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北省示范高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2026届高三年级阶段性联合测评
语 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火灾频发的地区一定是环境恶劣,生物较少。其实不然,山火肆虐之地的物种丰富度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加出色。
例如,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而世界上的五个地中海型气候区,无一例外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它们总共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2%左右,却是全球大约六分之一植物物种的家园。
在地中海型气候下,频繁的火灾几乎都出现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这就使火灾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成为一种合适的选择压力,改变了当地植物的进化方向。
目前已有一些假说解释火促进植物多样化的机理。生态学上的中间扰动假说认为,如果火灾间隔期太短,植物可能因来不及产生种子等繁殖体而被淘汰;如果间隔期太长又可能已超过植物的生命周期;而间隔期合适的火有利于产生或储存了足够种子的植物进行自我更新。热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假说则认为,火灾使生态系统出现新的小规模“镶嵌”环境,小片不同性质的环境间隔分布,出现了更多多样化的生态位,为更多物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A.________?
4亿年前的木炭化石证明植物很早以前就必须面对火灾的威胁。一些研究显示,裸子植物在约1亿年前就出现了部分适应火烧的性状,而被子植物在白垩纪的广泛传播也与当时大气中含氧量高、火灾频发有关。
在与火同行的漫长岁月里,对火的适应使一些植物谱系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促成了它们的兴盛。例如,松属Pinus作为裸子植物中最大的属,包含100多个物种,占据着北半球广阔的针叶林,其扩散和多样化就与对火的适应密切相关。
对那些能够适应火烧的植物来说,火灾不仅烧死了竞争对手,为自己腾出更多资源,灰烬中还留下大量营养物质供其利用(农业上的“刀耕火种”也利用了这个原理)。
那么,为了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植物都演化出了哪些适应性特征呢?
抵抗火灾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增强机械防御,靠坚硬的装甲保护内部组织。这类植物主要是高大乔木,靠近地面处树皮很厚,可以抵御地面火的袭击。同时,它们的枝叶往往生长于植株上部较高处,树干中部有很长一段没有分枝,形成一个隔离层,使地面的火焰不能触及上部枝叶。
当火灾来临时,植物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繁殖体。因此,暴露在火灾风险下的植物需要对种子加以严格保护,使其能安然度过烈焰的炙烤。很多植物演化出了一种特性,它们的种子被保护在木质的果实或球果内,成熟后并不立即开裂,只有在高温烘烤后才会开裂并释放内部的种子。这种特性使植物具有防御林冠火的能力。即使树冠的枝叶在火灾中遭受较大损伤,只要种子还安然无恙,植物就可以成功地繁衍后代。这些树木往往会将一部分枯枝留在树干上,将火焰引向林冠层,通过火烧促进种子散布。
浏览完整试题
一般在一次火灾发生后,地面上的可燃物大部分被烧掉,短期内难以再次起火,有些植物种子就利用这个时期萌发生长。它们的种皮机械强度高,比较耐火,成熟后先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受到火的冲击才会发芽。不仅种子,很多耐火植物植株本身也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可利用火后的间隔期重新发芽。火后的一片焦黑并不代表植物已被烧死,幸存的地下器官或茎基部常能从烈焰中存活下来,留下生的希望。
火后一段时间是资源最丰富、竞争压力最小的时期,且遮蔽物被焚毁产生了更为开阔的环境,增加了传粉媒介,也有利于植物进行生殖活动。已知约50个科拥有在火后开花结实的物种,这些植物通常占澳大利亚和南非荒地和稀树草原植物种类的10%。例如桑寄生科的寄生乔木金焰檀,火灾过后,它通过异常次生生长替换掉被烧死的树皮,并沿着幸存的枝条产生大量圆锥花序。
B.________?
在那些火灾频发的地区,火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人们试图通过人为控制火情的发生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南非的山龙眼科植物靠火烧打开果实,释放种子来繁殖,但幼苗的成功生长对火的季节性、规模及火灾前后的气候条件很敏感。火后的潮湿环境更有利于种子发芽,而幼苗期间的长期干旱则容易造成死亡。因此,通过人为点火让火灾出现在雨季之前更有利于群落的健康管理。在我国也有人为用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案例。人工干预的火烧已被用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的保护上。
为什么我们还要注重森林防火?
