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2026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机密★启用前
2025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城市中的孩子难以分辨蒲公英与苦苣菜,当“节气”沦为日历上的符号,一种以“观察-记录-思考”为核心的“自然笔记”,正悄然成为连接现代人与自然的文化纽带。不同于传统的生物观察日记,当代自然笔记兼具科学记录的严谨性与文学表达的感染力,它以文字为镜,映照出自然的细微之美,更以思考为桥,唤醒人们对生态与生命的深层认知。
自然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局限,建立“平等的自然对话”。作家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曾用3年时间记录家乡的物候变化:“4月12日,柳枝缀满淡黄的芽苞,像缀满了阳光;4月18日,第一只燕子掠过麦田,翅尖沾着晨露”——这种精准到日期的记录,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呈现,更蕴含着对生命节律的敬畏。如今的自然笔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融入跨学科视角:北京中学生王柚柚的《校园银杏观察手记》,既记录了银杏叶从翠绿到金黄的色素变化(科学维度),也写下“落叶铺成的小径,像大地写给秋天的信”(文学维度),还反思了“校园绿化中外来物种挤占本土植物生存空间”的问题(生态维度)。这种多维度记录,让自然笔记成为兼具科普性与人文性的文化载体。
在生态教育领域,自然笔记的作用尤为显著。2024年《中国生态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将自然笔记纳入中小学课外实践课程,参与学生超500万人。上海某中学的实践表明,坚持撰写自然笔记的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等概念的理解正确率,比未参与学生高出42%。更重要的是,自然笔记培养了 “慢观察”的能力:当学生蹲在草丛中记录蚂蚁搬家的路线时,当他们追踪候鸟迁徙的轨迹时,浮躁的心态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的耐心与共情——这种“生态共情力”,正是现代社会稀缺的文化品质。
然而,自然笔记的发展也面临“形式化”困境。部分学校将其简化为“绘画+文字”的模板作业,要求学生按统一格式记录,忽略了观察的自主性与思考的深度;一些商业机构推出的“自然笔记速成课”,过度强调“美观性”,引导学生用彩笔堆砌画面,却弱化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度探究。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可能让自然笔记沦为新的“应试工具”,背离其唤醒生态意识的初衷。如何让自然笔记回归“观察与思考”的本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材料二:
一、项目背景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生态文明教育普及,中小学校对生态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传统生态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直接的自然观察体验。基于此,浙江省教育厅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于2023年9月发起“校园自然笔记”实践项目,覆盖全省120所中小学,旨在通过系统化实践,提升学生的生态观察能力与人文素养。
二、实施路径
分层指导体系
项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目标:小学阶段侧重“感官观察”,引导学生用视觉、听觉、触觉记录自然(如“枫叶的边缘像锯齿,摸起来有点扎手”);初中阶段强调“科学关联”,要求结合生物、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如“蚯蚓雨后钻出土壤,是因为土壤缺氧”);高中阶段则注重“生态思考”,鼓励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校园池塘浮萍疯长,可能导致鱼类缺氧,需控制生长范围”)。
浏览完整试题
跨学科融合设计
项目联合语文、生物、美术、地理学科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语文课指导学生用生动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生物课讲解物种特征与生态习性;美术课教授简易的自然绘画技巧;地理课结合气候、地形分析区域自然特征。杭州某高中的 “西溪湿地自然笔记” 专题活动中,学生不仅记录了湿地的植物种类,还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了 “湿地对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形成多学科融合的观察报告。
成果转化与交流
