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北省沧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启用前
沧州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翻开延安美术的画卷,负伤战士身下的马、老百姓给红军送的牛羊、田间正在犁地的耕牛、《推磨》中在农家院落里帮妇女磨粮食的驴、《家园》中望着主人归来的鸡群……以“家畜”为主的动物图像大面积进入抗战时期的主流美术当中。与传统文人画相比,延安美术中的动物并非珍禽异兽、鸟虫鱼鹊,而多为处于劳动过程中的“家畜类动物”,其拥有者为底层劳动者而非权贵名流,其身份也从被豢养者转为农民生活的伙伴。因此,延安美术中的动物图像,其神态也更为矫健和舒朗,更富生活气息,它们和千千万万个底层劳动者共同形塑了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社会景观。
“动物”图像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美术家借物喻志的重要载体,是反映社会变迁、民风民俗以及文人趣味的一面镜子。在封建社会中,创作主体多为帝王将相、权贵名流与文人知识分子,“五四”以前,中国主流美术中的“动物”图像多用以象征皇家权贵和表达上流社会闲适自在的生活世界与精神状态,以表现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与文人雅趣为主要创作动机。因此,珍禽异兽、花鸟鹊虫构成了传统文人画中“动物”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真正表现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动物类美术图像,在中国传统的主流美术中往往隐而不见。
尽管在中国古代美术中也出现过与农牧社会普通劳动者息息相关的牛、羊、猪、马等家畜类动物,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北宋苏汉臣的《开泰图》等,但它往往脱离了劳动主体的农民与劳动环境的阡陌田园,更加注重学院派绘画所追求的精雕细琢与意境营造,呈现出士大夫们高雅的审美趣味与浓郁的书卷气。此时,艺术成为艺术家表达自我审美趣味与价值追求的媒介枢纽,为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发声。
实际上,中国美术开始大范围地关注人民大众,表现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生产生活,起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美术革命。康有为、吕澂、陈独秀、徐悲鸿、刘海粟等近代知识分子致力于“将中国的美术从文人画及其皇权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遗憾的是,这场希望通过思想启蒙唤醒民众意识、拯救民族国家于危难之中的美术革命,自提出之日起就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最终只能沦为精英知识分子内部的一场口号化的、理论与现实脱钩的艺术实验,而并未达到教化大众、变革社会的目的。
真正把美术革命推向社会深处与人民大众当中的,是诞生于1930年左翼美术思潮中的大众化美术运动。至此,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美术革命正式打破了将美术局限于写意还是写实、改良还是革新、为艺术还是为人生的学院派美术运动的藩篱,真正成为为大众和无产阶级服务的一种手段。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主席许幸之指出:“新兴美术家应该走进工厂,或有意识地和工人劳动者共同生活,彻底地理解工人劳动者的生活……亲自体验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和被压迫的酸苦,并从自己的作品中传达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然而,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左翼美术欲要表现的“无产大众”更偏向于工人劳动者,而在一大批聚焦劳工阶层的美术作品中,“怨恨”和“反抗”构成了左翼美术最为重要的两大主题。虽然左翼木刻家也创作了一些以表现劳动者为主题的农民形象,如余本的《晚归》、符罗飞的《农妇和牛》,但这仅仅是一簇可贵的星星之火。
抗战爆发后,美术重心由上海逐步转向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一场真正地抒写大众、表现大众、为大众服务的美术运动才正式拉开了序幕。毛泽东曾呼吁“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追求这个目标的延安美术家们才真正“开始了生活工农化、思想意识革命化、审美趣味大众化的转换”。
可以说,救亡图存的使命要求、变革社会的现实需要与美术的内部革命相互砥砺,促成了延安美术创作趣味的民间下沉,美术家的关注重心从象征贵族趣味的鱼鸟鹊虫、奇珍异兽转向再现农民生活世界的“家畜类动物”。原本在资产阶级文艺家眼中感觉粗粝、出卖劳动力的野蛮人,在地主阶级眼中呆头呆脑的愚笨者,那些不具备审美感受力和表达力的普通劳动者,进入了延安时期广大美术工作者的视野中,底层劳动人民真实而鲜活的劳动状态成为延安美术表现的重心。至此,一场眼光向下,以聚焦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与审美诉求为旨归的真正的大众美术时代来临了。
(摘编自李萍《“家畜”何以抒情?——延安木刻版画中的“家畜类动物”图像解读》)
材料二:
延安木刻版画是延安美术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描绘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为保家卫国和捍卫民族尊严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另外,延安木刻版画注重反映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基层民主选举、大生产运动、婚姻自由和“冬学”等社会变革状况都反映在木刻版画中。这些作品既呈现了边区人民对民族解放的追求,又强化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使木刻版画成为动员抗战、宣传革命的重要武器。
