孔子人到楚国,已经知道了白公的阴谋,却把石乞献给他,使楚国君主几乎身亡,而白公被杀。晏婴听说贤人不虚君主的信任,拥有民心而不作乱,对君主说的话必然是对百姓有利的,教导下民必然对君主有利,所以言论明晰就容易理解,行为明确就容易遵从。行义可让民众知道,考虑计策可让国君知道。今孔子精心计划和叛贼同谋,竭尽心智以行不正当的事,鼓励下面的人反抗上面的人,教导臣子杀国君,这不是贤人的行为。进入别国,而与叛贼结交,不符合义。知道别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乱,这不是仁义的行为。避在别人背后策划,避在别人背后言说,行义不让民众知晓,谋划不让君主知晓,臣晏婴不知道孔子和白公的不同之处,所以没有回答。”
材料三:
孔鲋诘责说:“楚昭王在世时,夫子受楚昭王聘请到达楚国,因不能被任用而返回,在陈、宋、齐、卫等国周游。楚昭王去世后,楚惠王继位。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白公。白公图谋作乱的事发生在哀公十六年秋天,而此时夫子已去世一百余天了。墨子虽欲毁谤圣人,凭空虚造证枉之言,但这件事在时间上不相符合,(墨子)又该怎么说呢?”曹明问孔鲋:“看您诂责墨子的言论,事情的道理都与他们所说的相反,墨子之说太虚妄了。如果墨子能够重生,您还会和他们辩论吗?”孔鲋回答说;“如果能把握事理,即使一百个墨子我也能使他们明白(道理)。假如我丧失正理,哪怕是一个墨子我也辩论不过他啊。墨子所征引的,都是假称晏婴的言论。”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赏析诗歌内容、视角、语言的能力。颈联的意思:稀疏地种植松树,可夜赏月照松间的美景;栽种了很多红药,春天就可见花开满园。这两句是并列关系,面不是因果关系。并且“多栽红药”是实景,而不是诗人希望他多栽种红药。
16.①“堆案”写窦员外公务繁忙,赞美了窦员外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6届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