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A 自朝廷B 而下 C. 至于民D 其回所以视听回其耳目者G 莫H 不近于迂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事”,侍奉。与《<论语>十二章》“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的“事”词义相同。 B. “济”,帮助、辅助。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不同。 C. “祖 ”,效法、承袭。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祖”字的含义不同。 D. “而”,表修饰,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 一 项是(3分) A. 天下合纵连横,把攻伐当作贤能,孟轲却称述前代先君的功德,不合时宜而不受重用。 B. 王安石善于表达,见解独到,从心所欲,立志矫正世俗风气,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 C. 读书人沉迷雕章琢句,陈襄与友人不苟同流俗,倡导了解天命、觉悟本性,坚守不变。 D. 陈襄面对谗言怀疑,从容以对。富弼很欣赏他勇往直前、讲说不辍,举荐他入朝为相。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2)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14. 孟子、王安石、陈襄均被时人视为“迂阔”,原因何在?苏轼对“迂阔”有独到见解,请简要说 明。(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 · 梦中了了醉中醒 苏 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 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 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45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谪黄州。 15.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此词充满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突兀,词人以渊明自况,说渊明是我的前辈,认为两人有共 同之处。 B. 词人和渊明都曾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结句“吾老矣,寄余龄”,沉重悲叹,麻木无感, 失望茫然。 C. 下片结尾提及“都是斜川当日景”,是因为词人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游,遂觉所见亦当日之 景。 D. 全词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16. 本词与同期词作《念奴娇 · 赤壁怀古》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对这两首词的“虚写” 技巧加以赏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