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2026届浙江省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然而彼此都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粲然。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俨然视为遥远的另一个秦帝国,其推重可知!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
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则不相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秦亡,一时起义的诸侯军队,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戍守秦国故地。刘项相争,刘邦得了天下,汉兴之后,早期郡守大都是由勋旧出任。然而,也未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此后中国的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方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相对于中国的情形,罗马军队是由本国农户组成。罗马大将率军出征,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于是,一批又一批,罗马子弟离开意大利半岛,却在新得的领土落户,成为当地的统治群。
中国、罗马两个地区的不同处,当在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春秋时代,秦、楚、三晋,都在扩大领土的过程中,将新获土地,派遣流官治理,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秦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均已纷纷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掾吏则为当地俊秀。中央又有刺史监临督察地方官员。这一套制度,起源早,发展时间也颇长久,因此运作相当顺畅。中央有了这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反观罗马的情形:地中海地区是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也是罗马帝国的本部,但周边地区,包括今日的中东及欧洲大陆,其族群成分处处不同,各地的政治单位也各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希腊亚历山大建立的大帝国,为时短促,即已分崩离析。于是,罗马军团兵锋所指,每一地区都有独特的情况,罗马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原有势力取得合作,以宗主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的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这一形势当然极不稳定。日久之后,分戍各地的罗马军团,亲近自己利益所在的戍地,对宗邦故国,未必忠诚不贰。强藩率军回朝,或是近卫将领专控朝政,都使罗马帝国长期沦于军人专政的痼疾。


浏览完整试题再由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时代虽然百家争鸣,主流思想毋宁是儒家。秦以法家治国,其实法家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兴以后,黄老曾经短暂得势,汉代终究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不断凭借政治与社会的优势地位,推行儒家教化,以致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民间的民俗文化也逐渐与儒家融合。甚至边远地区,地方官员不断努力于教化工作,其涵化的力量十分强大。再加上中国文字是视觉文字,足以克服方言的隔阂。于是,虽然广土众民,地方性的差异不少,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构型,政治权力可以更迭,文化认同则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于是,各地的故有文化,以及凡此故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都各行其是。在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的天下时,这一制度性的宗教,虽有普世的理念,却又有强烈的排他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异端赶尽杀绝。欧洲长期笼罩于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及精神生活,容不下任何不同的理念。
