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2026届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命题:余杭高级中学(临平中学)沈浙瑛 磨题:效实中学 王丹 象山中学 邵佳怡 校稿:张蕾、谢伟萍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和一部分,这一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
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前文所说的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统一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
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 ① 。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棵树是客观的,那么这棵树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或“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 ② 。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浮现出来了。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者。“物”是实在的世界, ③ 。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他说:“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美学方面来看,一类事物的观念在个体身上表现得越完全,此个体就越丑。
B. 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的观点太空泛,因为这一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
C.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象”。
D. 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称“象” “物色”“景色”,西方艺术家则称之为“形式”。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本质源于现实生活,任何事物只要符合“应当如此的生活”即为美,强调美具有客观性与社会性。
B. 柳宗元认为如果没有王羲之,兰亭的清湍修竹将芜没于空山,无人能知,可见美是人的主观审美体验,与外物无关。
C. 朱光潜认为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不是被动接受,可见“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D. 关于美的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叶朗有相通之处,认为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的创造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简要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符合材料中的哪些美学理念。
【答案】1. D 2. B
3. ①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
②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
③“象”是知觉的世界 4. ①首先提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统一的概念已经崩溃。
②接着作者运用举例、对比论证,以森林和玫瑰为例,且用好的和不好的森林进行对比,充分论证“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反驳了“ 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就是美的”观点。
③然后指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一定义注意的是艺术美。
④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即“美就是生活”。
5. ①美就是生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诗句,勾勒出田园居处的环境与生活场景,展现出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光,这些都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反映,这就是一种美。
②令人身心愉悦的、唤起内心美的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无论是耕作劳动还是饮酒摘菜,无论是享受自然还是读书纵览,诗歌传达出诗人摆脱束缚后重获自由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可见是美的。
③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需要融入观赏者创造性的“见”。《归园田居》中的景物和生活状态都是陶渊明所“见”之“象”,而非纯粹的自在之物,因而是美的。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美”的本质。材料一(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了“观念与形象统一”的传统美学观,提出“美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美源于现实生活体验;材料二(叶朗)则立足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是主客体交融的审美意象,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创造性。两文共同揭示了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A.“一类事物”错误。原文中有“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指的是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用“一类事物”扩大范围。
B.“因为这一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错误。据原文中“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前文所说的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统一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可知,“太空泛”的理由是“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完全吻合”。
C.“面对的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象’”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可见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是“象”,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物”。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美是人的主观审美体验,与外物无关”错误。柳宗元的话并没有否认外物的存在,而是强调美需要人的意识去发掘。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提到“物是客观的”,后文对此阐释说“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说明这是人们常见的错误推论,对照“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应填: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
②前文说“物”的有用性和自然科学属性不被注意,后文强调“象”的浮现,说明注意力转向了“象”,应填: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
③前句说“物”“是实在的世界”,后文通过竹子举例说明“象”是知觉显现,形成对比关系,应填:“象”是知觉的世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第一段,“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这一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提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统一”的概念已经崩溃。
②第二、三段,“是‘好的’森林”才美,“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的玫瑰才是美的”“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运用举例、对比论证,充分论证“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反驳了“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就是美的”观点。
③第四段,“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是美的艺术作品”,指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一定义注意的是艺术美。
④第五段,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美学观念:美是生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美是生活。“方宅”“鸡鸣”等都是田园居处的环境与生活场景,宁静祥和、充满生机,反映了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美。
②“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晨兴理荒秽”“漉我新熟酒”……归隐田园后的丰富生活充实而美好,诗人于中感受到自由的喜悦,生活的闲适,传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③“‘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见’都含有创造性”。《归园田居》中的景物和生活状态都是陶渊明所“见”之“象”,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和“烟”渗透着作者的审美趣味,而非纯粹的自在之物,因而是美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礼镇家家户户种土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的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
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
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两口子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
“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
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
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医生说:“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没有吱声,她只觉得一下子掉进一口黑咕隆咚的井里,她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
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有一天傍晚,天落了雪,粉萍在灶间的火炉上烤土豆片,秦山忽然对李爱杰说:“我从哈尔滨回来给你买了件东西,你猜是啥?”