由上所述,植物对火的适应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会想到:既然植物能够适应火,而且火是增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那么对森林火灾是否可以放任不管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耐火植物如今的适应性特征是在与周期性火灾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并不是所有森林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犹不及,超过限定规模的火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特别是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山火发生更加频繁,森林植物正面临更大的风险。
人工干预火烧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找到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的阈值。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植物与火的关系,合理利用,科学防控,保护地球的一片“绿心”。
(摘编自魏周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来是因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中海型气候区夏季干旱易引发火灾且火灾具周期性、可预测性,这一选择压力改变了当地植物进化方向,使当地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B. 全球五个地中海型气候区仅占陆地面积的1.2%左右,却承载着约1/6的植物物种,这表明火灾发生频率越高,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
C. 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皮,比较耐火,经火烧后才能开裂进而萌发,这是植物在周期性火灾的环境中演化出的适应性特征之一。
D. 人工干预火烧需结合物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如南非山龙眼科植物和我国攀枝花苏铁的例子,均体现“科学利用火”的思路。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自然现象—产生原因—应对策略—科学反思”的递进脉络行文。
B. 文章列举了诸多实例,也有准确的数字做支撑,体现出注重实证分析的科学性。
C. 为加强文章的思想性,作者加入了“刀耕火种”“大禹治水”这些传统文化信息。
D. 文中使用“镶嵌”“绿心”这样的词语,富有画面感,使抽象的概念更为具象化。
3. 阅读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填充下面文段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文章最后加入的这部分内容是文章论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避免读者因前文对①_____________的集中论述产生片面理解,认为②_____________。这部分内容让读者认识到应③_____________,这样就补全了论证逻辑,让观点从片面转向全面辩证,使文章观点更严谨、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4. 请结合上下文在AB两处的横线上填写两个问句,使上下文意自然衔接。
5. 自然的演化与我们的成长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全文谈谈这篇文章对我们正确认知学习中遇到的考试失利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1. B 2. C
3. ①. 火对生态(植物)的价值(益处) ②. 可以放任森林火灾 ③. 科学对待火与生态(植物)的关系。
4. A.植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适应火灾的呢/火灾为植物具体提供了哪些竞争优势呢
B.人类是怎样用火保护生态系统的呢
5. ①辩证地看待考试失利,拒绝困难即灾难 片面认知。火可能会摧毁生态,但也会为促进生物多样性助力;考试失利固然凸显了漏洞,但也能让学习者发现问题并集中力量解决。②尊重学习规律,不盲目硬干也不消极逃避。人工用火要结合物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学习也要掌握规律,既要勤奋努力又要掌握正确的方法。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坚持长期主义效应。植物是在对火的长期适应中才演化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学习者也应有长远眼光,冷静看待考试失利,静待花开。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科学视角探讨了火灾与植物多样性的辩证关系,通过地中海气候区等典型案例,揭示了周期性火灾作为自然选择压力促进物种适应的机制。