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0-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江苏省扬州市七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七校联盟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
高 三 语 文 2025.10.15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文简 ”是许多杰出研究者和写作者最为推崇的文风特征之一。文简所展现的应是写作者 能够以最简约、最平实、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艰深思想和高远境界的深厚功力。
养成“文筒 ”的好文风,要在具体的遣词造句中用心思量。针对当前实际问题,思想理论 工作者要做到文简并提高文章实效,要避免对西方话语模式及翻译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要 在“言之有物、准确鲜明、生动活泼、简洁畅达 ”上下功夫。写作者在词句使用和写作态度上 一定不能自视甚高、故作深奥,要远离“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等不 良风气,要避免生造和使用除了自己之外谁也不懂、不常使用、意义不明或深奥晦涩的词句, 要牢记唯有研究成果的形成和表达做到“从群众中来 ”,研究成果的效用才更有可能“到群众 中去 ”。养成“文筒 ”的好文风,还要培养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的耐心。好文章当然有可能是 一气呵成的,但更多还是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得来的。
“理 ”是言辞文章的灵魂所在。“理 ”可以是作者亲身实践得出的一些道理、哲理,也可 以是抓住了客观事物根本的、反映客观事物实质的、阐述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理论 文章要想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最关键的还是要透彻阐明作者思想中所要传达的或是客观事物 中所蕴含的“理 ”。
“理透 ”源 自对真理的科学掌握。毛泽东曾批评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这种装腔作势的 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 ”,只有揭破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 才能使大家学会 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毛泽东不仅为我们阐 述了理透的本源,还为我们阐明了达到理透的途径。 (甲)对于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要想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根本并在文章中反映真理,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实践。“理 透 ”依托于富有条理和逻辑的写作之上。 (乙)首先,作者要彻底明晰自身所要阐述的“理 ”, 也要确保这一“理 ”符合客观事物的实质与规律。思想理论工作者一定要“ 以其昭昭,使人昭 昭 ”,万不可“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次,合理安排所要闹发的观点和所掌握的材料。(丙) 撰写理论文章,既要重视观点,也要重视材料,应以观点统领材料论据, 以材料论据增强观点 说服力,努力使思想观点和材料论据水乳交融、相得监彰,最后,确保推理和写作的思路富有 条理和逻辑。养成“理透 ”的优良文风,不只要高屋建瓴,更要深入浅出。 (丁)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史上,我们党的领袖提出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观点,但从不装腔作势和故作高深, 相反都尽可能以最补实生动、最贴近群众、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闽明深刻的道理。除了语言生 动形象之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具体实例阐述抽象、高深的理论等也有助于深入浅出地达到“理 透 ”的效果。
“神正 ”,也是对写作者及其文章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气象格局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神正 ”体现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信念,是历史、时代和人民的共同选择。“神正 ”体现为鲜明的人民立场。学问为人民而做, 文章为人民而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文章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的,关注人民实践创造,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能以科学理论和高尚大德武装人民、 引领风 尚。“神正 ”体现为强烈的历史担当,强烈的历史担当首先表现在文章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反映 时代巨变,解析时代之问,强烈的历史担当还表现在文章能够融通古今中外,体现中国特色, 彰显人类情怀。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沈壮海王芸婷《试论文风》)
