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田之章《书信与日记》) 材料二: 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家情、国情、民情的关切。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一些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红色家书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基点、以国家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他们以“家”为基点,展现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围绕家人亲情叙事是家书的主要行文内容,红色家书也不例外,家书开头一句“见字如面”蕴含着与家人许久未见的感动,结尾一句“甚好,勿念”把对家人的爱护紧紧集中于信笺之上。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与建设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孝亲之情、鹣蝶深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以家书遥寄着对家人的无尽牵挂及其内心思家念家的细腻情感。红色家书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或处理婚订与托付之事,或关心调解家庭矛盾,或就某事向家人表达问候、祝福、哀悼、感谢等。 对“小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蕴含的基本情感,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从救国抱负到戍国决心再到建国热忱,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以感人的文笔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情。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怀抱“拯救中国”革命初心,在家书中鼓励家人奋起抗争,推动传统的“离散的个体家庭”转变成为“开放的民族革命实验场”,使家人由“革命的围观者”改造为“革命的同路人”。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将保护小家与保卫国家相统一,在家书中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20世纪50年代红色家书重要内容是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展现了和平建设时期齐家与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写就的红色家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革命战争年代立志拯救受压迫人民到和平建设时期向家人强调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红色家书始终,成为其秉承人民理念、坚持人民主体、践行人民情怀的鲜明写照。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公共政策融入家庭空间,既在家书中倾注了对“家”“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家中治国”的优良传统。红色家书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是兼具社会文化意义、政治意义的博大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置于家庭、社会、国家的大环境之中,使得一封封红色家书超越普通家书的家庭内部事务交流范畴,成为彰显其深沉浓厚家国情怀的重要思想文本。 (摘编自秦立海、孙春惠《论红色家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私”这一重要特色给书信和日记带来了天然趣味,一般来说,这两种文体在许多作者生前是不拟公开发表的。 B. 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很多好文章、知心友就隐在书信和日记的琐事中。 C.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虽在特定时期承载了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但依然体现书信“私”的特色。 D.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私”这一重要特色,算不得真正的日记。 B. 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和性情。 C.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 D. 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家书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B. 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中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C. 《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信,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国家大事。 D. 毕业生陈琪给张桂梅写信说:“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注]于车中 [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活动,1936年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答案】1. D 2. C 3. C 4. ①论证思路清晰,总体上采用并列结构,从“私”“真”“琐”三个角度论述书信和日记 特色; 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③语言通俗流畅又不乏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