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2026学年顺义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熊猫,这一在地球上生存超过800万年的珍稀物种,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公众在了解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做法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圈养大熊猫?为什么要实行人工繁育?
保护野生动物分为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就地保护是通过采取保护物种栖息地、维护自然种群等措施,在野生动物的原产地对其实施保护的方式。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首选形式,迁地保护是其重要补充。迁地保护的概念来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主张:当一个动物种群在整个自然环境中的总数量下降到1000只(头)左右时,就有必要将其转移到适宜、安全、有保障的人工环境中,通过人工圈养、繁育使该动物的人工种群能够自我繁衍与维系。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再进行野化放归,有计划地、科学地重建和复壮野外种群。上世纪80年代,野生大熊猫数量骤降至约1100只,生存前景堪忧。鉴于此,我国迅速开展了大熊猫迁地保护工作。
大熊猫繁育存在诸多困难,科研人员正在努力解决这些困难。以育幼存活难为例,大熊猫生产单胎、双胎的概率各占一半,双胞胎的妈妈一般只选择一只强壮幼崽进行养育。即使生产单胎,头次生产母性不强、产后身体状况不佳的母熊猫,也会出现不带幼崽的情况。这都导致了大熊猫幼崽存活率低。为此,科研人员通过各种训练,帮助熊猫妈妈适应母亲的角色,让它们可以更好地哺育和照顾自己的孩子。科研人员还创造了仿生育幼法,模仿熊猫妈妈给幼崽喂奶、排便,确保幼崽能够健康成长。
历经40余载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6只增长至385只,占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的一半以上,成功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这一成就,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事业树立了典范。
(取材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该公园地跨川陕甘三省,纵横岷山、秦岭、邛崃山、大小相岭山系,将数十个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保护着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庇护着8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垦种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熊猫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遗传多样性丧失甚至物种绝迹等诸多问题。再加上野生大熊猫以“隐士”著称,行踪隐秘,警觉性极强,因此它们的身影更加难得一见。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生态走廊逐步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了一片。绵阳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键区域,拥有的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积极投入到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中。如今,在绵阳,看到野生大熊猫已不是一件稀奇事,雪宝顶片区、平武片区等区域的巡护员时时能看到野生大熊猫下河洗澡或下山溜达。
1984年科学家提出了“伞护种”的概念。伞护种是指那些生态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生态环境需求的物种。保护伞护种的同时可以让其他物种得到保护。大熊猫就是典型的伞护种。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通过各项保护工作,保护了大熊猫,也使得多种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复壮:在安州,上百只川金丝猴在林中觅食;在北川,斑羚一跃而起,留下矫健的身影;在平武,山脊线上的扭角羚好奇地打量人类……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努力践行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绵阳熊猫分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接近1900只,栖息范围也不断扩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虽然受威胁等级降级,但是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不会降级。未来,我国将持续高水平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尤其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多措并举加强栖息地保护建设,持续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大熊猫割裂栖息地的修复与连通,加大野化放归力度,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复壮,推进大熊猫保护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圈养大熊猫遗传管理,促进种群交流,保证圈养大熊猫的种群遗传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大熊猫遗传资源库,确保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的可持续长期保存,为大熊猫增加一道永久保护屏障。强化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与健康。三是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际合作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健康监测和实地检查评估,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做好旅外大熊猫管理保护工作,同相关国际合作伙伴继续加强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
(取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链接材料】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科研机构。职能包括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宣传、大熊猫文化建设等。
绵阳熊猫分局,指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绵阳分局。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地区的管理、协调、宣传等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属于自然资源部管理的国家局。负责拟订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规划、标准并组织实施等诸多工作。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地保护必须有迁地保护的补充才能发挥效用。
B. 迁地保护可使大熊猫人工种群自我繁衍与维系。
C. 生双胞胎的大熊猫比生单胎的大熊猫母性更强。