延安木刻版画呈现在地化的特点。其在融合西方版画技巧与中国民间年画、剪纸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紧密贴合陕北地区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并将边区社会的新生活景象融入其中,发挥社会动员功能。同时,延安木刻版画传递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激励民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成为革命宣传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延安木刻版画在地化逻辑及其思政功能意蕴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战时期,以家畜为主的动物图像成为延安的美术主流,这些家畜并非单纯的被豢养对象,而是农民生活的伙伴。
B. “五四”前的美术家一直都将动物图像作为借物喻志的重要载体,但其动机是表现文人雅趣,而非为劳动者服务。
C. 中国古代美术中虽也出现过家畜类动物,但往往将其作为表达自我审美趣味与价值追求的媒介而脱离劳动主体与劳动环境。
D. 虽然左翼木刻作家创作的以农民形象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它们却直接引发了延安的“为大众”的美术运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化运动引发的美术革命,因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沦为一场艺术实验,并未达到教化民众、变革社会的目的。
B. 大众化美术运动比20世纪初的美术革命更先进,在于它能打破藩篱,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为工人阶级。
C. 毛泽东对文学家艺术家的呼吁成为助推延安美术家生活、思想、审美趣味转换的动力,此后真正的大众美术时代来临了。
D. 延安木刻版画成为动员抗战、宣传革命 重要武器,与其能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密切相关。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爱泼斯坦精辟地指出延安木刻版画的重要价值和特殊功能:“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意识和方向。”这就表明,延安木刻版画承载着传递_____的重要使命,它一开始就是一种武器。而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文艺工作者无论是革命、工作还是生活都_____,为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由此延安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上才真正实现了_____的转换。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中国近代以来历次美术革命在“服务大众”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5. 下图为木刻名家刘宏祥的代表作《解放区的天》的局部图,请结合材料和图例简要分析延安木刻版画的特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山守墓人
侯发山
在孝忠的印象中,父亲很是固执,或者说执拗。村里人为了生活方便,如蚂蚁搬家,都陆续搬到山下了,他却不搬;孝忠结婚后,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也到镇上定居,他还是不愿意下山。遇到集日,他到镇上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在孝忠家稍作歇息,当天务必返回山上;后来,孝忠的儿子在省城学习、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他一次也没去过……这一切,不是因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而是那座“八路军坟”。
自从孝忠记事起,父亲就不止一次给他讲过“八路军坟”的故事。1944年冬天,一个中队的小鬼子窜进山里,抢劫粮食和牛羊,把老百姓当活靶子,父亲说,其中就有孝忠的母亲。小鬼子准备大开杀戒之时,八路军出其不意,从天而降,与小鬼子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小鬼子被全部歼灭,八路军伤了五六个,牺牲一个,姓钟名仁,是个政委。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给立了碑,碑上刻写“钟仁烈士之墓”。父亲,还有村里的老一辈人,仍然习惯地称呼“八路军坟”。
“要不是八路军,要不是钟仁,能有咱的今天?”这句话,父亲也给孝忠讲了无数遍。是的,“要是没有钟仁,只怕也没有我。”这是孝忠的心里话。
他家与“八路军坟”相距不到二百米,父亲除了种菜、侍弄庄稼,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就待在“八路军坟”那里,走走转转,防止山里的野兽打扰逝去的烈士,隔三岔五割除坟前坟后的荆棘杂草,清扫坟墓周围的枯叶杂物。他担心烈士墓碑上的文字风吹雨淋油漆剥落,买来红漆经常细心描摹,以保持字迹清晰醒目。他说,保证“八路军坟”干净整洁、庄严肃穆,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给政府和乡亲们一个交代。每年的清明节,附近许多学生和干部群众来“八路军坟”扫墓,他便早早烧好金银花茶水,挑到墓地前免费供大家饮用,并自告奋勇当义务讲解员,讲述当年八路军英勇战斗的故事。


展开余下试题八十年代中期,山上通了电。到了大年三十,父亲给坟地扯上电线,亮上彩灯,一闪一闪的。记得第一年,当时父亲已经年过花甲,孝忠以为老人家糊涂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亮着灯守年,咱也要为烈士亮着灯,否则,他太孤单了。”父亲说罢,长长叹了一口气。受父亲的影响,每到大年三十,孝忠总是先到“八路军坟”前祭祀,然后才去自家祖坟。孝忠拿出自己的积蓄找人买了一些树苗,扛回来栽在坟墓四周。父亲甚是喜欢,为这事没少表扬孝忠。如今“八路军坟”周围有雪松、玉兰、龙柏、水杉等十多个品种,还有月季、菊花、百合等常见花卉,已形成绿荫苍翠的园陵式墓地。
也可能是父亲终日劳作,山沟里空气新鲜,吃的东西又纯天然,一辈子竟然无病无灾,活了整整100岁。根据老人家的意愿,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孝忠把父亲埋在了“八路军坟”附近。父亲说,他死后要给烈士做个伴儿。
孝忠退休后,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进城,而是上山当起了守墓人,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也不知是受父亲的影响,还是自己的人缘好,孝忠在山上的时候,并不孤单,几乎每天都有村里人去看他,给他带新鲜的蔬菜、鸡蛋和腊肉,陪他聊天解闷。