文章结构严谨,从现象描述到机理分析,再到应用反思,层层递进。作者巧妙运用“镶嵌”“绿心”等意象,将生态学术语具象化,并穿插“刀耕火种”等文化参照,既保持了科学论述的准确性,又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火灾发生频率越高,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表述绝对,原文强调“间隔期合适的火”才利于物种多样化,频率过高(间隔期太短)会导致植物被淘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C.“为加强文章的思想性”归因有误。这些信息都是类比,增加的是表达的适用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文重点讲火灾能促进植物多样化、帮助植物生存,核心是“火对生态/植物的积极作用”,所以填“火对生态(植物)的价值(益处)”。
②处:前文全是火的好处,读者易误解“不用管森林火灾”,后文也专门反驳“放任不管”,故填“可以放任森林火灾”。
③处:后文强调不能放任,要“合理利用、科学防控”,所以填“科学对待火与生态(植物)的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后文围绕“4亿年前的木炭化石”“裸子植物在约1亿年前就出现了部分适应火烧的性状”展开,问句需衔接“植物适应火灾的时间”这一话题,使上下文连贯,应填:植物是从何时开始适应火灾的呢?/火灾为植物具体提供了哪些竞争优势呢。
B:后文介绍南非人为点火保护山龙眼科植物、我国人工用火保护攀枝花苏铁,问句需引出“人类科学用火保护生态”的内容,契合段落核心。应填:人类是怎样用火保护生态系统的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辩证看待失利,视其为成长契机。正如火既能烧毁植物,也能为其清除竞争、提供营养以促进多样性,考试失利虽带来暂时的挫折,却能暴露学习漏洞,帮助学习者精准定位问题,为后续针对性提升创造条件,避免“失利即灾难”的片面认知。
②遵循学习规律,科学应对问题。人工用火需结合“物种特性”“环境条件”,不可盲目操作;面对考试失利,也需遵循学习规律——不盲目刷题硬干,也不消极逃避,而是分析失利原因,针对性调整学习方法,像“科学控火”一样高效解决问题。
③立足长期视角,积累成长力量。植物对火的适应是“漫长岁月中演化”的结果,非一蹴而就;学习也是长期过程,考试失利只是阶段性节点。学习者需保持耐心,不因一次失利否定自己,而是持续积累知识、优化方法,如同植物在与火的长期共存中逐渐拥有强大生存能力,最终实现学业突破。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钟子期听琴
甘行尔
【幕启】
【天幕上隐现俞伯牙坐于官船之上面对青山焚香抚琴的侧影。琴音如高山流水……】
【郁郁葱葱的山林里,传进悠扬悦耳的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轻快流畅。钟子期身着蓝色短衫长裤,头扎青布包巾,脚踏芒鞋,手执板斧砍柴,好似和着琴弦节拍,呼应着曲调。】
钟子期:(唱)斧随琴音舞,心合琴音跳,浩浩大江涌,轻轻花影摇,调弦如舒柳,飘逸云天遥,槽上马仰秣,云中仙女邀。此音何曾闻,抚弦动眉梢。胸前荡浩气,渴慕涌心潮!
【钟子期舞得兴起,忘情地猛一挥斧砍向大树枝丫,忽然听到“嘣”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
钟子期:(一惊)怪哉!这琴声为何戛然而止?莫非是我刚才一斧用力过猛,把他琴弦惊断?我且下去,寻那弹琴之人,问个明白!
【钟子期下。】
【幕景变作青山叠翠,江水奔流。琴童上场,从幕后搬出琴桌、坐椅、瑶琴置于船上官舱,摆设妥当。俞伯牙着便服、巾帻出场。】
俞伯牙:(唱)为何山野声震耳?
钟子期:(幕后唱)只为高山流水长!
俞伯牙:(白)张一片风帆,一路顺江而下,凌千层碧浪,赏百里烟霞,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适才正于船头焚香抚琴,以遣情怀,不期一根琴弦突然崩断。想我这琴本是一件宝物,久通灵性,适才必是遇到精通音律之人在此附近听琴,相互感应所致。自古道知音难觅,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切不可错过。
俞伯牙:(对着山上大声呼喊)山上何方高贤在此听琴?出山上船一见如何?
钟子期:(幕后答)山野一樵夫也。
【钟子期上。】
俞伯牙:(对幕后)来人,搭跳板,请客人上船!
【钟子期不用跳板,飞身一跳上船,见俞伯牙,拱手施礼。】
钟子期:禀大人,在下乃一山野樵夫,听到先生美妙琴音,堪比仙乐,平生未曾得闻,今得听之,三生有幸!
俞伯牙:(心甚疑惑,旁白)他自称山野樵夫,却生得仪容壮伟,神采飞扬,而且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懂我琴音,想这山野之中,或有隐贤。我若直问,他必不肯说,我不妨出言骄矜,激他一激,看他如何反应。
俞伯牙:(回过身来)你一个山野樵夫,也敢谬称“听琴”二字?
钟子期:(语气不卑不亢)大人您这么说就不对了。刚才听您弹奏那飘渺出尘的琴音,分明心胸浩荡、襟怀宽广。您这样说,岂不是显得自己心高气傲?乡下山野之中,难道就没有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吗?古时候周文王不也是在渭水边遇到了姜太公?
俞伯牙:你这么说,也有道理。那我再问你,我刚才弹的曲子是什么意思?
钟子期:先生刚才弹奏的是孔子哀叹颜回的曲子。听您弹到悲伤处我心如刀割,忍不住挥斧猛砍粗树,致使您弄断了一根琴弦。我好生不安。
俞伯牙:(心里暗暗惊叹)那你认得我这把琴吗?
