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2026届浙江省浙江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浙江省浙江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信和日记,都带有私家著述的性质。书信写给一个人或一家人,日记写给自己。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又叫“尺牍”。林语堂曾把日记、尺牍与论文加以比较,说得很有意思:“论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长科长之事,尺牍材料是朋友借贷、感兴抒情之事,日记材料是朝夕会谈、中夜问心之事。故论文公,尺牍私,而日记私之又私。”
“私”之一字,可以说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活着的时候,常将他的《越缦堂日记》借给人看。所以鲁迅揶揄他说,越缦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作者于无意中难免加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书信与日记的命根。因为人在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有些不同。当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私”,所以“真”。别的著作里不记的事、不说的话,在书信和日记里,可能无所顾忌地记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实。黄虎痴编《明人尺牍墨华》自叙云:“短束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卒濡毫,不假修饰。寥寥数语,流落人间,而其人品之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则以言观人,莫尺牍若也。”这“流落”与“流露”的词儿,甚有意趣。一个是说明这些书信不是预备发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风流云散;一个是说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
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
历史上的大事件,书信和日记不是不可以记,但那更多的是官书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贬,而非书信和日记的正宗。我们不妨拿鲁迅的日记与他的文章作个比较。鲁迅的杂文,深刻隽永,有风云之气、辛辣之味,颇多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记,写的多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买了什么书、来了什么客等等。当初,他就这样一天天地记下去。今天,我们这么一页页地往下读,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琐碎了吧。但日记的特色,就在这琐碎之中体现出来了。正如林语堂说的:“论文只谈要紧事,尺牍可谈要紧及不要紧事,日记并可谈最不要紧事。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
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高声大气、发空洞的议论,大概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写出那种看似说平常琐事,却淡而有味、言之有物的东西。有一位作家就说:“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
书信和日记,都是大家爱看的东西,可惜现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览前人的这类著作,作为思想性情的陶养或作文的预备,大概不是无益的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田之章《书信与日记》)
材料二:
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家情、国情、民情的关切。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一些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红色家书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基点、以国家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他们以“家”为基点,展现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围绕家人亲情叙事是家书的主要行文内容,红色家书也不例外,家书开头一句“见字如面”蕴含着与家人许久未见的感动,结尾一句“甚好,勿念”把对家人的爱护紧紧集中于信笺之上。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与建设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孝亲之情、鹣蝶深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以家书遥寄着对家人的无尽牵挂及其内心思家念家的细腻情感。红色家书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或处理婚订与托付之事,或关心调解家庭矛盾,或就某事向家人表达问候、祝福、哀悼、感谢等。
对“小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蕴含的基本情感,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从救国抱负到戍国决心再到建国热忱,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以感人的文笔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情。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怀抱“拯救中国”革命初心,在家书中鼓励家人奋起抗争,推动传统的“离散的个体家庭”转变成为“开放的民族革命实验场”,使家人由“革命的围观者”改造为“革命的同路人”。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将保护小家与保卫国家相统一,在家书中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20世纪50年代红色家书重要内容是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展现了和平建设时期齐家与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写就的红色家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革命战争年代立志拯救受压迫人民到和平建设时期向家人强调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红色家书始终,成为其秉承人民理念、坚持人民主体、践行人民情怀的鲜明写照。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公共政策融入家庭空间,既在家书中倾注了对“家”“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家中治国”的优良传统。红色家书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是兼具社会文化意义、政治意义的博大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置于家庭、社会、国家的大环境之中,使得一封封红色家书超越普通家书的家庭内部事务交流范畴,成为彰显其深沉浓厚家国情怀的重要思想文本。
(摘编自秦立海、孙春惠《论红色家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私”这一重要特色给书信和日记带来了天然趣味,一般来说,这两种文体在许多作者生前是不拟公开发表的。
B. 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很多好文章、知心友就隐在书信和日记的琐事中。