项目建立“省-市-校”三级成果展示平台:校级定期举办自然笔记展览,市级开展优秀作品评选,省级则将获奖作品汇编为《校园自然笔记精选集》,并在浙江自然博物馆设立专门展区。截至2024年7月,项目共收到学生作品1.2万份,其中300份优秀作品被纳入博物馆“青少年生态教育”永久展陈,部分作品还被改编为科普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500万次。
三、项目反思
项目实施中发现两大问题:一是城乡资源差异显著,城市学校周边自然环境丰富(如公园、湿地),农村学校受限于地理条件,观察对象较为单一;二是教师指导能力不足,部分生物、语文教师缺乏自然观察经验,难以对学生的深度思考进行有效引导。未来计划通过“城乡学校结对”“教师自然观察培训”等方式,推动项目均衡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自然笔记不同于传统生物观察日记,它融合科学、文学、生态等多维度, 兼具严谨性与感染力。
B.《中国生态教育发展报告》的数据表明,自然笔记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态概念 的理解,培养生态共情力。
C.浙江“校园自然笔记”项目根据学生年龄分层设计目标,小学重感官观察, 高中重生态思考,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D.自然笔记面临的“形式化”困境,主要源于商业机构的“速成课”,与学校 的课程设计无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的自然记录,只注重对自然现象的客观呈现,缺乏 对生命节律的深度思考。
B.浙江项目的“跨学科融合设计”,让自然笔记成为连接语文、生物等学科的纽 带,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应用。
C.浙江项目的成果仅通过线下展览和出版物传播,未利用新媒体平台,限制了 影响力的扩大。
D.只要解决了城乡资源差异和教师指导能力问题,自然笔记就能成为生态教育 的核心工具。
3.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当代自然笔记的核心特征,并分析其在生态教育中的作用。(4分)
4.材料一指出自然笔记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困境,结合材料二的实践经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具体策略。(4分)
5.教材中朱自清《春》通过“春草”“春花”“春风”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对生命与希望的赞美。请结合材料一中“自然笔记的文学表达”特点,谈谈《春》的描写如何体现“自然观察与情感表达的融合”。(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我生活的村庄,是人与牛羊、飞鸟、草木共同居住的地方。每天清晨,最先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村口老榆树上的麻雀。它们叽叽喳喳落在屋檐上,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等着我推开木门,给它们撒一把麦粒。而牛圈里的老黄牛,会用蹄子轻轻刨着地面,发出“咚咚”的声响——那是它在提醒我,该去后山割草了。
村里人都说,牛是通人性的。我家的老黄牛,陪了我十五年。它记得我每一个习惯:知道我喜欢在割草时哼着老调子,便会放慢脚步,跟着节奏甩动尾巴;知道我怕蛇,遇到草丛里的蛇,会用鼻子轻轻顶我的胳膊,让我绕着走。有一年冬天,我在雪地里摔断了腿,是老黄牛驮着我去的卫生院。它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踩在雪最厚的地方,生怕滑倒让我疼。那时我才明白,所谓“人畜共居”,从来不是人对牲畜的支配,而是两种生命在土地上的相互依靠。
村里的土地,也懂得与人分享。春天播种时,我们会在田埂边留一块空地,种上向日葵。不是为了收获葵花籽,而是给路过的蜜蜂、蝴蝶留一个歇脚的地方。夏天麦子成熟时,麦穗会垂向地面,像是在向土地鞠躬。父亲说,土地养了我们,我们也要给土地留几分余地——每年秋收后,我们不会把地里的秸秆全部拉回家,总会留一部分在田里,让它们腐烂成肥,滋养来年的庄稼。连地里的虫子,我们也不会赶尽杀绝。母亲常说,虫子吃的那点庄稼,是土地给它们的口粮,就像土地给我们粮食一样。
可现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了城市。他们嫌村里的日子太慢,嫌牛羊太脏,嫌土地太贫瘠。有人把牛圈改成了车库,把麦田种上了杨树。去年春天,我家的老黄牛老死了。我没有把它卖掉,而是把它埋在了后山的榆树下——那里是它最喜欢去的地方,夏天能吃到最嫩的草,秋天能晒到最暖的太阳。埋它的时候,我在坟头种了一棵苜蓿。我知道,明年春天,苜蓿会长出来,而老黄牛的魂灵,会变成苜蓿的一片叶子,或者一只停在叶子上的蝴蝶,继续陪着我。
我常常坐在老榆树下,看着村里的变化。我知道,人会离开,牛羊会老去,但土地不会消失,草木不会灭绝。那些与我们共同生活过的生灵,会变成土地的一部分,变成风的一部分,继续在这个村庄里活着。而我们,不过是土地上的过客,是与其他生命共享一段时光的同行者。
戈壁上的生灵 李娟
阿勒泰的戈壁,看起来荒凉,却藏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我跟着母亲放蜂时,曾在戈壁深处遇到过一只受伤的鹰。它的翅膀被铁丝网划破了,流着血,却依旧倔强地站在石头上,盯着天空。我想靠近它,它却发出“嘎嘎”的叫声,像是在警告我。母亲说,鹰是戈壁的灵魂,它不接受人的怜悯。