【钟子期走上前,仔细端详七弦琴。】
钟子期:先生这把琴,是伏羲氏留下的。伏羲氏在造琴之前,看到一只凤凰落在一棵梧桐树上。这棵梧桐树历经千年,已经吸收了天地的精华,伏羲氏命人砍伐这梧桐,将其沉入瑶池浸泡,然后阴干,取其中段,亲自精心雕刻而成,因此也叫瑶琴,是世上的珍宝。这把琴有八绝。
俞伯牙:何谓八绝?
钟子期:八绝者,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善尽美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此乃雅乐之好处啊!
【俞伯牙还想再考他一考。于是整衣入座,轻抚瑶琴。】
【俞伯牙弹一曲“志在高山”,琴声高亢激昂。】
钟子期:(赞叹)您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俞伯牙续弹一曲“志在流水”,琴声婉转悠扬,清澈流畅。】
钟子期:您弹奏得多么优美啊,就像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先生志在高山流水,抱负不凡,在下钦佩!
俞伯牙:(急忙推琴离坐)失敬,失敬!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原来深山之中有美玉藏焉。请问先生尊姓雅名。
钟子期:在下姓钟,名微,字子期。敢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
俞伯牙:下官姓俞,名瑞,字伯牙,仕于晋国,这次为修聘上国而来。
钟子期:原来是伯牙大人,人称琴仙,子期神往久矣!
【伯牙请子期入客座,自己对坐相陪。】
俞伯牙:听贤士口音是楚人了,不知尊居何处?
钟子期:离此不远,此去集贤村西头溪口便是。
俞伯牙:好个集贤村西头溪口,怪不得贤士有如此才情抱负!高贤若不嫌弃,你我义结兄弟,方不负知音相契耳。
钟子期:大人乃晋国上大夫,子期一介草民,怎敢仰攀?
俞伯牙:人间难觅是知音!什么官职,什么财宝,什么地位,比起知音契友,一切都微不足道!俞某得与高贤结契兄弟,足慰平生!
俞伯牙:(对琴童)摆设香案!
【俞伯牙与钟子期在香案前行八拜结义之礼。】
幕后合唱:高山流水深相知,千古一逢在此时。百岁人生何所幸,声气相投勿须疑。
【俞伯牙、钟子期拜毕起,两人双手相握。】
幕后合唱:漠漠云脚望中低,依依柳絮惜别离。今日偶遇莫恨晚,知己相逢千古稀。
【注】春秋时期,社会等级森严,贵族身份世袭,平民很难跨越阶层。
(有删改)
文本二:甘行尔编剧的《钟子期听琴》以《吕氏春秋》中“高山流水”的典故为蓝本,保留了“知音难觅”的核心母题,赋予古典文本以当代剧场张力。
《钟子期听琴》的成功,在于其以当代剧场语言激活了传统文化基因。当昆曲的水袖拂过古琴丝弦,当“高山流水”的意境在虚实光影中流转,观众不仅看到一个古老传说的再现,更触摸到人类对精神共鸣的永恒追寻。这曲跨越两千多年的和鸣,既是传统的新生,亦是未来的序章。上承千年文脉,下启千秋伟业,自信昂扬、奋斗不息的华夏儿女必将为中华民族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曲子夫《论甘行尔(钟子期听琴)的古典重构与当代启示》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 钟子期以文王渭水遇姜太公的典故类比俞伯牙和自己的相遇,又熟知孔子哀叹颜回的曲子,这些细节都彰显了他的博学。
B. 直到钟子期听懂高山流水之音,俞伯牙才恭敬地问询对方姓名,至此他才认识到钟子期卓越的音乐造诣。
C. 剧本借琴音的共鸣弥合了“士大夫”与“樵夫”的身份鸿沟,凸显了艺术能消除精英文化垄断的作品主题。
D. 剧本结尾的两个幕后合唱,简要概括了故事,赞美了知音的珍贵,批判了对真挚情谊持怀疑态度的庸俗世风。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剧本中清雅峻秀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铺展了优美的背景,体现了自然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B. 剧本以双线结构将演奏者和欣赏者的生命轨迹交织,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叙事模式类似。
C. 钟子期虽是次要人物,但作者也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式多角度展现,将其塑造得光彩照人。
D. 《钟子期听琴》中听者和演奏者之间的知音共鸣超越了浅层次的认同,凸显了人类对精神共鸣的永恒追寻。
8. 文本一设计了人物间哪些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请简要概括。
9. 比较文本一与下面的文段,分析甘行尔的《钟子期听琴》如何“以当代剧场语言激活了传统文化基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篇》
【答案】6. A 7. C
8. ①身份地位的冲突。俞伯牙是有地位的官员,而钟子期是山野樵夫;俞伯牙提出与钟子期结拜兄弟,钟子期却因地位差距推辞“怎敢仰攀”。
②故意质疑与从容应答之间的冲突。俞伯牙多次以音律、琴的知识考验钟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钟子期则不卑不亢从容回应。
9. ①人物台词丰富了传统文本的极简叙事,丰富了情节内容,让情感表达更直白,人物形象更有血有肉,深化了传统文化内涵。