从经济的层面来看,罗马与秦汉帝国,都曾将广大地区的地方经济,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在“罗马的和平”之下,舟车来往,无远弗居,各地物产,互通有无。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地区是罗马的中原。然而,各地物产的交流,主要的大宗生产品,例如橄榄油、葡萄酒、皮革、食盐……乃至于一般家用的物品,其实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相对而言,汉代中国的庞大经济网络,其中资源交流,由农舍到城市,一层一层集散,实与一个道路系统密切相关。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为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只指涉意大利半岛,及北面的东西大路。地中海的航道、船运虽可由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纵横自如,但不会构成固定的网络。两者相较,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张,却难以裂解。如果分裂为几个地区性的网络,仍会回到整体大网。因此,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络的成分。地区网络与地区网络之间,可以彼此来往,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也无须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庞大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凝聚力不能持久,以致在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及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节选自许倬云《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想要认识中国,必须立足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否则无法理解古今中国以及未来中国。
B. 材料二引用秦灭六国不驻军、诸侯灭秦不守秦地、汉兴无戍军三例,意在说明秦汉军事力量薄弱,无法派遣军队控制地区。
C. 材料二谈到秦汉与罗马文化,指出欧洲基督教具有强烈排他性导致了文明分裂,而中国因推行儒家教化消弭了地方的文化差异。
D. 材料二中提到地中海的航道不会构成固定的网络,不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这体现了罗马帝国经济体系的灵活性优于秦汉帝国。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唯一绵延不断的国家形态文明”为核心前提,推导出“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结论,为讨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做铺垫。
B. 材料二“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 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一句,既概括了罗马军事征服的特点,也暗示其统治具有脆弱性。
C. 材料二并非仅呈现秦汉与罗马的差异,而是结合中国本部与地中海区域的地理环境、族群构成等背景,分析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D. 材料一侧重对比分析,材料二侧重理论阐释,论述角度不同,但都与“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有关,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以下表格是对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政治体制的梳理和分析,请根据原文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比较维度 秦汉帝国 罗马帝国
地方治理 郡县制 (①)
官员任免 (②) 罗马军团留戍
监管方式 (③) 无
4. 材料二具有史论文的严谨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材料一提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
杜文娟
新兵训练快三个月了,仍没有结束的意思。李秦川觉得奇怪,匍匐射击时,悄声问旁边的战友。战友说:咱是高原边防兵,不同于内地兵,等着瞧吧,不按规则出牌的事多着呢。教官吼道:干嘛呢你俩,上了战场面对敌人,难道还要边开玩笑边开枪啊,记住了,你们是军人,使命在肩。
李秦川五发五中。起身,跑到一旁,脸色不悦。
暖风吹来麦苗的气息,石榴花打着花骨朵。晚上八九点钟太阳还挂在天上,恍如白昼。
教官继续喊叫:看好了,正前方远处的雪山还没有开山,等开山以后才能上去,那里才是你们战斗和生活的地方,要珍惜在山下的日子,加强军事训练,锻炼好身体,才能成为雪域高原的钢铁卫士……