我们在鹰的旁边搭了个帐篷,每天给它留一碗清水和一块羊肉。刚开始,它不理不睬,后来慢慢放下了警惕,会在我们离开后,悄悄啄食羊肉。过了半个月,鹰的翅膀好了。那天清晨,它绕着我们的帐篷飞了三圈,然后冲向天空,变成一个小黑点,消失在云层里。母亲说,鹰在向我们道谢。我却觉得,那不是道谢,而是两个生命在戈壁上的相互成全——我们给了鹰活下去的机会,鹰却给了我们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展开余下试题
戈壁上的草木,也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红柳的根能扎到地下十几米深,只为吸收那一点点水分;骆驼刺的叶子变成了针状,只为减少水分蒸发。它们不像城市里的花草,需要人浇水、施肥,却能在风沙中长得郁郁葱葱。有一次,我在戈壁上迷路了,是一簇红柳救了我。我跟着红柳的方向走,最后找到了母亲。母亲说,红柳是戈壁的向导,它知道哪里有水,哪里有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阿勒泰,开采石油、修建公路。戈壁上的草被车轮碾过,再也长不出来;鹰的栖息地被破坏,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小鹰,因为找不到食物,饿死在了石头旁。我把它埋在了红柳下,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我忽然明白,人类总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能改变一切,却不知道,每一个生灵的消失,都是对自然的一次伤害,也是对人类自己的一次惩罚。
戈壁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尊重。尊重一只鹰的骄傲,尊重一棵红柳的倔强,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自然中的位置。因为我们和它们一样,都是戈壁的孩子,都是土地的孩子。当我们伤害它们时,其实是在伤害我们自己;当我们保护它们时,其实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6.下列对两篇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畜共居的村庄》中,老黄牛“用蹄子刨地”“驮‘我’就医”的细节,不仅体 现牛的通人性,更暗含“生命相互依靠”的深层哲思。
B.刘亮程笔下“田埂边种向日葵”“留秸秆肥田”的做法,不是简单的“善待自然”, 而是对“人与土地共生”自然伦理的践行。
C.《戈壁上的生灵》中,母亲说“鹰不接受人的怜悯”,既写出鹰的骄傲,也暗示人 类应摒弃“主宰者心态”,以平等姿态对待其他生命。
D.李娟对“小鹰饿死”的描写,仅表达对鹰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破坏戈壁生态的不 满,未涉及“生命与家园”的深层关联。
7.根据两篇散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亮程将老黄牛埋在榆树下并种苜蓿,是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与“生命循环” 的哲思无关。
B.两篇散文都通过“具体生灵”(牛、鹰)的书写,揭示“人类是自然过客,而非 主宰” 的核心观点。
C.李娟认为戈壁草木的“倔强”优于城市花草,体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盲目推崇和对 城市的否定。
D.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与李娟笔下的“戈壁”,仅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不具有象 征“自然家园”的意义。
8.结合《人畜共居的村庄》,分析“人畜共居”的深层内涵,并谈谈作者如何通过“老黄牛”这一形象体现“生命平等”的理念。(4分)
9.两篇散文都以“自然生灵”为描写对象,但传递的“自然伦理”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并分析这种差异,以及背后蕴含的作者思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俗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束,得自然之意多,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得趣,而不知趣之正。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正甫,官如正甫,年之壮如正甫,而能知趣如此者哉!古称“会心处不必在远”,然亦必见山见水,耳目与心相谋,而后趣生焉。若居廊庙之上,岩穴之下,使不相谋,则虽奇山异水,适足乱人目,扰人心,何趣之有?正甫之集,非独以资笑语,实欲导人于冥漠之境,以复其赤子之心,见其初性之本。若夫刻意为高,勉强为异,与夫讲章句、课文字者,皆非正甫之所取也。
昔东坡先生在黄州,有《赤壁赋》之作,寄情山水,托意玄远,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此非所谓“会心”者乎?正甫之趣,近之矣。然东坡以迁谪之身,寄怀于物,其趣多带孤峭;正甫以太平之世,纵心于闲,其趣更显旷达。虽所处不同,然其以心契物、不为形役,则一也。世之学者,往往以故纸为趣,以名位为趣,视山水之趣为末务,是何其颠倒也!