②人物唱词丰富优美,昆曲为语言增添美感,传递出人物的丰富内心,更容易让观众感知知音共鸣的真挚。
③舞台说明增加了动作性,将传统文本较为平面的叙述转化为可看、可感的舞台画面,比如开篇“天幕上隐现俞伯牙坐于官船之上面对青山焚香抚琴的侧影”,官船、青山的场景,焚香抚琴、砍柴的动作细节,营造了幽美的意境,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本以“高山流水”典故为核心,文本一通过戏剧化手法重构经典,以生动的舞台语言展现知音相遇的戏剧冲突;文本二则从理论高度阐释其当代价值。二者共同凸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知音难觅”的古典内核,又赋予其现代剧场艺术的表达张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至此他才认识到钟子期卓越的音乐造诣”错误。在开始知道钟子期“懂我琴音”且准确解读时他已经“惊叹”了,可见对钟子期的音乐造诣已有认识。
C.“凸显了艺术能消除精英文化垄断的作品主题”错误。作品的主题应是赞颂知音难得。
D.“批判了对真挚情谊持怀疑态度的庸俗世风”错误,于文无据。两处幕后合唱都是以赞颂为内容。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钟子期虽是次要人物”错误。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主要人物。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戏剧冲突的能力。
①身份地位的冲突。俞伯牙是晋国上大夫,是有地位的官员,而钟子期是山野樵夫,二人身份的差异,形成社会阶层的对立;俞伯牙提出与钟子期结拜兄弟,钟子期却说“大人乃晋国上大夫,子期一介草民,怎敢仰攀”,因地位差距推辞。
②故意质疑与从容应答之间的冲突。俞伯牙起初对钟子期能否理解琴音表示怀疑,甚至出言讥讽,而钟子期则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应。俞伯牙通过弹奏不同曲目“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来测试钟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形成艺术层面的互动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推动了两人从陌生到相知的情节发展,凸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艺术特点的能力。
①《吕氏春秋》是简略的文言叙事,仅用50余字概括核心情节。本文中人物台词丰富,丰富了钟子期砍柴、俞伯牙“激将法”、结拜仪式等情节,人物形象更丰满,深化了传统文化内涵。
②“斧随琴音舞,心合琴音跳,浩浩大江涌……”“为何山野声震耳”“只为高山流水长”等人物唱词丰富优美,既呈现人物的丰富内心,又让观众感知知音共鸣的真挚。
③原文仅有鼓琴、听琴的静态描写。而剧本通过舞台说明,将抽象的“高山流水”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场景,如开篇用官船、青山、山林等营造出“人与自然、琴声与山野”交融的意境,让观众直观感受故事的氛围;加入子期“飞身一跳上船……拱手施礼”等动作细节,增强故事的可看性和代入感。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文蔚,字右华,河间人也。初以文行知名,举进士及第。唐昭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是时,天子微弱,制度已隳,文蔚居翰林,制诏四方,独守大体。昭宗迁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柳璨杀裴枢等七人,蔓引朝士,辄加诛杀,缙绅相视以目,皆不自保,文蔚力讲解之,朝士多赖以全活。梁太祖立,仍以文蔚为相,梁初制度皆文蔚所裁定。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唐六臣传》)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三: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材料四:
朕以为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且如修之论,将始终其党者则为君子,解散而不终于党者反为小人。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诛之以正其惑世之罪。大抵文人掉弄笔舌,但求骋其才辩,每至害理伤道而不恤。然则君子之必无朋党,而朋党之必贵解散,以求元吉。圣人之垂训,亦既明且切矣。
(节选自雍正《御制朋党论》)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好赏A恶B罚之C人D释公E行F行私术G比周H以相为也。
11. 下列对材
上一篇:
河北省沧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河北省邢台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示范”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