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南阳一中2025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l(本题共5小题,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草问答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答曰:天地只有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相互对立而为六气(风
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禀承天地之气而生,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而没有不禀承天地之一气以生,只是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罢了。假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人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这是借助物之阴阳以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问曰: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来对应人身的五脏六腑,仔细辨别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以治百病,可以说是非常精深详细了!但是最近出现的西洋医法,全凭解剖观察,认为中国古人未见脏腑,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不足为凭,这是对的吗?
答曰: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各种名称,清晰明确。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在神农时代,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不是亲见脏腑者,怎么能够确定呢?怎么能说古代的圣人未曾亲见脏腑呢!《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了解器官的层次结构,而不知经脉:只知道具体的形态,却不知气的运化功能。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问曰:西人说他们用药全凭试验,中国只根据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医实验方法可靠。这种说法对吗?
答曰: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已经非常详尽了!岂待今日始试验哉?
问曰: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确实是药理学的主要方法了!物体之间相互感应的道理,又有一些是不能单从形态、颜色、气味上来解释的。譬如磁石引针,蛇畏蜈蚣,蜈蚣畏蜍,它们之间的相互克制和吸引,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讨论,又是什么原因?
答曰:这是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殊性质来治疗的。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正是为了考察它的性质。如果真正把握了药性,那么形态、颜色、气味的道理也就包含其中了。凡是辨别药物,首先必须辨别它的性质。
例如磁石,放久了会转化成铁,它是铁的母体。它吸引铁针,是“同气相求”,子来就母(铁针作为“子”被磁石这个“母”吸引)的道理。从药性理论来说,石头属金,铁属水(肾),磁石秉承金水之性,归属肾脏,故其主治功效,能从肾中吸引肺金之气,使其回归根本。
西洋化学谓磁石内有电气,其能吸引者,皆是电气发力,能收引之也。有阴电,有阳电。
凡物中含阳电者,遇有阴电之物即吸:含阴电者,遇有阳电之物即吸。如果阴电遇到阴电的物体就互相排斥,阳电遇到阳电的物体也互相排斥,他们的理论很详细!磁石能吸铁而不能拾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
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这样道理就更加显然。磁石的质地类似铁,所以因本质同类而吸引铁。辨别药性,贵在本质和功能兼顾而论。
浏览完整试题
蛇形长,是秉木气:行则曲折,是秉水气。在辰属巳,在象屋j匕,在星象苍龙,总现于天,知蛇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问曰:万物各有其性质,那么它们之所以形成这种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曰:追溯万物生成的根源,就能明白其性质的形成。秉承阳气而生的,其性质属阳。秉承阴气而生的,其性质属阴。或者秉承阴中之阳,或者秉承阳中之阴。总之,要看它生成时所禀受的气来决定其性质的区别。所以必须追溯每一物生成的全过程以及形态、颜色、气味的差异,然后才能确定它的性质。
如人参,有人说它补气属阳,有人说它生津属阴。这都只讨论了气味,而没有深究人参生长的道理,所以不能确定它的根本性质。
《本草纲目》记载的人参歌说,人参生在辽东树林阴湿之地,也有人工种植的,也必须在阴凉的树林里栽种,它生在阴湿之地,是秉承了水阴润泽之气。所以味道苦甘而有汁液,发茅长成三桠五叶(三、五都是阳数),这苗从阴湿中发出,是由阴中生阳。所以在甘苦(阴味)之中,含有一股生发向上的阳气,这股气可以通过品尝感知到。
人身的元气,由肾水(属阴)中上升达于肺(属阳),也是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生阳,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参非常能化生元气,元气化生上升,出于口鼻,就表现为津液。人参生津的道理就是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味道。然而即使单从气味论,它的甘苦味中含有生发之气,这也只成就了它由阴出阳的气味特性罢了。
问曰:人参不长在东南方,而长在北方。古时产于上党(今山西),现在产于辽东、高丽(朝鲜),都是北方。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曰:这正是人参生长的根本道理,不探究到这个层面,还是难以得到人参的真正性质。
北方属水,在八卦中对应坎卦( ),坎卦外阴内阳(外面两爻是阴爻,中间一爻是阳爻)。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
不只是人参这样,凡是所有药物,都应当追溯它生长的本源,然后它的性质才能得知。
(摘编自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西洋医学认为中国古代药韧学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是因为中国古代从未进行