材料二:
堆砌概念、堆砌材料, 围绕一个流行概念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诠释、重复论证,而在认知上 并没向前推进一步;或者人云亦云、套话连篇,洋洋洒洒数千万至上万言,无一句无来历,无 一语无依据,使出的是洪荒之力,论证的却是人所尽知的常识。为发表而写作,不是为了解决 问题西写作,是此类文风的病根。
是否直面问题决定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文体有多种,文章所面对的问题也难以一概而论, 可以是现实社会问题、 自然科学问题、情感表达问题、学术理论问题等,问题可以不拘大小, 文章也可以不拘长短,但总要先有一个令人不得不说的真问题,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感。古 人作文讲求所谓“为时 ”“为事 ”,就是要有清晰的问题,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文章才能有 精气神,才能有真见识。
好文章第一要有洞察力,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进遇,最终对表达的问题有本质的把握。正 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 以其昏昏 ”而想要在文章中“使人昭昭 ”,行 不通。第二在表达上要能清晰准确呈现问题症结。从谋篇布局到字斟句酌,都服务于对问题的 揭示。华而不实、言烦辞碎的文风,实际上是用表面上的华丽和博学,来掩饰思想见识上的贫 弱。
总之,能够言之有物、直面问题的文风,就是值得提倡的文风,它也有利于我们塑造更好 的学风、作风、世风。
(摘编自王学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材料一认为“神正 ”的历史担当要求文章能反映时代巨变、融通古今中外、研究真学问,这 是对写作者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最高要求。
B.材料一认为“文简 ”要完全摒弃西方话语模式,以本土化语言实现通俗易懂,而“理透 ”需 依赖逻辑论证与实践相结合。
C.材料二批判堆砌材料的文风,是因为这种文章用形式繁复掩饰思想的贫弱,这与毛泽东批评 的“党八股 ”的本质相同。
D.材料一认为“文简 ”重在语言形式的简约,“理透 ”重在思想深度的透彻,二者共同构成了 当今时代优良文风的核心要素。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简 ”强调语言通俗化,并非否定学术语言的严谨,而是要求表达艰深思想时避免晦涩。
B.材料二批判某些文章“无一句无来历 ”,实则是讽刺那些缺乏独立思考,没有新认知的文风。
C.两则材料均以“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批判写作中的不良倾向,但对应的写作要求各有侧重.
D.材料二以“剥洋葱 ”为喻,形象地论证了谋篇布局需由表及里,最终触及本质的写作理念。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文风改良与学风建设之关联 B.从堆砌到洞察:写作的祛魅之路
C.直面真问题,锻造好文风 D.论当代文风的困境与突围
4.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4 分)
文风是时代的风向标,材料一提出了优良文风的三大要素,其中,“理透 ”的根本在于坚 持 ① , 并通过实践与逻辑论证阐明真理,而“神正 ”强调文章需体现坚定的信仰、人 民立场反历史担当 , 最终实现 ② 的传播效果 。材料二批评不良文风的根源在于 ③ , 认为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直面问题,故主张写作者需以 ④ 为创作核心,从而 引领“学风、作风、世风 ”的整体向好。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甲)(乙)(丙)(丁)哪处地方,为什么。 (6 分)
邓拓曾引用刘健和丘浚以“绳 ”和“钱 ”比喻人的学识的故事,一个是“学如一仓钱币, 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 ”,一个是“有绳一条,无钱可贯 ”,指出“每一篇文章如果都有 一根思想红线,把最重要的材料贯串起来,总是好的 ”。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林先生的铺子,从父亲手里接过来,也有十多年了,单说这十多年里,就有过两次的被“吃 倒账 ”。第一次还是林先生自己年纪轻,刚刚接过这爿铺子的时候,亏空了几百元,由亡父的 老友张先生做保人,向恒源钱庄上借了一千元,才勉强应付过去。第二次,前年的“一 ·二八 ” 战事,上海各业停滞,他家铺子虽然是小小的一家,也受了影响,结果是把囤下的货急于保本 脱手,又多亏张先生担保,向恒源庄上再借了五百元,方得无事。所以林先生向来是规规矩矩 做生意,从不耍花枪的,他的唯一的靠山就是那“三宝门 ”的恒源钱庄的三分三的月息的放款。 可是今年的情形却有点两样了。
这一年的清明前后,镇上的市面比上年更不景气;洋货铺子里的东洋货,价钱特别打得多。 听说东洋厂家因为战事关系,生意清淡了许多, 国内的销路虽然在闹抵制,也还是很可观。厂 家和商人都在拼命挣扎,把货物大量地抛出来。林先生也在这时候,夹在许多小商人中间,拼 命地挣扎。他的那爿小小的铺子,从二月到四月初,足足亏空了四百元,然而又不能关门。