李秦川看见了绿洲尽头的雪山,银白而静默,可它没有家门口的秦岭高峻。秦岭雪天,他照样上下跳蹿,摔个跟头,从雪坡滑下,山涧苍松翠柏遮挡,即使不遮挡,滑到山下果园也伤不了筋骨。
春天的绿洲一派生机。戴上了一个斜杠软肩章的李秦川正式成为一名军人。列兵,是军衔中最低一级,他还是想尽早告诉父母,让他们乐呵乐呵。
上山前,连队要求每位新兵用座机给家里报平安。排在李秦川前面的新兵正低声抽泣,他拍拍那人肩膀,那人哭得更凶。他便走到玻璃窗前向外张望,一辆马车嗒嗒而来,随风而去,马夫胡子雪白,衣衫飘逸。车上坐着一位长辫子姑娘,媚笑着,马夫与姑娘说着什么,李秦川伸长脖子去听,没听清,再听,听不懂。


展开余下试题新兵抹着眼泪出去了,李秦川拨通父亲手机,刚说了两句,就听见母亲在哽咽。李秦川说:老妈啊,我们这里可好啦,比咱关中平原辽阔多了,一望无际的棉田麦地,物产丰富,牛肥马壮,到了秋天,还瓜果飘香哩,不过嘛,听不懂当地人说话。母亲的声音明朗多了,嘱咐他吃好睡好,养得胖胖的,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李秦川笑眯眯地走出来,往车上搬东西去了。搬氧气罐的时候,有些纳闷,新兵都是年轻人,要这劳什子干吗啊。
车队在锣鼓喧天中缓缓前行,李秦川像所有战士一样,向人群挥手告别。出了城,田畴渐渐变少,树木越来越稀疏,驶过大片戈壁滩以后,蜿蜒上山。
……
五六天后,新兵抵达各个连队。新兵下连,老兵过年,连队很热闹。
李秦川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修复连队蔬菜温棚。一位老兵领着他们几个新兵向一坍塌处走去,李秦川在最后面,战友头戴军帽扛着铁锨。到了近处,发现土坯里夹裹着破烂棉絮。
老兵在破烂前扔下锄头,爬到高处,双手扒拉起来。老兵示意他们别靠近,他在一旁清理土坯,干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自己是军人,干的却是农活儿。老兵忽然趴在杂乱中,双手握住一根一米多长、拇指粗细的黑棍子,烧香拜佛一般,高高举过头顶。
李秦川再看老兵,老兵像一尊雕塑,保持着刚才的样子。老兵是不是出意外了?箭步跑到老兵跟前,发现老兵脸部扭曲,两滴泪珠停滞在眼角不动,鲜血从白线手套渗出来。李秦川想从老兵手里取下棍子,拽了一下,再拽,还是没有成功。仔细瞅那棍子,原来是一截树枝。褪掉手套,给老兵擦拭眼睛。老兵哇的一声就哭了。
老兵说:这是红柳,前年一位老兵从山下带来的,栽在蔬菜温棚里,老兵复员前请我照看,没想到大雪把温棚压塌了,树冻死了。
两三年了,才这点大,李秦川说,我家苹果苗两月就长这么高哩。
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冻土层两三米深,老兵叹息说,氧气不够啊。我来这里一年多了,没见过一棵树一株草,连梦里都没有花草树木。蔬菜温棚,能播种念想,战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压抑的时候,寂寞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来棚里看一眼,哭上几嗓子,就轻松了。
远处是雪山,积雪如银,雪线下是光秃的褐色山坡,四周是寸草不生的砾石滩,蔬菜温棚就建在砾石滩上。
青藏高原缺少绿色,支撑生命的绿色啊。下次让父母寄一些苹果干猕猴桃干,第一个就送给老兵品尝。
蔬菜温棚重修好后,棚顶塑料薄膜上盖了新棉被。他用小刀把老兵认为已经冻死的树枝一端削成斜面,斜插进松软的土里。
李秦川的母亲来电话说:秦川啊,咱家的鸭梨全被西安公司买走了,价钱不亏。明年在西安给你买一套房,等你复员回来,开个水果批发店……李秦川的喉结上下滑动,口水渐渐多了起来。
蔬菜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
这一次,巡逻有点远。
李秦川骑马随巡逻队徒步前行,雪线随山势起伏蜿蜒。在一个拐弯处,战友纷纷驻足,百米开外的砾石滩上,一大一小两匹灰狼,悠闲自得,多么野性而崇高的生灵啊,李秦川说。脚下是几朵冰清玉洁的花,绒毛状白色花瓣,李秦川没见过这么纯洁的花。有人说,这是雪莲,药用价值很高的。
在一处开阔的缓坡地带,与外国巡逻军人相遇,李秦川内心的神圣感油然升起。
晚上刮起了大风,把帐篷吹了个底朝天,差点吹翻高压锅。高压锅由三块石头支着,锅里煮了一锅冰块,方便面和火腿肠还在纸箱里放着,他用身子护着方便面,牛粪却吹得满天飞。
李秦川问过老兵,怎么不带焦炭啊。老兵拧着他的耳朵说,焦炭跟人一样,因为缺氧,燃不旺的。
雪粒随风而降,高压锅下的火苗跳了几下,最终熄灭。半夜里,李秦川被冻醒了,想坐起来,却坐不直身子,一缕头发不知什么时候从棉帽里溜出来,粘在雪地上,撕扯了好一阵才分开。趁着星光看四周,战友们和他一样,被白雪覆盖,与大地融为一体。
返回执勤点,一匹白马卧在雪地上正在流鼻血,新兵一个劲地抹眼泪。新兵说,风雪太大,马匹冻得四处逃窜,老兵找马去了,一夜没有回来。
老兵是在河谷的冰凌缝隙中找到的,手里握着一根冻直的缰绳。他好像睡着了,双目紧闭,神态安详。
温棚没有垮塌。蹲下身子看那红柳,看见了绿芽。再看,真是绿芽。
没过多久,李秦川就从列兵升到上等兵,他想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继续留在部队。后来,有人说他留下了,有人说没有,但大家都说,红柳长势很好。
(全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秦川的战友说“咱是高原边防兵,不同于内地兵”,表现出他作为边防兵认为自己优于内地兵的自豪与骄傲。