D. 大熊猫哺育和照顾幼崽的能力完全靠后天习得。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生大熊猫数量很少、行踪隐秘,因而人们很难见到。
B. 川金丝猴、斑羚和扭角羚等物种都是大熊猫的伞护种。
C. 建设遗传资源库目的在于长期保存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
D. 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需要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
3.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对大熊猫实施就地保护
B. 占地面积广,且物种丰富
C. 是为了使大熊猫成为伞护种而设立的
D. 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 一项是( )
A. 因存在时间长,大熊猫被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B. 野生动物保护形式的选择与物种现存数量息息相关。
C. 现今,我国野生大熊猫大多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
D. 圈养大熊猫的数量与40年前比有明显增加,但仍低于野生数量。
5. 三个公众号发布的关于大熊猫保护的文章内容上各有侧重,主要由于信息发布者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目的。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 目的
材料一 大熊猫圈养和人工繁育的①__及成就 ②__
材料二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在绵阳地区取得的进展 ③__
材料三 我国对大熊猫保护的态度及④__ 指明相关工作方向
【答案】1. B 2. B
3. C 4. A
5. ①. 原因 ②. 解答公众疑问,普及科学知识 ③. 宣传本单位相关工作成果 ④. 未来工作重点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成效与意义。材料一侧重人工圈养与繁育的科学探索和重要成果,体现对濒危物种保护的技术助力;材料二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展示其在栖息地修复和生态系统保护中的作用;材料三则强调国家保护政策的持续性与未来方向,凸显大熊猫保护的战略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就地保护必须有迁地保护的补充才能发挥效用”错,根据“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首选形式,迁地保护是其重要补充”可知,迁地保护只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并未表明就地保护必须有迁地保护的补充才能发挥效用。
C.“生双胞胎的大熊猫比生单胎的大熊猫母性更强”错,根据“双胞胎的妈妈一般只选择一只强壮幼崽进行养育”可知,大熊猫在生育双胞胎时偏好养育强壮的幼崽生,故生双胞胎的大熊猫母性并不比生单胎的更强。
D.“大熊猫哺育和照顾幼崽的能力完全靠后天习得”错,材料一中提到科研人员通过各种训练帮助熊猫妈妈适应母亲角色,这体现了后天训练在大熊猫母性行为培养中的作用,但并不能表明大熊猫哺育和照顾幼崽的能力完全靠后天习得,这一推断忽略了动物本能和天生行为在哺育幼崽中的作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川金丝猴、斑羚和扭角羚等物种都是大熊猫的伞护种”错,根据“伞护种是指那些生态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生态环境需求的物种。保护伞护种的同时可以让其他物种得到保护。大熊猫就是典型的伞护种”可知,保护伞护种的同时可以让其他物种得到保护,但并未表明川金丝猴、斑羚和扭角羚等物种是大熊猫的伞护种,而是这些物种因大熊猫的保护而得到保护。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是为了使大熊猫成为伞护种而设立的”错,强加因果,材料二提到“大熊猫就是典型的伞护种”,并说明保护大熊猫可以保护其他物种,但并未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为了使大熊猫成为伞护种而设立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存在时间长,大熊猫被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错,强加因果,材料一提到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但并未表明其被选为旗舰物种是因为存在时间长,而是因为其珍稀性和保护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和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对于材料一,内容主要围绕大熊猫圈养和人工繁育的原因及成就展开,目的是解答公众疑问,普及科学知识。信息发布者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科研机构,其立场在于普及大熊猫保护的科学知识,解答公众疑问。故①填“原因”,②填“解答公众疑问,普及科学知识”。
对于材料二,内容主要描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在绵阳地区取得的进展,目的是宣传本单位相关工作成果。信息发布者是绵阳熊猫分局,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分支机构,其目的在于宣传本单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工作成果。故③填“宣传本单位相关工作成果”。
对于材料三,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对大熊猫保护的态度及未来工作重点,目的是指明相关工作方向。信息发布者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为负责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国家机构,其立场在于指导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未来方向。故④填“未来工作重点”。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夫民知其所不为,则天下不可以敌,甲兵不可以威,利禄不可以诱。可杀可辱、可饥可寒而不可与叛,此三代之所以享国长久而不拔也。
及至秦、汉之世,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荡然无复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尝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学校之制,射飨之节,冠婚丧祭之礼,粲然莫不有法。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然世之儒者,盖亦尝试以此等教天下之民矣,而卒以无效,使民好文而益偷,饰诈而相高,则有之矣,此亦儒者之过也。臣愚以为若此者,皆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实者所以信其名,而名者所以求其实也。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凡今儒者之所论,皆其名也。
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然后文之以礼乐,教之以学校,观之以射飨,而谨之以冠婚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谕,安行而自得也。及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至于今千有余年,而民日以贪冒嗜利而无耻。儒者乃始以三代之礼所谓名者而绳之。彼见其登降揖让盘辟俯偻之容,则掩口而窃笑;闻钟鼓管磬希夷啴缓之音,则惊顾而不乐。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已难乎?
