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河北省NT20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等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八大山人是一位独立高标的艺术家,他题扇诗中有这样一句:“西江秋正月轮孤。”这句诗正是对其艺术的很好概括。秋天的夜晚,天冷气清,山人的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凄冷的格调,高逸的思致,正是山人艺术最感人的地方。而一轮孤月当空照,是山人一生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人生境界。八大山人的艺术中有一种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读山人的作品,总感到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山人的画,在孤独中透出崇高精神。
八大山人是前朝遗民,还是皇室成员,他的孤独意识的确有他诗中“一峰还写宋山河”的意味,他在题画诗中写道:“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南宋末年郑思肖故国灭亡而不忘,商代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之事,都引起他的共鸣,作为遗民,不屈服于新朝的思想很明显。他的画中有凄冷的格调,他在孤独中自我安慰。不少论者指出了这一点,但我觉得还不够,从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中,分明感受到他的孤独精神还有更深广的内容,更深邃的用思。他以艺术的方式来思考,他的思考已超越了一般的政治、时间,而具有关于人的生命的真切内涵。
八大山人特别喜欢画一足独立的孤鸟。上海博物馆的《孤禽图》作于1699年。画一孤鸟,一足单立于地,翅膀坚韧地举,尾巴用力地伸,全身羽毛几乎立起,以此来保持着平衡,还有那倔强的脖子,不屈的眼神……这一切都给人凛然不可犯的强烈感觉。他不是要跟世界角逐,他只是强调重视生命的尊严,予生命以嘉赏。
在他的笔下,独鸟、枯木、孤荷、冷月无不充满生机,八大山人艺术世界中的孤独感不是死寂,不是哀婉自怜,而是自尊,对生命的信心,对一切依附的拒绝。八大山人《题画山水》诗道:“去往天下河山,仅供当时流览。世界八万四千,究竞瞻顾碍眼。”这忙碌的世界,如葛藤一样互相纠缠。为知识,我们被纠缠;为欲望,我们被纠缠;为习惯,我们被纠缠。世界的一切都在有所依恃中失去了其真相,被扭曲了。八大山人说,这样的东西太“碍眼”了。在孤鸟、孤鸡、孤树、孤花、孤舟等意象中,他独钟孤独,就是要斩断葛藤,撇开依恃,超逸尘俗,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世界做心灵的对话。八大山人《失题》诗云“林泉酣放总为我,岩谷深容稍悟天”,悟通了“天”,以“天”放而不以“人”为,就“总为我”——无往而非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这样的独立境界中,处处实相,处处真机,处处都有新颖葱翠的生命。
孤独与艺术相伴,中西艺术概莫能外。西方的一些艺术家甚至说,没有孤独就没有艺术。中西艺术在孤独的理解上却有差异。即便是在中国,不同的艺术家通过孤独的境界所要表达的精神又是不同的。中国的哲思和艺绪中,孤独包含着太丰富的内容。如下面三首为人熟知的诗词,都是对孤独的思考,却有不同的指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今古茫茫、海天渺渺的存在之叹,由登高而兴时空广远、自身渺小之叹息,浩渺的时间之幕上闪现了一件件事,一个个英雄,纵然他们叱咤一时,如今安在哉!不能逃避的逝去,无可挽回的寂寞,正在等着眼前的登楼人。陈子昂将人的生命放到永恒面前来审视,①_________。悲叹起因于人的目的性的追求。


浏览完整试题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描写极端孤寂的境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缺月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深漏断人已静。谁见幽人独往独来,原来是飘缈闪现的孤鸿影。孤雁惊起回头张望,有怨恨却无人解领。拣尽高处寒枝不肯栖息,却甘心在沙洲忍受寂寞寒冷。空灵廓落,无所之之。正是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孤寂更多地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拒绝。
而柳宗元的《江雪》虽有孤独之调,却传出不同的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寂静空灵的画面中,一舟于寒江独钓,又钓出寒来,钓出自己的心之寒。这首诗在孤寂中传出的不是绝望,不是哀婉,而是从容闲荡、清远高逸。与其说因孤寂而自惋自怜,②_____,享受着孤寂,吟玩着孤寂。
八大山人艺术世界中的孤独意识与柳宗元的孤独感颇有相通之处,八大山人孤独感的主旨不在哀婉自怜,它所突出的有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自尊,一是无恃。