最近的一次镇上的小商人会议,大家对于何去何从,也是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到上海去控 告那些放印子钱的人;有的主张联名呈请县政府严办那些私贩东洋货的奸商;有的主张联名呈 请县党部严办那些做公债的人。林先生也参加了这会议,他心里也未尝不以为这些主张都不错, 可是他又知道这些主张都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商会里总得议出个办法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林先生望
着斜对面的裕昌祥,心里这么想。裕昌祥里拿算盘的,正是那个姓余的,林先生认得他,就是 上次挤兑的时候,他手里拿一枝硬木棍子的。那姓余的看见了林先生,本来是板着的脸孔,就 松开了些,而且和林先生点头招呼。林先生连忙还礼,心里一动,就踱过去闲搭话。
“余老,生意好呀! ”
“托福!林老板,你呢? ”
“差远哩!——余老,像现在这市面,真教人灰心。 ”
展开余下试题
“可不是!东洋货是越来越多了! ”
“就是说呀!东洋人真是可恶!但是,余老,你看商会里会想出什么好法子来么? ”
“嗨!林老板,你总不要做梦!商会里么?无非是几点钟的会, 白赔些茶水,大家敷衍面 子罢哩! ”
“那,总得想个法子呀!就像我们小店,一年到头拼着命做,也不过是保本,而且,现在 又是销路差! ”
“市面是越弄越不像样了。本该向县政府里递个呈子,可是商会里没有人肯出头。 ”
林先生苦笑着,正想再搭讪几句,忽然听得一个人在他铺子里高声喝道:“阿秀!阿秀呢? 阿秀出来! ”
林先生忙别了姓余的,转身跑回自己的铺子里,却看见一个人坐在账桌旁边的高背椅子上, 翘起了一只腿,正在把皮鞋底在桌脚上磕。林先生认得他是 卜局长的儿子,名叫 卜福,人都叫 他“ 小开 ”的。
“唔, 卜少爷,光临小店,有何贵干? ”林先生赔着笑脸说。
“你就是林老板么?听说你的女儿阿秀,生得很美,怎么不见她出来? ”
“呵,呵, 卜少爷喜欢阿秀,要见见她,是不是?这个容易!阿秀!阿秀! ”
林先生急得脸都红了,一面招呼着,一面就跑到里边去叫阿秀出来。
阿秀正在楼上和母亲说话,被父亲这一叫,心里就明白了几分,又害羞,又害怕,躲在母 亲背后,不肯出来。林大娘也慌了手脚,拉着阿秀的手,说:“ 阿秀,就出去罢! 卜少爷在那 里等你呢。 ”
阿秀低着头,扭着腰,很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下楼来。 卜福一见阿秀,就满脸堆起笑容, 站起来迎上去,阿秀却侧转了头,不看他。
“ 阿秀,见过卜少爷。 ”林先生在旁边说。
阿秀走到近前,对 卜福轻轻点了点头,就很快地缩转身子,躲到父亲背后。 卜福这一乐, 非同小可,一手在阿秀头上拍了一下,嘻嘻地笑着说: “ 阿秀,你怎么怕羞呀!哈哈! ”
阿秀把身子一扭,就像一条泥鳅似的从父亲身边滑了开去,飞跑上楼去了。 卜福追上去, 林先生也跟在后面,一面说: “ 卜少爷,舍间简陋得很,请楼上坐罢。 ”
卜福到了楼上,东张西望,问长问短,林先生和林大娘陪着小心回答。 卜福坐了一会儿, 就告辞下楼,走到铺子门口,却又站住了,对林先生说:“林老板,你得赶快把阿秀许配给我! 我已经看中了她! ”
林先生又窘又急,赔着笑脸说: “呵,呵, 卜少爷,小孩子年纪轻,不懂事,还早呢! ” “早什么!我今年也二十了,你不要误了我的大事! ”
“呵,呵, 卜少爷,我怎么敢!不过,小女实在年纪还小,等她再大一点-—— ”
“等不得!等不得!你赶快给我一个回音,明天,后天,最迟后天! ”
卜福说着,就大踏步走了。林先生望着他的背影,呆立了半晌,然后垂头丧气走进铺子去。 “这,这,这可怎么好呢? ”林大娘哭丧着脸说。
“ 怎么办?还不是只能去对他说,小女年纪太小,还不能许亲。 ”林先生苦笑着说, “他肯么?他说‘等不得 ’呢! ”
“等不得,也只得等!我总不能把女儿卖给他! ”
林先生咬紧了牙关说,可是心里却在发慌,他很明白 卜局长的势力,得罪不起;要是 卜局 长存心来摆布他,那他的生意就完了,他的一家也就完了。然而要他把女儿许给 卜福,那他也 万难从命。
“难道就没有一点别的法子了么? ”林大娘又问。
“别的法子?除非-——除非设法去运动 卜局长,求他不要叫 卜福来缠阿秀。可是,哪里来 这一大笔钱呢? ”
林先生说着,突然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
文本二
茅盾自述(节选)
我从民国六年(1917 年)开始写些短文投寄给《申报》的《自由谈》,那时我的职业是上 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编辑。我的投稿,大概是些文艺批评、小说、散文之类,署名则用“ 玄 珠 ”。
我开始写小说是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那时我在武汉,政治环境使我不能再做政 治工作,于是我就打算以写小说来度过一些时日。我从武汉回到上海,就动手写我的第一部小 说《幻灭》 。那时,我住在景云里,和鲁迅对门。我写好了《幻灭》的前几章,就请鲁迅看。 鲁迅看了,说:“写得好的,你可以继续写下去。 ”我得到了鲁迅的鼓励,就一口气把《幻灭》 写完了。接着,我又写了《动摇》和《追求》,这三篇小说后来合起来称为《蚀》三部曲。
我写小说,一方面是因为我那时的生活经验使我有了写小说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 想通过小说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的时候,接触了各种各样 的人和事,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有了一些观察和了解。后来,我又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对 于政治斗争也有了一些体验。这些生活经验,都成为我写小说的素材。
