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简”是许多杰出研究者和写作者最为推崇的文风特征之一。文简所展现的应是写作者能够以最简约、最平实、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艰深思想和高远境界的深厚功力。
养成文“简”的好文风,要在具体的遣词造句中用心思量。针对当前实际问题,思想理论工作者要做到文简并提高文章实效,要避免对西方话语模式及翻译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要在“言之有物、准确鲜明、生动活泼、简洁畅达”上下功夫。写作者在词句使用和写作态度上一定不能自视甚高、故作深奥,要远离“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不良风气,要避免生造和使用除了自己之外谁也不懂、不常使用、意义不明或深奥晦涩的词句,要牢记唯有研究成果的形成和表达做到“从群众中来”,研究成果的效用才更有可能“到群众中去”。养成“文简”的好文风,还要培养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的耐心。好文章当然有可能是一气呵成的,但更多还是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得来的。
“理”是言辞文章的灵魂所在。“理”可以是作者亲身实践得出的一些道理、哲理,也可以是抓住了客观事物根本的、反映客观事物实质的、阐述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理论文章要想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最关键的还是要透彻阐明作者思想中所要传达的或是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理”。
“理透”源自对真理的科学掌握。毛泽东曾批评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只有揭破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不仅为我们阐述了理透的本源,还为我们阐明了达到理透的途径。(甲)对于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根本并在文章中反映真理,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实践。“理透”依托于富有条理和逻辑的写作之上。(乙)首先,作者要彻底明晰自身所要阐述的“理”,也要确保这一“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实质与规律。思想理论工作者一定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合理安排所要阐发的观点和所掌握的材料。(丙)撰写理论文章,既要重视观点,也要重视材料,应以观点统领材料论据,以材料论据增强观点说服力,努力使思想观点和材料论据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最后,确保推理和写作的思路富有条理和逻辑。养成“理透”的优良文风,不只要高屋建瓴,更要深入浅出。(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我们党的领袖提出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观点,但从不装腔作势和故作高深,相反都尽可能以最朴实生动、最贴近群众、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阐明深刻的道理。除了语言生动形象之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具体实例阐述抽象、高深的理论等也有助于深入浅出地达到“理透”的效果。


浏览完整试题“神正”,也是对写作者及其文章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气象格局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神正”体现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历史、时代和人民的共同选择。“神正”体现为鲜明的人民立场。学问为人民而做,文章为人民而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文章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关注人民实践创造,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能以科学理论和高尚大德武装人民、引领风尚。“神正”体现为强烈的历史担当。强烈的历史担当首先表现在文章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反映时代巨变,解析时代之问。强烈的历史担当还表现在文章能够融通古今中外,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人类情怀。
(摘编自沈壮海王芸婷《试论文风》)
材料二:
堆砌概念、堆砌材料,围绕一个流行概念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诠释、重复论证,而在认知上并没向前推进一步;或者人云亦云、套话连篇,洋洋洒洒数千乃至上万言,无一句无来历,无一语无依据,使出的是洪荒之力,论证的却是人所尽知的常识。为发表而写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写作,是此类文风的病根。
是否直面问题决定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文体有多种,文章所面对的问题也难以一概而论,可以是现实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问题、情感表达问题、学术理论问题等,问题可以不拘大小,文章也可以不拘长短,但总要先有一个令人不得不说的真问题,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感。古人作文讲求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有清晰的问题,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文章才能有精气神,才能有真见识。
好文章第一要有洞察力,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进逼,最终对表达的问题有本质的把握。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以其昏昏”而想要在文章中“使人昭昭”,行不通。第二在表达上要能清晰准确呈现问题症结。从谋篇布局到字斟句酌,都服务于对问题的揭示。华而不实、言烦辞碎的文风,实际上是用表面上的华丽和博学,来掩饰思想见识上的贫弱。
总之,能够言之有物、直面问题的文风,就是值得提倡的文风,它也有利于我们塑造更好的学风、作风、世风。
(摘编自王学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简”要完全摒弃西方话语模式,以本土化语言实现通俗易懂,而“理透”需依赖逻辑论证与实践相结合。
B.材料一认为“神正”的历史担当要求文章能反映时代巨变、融通古今中外、研究真学问,这是对写作者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最高要求。
C.材料一认为“文简”重在语言形式的简约,“理透”重在思想深度的透彻,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今时代优良文风的核心要素。
D.材料二批判堆砌材料的文风,是因为这种文章用形式繁复掩饰思想的贫弱,这与毛泽东批评的“党八股”的本质相同。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简”强调语言通俗化,并非否定学术语言的严谨,而是要求表达艰深思想时避免晦涩。
B.材料二批判某些文章“无一句无来历”,实则是讽刺那些缺乏独立思考、没有新认知的文。
C.材料二以“剥洋葱”为喻,形象地论证了谋篇布局需由表及里,最终触及本质的写作理念。
D.两则材料均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批判写作中的不良倾向,但对应的写作要求各有侧重。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论当代文风的困境与突围 B.直面真问题,锻造好文风
C.从堆砌到洞察:写作的祛魅之路 D.文风改良与学风建设之关联
4.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文风是时代的风向标。材料一提出了优良文风的三大要素,其中,“理透”的根本在于坚持 ,并通过实践与逻辑论证阐明真理,而“神正”强调文章需体现坚定的信仰、人民立场及历史担当,最终实现 的传播效果。材料二批评不良文风的根源在于 ,认为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直面问题,故主张写作者需以 为创作核心,从而引领“学风、作风、世风”的整体向好。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甲)(乙)(丙)(丁)哪处地方,为什么。(5分)
邓拓曾引用刘健和丘浚以“绳”和“钱”比喻人的学识的故事,一个是:“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一个是:“有绳一条,无钱可贯”,指出“每一篇文章如果都有一根思想红线,把最重要的材料贯串起来,总是好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休息
王愿坚
一个星期以前,将军带病来到了医院。他很想找点工作做做,可这里啥事也没有……想了好久,才想到写稿子的事。一年前,政治部约请他写一篇关于红军时期斗争生活的回忆录,可一直没有时间动笔。
“可是,写哪一段好呢?”