[摘编自朱良志《秋月正孤》(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轮孤月当空照是八大山人追求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其中蕴含着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在孤独中透出崇高精神。
B.孤独与艺术相伴,没有孤独就没有艺术,但中西艺术对孤独的理解有异,中国不同艺术家通过孤独表达的精神也截然不同。
C.八大山人独钟孤独,他塑造了无数有着葱翠的生命的孤独意象,这样创造就是为斩断葛藤,撇开依恃,超逸尘俗,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D.在诗句“一峰还写宋山河”中,八大山人以“宋”代“明”,表明自己的遗民忠贞,表达了他对明朝故国的深切眷恋和隐痛。
2.文章以“秋月正孤”为题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月正孤”以天象喻心象,八大山人画中“一轮孤月”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其遗民身份的隐喻。
B.秋月的清冷对应八大山人艺术的凄冷格调,秋月的永恒又如柳宗元的时空之叹,有“冷眼观世”之味。
C.“秋月正孤”中的“正孤”是一种坚定姿态,恰似《孤禽图》的孤鸟,在孤独中完成对生命尊严的宣誓。
D.“秋月正孤”凝练了山人艺术的核心问题:形式上的残缺与精神上的圆满,让人总感到虚灵中的充实。
3.文中多处引用八大山人诗句,下面表格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句 内容作用 艺术效果
西江秋正月轮孤 A.概括八大山人绘画的艺术特征,亮明了观点。 D.以八大山人诗句作 为论据,增 强了论述说 服力。
梅花画里思思肖,
和尚如何如采薇 B.阐述八大山人艺术风格与 遗民身份有一定关系,但并不 涉及孤独精神内涵。
去往天下河山,仅供当时流览。
世界八万四千,究竟瞻顾碍眼。 C.阐明八大山人绘画艺术都是 关于人的生命的——拒绝一切 依附的自尊与对生命的信心。
4.文中三首为人熟知的诗词都是对孤独的思考,却有不同的指向。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5.下图是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的八大山人的《孤禽图》,曾被拍出6272万元,被称为世界画坛最贵的“一只鸟”。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幅画为何可以拍出如此高价。(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泥水匠的完美生活
王千里
孙宝平一直固执地认为,砌水泥墙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是个问题。他的观点自然引来众多工友的嘲笑。
“咱们这活,只要是个人就能干、都会干,还传统手艺,你咋不说是门艺术呢!”
“孙宝平,你是不是放工以后在家里闲着没事短视频刷多了?咱们这就是砌墙抹灰的活计,自古以来哪个村没有十个八个泥水匠?你说说,这能叫什么传统手艺呢?还传承呢,传给谁?”
“孙宝平呀孙宝平,你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果砌水泥都是一门传统手艺的话,那俺家媳妇的烙饼技术,得称得上是非遗了。”
众人在笑声中调侃着孙宝平。孙宝平不吭声,不回答,不理会他们,自顾自拿了靠杆往砌好的一堵墙上靠,严丝合缝。他砌的墙砂浆饱满,砖块均匀,一条直线样。
在脚手架下打下手的孙平江早就跃跃欲试:“宝平哥,你歇会儿,我垒几行砖试试。”他胸有成竹,嘴角挂满自信。
孙宝平不声不响,拍了拍手,小心地下了脚手架。孙平江摄着屁股爬到脚手架上,片刻的工夫开始吆喝起孙宝平:“宝平哥,你上来吧,我真的不行。”孙宝平抬头看去,一行红砖逶迤如扭动的蛇身,砖体把绷直的线绳挤得东斜西歪。他叹了口气:“下来吧!”没埋怨,没嘲讽。
倒是孙平江,脸膛红如猴屁股。刚才说这活人人都能干、都会干的就是他。现在的他,在心里感叹一声,咱就是个打下手的命,砌水泥真的就是一门传统手艺呢。孙宝平在砌墙前,要求提前把红砖洇透。砂浆灰的水泥标号、稀稠程度也是有要求的。他分外关注的这些,是跟砌墙息息相关的。干砖、干灰、稀灰,水泥标号低了、高了,直接影响墙体的质量。他的完美主义到了什么程度呢?就他放工以后的行装,都让那些一块儿干活的工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乡村建筑队收工的时间相对来说要晚一些,夕阳西下,鸟雀归巢,饭菜的香味在村庄里飘起的时候,工头才让他们收工回家。那些建筑工下了脚手架,拍拍手,随手点着一支烟,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朝家里走去。
孙宝平下了脚手架,先去水池洗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搓洗干净,然后甩甩手,把手上的水仔细擦干。接着,来到搅拌机旁的工具箱旁,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又来到垒砌成框架的房屋里墙内,掏出衣裤换上,换下的衣物随手放进布袋里。从里墙出来的孙宝平,衣着干净,一双黑布鞋,一身白褂黑裤,有些仙风道骨了。
还有没走的工友,浑身沾满泥浆,望着换好衣服出来的孙宝平,咂着嘴:“宝平呀,你真是多此一举,咱就是干活的人,又不是放工以后去相亲。”孙宝平笑笑,提着布袋朝家里走去。村里有人知道他在村东干活,见了他,笑着招呼:“放工了,宝平!”孙宝平回之一笑。他们望着一身干净衣服、步履轻松的孙宝平,眼里满是艳羡。有不知道孙宝平在村东干活的,就问:“宝平,又进城了?”孙宝平笑笑,摇头:“干活呢。”