我写小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小说来影响读者的思想和感情。我认为,文学作品 不仅要有艺术价值,还要有社会意义。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能 够激发读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林先生与裕昌祥里姓余的闲搭话,询问商会能否想出好法子,既表现出林先生对商会的期待, 也体现出他内心的无奈。
B.文中通过描写林先生铺子两次“吃倒账 ”的经历, 以及当前镇上不景气的市面,为故事的发 展营造了艰难的环境。
C. 结尾处林先生心酸,几乎掉泪,写出他无钱去运动 卜局长又担心 卜局长父子压迫,让他原本 亏空的生意难做下去的心酸。
D. 卜福见到阿秀后的一系列言行,如“满脸堆起笑容 ”“一手在阿秀头上拍了一下 ”等,生动 地刻画出他对阿秀的讨好和真心喜欢。
7. 关于文本一中林先生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面对 卜福的无理要求,林先生虽坚决拒绝,但内心发慌,这表明他胆小怕事,不敢与恶势力 进行抗争。
B.林先生向来规规矩矩做生意,从他接手铺子十多年里两次依靠他人担保向钱庄借款维持生意 可以看出。
C.林先生参加小商人会议,虽认为大家的主张不错,但又知道不会有效果,体现出他对局势有 着清醒的认识。
D. 林先生在困境中努力挣扎,既想保住生意,又想维护女儿的幸福,却处处受限,是一个可怜 又可悲的人物。
8. 文本一中描写林先生与 卜福的冲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 文本二提到茅盾写小说“想通过小说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 ”,请结合文本一,谈谈
《林家铺子》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目的的。(6 分)
(三)阅读 Ⅲ (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斶曰:“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无其实而喜其名 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 ‘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此 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 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 ‘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 ’夫 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 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 之贵也。 ”
(节选自《战国策 ·颜斶说齐王贵士》)
材料二: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 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 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 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 故曰:时异事异。 ”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东方朔《答客难》)
材料三: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尊,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 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 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 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材料四: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 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 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得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3分)
惟先王之道 A 因时 B 适变 C 为法 D 不同 E 而考之F 无疵 G 用之无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矜, 自怜,与《陈情表》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的“矜 ”意义不相同。
B.仆,作为自称的谦词,与《报任安书》 “仆诚以著此书 ”的“仆 ”意义、用法相同。
C.偷,苟且,得过且过,与《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的“偷 ”意义相同。
D.特… … 耳,只不过… … 罢了,与《狼》 “止增笑耳 ”的“止… … 耳 ”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王安石通过对“士 ”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 ”的传统观点,说明“士 ”必须 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鸡鸣狗盗之徒不算“士 ”。
