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0-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河北省沧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沧州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翻开延安美术的画卷,负伤战士身下的马、老百姓给红军送的牛羊、田间正在犁地的耕牛、《推磨》中在农家院落里帮妇女磨粮食的驴、《家园》中望着主人归来的鸡群……以“家畜”为主的动物图像大面积进入抗战时期的主流美术当中。与传统文人画相比,延安美术中的动物并非珍禽异兽、鸟虫鱼鹊,而多为处于劳动过程中的“家畜类动物”,其拥有者为底层劳动者而非权贵名流,其身份也从被豢养者转为农民生活的伙伴。因此,延安美术中的动物图像,其神态也更为矫健和舒朗,更富生活气息,它们和千千万万个底层劳动者共同形塑了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社会景观。
“动物”图像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美术家借物喻志的重要载体,是反映社会变迁、民风民俗以及文人趣味的一面镜子。在封建社会中,创作主体多为帝王将相、权贵名流与文人知识分子,“五四”以前,中国主流美术中的“动物”图像多用以象征皇家权贵和表达上流社会闲适自在的生活世界与精神状态,以表现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与文人雅趣为主要创作动机。因此,珍禽异兽、花鸟鹊虫构成了传统文人画中“动物”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真正表现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动物类美术图像,在中国传统的主流美术中往往隐而不见。
尽管在中国古代美术中也出现过与农牧社会普通劳动者息息相关的牛、羊、猪、马等家畜类动物,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北宋苏汉臣的《开泰图》等,但它往往脱离了劳动主体的农民与劳动环境的阡陌田园,更加注重学院派绘画所追求的精雕细琢与意境营造,呈现出士大夫们高雅的审美趣味与浓郁的书卷气。此时,艺术成为艺术家表达自我审美趣味与价值追求的媒介枢纽,为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发声。
实际上,中国美术开始大范围地关注人民大众,表现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生产生活,起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美术革命。康有为、吕澂、陈独秀、徐悲鸿、刘海粟等近代知识分子致力于“将中国的美术从文人画及其皇权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遗憾的是,这场希望通过思想启蒙唤醒民众意识、拯救民族国家于危难之中的美术革命,自提出之日起就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最终只能沦为精英知识分子内部的一场口号化的、理论与现实脱钩的艺术实验,而并未达到教化大众、变革社会的目的。
真正把美术革命推向社会深处与人民大众当中的,是诞生于1930年左翼美术思潮中的大众化美术运动。至此,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美术革命正式打破了将美术局限于写意还是写实、改良还是革新、为艺术还是为人生的学院派美术运动的藩篱,真正成为为大众和无产阶级服务的一种手段。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主席许幸之指出:“新兴美术家应该走进工厂,或有意识地和工人劳动者共同生活,彻底地理解工人劳动者的生活……亲自体验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和被压迫的酸苦,并从自己的作品中传达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然而,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左翼美术欲要表现的“无产大众”更偏向于工人劳动者,而在一大批聚焦劳工阶层的美术作品中,“怨恨”和“反抗”构成了左翼美术最为重要的两大主题。虽然左翼木刻家也创作了一些以表现劳动者为主题的农民形象,如余本的《晚归》、符罗飞的《农妇和牛》,但这仅仅是一簇可贵的星星之火。
抗战爆发后,美术重心由上海逐步转向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一场真正地抒写大众、表现大众、为大众服务的美术运动才正式拉开了序幕。毛泽东曾呼吁“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追求这个目标的延安美术家们才真正“开始了生活工农化、思想意识革命化、审美趣味大众化的转换”。
可以说,救亡图存的使命要求、变革社会的现实需要与美术的内部革命相互砥砺,促成了延安美术创作趣味的民间下沉,美术家的关注重心从象征贵族趣味的鱼鸟鹊虫、奇珍异兽转向再现农民生活世界的“家畜类动物”。原本在资产阶级文艺家眼中感觉粗粝、出卖劳动力的野蛮人,在地主阶级眼中呆头呆脑的愚笨者,那些不具备审美感受力和表达力的普通劳动者,进入了延安时期广大美术工作者的视野中,底层劳动人民真实而鲜活的劳动状态成为延安美术表现的重心。至此,一场眼光向下,以聚焦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与审美诉求为旨归的真正的大众美术时代来临了。
(摘编自李萍《“家畜”何以抒情?——延安木刻版画中的“家畜类动物”图像解读》)
材料二:
延安木刻版画是延安美术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描绘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为保家卫国和捍卫民族尊严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另外,延安木刻版画注重反映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基层民主选举、大生产运动、婚姻自由和“冬学”等社会变革状况都反映在木刻版画中。这些作品既呈现了边区人民对民族解放的追求,又强化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使木刻版画成为动员抗战、宣传革命的重要武器。
延安木刻版画呈现在地化的特点。其在融合西方版画技巧与中国民间年画、剪纸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紧密贴合陕北地区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并将边区社会的新生活景象融入其中,发挥社会动员功能。同时,延安木刻版画传递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激励民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成为革命宣传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延安木刻版画在地化逻辑及其思政功能意蕴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战时期,以家畜为主的动物图像成为延安的美术主流,这些家畜并非单纯的被豢养对象,而是农民生活的伙伴。
B. “五四”前的美术家一直都将动物图像作为借物喻志的重要载体,但其动机是表现文人雅趣,而非为劳动者服务。
C. 中国古代美术中虽也出现过家畜类动物,但往往将其作为表达自我审美趣味与价值追求的媒介而脱离劳动主体与劳动环境。
D. 虽然左翼木刻作家创作的以农民形象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它们却直接引发了延安的“为大众”的美术运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化运动引发的美术革命,因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沦为一场艺术实验,并未达到教化民众、变革社会的目的。
B. 大众化美术运动比20世纪初的美术革命更先进,在于它能打破藩篱,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为工人阶级。
C. 毛泽东对文学家艺术家的呼吁成为助推延安美术家生活、思想、审美趣味转换的动力,此后真正的大众美术时代来临了。
D. 延安木刻版画成为动员抗战、宣传革命的重要武器,与其能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密切相关。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爱泼斯坦精辟地指出延安木刻版画的重要价值和特殊功能:“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意识和方向。”这就表明,延安木刻版画承载着传递_____的重要使命,它一开始就是一种武器。而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文艺工作者无论是革命、工作还是生活都_____,为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由此延安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上才真正实现了_____的转换。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中国近代以来历次美术革命在“服务大众”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5. 下图为木刻名家刘宏祥的代表作《解放区的天》的局部图,请结合材料和图例简要分析延安木刻版画的特点。

【答案】1. C 2. B
3. ①. 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 ②. 必须到群众中去 ③. 审美趣味大众化
4.
①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引发的美术革命,开始大范围地关注人民大众,表现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生产生活。
②诞生于左翼美术思潮中 大众化美术运动,真正把美术革命推向社会深处与人民大众当中。
③抗战爆发后,美术重心逐步转向解放区,正式拉开了抒写大众、表现大众、为大众服务的美术运动的序幕。
5.
①画作表现的主体对象有别于以前的传统美术作品,是阡陌田园中的劳动者而非权贵名流,动物形象不是为表现文人雅趣而是作为农民生活的伙伴。
②聚焦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与审美诉求,折射出艺术家审美趣味向大众化的转换和真正的大众美术时代的来临。
③画作内容为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图景,真实地再现了解放区农民齐心协力、热情高涨的劳动场景,有力地宣传了解放区积极向上的风貌,具有社会动员功能。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聚焦延安美术,材料一梳理中国近代美术革命脉络,对比传统、左翼与延安美术,凸显延安美术以底层劳动者及家畜为对象、审美大众化的突破;材料二侧重延安木刻版画,点明其结合革命实际、在地化及思政动员功能。二者互补,完整呈现延安美术的定位、价值与特色。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以家畜为主的动物图像成为延安的美术主流”错误。材料一明确“以‘家畜’为主的动物图像大面积进入抗战时期的主流美术当中”, 并非“成为主流”。