C.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虽在特定时期承载了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但依然体现书信“私”的特色。
D.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私”这一重要特色,算不得真正的日记。
B. 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和性情。
C.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
D. 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家书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B. 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中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C. 《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信,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国家大事。
D. 毕业生陈琪给张桂梅写信说:“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注]于车中
[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活动,1936年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答案】1. D 2. C
3. C 4. ①论证思路清晰,总体上采用并列结构,从“私”“真”“琐”三个角度论述书信和日记 特色;
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③语言通俗流畅又不乏文化味。


展开余下试题5. ①体现信件“私”和“真”的特点,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私人信件,因为“私”,所以表达情感真切自然。如使用“我最亲爱的孩子啊!”直接抒发强烈的爱子之情;
②红色家书表达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赵一曼烈士表达未能对儿子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和愧疚之情;
③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赵一曼烈士在信中呼告“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表达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自豪与壮烈,并以此崇高情怀教育后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借两则文本对比,呈现书信文体多重维度。材料一以林语堂、鲁迅等为例,剖析传统书信“私”“真”“琐”特质,凸显其非公共性的本真价值;材料二聚焦红色家书,揭示其在家国同构中超越私密性的政治文化意义。二者互补,分别从文学审美与历史社会学视角,构建书信多元阐释空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错误。由材料二“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可知,“国之不存家何在”仅对应山河破碎的革命时期,并非“各个历史时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错误。由材料二“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可知,“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的基本作用,而非“最重要的作用”,其独特价值在对“大家”的情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书信具“私”“真”特色,多涉私人情感、日常琐事,非以国家大事为核心。
A.黄永玉致曹禺的信,袒露私人情感,体现“真”,符合材料一观点,可支撑。
B.邓颖超叮嘱周恩来疗养事项,属私人日常关怀,体现“琐”与“私”,符合观点,可支撑。
C.《答司马谏议书》虽为书信,但内容围绕变法这一国家大事,且以官称相称,侧重公共议题,与材料一“书信不侧重记国家大事、具‘私’‘琐’特色”的观点相悖,不能支撑。
D.陈琪给张桂梅的信,倾诉个人对师长的感受,体现“真”与私人情感,符合观点,可支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色的能力。
①论证思路清晰,采用并列结构。材料一先点明书信和日记“私家著述”的属性,再从“私”“真”“琐”三个角度并列展开,分别阐释二者核心特色:以李慈铭日记借人观看的事例说“私”,引黄虎痴之言证“真”,用鲁迅日记内容谈“琐”,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②论证方法丰富多样。文中运用引用论证,如引用林语堂对日记、尺牍与论文的比较,以及黄虎痴编选明人尺牍的自叙;还运用对比论证,将鲁迅日记与杂文、书信日记与官书的内容侧重对比,让论证更具说服力。
③语言兼具通俗性与文化味。行文避免艰深术语,用“前台的架子”“后台的面目”比喻写作心态,浅显易懂;同时引用“短束片札”等文言表述,提及《越缦堂日记》等文献,增添文化底蕴,兼顾可读性与厚重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因为‘私’,所以‘真’……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可知,这封家书体现“私”与“真”的特点。它是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私人信件,如“我最亲爱的孩子啊!”,直白抒发爱子之情,尽显母性本真。
②由材料二“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将孝亲之情、鹣蝶深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可知,家书饱含对“家”的情感与责任。赵一曼坦言“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直白表达对儿子的愧疚,尽显对家庭的牵挂。
③由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可知,家书以“国”为核心,融入爱国情怀。赵一曼叮嘱“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彰显为民族牺牲的壮烈,以家国大义教育后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长安的荔枝 注】(节选)
马伯庸
一匹疲惫的灰色阉马在山路上歪歪斜斜地跑着,眼前这条浅绿色的山路曲折蜿蜒,像一条垂死的蛇在挣扎。黏腻温热的晨雾弥漫,远方隐约可见一片高大雄浑的苍翠山廓,夸父一般沉默峙立,用威严的目光俯瞰着这只小蚂蚁的动静。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抱住马脖子,每隔数息便夹一下马镫。虽然坐骑早已累得无法跑起速度,可他还是尽义务似的定时催动。
自从他离开石门山之后,整个人变成了一块石头,滤去了一切情绪,只留下官吏的本能。他每到一处驿站,会第一时间按照章程进行检查,细致、严格、无情,而且绝无通融。待检查事毕,他会立刻跨上马,前往下一处目标。他对自己比对驿站更加苛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留出,永远是在赶路,经常在马背上晃着晃着昏睡过去,一下摔落在地。待得清醒过来,他会继续上马疾行。
此时他正身在岳州昌江县的东南群山之间。这里是连云山与幕阜山相接之处,地势如屏如插,东南有十八折、黄花尖、下小尖,南有轿顶山、甑盖山、十八盘,光听名字便可知地势如何。
但只要一离开这片山区,便会进入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带,然后从汨罗江顺流直入洞庭湖,进入长江。这一段水陆转换,是荔枝运转至关重要的一环,李善德检查得格外细致。
他跑着跑着,一座不大的屋舍从眼前的雾气中浮现出来,它没有歇山顶,而是一个斜平顶,两侧出椽,这是驿站的典型特征。李善德看了看驿簿,这里应该叫作黄草驿,是连云山中的一个山站。
可当他靠近时,他发现这驿站屋门大敞,门前空荡荡的,极为安静。李善德眉头一皱,驱马到了门口,翻身下来,对着屋舍高声喊“敕使至”。
没有任何回应。
李善德推门进去,屋舍里同样也是空荡荡的。无论是前堂、客房、伙房还是停放牲口的侧厩,统统空无一物。他检查了一圈,发现屋舍里只要能搬动的东西都没了,伙房里连一个碗碟都没剩下,只有柜子后头还散乱地扔着几轴旧簿纸和小木牌。
“逃驿?!”