他想到了任局长。这位老战友,因为患着下肢麻痹,已经在这里休养好几个月了……
“依我说,写我们那次休息倒挺有意思。就是你踢了我两脚的那一次。”
“踢你?”将军觉得茫然了。
“嘿,看你,打了人还不认账。1935年,在锁蛟岭,记得不?”他伸手摩挲着大腿,故意苦着脸说,“那两脚真够呛,就是这里!”好像那地方至今还在痛似的。
1935年、锁蛟岭,这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名,把将军引进一个深深的回忆里……
这天,秘密交通员送来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往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
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战士们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第四天,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一失脚,掉下山沟去了。他不得不组织了一次阻击战,又伤了两个同志,才堵住敌人,派人下到山沟里,把这个战士找到,但他已经牺牲了……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不但有战斗的英雄,也有累死的烈士呢!”想着,将军不由得激动起来,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材料,而且有充分的信心能具体地写下来。
但是,当时为什么决定休息的?什么时候打过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展开余下试题“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想着,他不由得说出了声,“我干吗打你嘛?”
“嘿,不就是为了睡那二指嘛!”
噢,对了,这都是睡那二指的过。
那天下午,他们抬着战友的尸体,在树林里一阵疾走,暂时甩开了敌人,他们挖开碎石,把战友埋葬了。
当一切安排好,他喊了一声:“快走哇!”但是走出几步以后,却发现队伍没有跟上来。——刚才子弹在头上咝咝地飞着,他们还可以拼死战斗,这会儿一停下来,疲困却更强烈地袭击了整个队伍,人们有的已经睡熟了。
这里面就有副支队长任丕祥。他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可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呢。
“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口里还在喃喃着:“稍微……二指……”
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
“休息!”
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将军却仍然能够回忆起当时复杂的心情。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想着,他不由得瞥了任局长一眼。这会儿,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文件,不时地在文件上批写着什么。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清晰地记起来了:
他抽出一根枪探条,来到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感觉有一簇黑点在晃动,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他焦急地来到任丕祥身边,使劲晃着他的肩膀。他哼了声,翻了个身,咂咂嘴巴又睡着了。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了两下,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说完,他带着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一阵急骤的电话铃声,把他从紧张的回忆里拉回来。任局长正伸手抓着电话听筒:
“喂,噢,王部长,我是任丕祥……”
将军望着任局长那兴奋的神情。这一瞬间,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的愿望强烈地激动着他。他做了个要走的表示,便离开了庭院。
在走出大门的时候,他还听见任局长在大声地吵着:“……啥都不缺,就是缺点事干,给点工作!工作……”
回到宿舍,将军扭亮了台灯,拿出了纸,端端正正地写上了两个字:休息。随即头也不抬地写下去:
“我们常说:永不休息。这话并不确切。人是需要休息的。但这事对于战士说来,却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一九五八年十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局长是将军红军时期的老战友,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所以将军写回忆录就想到找他帮忙。
B.任局长建议写踢了他两脚的那件事,又做着苦脸,表明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对将军有些不满但还是能够理解。
C.将军记不起什么时候踢过人,主要是时间太久远让他的记忆有些模糊,并且当时情况紧急,他的注意力并不在此。
D.在任局长的帮助下,将军回忆起事件的详细过程,其中“睡二指”的情节让将军做出写“休息”这个材料的决定。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将军想找点事做写起,现在清闲的休养生活与过去紧张的战斗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将军无事可做的失落。
B.“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突出命令的严肃、有力,为后文紧张的急行军做了铺垫。
C.本文详细描写任丕祥的睡态,以点带面,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将军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D.本文以将军视角记述了一次战略转移的艰难过程,中间穿插了将军的心理活动,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
8. 王愿坚的小说虽写的是残酷艰苦的战争,但也充满了人情味。请简要分析本文蕴含的“人情味”。(4分)
9. 本文在写将军的回忆时,几次插入了对现实中任局长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士,皆自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李翱分司A洛中B日C与谈D宴E荐于兴元F节度使G郑余庆H遂奏为参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可怜,指值得怜悯,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词义不相同。
B. 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苏属国”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
C. “漂沦薄宦” “薄”,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
D. 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与“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A. 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的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
B. 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理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
