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经典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对以前进行解释的特殊气息走向我们,它们身上烙着某种文化或多种文化的印记,它们具有引人思索的特点。 ②我读荷马史诗《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几个世纪以来与奥德赛的冒险经历相似的很多事情,我不能不琢磨奥德赛的精神究竟是隐含于原著之中的,还是后来经读者扩充而形成的。我读卡夫卡的小说,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Kafkaesque)这个形容词,我会怀疑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发现人们可以用它形容任何一件事情。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经历生死循环,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的。 读一部经典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特别是当我们拿现在理解的它与我们以前想象的它进行比较时。这就是我们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建议尽量避免阅读评论性、解释性文本的原因。任何一部讨论另一部书的书,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导言、文学批评常被当作烟雾使用,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从文本中了解的东西比文本自身蕴含的东西还要多。 (摘编自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经验匮乏的人与阅读经验丰富的人对“经典”这一概念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 B. 概念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已归入概念的某种事物的特点,概念的内涵有时会得到丰富。 C. 读者在阅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时,可能会由书中的故事联想到现实世界中的事情。 D. 材料二中“中间人”指文学批评等第二手文本的作者,“必须说的东西”指经典的主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悲剧《俄狄浦斯王》表现了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引起读者对人性问题的全面思考。 B. 让经典帮助自己设立一些有用的审美标准和认知标准,这是读者阅读经典的主要目的。 C. 每个人阅读经典依照的“框架”不同,因而不存在在任何认知环境中都被认可的经典。 D. 经典为青少年提供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会对他们性格的形成及将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有人指出《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算不上盖世英雄,而是一个平凡的、真实的角色。 B. 《水浒传》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忠义观念、酒文化、武术文化等。 C. 《阿Q正传》不仅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也反映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D. 《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受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想的熏陶,向往真善美的生活。 4. 材料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分别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使用这些论证方法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5.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说:“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就阅读经典而言,怎样做到“善读书”呢?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A 4. ①处使用类比论证法,将《红楼梦》与肥皂剧进行类比,让材料一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在那些头脑中没有“经典”这个概念的读者眼里,《红楼梦》只是用来打发时光的读物这一观点。 ②处使用举例论证法,通过列举“我”读《奥德赛》、卡夫卡的小说等作品的例子,以充足的论据论证经典具有引人思索的特点这一观点,让这一观点更令人信服。 5. ①选对文本。选择第一手文本阅读,尽量避免阅读第二手文本。 ②讲究读法。集中精神,运用阅读技巧,结合人生经验精读文本;积极讨论,适当利用互联网。 ③注重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思考,有意识地培养自主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将阅读体会转化为认知和理解体系,形成有创意的见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经典阅读”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从概念认知角度分析经典的内涵与价值,强调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经验积累角度阐述经典对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经典阅读的双重意义:既是认知框架的构建过程,又是精神种子的培育过程,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对传统人文价值的坚守与传承。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必须说的东西’指经典的主题”错。“必须说的东西”指经典本身要体现出来的东西,并不限于主题。在一些情况下,被遮蔽的“必须说的东西”可能不包括主题。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引起读者对人性问题的全面思考”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中的“经典是……帮助人们思考人性的基本问题的作品”可知,悲剧《俄狄浦斯王》能引起读者对人性的基本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全面思考”。 B.“主要目的”错,于文无据。材料一仅提到“读经典能训练我们的深层阅读能力,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经典来设立一些有用的审美标准和认知标准”,这里将“设立审美与认知标准”作为读经典的两个作用之一,并未提及它是“主要目的”。 C.“每个人阅读经典依照的‘框架’不同”错,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原因应该是人们对“经典”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不同;且“每个人阅读经典依照的‘框架’不同”表述绝对化,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二句可知,会有一些读者依照相同的“框架”阅读经典。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画波浪线句子的观点是:经典“带着对以前进行解释的特殊气息走向我们,烙着某种或多种文化的印记,具有引人思索的特点”,即论据需体现经典的文化印记或引发深层思考的特质。 A.仅指出《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平凡、真实的角色”,这是对角色形象的单一判断,未涉及经典的文化印记,也未体现“引人思索”的深层探讨,与画波浪线句子的核心观点无关,不适合作为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