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脑海,让他惊得一激灵。
大唐各处驿站的驿务人员,包括驿长和驿卒——都是附近的富户与普通良民来做,视同徭役。驿站既要负责官使的迎来送往,也要承担公文邮传,负担很重,薪俸却不高。一旦有什么动荡,这些人便会分了屋舍财货一哄而散,这个驿站就废了。
李善德为了杜绝逃驿,特意在预算里放入一笔补贴钱,用来安抚沿途诸驿的驿长和驿卒。他觉得哪怕层层克扣,分到他们手里怎么也有一半,足可以安定人心了。
他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家徒四壁”,干净得紧。驿站原存的牛马驴骡,以及为了荔枝转运特意配备的健马全被牵光了,草料、豆饼与挽具也被一扫而空。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汪浅浅的脏水。
李善德坐在屋舍的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哪里发生逃驿不好,偏偏发生在黄草驿。
此地衔接连云、幕阜两山,山势蜿蜒,无法按照每三十里设置一处驿所,只能因地制宜。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它发生逃驿,将在整条线路上撕出一个巨大的缺口。飞骑将不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马匹和补给。


展开余下试题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下,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
李善德意识到这一点后,急忙奔出屋舍,跨上坐骑。现如今去追究逃驿已无意义,最重要的是把缺口补上。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附近的村落,征调也罢,购买也罢,弄几匹马过来。
可村子里和驿站一样空无一人,没有炊烟,没有狗吠,远处山坡上的田地里,看不到任何牲畜。
莫非这些村民也逃走了?难道附近有山贼?
李善德无奈地退回驿站,在屋舍里的柜台翻来翻去,想要找出答案。他打开地上那两卷残存的簿纸,一卷是本站账册,一卷是周边山川图。他先把账册收起,留待以后查验,然后钻研起地图来。
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
从周边山川图来看,这黄草驿所在的位置,距离汨罗江的水驿直线距离并不远,两者恰好位于一道险峻山岭的上缘与下麓,道路不通。行旅必须绕行一段叫十八折的曲折山路,才能迂回离开山区。
李善德决定把自己这匹马留在黄草驿,这是匹好马,后来的骑手多一匹马轮换,速度可以提升很多。至于他自己,则徒步穿行下方山岭,直抵汨罗水驿。
孤身一人夜下陌生山岭,这其中的风险,不必多说。可李善德就像存心要糟践自己似的,毫不犹豫便做出了决定。
李善德这次能活着抵达汨罗水驿,绝对是一个奇迹。他从下午走到深夜,穿行于极茂密的灌木与绿林中,复杂多变的山势被这些藤萝遮住了危险,导致他数次因为脚下失误而一口气滚落数十尺,并因此摔伤了右脚脚踝,浑身的血口子更是无数。连李善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下来的。
(有删改)
【注】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要在贵妃寿辰日之前,从岭南送鲜荔枝到京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而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
文本二:
在原著小说中,作者以“小”为刃,剖开历史的肌理。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绝非创作视角的简单下移,而是让微观细节成为照见宏大历史的明镜,在“小物、小人、小事”的层层递进中,绽放出刺破表象的文学锋芒。
(节选自《微观细节照见宏大历史》)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变成了一块石头,滤去了一切情绪”,这一叙述既体现李善德专注于任务的状态,也揭示了官场对人性的压抑摧残。
B. 小说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十八折、黄花尖、下小尖”等山名,既交代了地形的险峻曲折,又象征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残酷。
C. 文末“复杂多变的山势被这些藤萝遮住了危险”,这一描写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和危险,进一步体现了运送荔枝任务的艰难。
D. 叙事中穿插对大唐驿站制度等背景知识的介绍,为读者理解“逃驿”事件及李善德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了背景支撑。
7. 关于文本一中李善德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善德“每到一处驿站都按章程检查,绝无通融”,可见他是一个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官僚,这与他后续的转变形成冲突。