展开余下试题B.“但其动机是表现文人雅趣”错误。材料一“以表现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与文人雅趣为主要创作动机”,动机并非仅有“表现文人雅趣”。
D.“但它们却直接引发了延安的‘为大众’的美术运动”错误。材料一指出左翼美术中农民主题作品“仅仅是一簇可贵的星星之火”,以及延安美术运动的兴起与“救亡图存的使命、变革社会的需要”相关,但两者之间并未有直接关联。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在于它能打破藩篱,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为工人阶级”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大众化美术运动一开始是要为大众和无产阶级服务的,只是在后来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偏向工人劳动者。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二提到“延安木刻版画传递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激励民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成为革命宣传的重要工具”,以及结合此处“承载着传递”的语境,故填“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
②材料一引用毛泽东的呼吁“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且后文强调“为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此处填“必须到群众中去”。
③材料一明确延安美术家实现了“生活工农化、思想意识革命化、审美趣味大众化的转换”,结合“艺术创作上”的限定,此处应聚焦审美层面,故填“审美趣味大众化”。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引发的美术革命:材料一提到“中国美术开始大范围地关注人民大众,表现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生产生活”,强调首次将关注点转向人民大众。
②左翼美术思潮中的大众化美术运动:材料一提到“真正把美术革命推向社会深处与人民大众当中”,突破了学院派局限,将美术与大众结合。
③抗战时期延安美术运动:材料一提到“美术重心转向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一场真正地抒写大众、表现大众、为大众服务的美术运动才正式拉开了序幕”“底层劳动人民真实而鲜活的劳动状态”成为表现重心,真正以全体底层劳动者为核心,全面实现“服务大众”的目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
①表现主体指向底层劳动者:材料一提到延安美术将底层劳动人民真实鲜活的劳动状态作为表现重心。画作主体为田间的普通劳动者,动物是耕牛,是农民的劳动伙伴,而不是文人雅趣的珍禽异兽。
②审美趣味实现大众化转换:材料一提到延安美术家完成审美趣味大众化转换,聚焦劳动者审美诉求。画作摒弃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呈现朴素、鲜活的劳动场景,贴合大众审美。
③兼具社会动员与思政功能:材料二提到延安木刻版画反映边区新生活、传递革命精神,具有动员功能。画作通过展现解放区劳动者积极向上、协作劳动的风貌,宣传边区正能量,发挥了凝聚民心、服务革命的功能。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山守墓人
侯发山
在孝忠的印象中,父亲很是固执,或者说执拗。村里人为了生活方便,如蚂蚁搬家,都陆续搬到山下了,他却不搬;孝忠结婚后,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也到镇上定居,他还是不愿意下山。遇到集日,他到镇上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在孝忠家稍作歇息,当天务必返回山上;后来,孝忠的儿子在省城学习、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他一次也没去过……这一切,不是因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而是那座“八路军坟”。
自从孝忠记事起,父亲就不止一次给他讲过“八路军坟”的故事。1944年冬天,一个中队的小鬼子窜进山里,抢劫粮食和牛羊,把老百姓当活靶子,父亲说,其中就有孝忠的母亲。小鬼子准备大开杀戒之时,八路军出其不意,从天而降,与小鬼子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小鬼子被全部歼灭,八路军伤了五六个,牺牲一个,姓钟名仁,是个政委。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给立了碑,碑上刻写“钟仁烈士之墓”。父亲,还有村里的老一辈人,仍然习惯地称呼“八路军坟”。
“要不是八路军,要不是钟仁,能有咱的今天?”这句话,父亲也给孝忠讲了无数遍。是的,“要是没有钟仁,只怕也没有我。”这是孝忠的心里话。
他家与“八路军坟”相距不到二百米,父亲除了种菜、侍弄庄稼,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就待在“八路军坟”那里,走走转转,防止山里的野兽打扰逝去的烈士,隔三岔五割除坟前坟后的荆棘杂草,清扫坟墓周围的枯叶杂物。他担心烈士墓碑上的文字风吹雨淋油漆剥落,买来红漆经常细心描摹,以保持字迹清晰醒目。他说,保证“八路军坟”干净整洁、庄严肃穆,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给政府和乡亲们一个交代。每年的清明节,附近许多学生和干部群众来“八路军坟”扫墓,他便早早烧好金银花茶水,挑到墓地前免费供大家饮用,并自告奋勇当义务讲解员,讲述当年八路军英勇战斗的故事。