B. 老兵因寻找风雪夜逃窜的白马而遇难的情节,展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出边防军人日常执勤的艰险。
C. 李秦川“与外国巡逻军人相遇”时的“神圣感”,揭示了边防兵守护国土的坚定信念,是人物成长的关键转折。
D. 李秦川冻醒时看到战友们“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描写,将艰苦场景赋予诗意,赞扬了军人们守护疆土的崇高精神。
7. 对文中“蔬菜温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兵说温棚“能播种念想”,是因为在缺乏绿色的高原,温棚不仅能提供蔬菜,更能成为战士们缓解思乡、排解压抑的情感寄托。
B. 温棚建在寸草不生的砾石滩上,与周边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人造空间,其存在本身就象征着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顽强与希望。
C. 李秦川将温棚视作“高原故土”,既源于温棚让他想起家乡的果园,也体现他在修复温棚、培育红柳的过程中,对边疆产生了归属感。
D. 温棚最终“没有垮塌”且红柳发出绿芽,与老兵牺牲形成强烈对比,以“生”的希望消解“死”的沉重,凸显了对生命脆弱的惋惜。
8. 文中两次描写李秦川与家人的通话,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在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本篇小说的标题引发争论。有同学认为以“秦川”为题好,也有同学认为以“红柳”为题更好。请结合全文,说出你的选择及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沈生,字子川,吴郡人。少从乡贤习水利,凡《河渠书》《水经注》诸篇,靡不精研。永乐初,苏松连月淫雨,太湖溢,诸圩①尽溃,田庐漂没者十之七八。郡守方公素闻生名,亲造其庐,辟为水利从事。
生至,即率吏卒登堤周览。见沿岸皆筑高堰以障水,而旧有支渠多为泥沙淤塞,叹曰:“水患在疏不在堵此三代之法也今堰高而渠塞如婴孩覆杯而塞其口鼻,欲不毙得乎?”乃上疏于郡守曰:“请凿通娄江、东江故道,复开三十六浦,引积水东入于海。虽费一时之力,可保十年无虞。”
邻县官吏闻之,笑其迂阔:“方今水势正猛,若妄开沟渠,恐溃堤愈甚。”生不为动,力排众议。郡守信之,发丁壮三万,命生督率。生亲执畚锸,与役夫同甘苦,凡历八月,凿渠三十有二里,筑闸九座,以时蓄泄。
期年功成,值夏暴雨连旬,湖水骤涨。然新渠通畅,水循故道东注,诸圩屹然无损。民皆登堤欢呼,谓生再造之功。郡守上其绩于朝,诏擢生知常州府,仍领苏松水利事。
(节选自明代《吴郡水利考·沈子川传》,有删改)
材料二:
治水如治天下,其理一也。夫水之为物,柔而能穿石,猛而可溃堤,顺之则滋养万物,逆之则漂没田宅。三代圣王知其性,故禹乘四载,导九河,疏畎浍,不以力拒而以智引,天下永赖其利;商汤遭大旱,修沟洫,通脉络,使水旱有备,岁常丰稔。


展开余下试题后世治水者,多昧于此。或贪一时之安,聚土为障,高堰层叠,看似坚不可摧,一旦霖雨不止,则溃决奔放,害加于前。此非水之暴,乃治之失也。
治政亦然。民犹水也,性喜疏导而恶壅塞。尧设谤木,舜置谏鼓,汤武从民欲,故天下归心。秦废先王之道,筑长城以限胡,销锋镝以弱民,自以为固若金汤,终致陈涉一呼,天下响应,其亡也忽焉。
故曰:善治水者,顺其性而非逆其势,使水有所归;善治政者,因民心而非拂其意,使民有所安。水不安则泛,民不安则乱,古今一理,岂不信哉?汉之文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疏渠导水,终成盛世;唐之贞观,纳谏任贤,顺乎舆情,如筑闸调洪,故能长治。由此观之,治水与治政,其道固相贯通矣。
(节选自清代《治政通鉴·水利喻》,有删改)
【注】①圩: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也指有圩围住的地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水患A在疏不在堵B此三代之法也C今堰高D而渠塞E如婴孩F覆杯G而塞H其口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使……跟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
B. “造”,到、拜访,与《促织》“径造庐访成”中的“造”意思相同。
C. “生不为动”与《过秦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中 “为”用法相同。
D. “固”,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生年少时精研水利典籍,为以后治水奠定了基础。苏松水患时,郡守因闻其名而征召,可见其在水利领域早有声名。
B. 邻县官吏嘲笑沈生主张迂阔,认为开凿沟渠会加剧溃堤风险。沈生力排众议,派遣三万余壮丁,凿渠筑闸,终获成功。
C. 文本二开篇即点明“治水如治天下”的观点,又以禹导九河、汤修沟洫为例,论证了治水“疏”胜于“堵”的道理。
D. 文本一详述沈生治水的具体实践,展现古代水利治理的实操智慧;文本二以治水为喻,剖析治政原则,两文各有侧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新渠通畅,水循故道东注,诸圩屹然无损。
(2)水不安则泛,民不安则乱,古今一理,岂不信哉?