B. 李善德“永远是在赶路,经常在马背上晃着晃着昏睡过去,待得清醒过来,继续上马疾行”,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C. 李善德虽然联想到逃驿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飞骑要多奔驰八十里路、水陆转换会多一分变数等,但他依然没有绝望。
D. 李善德面对“逃驿”事件,他迅速思考应对之策,在无法征调马匹的情况下,决定徒步穿行山岭,体现出他的果断和决绝。
8. 文本一画线句中的环境描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长安的荔枝》是“见微”系列的第一部小说,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文本二的理念的。
【答案】6. B 7. A
8. ①“疲惫的灰色阉马”与“垂死的蛇”的意象衰弱,暗示生命力的枯竭与挣扎。
②“山路曲折蜿蜒”和“黏腻温热的晨雾”凸显了行程的艰难,用地理空间的渺茫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迷茫。
③“苍翠山廓,夸父一般沉默峙立”以宏大的自然景象烘托李善德的渺小,暗示个体在宏大压力下的无力,也体现出了李善德的勇气。
9. ①以“小物”为切入点,映射宏大背景。比如“阉马”,作为运输工具,是荔枝转运这一宏大任务中的微小元素,它的疲惫象征着整个转运体系面临的巨大压力。又如“驿站物品”,黄草驿中“家徒四壁”,这些物品的缺失和留存,细节之处展现出驿站的荒废状态,暗示了社会基层的动荡和不稳定。
②以“小人”为视角,展现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李善德无法完全掌控局势,只能尽力去弥补缺口,使读者能够从微观角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复杂。
③以“小事”为线索,揭示社会深层问题。如逃驿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驿站人员对繁重徭役和低薪俸的不满,暗示了国家最终的命运走向。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艰辛历程,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盛唐官僚体系的运作与底层官吏的生存困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险峻的自然环境与严苛的驿站制度,通过“逃驿”事件折射出社会矛盾。李善德的坚韧与决绝,既是个体抗争的写照,也暗含对历史宏大叙事的解构。文本二强调的“以小见大”理念在此得到完美诠释,微观细节成为窥探历史真相的窗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又象征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残酷”错误,文中列举十八折、黄花尖、下小尖等山名,是交代连云山与幕阜山相接处地势的险峻,为李善德行程困难做铺垫。选线中“象征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残酷”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他是一个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官僚”错误,按章程检查,绝无通融体现了李善德尽职尽责的态度,并非说他是一个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官僚。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阉马“疲惫”、山路如“垂死的蛇”,意象均带有衰弱、挣扎的特征,既写出运输工具马的损耗、行进山路的艰难,也暗示李善德因长期赶路已疲惫不堪。
②晨雾“黏腻温热”,阻碍视线、让人不适;山路“蜿蜒”意味着路程漫长且方向曲折。二者结合,既凸显地理空间上的行进艰难,也映射李善德面对五千里运荔枝的内心的迷茫。
③山廓高大雄浑、如夸父,以宏大的自然景观对比李善德的“小蚂蚁”般渺小,暗示个体在宏大的险峻山势与皇命压力下的无力感。“小蚂蚁”仍在艰难行进,反衬出李善德明知任务艰巨却不放弃的勇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小物”:“疲惫的灰色阉马”不仅是个体损耗,更象征整个大唐驿站转运体系的压力:为满足皇命,底层运输资源处于紧绷状态。黄草驿的“石头马槽”“旧簿纸”,细节展现驿站“逃驿”后的荒废,反映社会基层的动荡,是宏大制度问题的微观体现。
②“小人”:李善德是底层小吏,无权力、无背景,却被迫承担“五千里运鲜荔枝”的皇命,体现个体在皇权下的渺小与无奈;而他的挣扎与坚持,让读者感受到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触摸历史的厚重。
③“小事”:“黄草驿逃驿”暴露大唐驿站制度的根本问题,当底层民众不堪重负、纷纷逃离时,国家的统治根基已出现裂痕,暗示了大唐基层治理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6届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