过解剖观察。
B.神农尝药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方法,中国药物学并非未经实验验证,而是经过历数圣贤
的审定验证。
C.文中引用《灵枢经》“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是为了证明神农氏必定解剖过脏腑。
D.作者完全认同西洋化学用电气理论解释磁石吸引的现象,认为这比中国兼顾物质本质
的论述更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药物虽与人不同类,但因同禀天地之气而生,故能以其偏性调节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
B.作者认为,西洋医学通过解剖了解脏腑结构,但不懂得经脉和气化功能,因此远逊于
中国古代圣贤的医学成就。
C.文中以磁石能吸引铁针为例,说明有些药物的功效无法仅从形态、颜色、气味解释,
需考察其性质。
D.作者将人参由阴湿环境中发出三桠五叶之苗的特性,与人身元气的运行过程进行类比,
从而解释人参能补气生津的原理。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分)
既然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的药(人参),就知道 ① ,比如朱砂。天地间南方离火(属火)自然烧成的朱砂,外表呈现火的红色,内部含有水的阴性(水银),合乎离卦( ) ② 的卦象,所以能补益坎水(肾阴)来充实离宫(心火),养血安神。与人参对照来看!人参是 ③ ,朱砂是秉承火中之阴而养血。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五行(木土水火金)相克理论推演了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的情况,请据此推演蛇与蟾蜍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分)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解牛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对“道”的体现和把握,本文又是如何体现“技”与“道”的关系?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水磨功夫
乔叶
杨镇长长叹一声,对大英说,人红是非多,村红也是这。你可领教到了吧。今天这种事以后恐怕少不了,干成了事就是这,有甜处,也有苦处。孟胡子说,算大账,那还是苦少甜多。总之是个好事,得好好积累经验。要是把热点争议用到了妙处,还能给咱做免费广告,关键是咱得有理有据地把握好舆论主动权。杨镇长说,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用这种事享受宣传红利,有点儿像刀尖儿上舔血,你们不知道我这心,好比那悬吊在树上的一块肉,生怕树下的老虎给我吃了。大英问老虎是谁?杨镇长说就是媒体嘛。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好惹,是不是啊,地老师①?
就都笑。我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这叫咬了多少回呀,怕成这。他说,要是真叫咬了多少回估计也能产生出来抗体,也就不会成这个。就是没叫实在咬过,才整日里战战兢兢地小心防着。你是媒体出身你清楚,有的媒体是真不中。你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快递恁多,我从来不亲自收。不仅是我,但凡乡镇领导都拒收快递,因为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小报小刊的强制订阅,它们不由分说就给你寄来了杂志,附带着发票,只要你打开,就等于默认订阅。
我们一般都是放两三天再原封不动退回去。大报大刊不干这种事儿,都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和专项资金。干这种事儿的报刊媒体一般都是行业性质的,你说你就在行业内部搞搞不中么?非得扩张到基层来,在地方上搞个啥记者站,难为他们去完成任务,叫他们又来难为我们。有的看我们不吃这套,还发威胁信息:你好,三千元的友好支持费您安排了吗?给您添麻烦了。我假装没看到,不给他回。有的说他是省电视台的下面什么频道的什么栏目的什么人,省台领导已经开会决定,要和我们镇上合作,费用也就五千。如果您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请告知。我心说我咋不愿意和你们友好呢?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不过俺也有个请求,就是这种友好不花钱中不中?
展开余下试题
又都笑。他又道,有的威胁是空头的,有的是真威胁,揣着个照相机过来拍你的照录你的音。都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可咱们这蛋咋能没缝呢,有些事还是臭鸡蛋筐哩。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的污染排放,都是。既在农村,哪儿搓不出个泥蛋蛋儿来?人家把稿子写出来,把视频拍出来剪辑好,先发给我看看,叫我审稿。我能咋说?只能说,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抓紧调查,如果属实的话,我们一定抓紧落实整改。如果您要发表的话,请您文责自负……
送走了大英,几个继续闲话,又扯起今天的事,杨镇长说,农村的事就是这,复杂时那是千言万语,简单时也能三下五除二。孟老师当初选村子的眼光不错,宝水的情况总体上还算是简单的。我说就这还简单?简单到哪儿了?孟胡子说,简单到没有外人。问他啥是外人,他沉吟了片刻道, “我家院子”原来是有个王老板租张有富的房子做民宿,你知道吧?我说知道,他说那个王老板就是外人。我指指老原说,他长年不在老家,算不算外人?杨镇长接话道,祖坟都扎了多少年了,咋能算外人。这是板上钉钉的自家人。
杨镇长道,听说赵老大要回来了。赵老大是赵先儿的长子,官名赵顺,据说在外面做生意很大。孟胡子道,他是每年都会回来探探亲的。杨镇长道,探亲又有哈可说的,这次估摸是要回来弄事。他这也算一方乡贤,要是想在家乡创业咱也得鼓励呀。孟胡子说,还得是你这镇长消息灵通,我整天在村里住都没听说。杨镇长道,好歹咱也是这一镇之长呢,这么厉害的乡贤,咱自然是要保持联系的,人家也是要给咱个面子的。我诧异道,他这算是乡贤?杨镇长道,咋不算乡贤?逮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有本事的都算乡贤。还别说,乡贤们还真有独特作用,他们在外头见多识广的,村里人就比较信服。有时通过他们去做点村里的工作,确实也有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也是把双刃剑。他们但凡回来,都有些想法,要是担任了村干部,就更和村里人一厮。到底是村里人嘛,人家还是愿意代表人家村里的利益,再说也是村里人选上的。比如说,以前我们不叫乱盖房,他们就会传话给村民,叫他们别乱盖房,对那些乱盖房的家户,还会主动做工作叫他们拆。现在可不会恁乖了,会反过来问我们,都怪不容易的,你为啥不让人家盖?
