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10-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杭州二中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作为欣赏把玩对象的书法绘画作品,最精致的摹本也赶不上最朴拙的真迹,后者所具有的自然灵气是精工巧匠和先进技术无法复制的,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灵气的存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它的知音每一次欣赏都能获得新的乐趣。
②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③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④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同时,又是强烈的具有很大能量的心理之流。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⑤“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而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正与此相关联。很少有空缺感觉的人,很少被空缺所困扰的人,只适宜于做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工作,难以做出新颖独创的成果。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⑥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浏览完整试题⑦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⑧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 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
A.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指出画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论证效果。
5. 创作主体怎样才能使“有意义的空白”激发出高质量的创造性思维?请从材料出发概括出4个要点,每点不超过20字。
【答案】1. A 2. B
3. B 4. 比喻论证,将“开创性观点的产生过程”比作“抓握影子”,以此来阐明“有意义的空白”是主体知其内心状态却又找不到确定对象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使道理浅显易懂,论述生动形象。
5. ①能敏锐地发现内心的空缺;
②对“空白”有强烈的突破愿望;
③能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调整到最佳配合;
④能鉴别并选择出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艺术创作中“有意义的空白”,强调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引入并解析“有意义的空白”这一心理状态,指出其在艺术、科学等领域激发创新的潜力。文章利用丰富的例子和理论阐述,揭示了创作者如何感知、突破及利用这一空白,以实现思想的独特性和作品的卓越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由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主体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也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只是不是佳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五段主要论述的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A.意思是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体现的是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
B.意思是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诗句强调天然而成,未能体现感觉的敏锐程度和强烈程度,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
C.意思是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D.意思是费劲千辛万苦在茫茫人海中搜寻她的身影。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通过将“开创性观点的产生过程”比作“抓握影子”,把那种思维主体能感觉到有东西在内心涌动、似乎即将成型,但实际去确定它时却又难以把握的微妙状态,用抓影子这个大家都能直观想象到的场景来描绘。原本抽象的关于“有意义的空白”在开创性观点产生过程中的体现,就变得更加直观、浅显易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特殊心理状态的特点。通过对抓影子时那种既被吸引又总是落空的生动刻画,仿佛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在努力追逐一个若即若离的影子的画面,使整个关于“有意义的空白”在开创性观点产生过程中的论述变得鲜活起来,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第五段“‘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而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正与此相关联”可概括出,能敏锐地发现内心的空缺;
②根据第五段“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而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正与此相关联”可概括出,对“空白”有强烈的突破愿望;
③根据第七段“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可概括出,能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调整到最佳配合;
④根据第六段“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可概括出,能鉴别并选择出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军医的梦
杨晓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采访手记。
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
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十八军”的概念实际上已超越了它所代表的部队番号的含义,上升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与荣誉。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
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我暗自庆幸。
或许是一种很微妙复杂的原因吧,女军医对我要采访的那些问题,总是有意岔开话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几十年待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正当我琢磨怎样让她打开话匣子时,她想了想说:“你陪我在营区转转吧。”
医院的建筑整齐划一,铁皮房子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病房的左侧有一大片林卡(林卡是藏语,意为园林)。白杨树拔地而起,笔直高大,白亮的躯干在冬日灼射下,丝毫没有呈现出被寒风肃杀的景象,依旧挺精神的。它们酷似一大群身着白大褂的俊俏轩昂的女护士。我们在林中漫步。脚下是发出嚓嚓脆响的叶子。野鸽子静卧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气氛极是和谐。女军医沉吟片刻,说:“给你讲这林卡的来历吧。”