大前年国庆节,孝忠的儿子带着一家人开车从城里回来,说山上如世外桃源,比去那些游客扎堆的A级景点还好。孝忠在“八路军坟”上高挂起了红灯笼,说要让长眠山上的烈士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幸福。那一天,孝忠兴奋得像个孩子。
在孝忠八十岁生日之时——按他的要求,是在山上度过的。这天,他对儿子说:“你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守墓的接力棒是不是要接过来?”
“我……”说实话,儿子有点不情愿,抑或说还没准备好。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城里工作,退休后,应该跟大多数城里人一样,含饴弄孙,提笼架鸟啊。
孝忠说:“你知道吗?‘八路军坟’里埋的是你爷爷!”
“什么?什么?钟仁是我爷爷?”
“这是你爷爷后来才告诉我的。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你根本就没有奶奶,你想,若是有奶奶,你奶奶埋在哪来?经不起推敲。”
“这么说,您是钟仁的儿子?”
孝忠先是摇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爸,您什么意思?怎么越说我越糊涂了?”
“我的亲生父母是八路军,在战场上牺牲了,钟仁收养了我,钟仁牺牲后,你爷爷收留了我。”
“……”孝忠的儿子一会儿蹙着眉头,一会儿眨巴眼睛,如听天书。
“我已经向村里人,还有民政部门证实过,你爷爷说的是实情。若是你不愿意,我也不强求,村里有不少人争抢着守墓呢……”
后来,山上出现了一位城里来的守墓人。他利用自媒体、网络等手段,宣讲“八路军坟”的历史。“八路军坟”成了山上的一道风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说村里人、孝忠都先后搬出大山,反映了他们的冷漠,从侧面衬托父亲的无人理解,突出了父亲“全大义而舍亲情”的形象。
B. 文章详细记述了“八路军坟”的来历及相关的战斗过程,高度赞美了八路军救民于水火、勇于抗争的品质。
C. 文中画线句子与后文孝忠讲述自己与钟仁之间关系的内容相呼应,不仅使结构严谨,且为结尾的对话埋下伏笔。
D. 侯发山的小说善于谋篇布局,本文以“守护”串联三代人,虽然他们守护的对象各不相同,却共同完成了精神的传承。
7. 关于文本中“父亲”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执拗地选择住在山上,一方面是为了守“八路军坟”,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 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
B. 除草、描字、义务讲解等守坟细节表明父亲不仅是守护烈士的坟墓,更是在守护和传承对先烈的敬仰。
C. 父亲为烈士坟地扯上电线,亮上彩灯,在孝忠看来是父亲糊涂了,实际体现了父亲的待死如上生,表达了父亲对烈士深切的怀念之情。
D. 父亲因为孝忠掏钱买树苗栽在坟墓四周而“甚是喜欢”并多次表扬他,为孝忠继承父志甘做守墓人做好了情节铺垫。
8. 文本的末段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侯发山的小说以真打底,歌颂人性之美,彰显时代价值,这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在创作方面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峻乱,诸庾逃散。庾冰时为吴郡,单身奔亡,民吏皆去,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籧篨覆之。时峻赏募觅冰,属所在搜检甚急。卒舍船市渚,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冰大惶怖,然不敢动。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后事平,冰欲报卒,适其所愿。卒曰:“出自厮下,不愿名器,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余年,毕矣,无所复须。”冰为起大舍,市奴婢,使门内有百斛酒,终其身。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有改动)
材料二:
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施伯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仲,齐使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
(节选自《智囊全集》,有改动)
材料三: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①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②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③,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④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其于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欺诈;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后悔之,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悔前之过,犹不可反。闻言而惊,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乱难时至。以此君人,为身大忧。
(节选自《吕氏春秋·情欲》)
【注】①过:过分。②贵生:即重人贵生,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主张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节制欲望。③府种:相当于“浮肿”。④曲:这里是“遍”的意思。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束缚A而槛之B使C役人载而送D之齐E管子恐F鲁之追而杀之也G欲速至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舞,挥动,摇动,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意思、用法都不同。