就都笑。孟胡子道,都怪不容易的。这话也没错。杨镇长道,不容易是不容易,可也不能没个原则。线还分个粗细呢,不容易也得分个大小面儿。怕的就是搅糊涂,事儿就不好干了。想要把上头下头都打发好,就得使巧劲儿去干工作,耐心细心地处理事。这可得有一番水磨功夫,再加上十八般武艺。有多少干部坐机关坐得稳稳当当,一到基层就屁滚尿流。所以有个说法,从基层到机关长一身膘,从机关到基层脱一层皮。
(摘编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地老师即地青萍,长期生活在都市的知识分子,文本一通过她的视角讲述故事。
文本二:
江磊: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散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是诚实、自我、虚构。在我看来,这三个词不仅仅是散文写作的关键词,应该也是包括小说创作在内的所有文学创作的关键词。您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乔叶:对,是这样的。诚实就是说真话,但好多写作者都在习惯性地撒谎,在写作时会端起架子来,自我装饰,自我欺骗,甚至自己都没有丝毫察觉。有些话,写作者本身就通不过、就不相信,但是他(或她)仍然把这些话写了出来。那些明知是谎话还要说的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肯定愚弄了自己:那些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谎话的人,在愚弄别人之前,首先愚弄了自己。对于这些,他们也许还不知道。写作是最不藏人的,读者群中藏龙卧虎,他们非常敏锐。
卡夫卡曾说:“说真话是最难的,因为它无可替代。”这句话深得我心。散文、诗歌要诚实,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我相信的是更加普遍的、概率更高的诚实。
(摘编自《非虚构写作在努力拓宽文学创作的边界一乔叶访谈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标题“水磨功夫”意在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
B.文本一刻意回避方言俚语,还原乡村语境,以保证文本的“官方”与“庄重”色彩。
C.文本一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通过长篇大论的形式展现基层治理的史诗画卷。
D.文本二提出写作者在创作中如果“端起架子”,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与读者的愚弄。
7.文本一关于“外人”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盂胡子认为宝水村的情况简单到没有外人,反映乡村是一个自足共同体。
B.杨镇长以“祖坟”为据强调老原不是外乡人,体现乡土社会地缘与血缘的绑定。
C.赵顺常年在外做生意,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
D.对“外人”的界定标准理解不一,折射出乡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8.文本多次描写“笑”的场景(如“就都笑”“又都笑”),请分析其作用。 (4分)
9.文本二提出:“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请谈一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 (6分)
(三)阅读IⅡ(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赵威后问齐使曰:“岁无恙耶?民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荀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材料二:燕破齐,乐毅闻画邑①人王蠋贤,令军环画三十里不入。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材料三: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②,擅利数世。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筑女怀清台。清虽处闺阁,然常输粟济边,闻士卒寒则遗之裘。客或讥其干政,清曰:“妾闻父兄暴骨塞外妾之帛粟犹父兄之血髓也敢惜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补遗)
材料四: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③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陨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能以义动矣。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材料五:世传赵威后问岁民、王蠋死节、巴清济边、杞妻哭城四事。然考《齐策》,威后问使仅存梗概:王蝎事《战国策》失载,独见史迁;巴清济边乃裴骃注引《蜀记》之说;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盖战国诸子欲彰民本、励忠贞、显妇义,故踵事增华:威后树民本之纲,王蠋全士节之烈,巴清展巾帼之志,杞妻尽伉俪之诚——其家国同源之思一也!然宋人疑崩城之妄,清儒讥济边之诬。呜呼!当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岂可执泥于事迹耶?