展开余下试题大家都是穿着脏衣服回家,衣服浆得很硬,竖在地上过夜,第二天又套到身上。孙宝平跟别人不一样,回到家以后,掏出布袋里的脏衣服,自己去水塘边把衣服洗了。搭在门廊旁的晾衣绳上,一夜风吹,第二天早上衣服就干了。
有人背地里感叹,打拼了二十年,还不如一个泥水匠的日子过得舒心呀!说这话的是张秋生,一个早年进城打拼,如今定居在城里的一家装饰公司的老板。有一次回乡,他听说了孙宝平的事,就在镇上悦客来酒楼特意请孙宝平喝了一场酒。
一个公司老板请一个乡村的泥水匠喝酒,说出去也是稀奇事。实际情况是,张秋生和孙宝平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孙宝平从小水性好,张秋生是个旱鸭子。早年,孙宝平从村后两米多深的水塘里,救出了正在水里挣扎的张秋生。张秋生发达了,是来报恩的。
那晚,张秋生端着酒杯,望着衣着月白小褂、黑色长裤、千层底布鞋、一脸泰然的孙宝平,眼里忽然就汪满了泪水。自己在外打拼二十多年,见惯了钩心斗角,厌恶了商场争斗,遽然回首,再见到幼时朝夕相处的玩伴,内心陡生几分温暖。
他举着酒杯,一脸真诚地跟孙宝平说:“宝平哥,泥水匠在城里已经不叫泥水匠了,叫新产业工人。你就放一百个心啦,有人传承传统手艺的,国家重视呢!”孙宝平抿了一口酒,深深点头。
窗外,夜色温柔。小镇的街道上亮起了霓虹灯,健身广场上开始热闹起来了。(有删改)
文本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
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到孙平江砌墙的过程,画面感很强,与前文孙宝平砌墙形成对比,意在讽刺孙平江的脸皮之厚,技术之差。
B.文本一写“夕阳西下,鸟雀归巢,饭菜的香味在村庄里飘起”,是为了展现乡村的诗意氛围,为孙宝平活动提供背景。
C.文本一写不知道孙宝平在村东干活的村里人误以为孙宝平是进城了,侧面表现孙宝平衣服之整洁,不像刚干完活的样子。
D.文本二从心性方面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以排比的形式总结了工匠应具有的多重精神特质,这表明锤炼心性胜过打磨技术。
7.关于文本一张秋生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秋生认为自己“打拼了二十年”,虽然事业有成,却不如孙宝平日子过得舒心,略有失落。
B.张秋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没有忘记当年孙宝平对他曾有过救命之恩,特意请他喝酒。
C.张秋生在外打拼不易,他见到儿时玩伴“眼里忽然就汪满了泪水”,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
D.张秋生介绍城里“泥水匠”称呼的变化及国家对传统手艺的重视,表明他了解时代的动向。
8.文本一开头工友们调侃孙宝平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指出:“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种“一流的心性”在孙宝平身上的具体体现。(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阖庐既立,乃召伍员①与谋国事。三年,兴师与伍员、伯豁伐楚,拔舒。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裳瓦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九年,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囊瓦贪,而唐、蔡②皆怨之。王必欲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子常败走。于是吴乘胜而前,遂至郢。楚昭王出奔,吴王入郢。
楚申包胥求救于秦,秦哀公发兵救楚击吴,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夫概乃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都。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疆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二年后败越于夫湫。越王使文种厚币遗吴太宰豁以请和,吴王将许之。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兴师北伐齐。伍子胥强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益疏子胥之谋。太宰豁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叹曰:“嗟乎!谗臣豁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自刭死。
(摘编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材料二:
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若管夷吾、武仲③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