八十年代中期,山上通了电。到了大年三十,父亲给坟地扯上电线,亮上彩灯,一闪一闪的。记得第一年,当时父亲已经年过花甲,孝忠以为老人家糊涂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亮着灯守年,咱也要为烈士亮着灯,否则,他太孤单了。”父亲说罢,长长叹了一口气。受父亲的影响,每到大年三十,孝忠总是先到“八路军坟”前祭祀,然后才去自家祖坟。孝忠拿出自己的积蓄找人买了一些树苗,扛回来栽在坟墓四周。父亲甚是喜欢,为这事没少表扬孝忠。如今“八路军坟”周围有雪松、玉兰、龙柏、水杉等十多个品种,还有月季、菊花、百合等常见花卉,已形成绿荫苍翠的园陵式墓地。
也可能是父亲终日劳作,山沟里空气新鲜,吃的东西又纯天然,一辈子竟然无病无灾,活了整整100岁。根据老人家的意愿,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孝忠把父亲埋在了“八路军坟”附近。父亲说,他死后要给烈士做个伴儿。
孝忠退休后,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进城,而是上山当起了守墓人,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也不知是受父亲的影响,还是自己的人缘好,孝忠在山上的时候,并不孤单,几乎每天都有村里人去看他,给他带新鲜的蔬菜、鸡蛋和腊肉,陪他聊天解闷。
大前年国庆节,孝忠的儿子带着一家人开车从城里回来,说山上如世外桃源,比去那些游客扎堆的A级景点还好。孝忠在“八路军坟”上高挂起了红灯笼,说要让长眠山上的烈士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幸福。那一天,孝忠兴奋得像个孩子。
在孝忠八十岁生日之时——按他的要求,是在山上度过的。这天,他对儿子说:“你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守墓的接力棒是不是要接过来?”
“我……”说实话,儿子有点不情愿,抑或说还没准备好。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城里工作,退休后,应该跟大多数城里人一样,含饴弄孙,提笼架鸟啊。
孝忠说:“你知道吗?‘八路军坟’里埋的是你爷爷!”
“什么?什么?钟仁是我爷爷?”
“这是你爷爷后来才告诉我的。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你根本就没有奶奶,你想,若是有奶奶,你奶奶埋在哪来?经不起推敲。”
“这么说,您是钟仁的儿子?”
孝忠先是摇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爸,您什么意思?怎么越说我越糊涂了?”
“我的亲生父母是八路军,在战场上牺牲了,钟仁收养了我,钟仁牺牲后,你爷爷收留了我。”
“……”孝忠的儿子一会儿蹙着眉头,一会儿眨巴眼睛,如听天书。
“我已经向村里人,还有民政部门证实过,你爷爷说的是实情。若是你不愿意,我也不强求,村里有不少人争抢着守墓呢……”


展开余下试题后来,山上出现了一位城里来的守墓人。他利用自媒体、网络等手段,宣讲“八路军坟”的历史。“八路军坟”成了山上的一道风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说村里人、孝忠都先后搬出大山,反映了他们的冷漠,从侧面衬托父亲的无人理解,突出了父亲“全大义而舍亲情”的形象。
B. 文章详细记述了“八路军坟”的来历及相关的战斗过程,高度赞美了八路军救民于水火、勇于抗争的品质。
C. 文中画线句子与后文孝忠讲述自己与钟仁之间关系的内容相呼应,不仅使结构严谨,且为结尾的对话埋下伏笔。
D. 侯发山的小说善于谋篇布局,本文以“守护”串联三代人,虽然他们守护的对象各不相同,却共同完成了精神的传承。
7. 关于文本中“父亲”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执拗地选择住在山上,一方面是为了守“八路军坟”,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
B. 除草、描字、义务讲解等守坟细节表明父亲不仅是守护烈士的坟墓,更是在守护和传承对先烈的敬仰。
C. 父亲为烈士坟地扯上电线,亮上彩灯,在孝忠看来是父亲糊涂了,实际体现了父亲的待死如上生,表达了父亲对烈士深切的怀念之情。
D. 父亲因为孝忠掏钱买树苗栽在坟墓四周而“甚是喜欢”并多次表扬他,为孝忠继承父志甘做守墓人做好了情节铺垫。
8. 文本的末段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侯发山的小说以真打底,歌颂人性之美,彰显时代价值,这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在创作方面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善于留白:孝忠劝儿子回山守墓但最后并未得到儿子的具体回应,文章末段中“城里来的”与孝忠儿子的身份契合,情节上的省略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儿子一开始拒绝回山守墓,经孝忠劝说也并未明确表态,结尾却又暗示他回来守墓,给读者出乎意料之感;儿子受爷爷和父亲孝忠两代人守墓的影响,回山守墓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增添了文章的波澜。