14. 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治水”与“治政”的共通之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①。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李商隐《花下醉》中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的诗句。②无那:无奈。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杨这两首诗都与海棠有关,杨诗还以眼前的春晴之色抒故园海棠之思。
B. 两首诗的前两句,分别从实写和虚写角度对海棠做了描摹,颇具画面感。
C. 苏诗的前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烘托,艳丽空蒙,略显幽寂。
D. 杨诗颔联诗人以春社日后的“燕回”抒发对归乡的期待,暗示自己也即将归乡。
16. 两首诗 结尾两句都表达了爱惜之情,请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在企业管理培训中,人力资源总监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管理层要以诚待人,避免因傲慢导致团队分崩离析。
(3)与如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创造,以“无”的形态承载“有”的深意。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智慧,并非简单省略,而是创作者与观者的默契对话——用虚空唤醒想象,让有限载体生长出无限意境。其看似简单,实则需创作者精准把握整体意境:既不能让空白突兀成无意义的空缺,也不能因过度填充阻塞气脉,破坏作品应有的呼吸感。
在绘画中,留白是意境的延伸。八大山人的禽鸟图堪称典范,他以极简墨线勾勒鸟的侧影,鸟眼斜睨如豆,其余大片宣纸皆为空白。水面以空白呈现,观者透过这“计白当黑”的留白,能想见鱼游之自在、水之清澈:空白处或许是晨雾漫苇塘,或许是寒江映孤月,让禽鸟的孤傲有了安放的背景。这种“以虚写实”的技巧,让画面在有限空间中生出无限遐想,_________________。
①书法中的留白关乎气韵。②一幅传世佳作,③其笔画的浓淡、墨色的枯湿、疏密的结构,④与行间的留白形成有机整体。⑤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章法之妙便藏留白:⑥“之”字重复却各具姿态,⑦字里行间空白随笔势流转,⑧疏如朗月当空,⑨密似星子缀天。既区分语义单元,又让作品气韵贯通,仿佛笔墨在纸上的行走有了节奏,带着观者体会曲水流觞的雅趣。
文学创作中,留白是情感的深化。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不直言离别之愁,却以“孤帆”“远影”“碧空”层层铺展,让读者在空白处体会到( )的怅惘——那是未说出口的不舍与牵挂,恰如海明威“冰山理论”:露于水面的八分之一,因水下的厚重而动人。
留白的智慧亦渗透于日常。与人交谈,不逞口舌之快,留些许余韵供对方回味,方显从容;居室布置,器物不求盈满,留几分空处透气,才见疏朗;即便是一餐一饭,盘盏间稍作留白,不使佳肴堆砌,亦能添几分赏味的意趣。生活中的这些留白,皆是在“满”与“空”之间寻得平衡,为日常留一份舒展的余地。
18.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清代画家笪重光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B. 正如清代画家笪重光所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C.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清代画家笪重光 观点
D. 清代画家笪重光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极好的诠释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 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难以言喻 B. 不可名状 C. 妙不可言 D. 不可言传
21. 如图《寒江独钓图》的留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典范,通过“藏”与“露”的对比,让有限画面生出无限意境。请从“留白如何引发观者联想”的角度,补全下面的句子,每空不超过八个字。

画中没有直接画浩渺的江水,观者却能从________想到________;没有直接画________,观者却能从_______想到________。留白的妙处,正在于让观者用经验与想象为画面“补墨”。
22.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不仅要注意行文脉络,也要讲求行文逻辑。如果把上文分为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6届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