康定二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
(节选自王安石《伍子胥庙记》)
【注】①伍员,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父兄皆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②唐、蔡:春秋时的诸侯国。③管夷吾、武仲:春秋时期贤能的士大夫。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予观子胥出A死亡B逋窜之中C以客寄之D一身E卒F以说G吴H折不测之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如,怎么样,表示询问,与《鸿门宴》“今日之事何如”的“何如”用法相同。
B.威,威慑,震慑,动词,与《过秦论》“威振四海”的“威”用法、意义均相同。
C.“乃赐伍子胥属镂之剑”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用法不相同。
D.顾,顾惜,考虑,与《屈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的“顾”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阖庐曾派伍子胥和伯豁攻打楚国,取得了胜利,阖庐想趁机攻打郢,孙武
认为百姓疲惫,应停止行动,阖庐听取了他的建议。
B.吴国利用唐、蔡两国对楚国的怨恨,联合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夫概也想带
兵参与,被阖庐拒绝,但夫概却带领属下进攻楚将。
C.楚昭王趁阖庐返吴平定夫概叛乱之机,重返郢都;两年后,阖庐派夫差攻
打楚国,楚国惧怕吴国再次大规模进攻,于是迁都。
D.吴国准备攻打齐国时,子胥进谏,认为越是吴心腹之患,应先灭越,吴王
并未听从;战胜齐国后,吴王更不想用子胥的计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王使文种厚币遗吴太宰囍以请和,吴王将许之。(4分)
(2)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4分)


展开余下试题14.王安石认为“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材料一中伍子胥的哪些做法能体现出对吴国的“义”?请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赛①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萍。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褰:撩起;揭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分别描写了杏花、明月,直接与题目相呼应,简洁明了。
B.第四句以流水喻月光,青萍喻花影,突出月光的明亮与花影的动态。
C.诗人与客人在月下赏花饮酒,花与酒互相映发,二人始终兴致高昂。
D.山城难得好酒,诗人借月待客以弥补酒薄之不足,突出了爱月之心。
16.清代纪晓岚《纪评苏诗》:“结乃劝今日之饮,非伤春之意也。”你是否同意此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当下很多家长都在“卷”孩子的学习,而自己却疏于学习,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批评士大夫们有几分相像,他们可以为孩子“ ”,但是自己“ ”,真让人费解。
(2)同学们到湖边游玩,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恰逢明月高悬,站在湖边,月影、人影倒映湖面,小明想起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 ,_ ”。
(3)面对离别,王勃曾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悲伤氛围,这与秦观《鹊桥仙》中“ ,_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来走红的技能交换,截中了很多年轻人。想培养新爱好,付费课程动辄几千元;想拓展社交圈,却苦于没有共同语言。 ① ,同时打开了学习与社交两扇门。用喝一杯奶茶的时间,(A )能解锁新技能,(B )能认识同频的朋友,这一低成本高回抱的模式,契合了年轻人的生活理念。
当代青年不缺消费意愿,(C )拒绝为高溢价买单。技能交换中,价值的衡量标准变得相对纯萃。一段吉他旋律的熟练度,某种剪辑技巧的实用性,甚至是教学时的耐心程度,都可以“交换”。去商业化的互动,让学习回归兴趣本身,让社交重拾真诚底色。
技能交换的意义超越了“学东西”本身。技能伙伴可以变为生活中的朋友,它搭建的不仅是学习平台, ②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大家用热爱打破壁磊,用分享重构社交,在快乐互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
一些付费学习,往往是单向输出;而技能交换是双向奔赴,双方都要琢磨怎么讲对方才懂,思考如何练才能得到对方认可,互动中藏着被需要感与获得感。这种正向返馈,能更好地滋养彼此的内心。
技能交换是年轻人用热爱编织的社交网络,是用巧思点亮生活的智慧。这股风潮里,藏着当代青年动人的特质:用创造力盘活资源,用真诚联结彼此,在热爱里扎根。