(选自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初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
今之A人B慕C趣之名D求趣E之似F于是有辨说G书画H涉猎古董I以为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 下:说出,表述
B.迨夫年渐长,官渐高 迨:等到,及至
C.非独以资笑语 资:帮助,供给
D.然其以心契物、不为形役 契:契合,共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宏道认为“趣”难以用言语描述,唯有“会心者”能领会,而当时很多人追求 的“清”“远”只是“趣之皮毛”,未触及精神本质。
B.文中将“童子之趣”与“山林之人之趣”对比,指出前者因“不失赤子”为“最 上乘”,后者因“无拘无束”而“近趣”,二者皆得自然之趣。
C.陈正甫的《会心集》多选“会心”之作,不录刻意求高、勉强求异者,其目的不 仅是供人消遣,更在于引导人回归本真,恢复赤子之心。
D.袁宏道将陈正甫之“趣”与苏轼《赤壁赋》之“趣”对比,认为二者虽因处境不 同而“趣”的风格有别,但“以心契物、不为形役”的核心是一致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2)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14.文中袁宏道强调“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又提及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会心”之趣。请结合课内《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对“山水之乐”的描写,谈谈你对“自然之趣”与“精神共鸣”关系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举扇西风宋自逊
举扇西风,又十载、重游秋浦。对旧日、江山错愕,鬓丝如许。世事兴亡空感慨,男儿事业谁堪数。被老天、开眼看人忙,成今古。
江上路,喧鼙鼓。山中地,纷豺虎。谩乾坤许大,著身何处。名利等成狂梦寐,文章亦是闲言语。赖双投、酒熟蟹螯肥,忘羁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扇西风” 开篇即点秋日重游之境,“又十载”的时间跨度,既暗合“鬓丝如 许”的容颜变化,也为“世事兴亡”的感慨埋下伏笔,时空交织中见沧桑。
B.“江上路,喧鼙鼓。山中地,纷豺虎”以短句密集铺陈,“鼙鼓”写战乱未息,“豺 虎”喻乱世奸邪,两句形成视听交织的危机图景,呼应南宋末年的时局。
展开余下试题
C.“谩乾坤许大,著身何处”化用杜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沉郁,“谩” 字含“枉然”之意,既写天地辽阔却无容身之所的迷茫,也藏壮志难酬的愤懑。
D.结句“赖双投、酒熟蟹螯肥,忘羁旅”中,“蟹螯肥”化用陶渊明“左手持蟹螯, 右手执酒杯”的典故,以归隐之乐消解羁旅之愁,尽显词人超脱豁达的心境。
16.宋自逊早年词作《昼锦堂》曾写“挑灯看,龙吼传家旧剑,曾斩吴曦”的壮怀,而此词却言“男儿事业谁堪数”“文章亦是闲言语”。结合词中意象与南宋遗民背景,分析词人情感的矛盾性及其成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垂钓”的典故暗喻自己虽暂陷困顿却未放 弃希望,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江月的清冷烘托琵琶女演奏后全场寂静氛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以“植物意象”隐喻人生品格,且不同篇目会赋予同类意象不同内涵。 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浙江图书馆的“数字古籍馆”页面,轻点鼠标就能翻阅《四库全书》的高清扫描本,指尖滑动可查看《千里江山图》的细节笔触,甚至能通过AR技术“走进”古画场景——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当下古籍数字化传播的日常。近年来,从国家图书馆的 “中华古籍资源库”到高校联合搭建的“古籍整理平台”,越来越多沉睡在库房的古籍,借助数字技术“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展品、学者案头的孤本,而是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普通人可触可感的文化滋养。
然而,古籍数字化也面临“重形式轻内涵”的隐忧:有的平台仅将古籍扫描上传,未做断句、注释,生僻字词让读者望而却步;有的过度追求“科技感”,在页面添加花哨动画,反而掩盖了古籍本身的文化价值;还有的为吸引流量,将古籍内容碎片化剪辑,断章取义解读,消解了经典的完整性。真正有价值的古籍数字化,不应止于“上线展示”,更要在“活化传承”上下功夫——既要保留古籍的原真性,又要通过现代解读让经典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结,让千年文字真正“说话”。
18.文中加点词“轻点”“滑动”“走进”精准描述了古籍数字化的互动体验,请任选一个词,分析其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存在一处不当,请指出并修改,并说明理由 (3分)
21.文中画双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并从选择性必修课文《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媒介与文化传播”的相关观点,简要说明数字技术对古籍传承的意义(4分)。
22.结合文中“古籍数字化需‘活化传承’”的观点,针对“碎片化解读消解古籍价值”的现象,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100字左右(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坚信“万物皆数”,试图用精确的数理逻辑穷尽世界本质,却在发现“无理数” 后陷入认知崩塌,其弟子因坚守“数的确定性”,竟将发现者投入大海;
当代社会,有人执着于用“成功学公式”规划人生,用“量化评分”定义情感,用 “非黑即白”评判事物,却在现实的复杂与多变中屡屡碰壁,陷入深深的焦虑;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而人类语言对“模糊性” 的无力,恰恰暗示了世界并非由纯粹的确定性构成——就像昼夜交替间没有绝对的“黎明时刻”,善恶判断中没有绝对的“纯净灵魂”。
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推动了文明进步,却也常将我们困在认知的牢笼中。当“必须精准”“唯有正确”成为不可动摇的信念,我们是否丢失了对世界复杂性的敬畏,对认知局限性的接纳?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河北省NT20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6届河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