“我怎么猜得出来。”李爱杰的心咚咚地跳起来。
秦山下了炕,到柜子里拿出一个红纸包,一层层轻轻地打开,抖搂出一条宝石蓝色的软缎旗袍,那旗袍被灯光映得泛出一股动人的幽光。
“哦!”李爱杰吃惊地叫了一声。
“多亮堂啊。”秦山说,“明年夏天你穿上吧。”
“明年夏天——”李爱杰伤感地说,“到时我穿给你看。”
“穿给别人看也是一样的。”秦山说。
“这么长的衩,我才不穿给别人看呢。”李爱杰终于抑制不住地哭着扑倒在秦山怀里。
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礼镇的人都来帮助李爱杰料理后事,但守灵的事只有她一人承当。李爱杰在屋里穿着那条宝石蓝色的软缎旗袍,守着温暖的炉火和丈夫,由晨至昏,由夜半至黎明。直到了出殡的那一天,她才换下了那件旗袍。
展开余下试题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人们用铁铲将微薄的冻土扬完后,棺材还露出星星点点的红色。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选自《迟子建文集》,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山夫妇去哈尔滨看病时,把家和女儿托付给邻居照顾,表现了当地纯朴、善良、相互信任的民间风土人情。
B. 李爱杰陪秦山去哈尔滨看病时,在火车上连连发出惊叹,可见她对沿途的新鲜事物感到好奇,非常向往城市生活。
C. 秦山停止治疗,从哈尔滨赶回礼镇收土豆,可见,作为“土豆大户”,秦山重视土豆的收获远胜于自己的身体。
D. 从哈尔滨回来后,李爱杰平静地照顾秦山,说来年夏天穿秦山送她的旗袍给他看,可见她对秦山的离世毫无预料。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秦山勤劳、寡言以及对妻子细腻的爱。
B. 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场景与细节,让读者从秦山夫妇的日常对话中感受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朴实真挚的情感。
C.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秦山夫妇依然平静地生活、劳动、关爱彼此,作者有意淡化悲剧的色彩,而凸显诗意氛围。
D. 无论是写日常劳作,还是面对生死,小说都以平和的语调慢慢铺陈,语言平静而克制,作品呈现出冷峻的独特风格。
8. 小说开篇描写了一片茂盛的土豆花,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9.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忧伤而不绝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6. A 7. D
8. ①符合秦山一家土豆大户的身份;
②暗含了人物对于生活的希望,对于劳动成果的骄傲和自豪;
③营造乡土诗意的氛围,奠定作品温情写实的基调;
④与结尾用土豆安葬秦山、土豆跟脚的情节相呼应。
9. ①作品中秦山患病去世是忧伤的。
②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不绝望。秦山身患重病不愿就医,想把钱留下来给妻子和女儿过日子,并给妻子买来珍贵的旗袍。李爱杰用全部的爱来细心照料丈夫,死后用丈夫最爱的土豆去盖坟。
③礼镇村民之间朴实感人的互助让人感受到温情。礼镇的人帮助李爱杰料理秦山后事;盖坟的时候年轻力壮的人一齐动手帮助捡装土豆。
④秦山人虽已逝,却有一生热爱的土豆陪葬,李爱杰虽然丧夫,却有丈夫热爱的土豆跟随,夫妻真情消解了死亡带来的忧伤,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解析】
【导语】小说通过土豆种植、疾病抗争、临终赠礼等日常片段,展现了底层农民面对生死时的坚韧与温情。作者巧妙运用土豆意象贯穿全篇,从繁茂的土豆花到坟头的土豆堆,既象征生命轮回,又暗喻夫妻情深。在冷静克制的叙事中,死亡被赋予了诗意的升华,体现了迟子建“忧伤而不绝望”的创作风格,让读者在悲凉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光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非常向往城市生活”错误。李爱杰在火车上的惊叹并非向往城市生活,而是强装轻松以缓解秦山病痛的心理压力。
C.“秦山重视土豆的收获远胜于自己的身体”错误。秦山停止治疗,是他不想把钱浪费在看病上,想留给家人更好地生活。
D.“可见她对秦山的离世毫无预料”错误。李爱杰对秦山的离世并非毫无预料,她的平静和伤感表明她已接受现实。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作品呈现出冷峻的独特风格”错误。小说语言并非“冷峻”,而是含蓄温情,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悯。如土豆坟茔的描写(“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和滚落土豆的细节,充满诗意与暖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作用和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身份上,秦山夫妇是种土豆大户,满地色彩各异的土豆花符合其身份特征,让读者对他们的职业有直观认知。
②人物情感上,土豆是他们的劳动成果,盛开的土豆花暗含着人物对生活的希望,以及对劳动成果的骄傲与自豪。
③环境氛围营造上,这片充满生机的土豆花营造出浓郁的乡土诗意氛围,奠定了作品温情写实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④结构上,开篇描写土豆花,与结尾用土豆安葬秦山、土豆滚到李爱杰脚边等情节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连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凸显出土豆与人物紧密相连的特殊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解读的能力。
①作品中秦山患病且是肺癌晚期,最终离世,这无疑是忧伤的情节,给人带来沉重的哀伤之感。
②然而,文中又处处洋溢着不绝望的温暖。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便是重要体现,秦山为妻子买旗袍,李爱杰全心照料丈夫,这份深情冲淡了死亡的阴霾。
③礼镇村民之间的互助也传递着温情,大家帮忙料理后事、捡装土豆,展现出人性的美好。
④而且,秦山以一生热爱的土豆陪葬,李爱杰有丈夫热爱的土豆相伴,土豆成为他们情感的寄托,象征着生活的希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有删改)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
上一篇:
2026届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6届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