9. ①以真打底:本文讲述的三代人守墓的故事与《百合花》中描写腼腆的小战士、羞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过程等符合生活的真实,从而让文章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②歌颂人性之美:文章通过父亲、孝忠、儿子三代人守墓的故事歌颂了普通百姓的淳朴和对先烈的崇敬,《百合花》则赞美了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③彰显时代价值:本文与《百合花》都彰显了保家卫国、军民鱼水情等时代主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深山守墓人》通过三代人守护“八路军坟”的故事,展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坚守。父亲固执守墓,孝忠继承父志,儿子最终接过接力棒,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小说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普通人对烈士的深切缅怀,歌颂了人性中的感恩与忠诚。结尾处真相的揭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深化了主题,彰显了革命精神的永恒价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反映了他们的冷漠”“无人理解”错误。村里人及孝忠搬离大山的原因是“生活方便”“下一代教育”,属于现实需求,并非“冷漠”。父亲不愿下山的核心是守护“八路军坟”,孝忠始终尊重父亲的选择,还曾为墓地栽树,父亲并非“无人理解”。
B.“文章详细记述了‘八路军坟’的来历及相关的战斗过程”错误。文中对“八路军坟”来历的叙述较为简略,仅交代了战斗背景、结果及烈士身份,并未“详细记述战斗过程”。
D.“虽然他们守护的对象各不相同”错误。三代人(孝忠父亲、孝忠、孝忠儿子)守护的核心对象一致,都是“八路军坟”,他们共同守护、传承的都是对八路军的感激、敬仰之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A.“也是受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错误。原文说“不是因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所以并没有受到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鉴赏能力。
①前文说到孝忠让儿子接下守墓的接力棒,但儿子有点不情愿,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城里,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回应,而文章末段写到这个守墓人是“城里来的”,这和孝忠儿子城里人的身份相符,情节上的留白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②前文说到孝忠的儿子对父亲让他回来守墓的建议最初有点不情愿,最后也没有明确回应,而结尾通过守墓人来自城里暗示出守墓人是孝忠儿子,结局出乎意料。孝忠在父亲的影响下守墓,而儿子受到爷爷和父亲两代人守墓的影响,特别是父亲的讲述,回山守墓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使得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本文写到孝忠父亲、孝忠、孝忠儿子三代人守护“八路军坟”的故事,《百合花》写到小战士去新媳妇家借被子,新媳妇将被子盖在牺牲后的小战士身上,两篇文章均扎根于真实历史语境,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②本文中,孝忠父亲为感恩烈士,一生守墓不下山,死后葬在墓旁,孝忠退休后接力守墓二十余年,儿子最终也加入守墓行列,歌颂了普通百姓的淳朴和对先烈的崇敬。《百合花》中,通讯员为保护群众牺牲,新媳妇将新婚被子盖在烈士身上,赞美了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
③本文中,“守墓”从父亲的个人行为,变为孝忠、儿子的接力行动,甚至“村里不少人争抢守墓”,《百合花》中,通讯员的牺牲精神、新媳妇的拥军情怀,都彰显了保家卫国、军民鱼水情等时代主题。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峻乱,诸庾逃散。庾冰时为吴郡,单身奔亡,民吏皆去,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籧篨覆之。时峻赏募觅冰,属所在搜检甚急。卒舍船市渚,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冰大惶怖,然不敢动。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后事平,冰欲报卒,适其所愿。卒曰:“出自厮下,不愿名器,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余年,毕矣,无所复须。”冰为起大舍,市奴婢,使门内有百斛酒,终其身。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有改动)
材料二:
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施伯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仲,齐使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
(节选自《智囊全集》,有改动)
材料三: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①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②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③,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④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其于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沧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