(节选自崔述《考信后录·家国篇》)
【注】①画邑:齐国地名。②丹穴:朱砂矿。③五属:五服内的亲属。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妾闻A父兄B暴骨C塞外D妾之E帛粟F犹父兄之G血髓也H敢惜乎
展开余下试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苟,连词,表假设,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用法一致。
B.固,副词,坚决,与《鸿门宴》“固不如也”的“固”意义不同。
C.遗,音wèi,赠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的“遗”读音、意义均不同。
D.谓,动词,认为,与《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的“谓”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威后接见齐使肘,先询问年成与百姓安康,再问齐王状况;使者质疑顺序不当,威
后以“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阐明民本思想,强调民生是国家根基。
B.王蝎在燕军破齐时拒绝乐毅招降,坚守“忠臣不事二君”之节,面对屠城威胁,自缢殉国;此事《战国策》未载,独见于《史记》,彰显忠贞气节。
C.巴寡妇清继承丹砂祖业,以财自卫;秦始皇誉其贞节,筑怀清台:她输粟济边、遣裘
士卒,视援助如救助父兄,展现巾帼报国之志。
D.材料五认为,杞梁之妻哭城崩城虽《左传》未载,但《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宋人
清儒质疑其妄乃拘泥细节,当以精神价值为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2)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
14.结合材料五,分析崔述通过四则史传阐释的“家国同源”的内涵,并据此论述当代传承家国情怀应注重什么。 (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李颀比魏万年长一辈,和他是亦友亦长的关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叙写昨夜送友人渡河,今晨听友人唱离歌,真切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B.“鸿雁”“云山”语序倒置,从“听”“过”的宾语前置到句首,让别愁的表达更具体。
C.“砧声”与《春江花月夜》的“捣衣砧”,都重点借其“恩人”的意蕴表达具体语意。
D.整首诗围绕“送别”一词展开,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情感层层推进,情真意切。
16.此诗在时空转换上极具匠心,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容量,请简要分析。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既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又描写了作者在轩中安居、休息等活动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批评朝中小人“竞周容以为度”,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坦言朝中大臣有同样的弊病,当时的皇帝想要纠正这一不良风气。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学术研究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坚决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②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5年第二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显示,有25名学术不端者被通报批评,引发广泛关注。③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科研的基础在求实。④然而,极少数科研人员在帽子、位子、面子的利益驱使下,放弃学术底线,打破道德红线,⑤造成“白袍点墨,终不可渝”。这无疑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初衷,损害了科研人才的形象,进而破坏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阻碍了科技队伍的健康成长。
对于此类行为,不能任由其滋生蔓延,必须坚决亮剑。纠治学术不端,需要像反腐败一样“有案必查,有错必纠”,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强大威慑。____:强化预警预防机制,完善更加细密的监督管理措施,构建更加完备的数据库资源,用好技术手段,在学术论文申报、项目申请等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操作性强、合理高效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推动问题发现在早、影响扼杀在小;加大违规惩处力度,优化行政监管手段,放大社会监管效能,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零容忍”,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通报一起,同步用好诚信档案、临时或终身取消项目申请资格等方式,加大惩处力度,让科研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推动违规成本远超违规“收益”。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对于科研人才来说,德和才,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德是安身立命之本,才是成就事业之根。有德无才,难以创新突破;有才无德,容易步入歧途。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需要构建预防与惩处并重的治理体系
B.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消除科研人员的侥幸心理
C.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
D.国际学术界对此类行为普遍采取严厉措施
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缺一不可 B.相辅相成 C.相得益彰 D.此消彼长
21.请解读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5分)
22.材料围绕“学术生态建设”阐述了三个紧密关联的问题。请结合文本内容依次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铜器上斑驳的饕餮,瞪视三千年未解的咒语。我们究竟该以何种姿态与祖先的目光对望?
——当代文化纪录片《何以中国》开场白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
——梁启超《新民说》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丈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阳一中2025年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 B A.“是因为中国古代从未进行过解剖观察”错误。原文明确提到“《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说明中国古代进行过解剖观察,西洋医学的观点不符合事实。C.“是为了证明神农氏必定解剖过脏腑”错误。引用该句是为了说明“古圣已剖视过来”,而非特指“神农氏必定解剖过”,原文提到“在神农时代,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并未确定神农氏必定解剖过。D.“作者完全认同……认为这比中国兼顾物质本质的论述更优”错误。原文指出“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这样道理就更加显然”,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兼顾本质的论述更优,而非认同西洋化学的理论更优。故选B。
2. B “因此远逊于中国古代圣贤的医学成就”错误。原文提到“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
上一篇:
2026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2026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南省南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