臣愚以为宜先其实而后其名,择其近于人情者而先之。今夫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于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于危。平居则欺其吏,而有急则叛其君。此教化之实不至,天下之所以无变者,幸也。欲民之知信,则莫若务实其言;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以教民信,而示之义。
(取材于苏轼《敦教化》)
6.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忸怩于不义 忸怩:羞愧
B. 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 疾:憎恶、怨恨
C. 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 耸然:畏惧的样子
D. 以三代之礼所谓名者而绳之 绳:约束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夫圣人之于天下 则不可与久居于安
B. 然世之儒者 然后文之以礼乐
C. 教之以学校 而民日以贪冒嗜利而无耻
D. 平居则欺其吏 则莫若务实其言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
这并不一定是因为有官爵俸禄在前面勉励他们
B. 皆好古而无术
都是喜好古制却没有掌握方法
C. 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
像这样让他们产生追求善行而远离罪恶的愿望
D. 择其近于人情者而先之
选择其中与人情相近的先做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教化使三代之民有所不为,所以三代能够享国长久。
B. 作者认为学校之制、射飨之节等遭到破坏导致教化不兴。
C. 统治者想要教化百姓,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再教礼乐。
D. 未经教化而不知信义的百姓,是不会与国家休戚与共的。
10. 文中所说的教化之“名”和教化之“实”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有何关系?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6. C 7. D
8. C 9. B
10. 所指:“名”指用以教化百姓的制度礼节等形式规定;“实”指统治者以身作则引领百姓完善道德品质的德治内涵。
关系:①“名”与“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教化之“实”,教化之“名”才切实可信;有了教化之“名”,才有探求教化之“实”的途径。)②“实”是“名”的前提和基础。(推行教化,应当先“实”后“名”。)
【解析】
【导语】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化的重要性及其在历史中的演变。文章通过对三代与秦汉时期民风的对比,指出三代之所以能够享国长久,是因为民众内心安于为善,而秦汉时期民风败坏,教化之道衰微。作者批评了后世儒者只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教化方式,强调教化应“先其实而后其名”,注重实际效果而非空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会对做不合乎道义之事感到羞愧。
B.正确。句意:仇视他们的上级并且把别人的灾祸当作幸事。
C.错误。肃然起敬的样子。句意:天下百姓肃然起敬,都有了忠信廉耻之心。
D.正确。句意:儒者这才开始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中所谓的名分来约束人们。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相同。介词,对、对于/介词,在。句意:圣人对于治理天下。/那么就不能与他们长久地共处安乐之中。
B.不相同。转折连词,然而/代词,这样。句意:然而世上的儒者们。/这样之后再用礼乐来修饰他们。
C.不相同。介词,用/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用学校来教育他们。/百姓却一天比一天贪婪冒进、贪图财利、厚颜无耻。
D.相同。都是连词,就。句意:平日里他们就欺骗官吏。/就没有比让言辞切实可信更好的办法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欲望”,希望;“其”,指代民众;“迁善远罪”,追求善行而远离罪恶 正确句意:像这样却希望他们追求善行而远离罪恶。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作者认为学校之制、射飨之节等遭到破坏导致教化不兴”错。结合原文第二段“然世之儒者,盖亦尝试以此等教天下之民矣,而卒以无效,使民好文而益愉,饰诈而相高,则有之矣,此亦儒者之过也。臣愚以为若此者,皆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凡今儒者之所论,皆其名也”可知,作者认为后世儒者用这些工具教化百姓却无效是儒者的过错,儒者“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所指:在文中,苏轼提到了“学校之制,射飨之节,冠婚丧祭之礼”等,这些都是用以教化百姓的具体形式或制度,即教化之“名”。这些“名”是教化工作的外在表现,是统治者用来规范和引导百姓行为的具体手段。文中提到武王“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这些都是统治者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引领百姓完善道德品质,即教化之“实”。这种“实”是教化工作的内在核心,是统治者通过自身行为来树立道德榜样,从而感化百姓。


展开余下试题关系:①文中苏轼强调,“实者所以信其名,而名者所以求其实也。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这说明“名”和“实”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了教化之“实”,教化之“名”才切实可信,能够真正起到规范引导百姓的作用;有了教化之“名”,才有探求教化之“实”的途径,即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制度来实践教化工作。②苏轼在文中提出,“臣愚以为宜先其实而后其名”,这表明他认为在推行教化时,应当先注重“实”,即统治者以身作则引领百姓完善道德品质,然后再通过“名”,即具体的形式和制度来巩固和深化教化成果。因此,“实”是“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实”的支撑,“名”就难以持久和有效。
参考译文:
圣人对于治理天下,所依靠的、认为牢固不可动摇的,在于应使天下百姓行善,不应使他们作恶。过去夏、商、周三代的百姓,遇到危急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面对私利时能不忘道义,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面前一定有爵禄赏赐的奖励,他们的身后一定有刑罚的逼迫,(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会对行善感到安定坦然,会对做不合乎道义之事感到羞愧,因此有些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百姓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干,那么天下就没有谁能与他们为敌,强大的武力不能威慑他们,丰厚的利禄不能诱惑他们。即使可以杀死、可以侮辱、可以使他们饥饿、可以使他们寒冷,但却不能使他们背叛:这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国家能够享国长久而且根基牢固的原因。
等到秦、汉时期,百姓们见到有利可图就忘掉道义,遇见危险却不能献出生命。在法律禁令管不到的地方,他们就弄虚作假,什么样的坏事都干得出来,仇视他们的上级,还把别人的灾祸当作幸事。加上遇到水旱灾害,再加上盗贼横行,天下就空虚得没有百姓再属于天子了。世上的儒者们常常说:“夏、商、周三代的时候,用来教育百姓的方法、手段,十分完备周密。学校的制度,举行乡射饮酒礼的规定,婚丧嫁娶的礼节,都光辉灿烂地具备着各自的法规。等到后代,教化的方法衰微了,于是把这些制度全部废弃掉了,因此百姓们才像这样没有廉耻。”然而世上的儒者们,也曾试着用这些办法来教育天下的百姓,却最终没有效果,只是使得百姓们喜好文饰而更加苟且偷安,掩饰欺诈行为而互相标榜,这样的事情是有的,这也是儒者们的过错啊。我私下认为像这样的人,都是喜好古代的制度却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只知道有教化却不知道名与实哪个更重要。实际内容是使百姓信服的基础,而名义是用来求得实际的。有名义而没有实际内容,那么名义就不能推行;有实际内容而没有名义,那么实际内容就不能长久。现如今儒家学者所争论的,都不过是名义罢了。
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朝以后,散发府库里的钱财和粮食,使天下百姓知道他不贪财;以礼来对待贤能的人,使天下百姓知道他不高傲;分封先代圣王的后裔,使天下百姓知道他仁德;处死飞廉、恶来,使天下百姓知道他讲道义。像这样,他教化天下的实际内容本来就已经确立了。天下百姓肃然起敬,都有了忠信廉耻之心,然后再用礼乐来修饰他们,用学校来教育他们,用乡射饮酒礼来考察他们,用婚丧嫁娶的礼节来谨慎地对待他们。百姓因此能看一眼就心里明白,安然地实行而且自觉有所收获。等到秦、汉时期,专用执法官吏来监督责罚百姓,以至于到现在一千多年了,百姓却一天比一天贪婪冒进、贪图财利、厚颜无耻。儒者这才开始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中所谓的名分来约束人们。他们看见那些登堂入室、作揖行礼、盘旋进退、弯腰鞠躬的礼仪形式,就捂嘴偷偷地讥笑;听到钟鼓管磬那悠远舒缓的音乐,就吃惊地回头看并且感到不快乐。这样却希望他们向善远离罪恶,不是太难了吗?
我私下认为应该先注重实际内容然后才追求名义,选择那些接近人情世态的做法先做。如今百姓们不懂得忠信,那么就不能与他们长久地共处安乐之中;百姓不懂得道义,那么就无法与他们一同面对危难。平日里他们欺骗官吏,一旦有危急情况就背叛君主。这是因为教化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天下之所以没有发生变乱,只是侥幸而已。想要让百姓懂得信守承诺,就没有比让言辞切实可信更好的办法了;想要让百姓懂得道义,就没有比务必去除贪婪更好的办法了。那些难以践行的言辞,应当有必须践行的时候;而那些可以获取的利益,应当有不去获取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导百姓守信,并向他们展示道义。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恸哭杨颙②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赤壁
胡安国③
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
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
【注】①薛能:唐代诗人,曾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为官。②杨颙:蜀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国:两宋之际学者,向宋高宗献《时政论》,提出保国方略。
11. 下列对三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卧龙”指躬耕南阳时的诸葛亮。
B. 第二首中的“余风”指的是诸葛亮的风范,“贤”指的是杨颙等贤人。
C. 第三首中的“气如山涌剑横秋”形容诸葛亮的才华与气魄。
D. 后两首中的“一言”“片语”“忠言”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
12. 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
B. 第二首从具体事件出发品人论史,以小见大,构思新巧。
C. 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D. 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
13. 请分别简述三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
【答案】11. D 12. B
13. ①薛能诗质疑、批判诸葛亮的政治选择,认为其应终身隐居。
②王安石诗赞扬诸葛亮的治国智慧,肯定其虚心纳谏、善用贤才,慨叹其风范无人继承。
③胡安国诗颂扬诸葛亮的忠义与外交才能,称赞其是万古第一流的典范。
【解析】
【导语】这三首咏史诗均以诸葛亮为对象,但视角各异:薛能以“卧龙”暗讽其功业未竟,笔调冷峻;王安石通过“恸哭杨颙”的典故,突出其虚怀纳贤的治国智慧;胡安国则以“剑横秋”的雄浑意象,颂扬其忠言风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错误。结合注释②可知,第二首的“一言”指杨颙的谏言,并非诸葛亮言论。这句话指(诸葛亮)因为杨颙曾为他进献谏言而在其死后悲痛大哭。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说法有误。第一首虽有“夕阳舂”之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顺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