C. 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
D. 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以尽其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2)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1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①
杨巨源
曾过灵隐江边寺②,独宿东楼看海门。
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
不妨公事谘高卧③,无限诗情要细论。
若访郡人徐孺子④,应须骑马到沙村。
[注]①白舍人: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灵隐寺: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③高卧:指隐居不仕的人。④徐孺子:即徐稚,东汉名士,以品行高洁、学识渊博著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标题交代了诗作的缘由,“送归”“因寄”关联了两位友人,统摄全诗内容。
B. 首联诗人回忆曾探访灵隐寺,于东楼观望海门,自然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
C. 颔联运用了比喻,潮水如银河铺满天宇,日光似金柱喷薄,景象十分壮丽。
D. 颈联中诗人建议白居易不要向章孝标询问公事,而应与其细细地谈诗怡情。
16. 诗歌尾联情感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语在给妹妹介绍刘裕时,借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刘裕振奋人心的事迹。
(2)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表明他对于贤才的渴慕之情,就如同热恋中的女子思念心上人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术研究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坚决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5年第二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①有25名学术不端者被通报批评,引发广泛关注。②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科研的基础是求实。③从而,极少数科研人员在帽子、位子、面子的利益驱使下,④放弃学术底线,打破道德红线,⑤造成“白袍点墨,终不可渝”。⑥这无疑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初衷,损害了科研人才的形象,⑦进而破坏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阻碍了科技队伍的健康成长。
对于此类行为,不能任由其滋生蔓延,必须坚决亮剑。纠治学术不端,需要像反腐败一样“有案必查,有错必纠”,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强大威慑。 :强化预警预防机制,完善更加细密的监督管理措施,构建更加完备的数据库资源,用好技术手段,在学术论文申报、项目申请等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操作性强、合理高效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推动问题发现在早、影响扼杀在小;加大违规惩处力度,优化行政监管手段,放大社会监管效能,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零容忍”,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通报一起,同步用好诚信档案、临时或终身取消项目申请资格等方式,加大惩处力度,让科研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推动违规成本远超违规“收益”。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对于科研人才来说,德和才,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德是安身立命之本,才是成就事业之根。有德无才,难以创新突破;有才无德,容易步入歧途。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 下列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践中应着重破解学术不端治理的两大难题
B.关键在于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学术监管体系
C.这需要构建预防与惩处并重 治理体系
D. 国际学术界对此类行为普遍采取严厉措施
20.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 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缺一不可 B.休戚与共
C. 相得益彰 D.唇齿相依
21. 请解读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4分)

22. 材料围绕“学术生态建设”阐述了三个紧密关联的问题。请结合文本内容依次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建设城市要先做规划,盖房子要先打地基,然后按图施工,这是所谓的工程师思维。还有一种思维,叫艺术家思维,艺术家思维是倒过来的。一张宣纸,铺在案子上,拿起一支笔来,蘸了墨以后,一不小心,一滴墨滴到纸上了,然后他因势就形,把这个墨点画成一幅想要的图画,这是艺术家。
两种思维各有短长、优劣,都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第一次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答案】1.D 2.C 3.B 4. 马克思主义方法 入脑入心
为发表而写作 直面真问题 5.应放在(丙)处。
理由:邓拓的话强调文章需用“思想红线”串联材料,与(丙)处“以观点统领材料,使观点与材料交融”的论述一致,可作为论据支撑该观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完全摒弃西方话语模式”错误。材料一原文是“要避免对西方话语模式及翻译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并非“完全摒弃”。
B.“研究真学问”“最高要求”错误。材料一“神正”的历史担当未提及“研究真学问”;原文是“更高要求”。
C.“重在语言形式的简约”“二者共同构成……核心要素”错误。材料一“文简”强调的是用简约语言表达艰深思想;材料一提到“文简”“理透”“神正”都是优良文风的要素。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材料二以‘剥洋葱’为喻,形象地论证了谋篇布局需由表及里,最终触及本质的写作理念”错误。材料二说“好文章第一要有洞察力,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进逼,最终对表达的问题有本质的把握”,“剥洋葱”的比喻是论证“洞察力”需由表及里触及本质,而非“谋篇布局”。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全文开篇以当代不良文风的问题:堆砌概念材料、为发表而写作、不解决问题为引子,随即聚焦“直面问题”这一关键环节,明确提出“直面真问题”是好文风的核心要求。后文进一步从是否直面问题决定文章的价值高低、好文章需具备洞察力与清晰呈现问题症结等维度分析优良文风的特征,通过古人作文讲求“为时”“为事”等论述,论证“直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盐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