B. 因,因为,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因”意思不同。
C. 彭祖,传说中长寿之人,与《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指同一人。
D. 巧佞之近,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材料一中郡卒在帮助庾冰逃脱搜拿的过程中,假装喝醉了酒胡言乱语说庾冰在自己船上,反而骗过了搜查监司。
B. 材料一中庾冰虽然在逃亡过程中饱受惊吓,却仍知恩图报,并且其回报远超了郡卒只要余生有足够的酒的要求。
C. 材料二中鲁君虽明知施伯杀掉管仲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最终还是顺从了齐国使者的要求,将管仲活着送往齐国。
D. 材料三认为人都有欲望,欲望就是想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放纵欲望就会丧失生命的根本,导致自身处于困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寄山阴魏家,得免。后事平,冰欲报卒,适其所愿。
(2)是固将用之也。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
14. 前两则材料是怎样体现材料三中“贵生”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
白居易
自知群从①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②尽惊人。
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
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③。
【注】①群从:指堂兄弟或者子侄一辈。②杨穿三叶:白居易自注“始予进士及第,行简次之,敏中又次之”。③掌丝纶:比喻代皇帝草拟或掌管诏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知道自己兄弟子侄中读书的人并不多,只是没想到几个读书的竟接连中第。
B. 颔联诗人用“杨穿三叶”来比喻兄弟三人先后及第的荣耀,用语凝练,简洁生动。
C. 颈联诗人告诫弟弟以文墨为生要多多留意,要尽早从朝堂中脱身出来,不要贪恋富贵。
D. 整首诗紧扣题目中“及第”一事,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16. 本诗蕴含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请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做学问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做到实事求是,绝不能像《石钟山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凭主观想象去推断。
(2)张老师退休后回到老家过起了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恰逢朋友来访,他借用《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自己招待不周的歉意。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 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嘴巴真甜”或者“小嘴真甜”这种夸奖人会说话的表达,意思是对方说话让听者心里愉悦、舒服。“嘴巴真甜”何以能表达这种意思?
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喻”,指的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概念。例如,新人到了单位里,人们经常说“今天见到新面孔”,就是用“新面孔”这个概念指新人。此处,概念甲和概念乙之间具备相关性,且甲比乙更容易被人识别、处理和记忆。例如,酒瓶比酒瓶里的酒更( A ),所以人们往往用容器转喻内容。
“嘴巴真甜”的“嘴巴”,说的不是“嘴巴”这个身体部位,而是转喻嘴巴里说出来的话,或者是说话这个行为。①这样识解之所以能成立,②往往是因为对方执行说话行为时伴随的神情、姿态、语气等让听者感觉舒服的结果,③此时说出来的话本身反倒( B )了。④另外,面对一个人时,相对直观且更容易形成记忆的部分往往是他的外貌,⑤而不是声音,⑥可见外貌比声音的显著度更明显,⑦因此人们会用“嘴巴”来转喻人。
由此我们便知道“嘴巴真甜”包含转喻这一现象,再看“甜”为何能表示让人心里感觉舒服。这和汉语用味觉词表示心理感受时使用的“隐喻”( C ),心理感受相对于感官感觉是抽象的,而人们往往会用外在的身体经验来认识内在的心理经验,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人们在体会内心的舒适时,就会把这种过程理解为感受甜味。由此看来,味觉可以用来比喻内心感受,而以身喻心也就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在生活中提到“甜”,也都是在表达内心的舒服。与此类似的用例还有“生活好苦”“他心里酸溜溜的”。
一个普通的日常用语“嘴巴真甜”竟包含了“转喻”和“隐喻”,真可谓“语言之妙,( D )。”
18.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人注目 B. 退居其次 C. 休戚相关 D. 妙不可言
19. 请根据文段中的内容,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时光流转,蓦然回眸,酸涩了谁的流年。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简要概括第二、三、四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 逻辑错误。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系辞》
材料二: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塞缪尔·厄尔曼
材料三: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刻,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只为见证你的辉煌。——罗伯特·弗罗斯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沧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