B.东方朔认为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得士者强,失士者亡,需要纵横之士施展才能; 而在大一统的形势下,士人已无用武之地。
C.曾巩批判战国游士不尊崇道,只图游说之利,他们给国家和自身都带来极大危害,与贤士应 有的品德和作用形成对比,从反面凸显对贤士的看法。
D.颜斶认为上古大禹时期因为缺乏贤士的辅佐而导致诸侯国有上万个,强调君主应重视贤士、 礼尊贤士,并借助贤士之力而成就道德和功业。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 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14.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从品德、智慧和志向三个方面谈谈在战国时代应如何成为一个好贤 士。 (5 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村书事
吴正卿
青山历历水粼粼,望眼空明诗料新。
雅背日妍初过雨,马蹄风软不惊尘。
馔无肉味知城远,邻有书声爱俗淳。
明 日江头重问渡,野人笑我是知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尾联“野人笑我 ”是一种善意调侃,写出了诗人和村人之间的和谐氛围。
B. 诗人虽然喜欢自然风光,却因山村僻远,饮食素淡,选择早日摆渡回城。
C. 颔联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描绘雨后山村清新的景象,笔触极为生动细腻。
D. 首联交代诗人游览山村,放眼望去山峦青翠、碧水荡漾,不禁诗兴勃发。
16. 本诗颈联和杜甫《客至》的颈联都写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但内涵和情味却不相同,请简 要分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睿智的目光洞察到民心向背关乎国家存亡。他告诫太宗,不 可轻视百姓的力量,因为民众是政权的基础,他们的支持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他 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揭示了这一道理: “ , 。 ”
(2)《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 ”与“今之众人 ”的对比,批判了当今“众人 ”“ , ” 的错误态度。
(3)校园诗歌创作研讨会上,同学在分析“明月 ”意象时,引用曹操《短歌行》中“ , _ ” 两句,阐释诗人以月喻贤才、渴望揽才的深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 增大修筑规模 ,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有史以来动用劳动力最 多、耗费材料最多的建筑物;是古代文明史上再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 长龙 ”,( )。 孙中山先生评论长城时说: “ 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 , 万里长城也 。……工程之大 ,古无其匹 , 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
在那个没有机械只靠人工的年代 ,古人是靠着怎样的技术将一砖一砖堆砌成长城 ,又让其 保持 A 而不倒的呢?
长城工程之先进堪称奇迹 。首先 ,在选择地理位置和工程设计方面 ,采用了“顺应自然 , 用险制塞 ”的原则 。利用山川形便 ,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河流转折处或平川往来必经之地修 筑关城隘 口 ,控制险要 ,不仅能使城墙更加坚固 ,还最大地减少工程量、节省资金 ,达到阻止 敌人的效果 。
其次,在修筑长城的技术和材料方面, B 地采取了多种先进工艺。如夯土版筑工艺, 即先在土地上挖沟,埋入基石 ,然后围绕着基石用木板搭建成木盒,分多次将黄泥填入木盒中, 用杵将每层夯捣坚实 。再如石片交错叠压垒砌版工艺 , 即先将在山中开采出的石头切割成厚重
的石片和石块 ,并将石片、石块的不平之处磨平 ,之后将石头交错叠压垒砌 。古人没有水泥 , 用于砌垒长城的砂浆是由沙子、碎石粒等材料组成,其间加入大量糯米水调和,其强度比石灰、 砂浆还要坚固。
为了保证砖石的质量 , 明代修筑长城时还采用了物勒工名之法 , 即要求制砖工匠在制作的 砖石上标注自己的姓名、籍贯等信息 ,这对提高砖石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18. 指出下列短语构成方式与文中加点短语完全相同的一项( )3 分
A. 提高砖石质量 B. 修建时间最长
C. 修筑关城隘口 D. 春秋战国时期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20. 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其气势之雄伟,工程之浩繁,堪称世界奇迹
B. 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C. 堪称世界奇迹,其气势雄伟,工程浩繁
D. 堪称世界奇迹,其工程浩繁,气势雄伟
22. 请以“物勒工名之法 ”为开头,将最后一段重组成一个长
上一篇: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