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这场“以热爱换热爱”的活动,在教学相长中让真诚照见生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使用比喻修辞,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0.文中加点的“被需要感”能否改为“需要感”?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2.请为这则评论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清华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博士生庞众望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发言。他说,8年前他和所有新生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清华大学,面对未知的大学生活,他也曾迷茫不安,当时有位老师告诉他们:“每位来到清华的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未来的人生需要自己装点和描绘。”这句话唤起了庞众望对大学生活的憧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D4.①突出人生命的有限②倒不如说因孤寂而脱略凡尘(或超凡脱俗、宁静致远、从容高逸等)(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5.①代表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此画构图极简,整幅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鸟,无背景衬托,通过留白与夸张造型突出“孤”的主题,形象洗练,构思新颖独特。②具有象征意味:此画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白眼象征超脱与不屈,孤立姿态象征坚韧和倔强,一切都给人凛然不可犯的感觉,象征着生命的尊严和无所依恃的独立精神。③代表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八大山人是一位独立高标的艺术家,是前朝遗民,还是皇室成员,画作流露出画家作为明遗民的亡国之痛和愤世嫉俗,对于研究八大山人及其艺术特征很有价值。(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6.C【解析】A项“脸皮之厚”错误,孙平江是觉得垒砖很容易,不认为垒砖是手艺;B项这里的描写主要为了表现建筑队收工之晚,而非“乡村的诗意氛围”;D项“表明锤炼心性胜过打磨技术”错误,原文没有此意。
7.A【解析】A项“略有失落”错,他是在感叹孙宝平的生活态度,内在是一种赞美和欣赏。
8.①人物上,表明工友们对“砌水泥墙是一门传统手艺”这一观点的否定,衬托出孙宝平与众不同,能坚守自己的观点。②情节上,开篇设置矛盾,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与下文孙宝平得到认可形成对比,凸显传承传统手艺的主题。(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孙宝平热爱职业。他对砌墙这门传统技艺无人传承深深忧虑,当得知国家重视技艺的传承之后由衷的喜悦。②孙宝平追求完美。他对技艺要求极高,砌的墙堪称完美,甚至行装也追求极致。③孙宝平境界不凡。他的追求超越了简单的谋生手段,达到了道的境界,面对工友的不解甚至嘲笑,他能泰然处之,他平和超然,影响周围的人们。(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EH【解析】在“出死亡逋窜之中”一句中,“出”是动词,“死亡逋窜之中”是一个整体,做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以”是介词,“客寄之一身”是宾语,其中“客寄”是“一身”的定语;“卒以说吴”中“说”是动词,“吴”是宾语,句意完整;“折不测之楚”中“折”是动词,“不测之楚”是宾语。
11.B【解析】“威振四海”的“威”为名词,是“威风,威力”的意思。
12.B【解析】“唐、蔡两国对楚国的怨恨”错误,两国怨恨的是楚国公子囊瓦。
13.(1)越王勾践派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豁来求讲和,吴王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使、厚币、遗、许各1分)
(2)兴衰更迭的事物数不胜数,唯独伍子胥的庙宇没有被迁移或废弃,多么兴旺啊!(“事之兴坏废革者”定语后置、独、绝、何其各1分)
14.①制定谋略,带兵征战,助吴王成就霸业。②为保吴国强盛,多次进谏。③以死明志,展示出对吴国的忠诚。(1点2分,2点4分,3点5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阖庐当上国君后,就召见伍子胥和他谋划国家大事。阖庐三年,发动军队派伍子胥、伯豁攻打楚国,占领了舒地。因而阖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NT20”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