“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对于这个只有野狗出没的不毛之地,我心里实在产生不出愉快的感觉。我们匆忙地架起帐篷,边防上的病号便陆续来住院了。记得第一次上夜班时,我惴惴不安地举着马灯走出帐篷,就撞见一只狐狸从我脚下窜过,吓得我连马灯都扔了。”
“后来工作基本转入正常,医院考虑修建房子。我们几个年轻人憧憬起未来,觉得生活太单调枯燥了,应该有点别的什么。那时我们也在恋爱,你别笑话,当时连个说悄悄话的地方都难找。每顶帐篷里都住着七八个人,外面一片荒凉,也没有个遮挡的地方。五十年代谈恋爱和谈工作差不多,远没有今天的年轻人开放。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待在某一处密匝匝的树荫里……”
“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你瞧,这些高大粗壮的树便是当年我们最早的劳动成果。高原确实不易栽树,浇下一桶水,吱溜几下就让干涸的乱石滩吸干了。没有自来水,浇树全凭我们到前面的雅鲁藏布江去挑。肩头磨出茧了,腰杆也由S形变成水桶状了。说句笑话,五十年代找对象并不注重身材如何,要是今天可就糟了。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死去三分之二,只有一少部分绽出新芽,长出绿叶。我们正处在富于幻想的青春年华,那年秋天兴高采烈,极小的林卡成为我们娱乐的好去处。风儿一吹,叶片像小风车一般旋转不停,我们翩翩起舞,忘记了一切烦恼疲劳。”
“次年春天,我们提心吊胆,生怕高原严寒的冬季会扼杀掉已经成活的幼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担心解除了,白杨树熬风斗雪,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栽下的树,一旦成活,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直至今天,营区内栽树活动仍是医院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挑水浇灌,林卡不断扩大。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闲暇无聊时,大家只偶尔在林中散散步。”
“八十年代后的情况则不同了。那些年年从内地军医学校分来的年轻人,叹息之余,终于发现了这大片林卡的价值。每当夏秋两季,夕阳倚射,林卡里弥漫着欢歌笑语。她们怀抱吉他,甩动长发,旋转起高跟鞋,在林中草坪上不停地喝呀、跳呀。节假日时,月上枝头尚不肯罢休,似乎她们本来就是林卡的主人翁。我们早已过了唱歌跳舞的年龄,这时候哪敢插足其中?但林卡是我们栽的,对此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个明月清风的夜晚,我怀着好奇心悄然走进林卡。”
“斑驳的月辉从叶子的缝隙中透进来,踩着酥软葳蕤的草地,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在一段久违的惬意的暖流之中,我恍觉第一次领悟到林卡的魅力所在。可当我四处张望时,顿觉面红耳赤,不合时宜,树干粗大的阴影里,几对情侣隐绰地依偎着,正在呢喃细语。我的出现、似乎干扰了这静谧、恬淡的氛围……我茫然后立即清醒,这时刻的林卡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我老了。”
“其实我的心并不老,但我不能赌这种气,否则姑娘们会笑话我呢。当年栽树,不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自己有个栖身的休闲娱乐场所吗?现在自己早到了当祖母的年龄,今非昔比了!以后我决不再轻易到林卡里去,只远远地望着它,默默地放飞心中的想象,唤起久远的回忆。树都长大了,也说明我们在西藏几十年是值得的嘛。”
“前些天宣布我离休时,组织上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了半天,说那就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吧。姑娘们都说我的要求提得太好了。开欢送会的头天晚上,我失眠得厉害,心想要离开西藏了,明天能在自己亲手栽培的林卡里度过,一定要玩个痛快,和年轻人捉迷藏,击鼓传花,还要跳舞,重温自己青春的梦幻。总之,那天晚上想了许多……”
“我至今都认为,那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连日来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却从那天清晨呼呼地刮起风来,搅得天地昏黄一团。姑娘们懊恼地紧锁起眉头。我临窗眺望,禁不住珠泪涟涟。院领导把欢送会的工作都准备好了,我不能要求更改日期,再说情绪已经如此,下次未必就能调动起来。欢送会改在会议室进行。我沮丧极了,以至在欢送会上,同志们还以为我只是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西藏高原恋恋不舍呢。”
“欢送会开完后,我裹进大风里,信步走进这片林卡。我恍惚觉得世界静止了,天地明净,只顾贪婪地抚摸着蓬蓬勃勃的白杨树,就像抚摸着我的孩子们一样。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


展开余下试题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军医面对“我”的采访有意岔开话头,是因为她已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感到宣传自己完全没有必要。
B. 女军医刚来西藏时医院所在地一片荒凉,生活条件很差,她们亲手挑水植树的情节能够表现艰苦奋斗的“十八军”精神。
C. 栽种林卡的初衷是年轻的女军医们想为单调枯燥的生活增添一点浪漫色彩,林卡不断扩大后,她们却完全忘却了青春时的激情。
D. 女军医希望自己的欢送会开在林卡,最终却因风沙天气而未能如愿,她因此对自己在西藏几十年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7. “林卡”在女军医的讲述中具有重要地位,下列有关“林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卡中的树木栽成后生命力异常旺盛,这既象征着女军医群体的激情与活力,也象征着她们所服务的高原军人戍边无悔的青春。
B. 内地军医学校分来的年轻人青春、开放,这与年长后缺乏憧憬与情趣的老军医形成对比,为故事情节增添了波澜迭起的张力。
C. 女军医对林卡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林卡中如梦似幻的景象是女军医一生的向往,也与标题“女军医的梦”相应。
D. 小说没有写女军医在西藏的医务工作,而是借交代林卡的来历,回答了十八军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与荣誉”的原因。
8. 概括女军医的形象特点。
9. 作为一篇反映援藏军人精神风貌的小说,本文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讲述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非典型”的特点,这使小说别具特色,请就此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无私奉献(在西藏一呆就是几十年,把青春献给了高海拔的野战医院);
②心怀浪漫,热爱生活(和同事开荒栽树,营建休闲娱乐场所);
③吃苦耐劳(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
④为人低调(有意岔开话头,不想通过报道来宣传自己);
⑤善解人意(虽喜爱林卡,却因生怕干扰年轻人而选择远望)。
9. ①人物塑造:着眼女军医这一特殊的小群体;不强调工作而着眼于展现女军医热爱生活与文艺浪漫的一面。
②情节设置:小说以女军医自述调入西藏、栽种林卡、年轻人到来、退休离开等事件为主,鲜有矛盾冲突,情节淡化。
③叙述方式:以采访手记的形式记录了女军医的自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位女军医在西藏的青春往事,以“林卡”的营建与成长为线索,展现了解放军在艰苦环境中的奉献与坚守。女军医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青春的梦想,同时表现出代际差异中的情感变化。文章语言质朴而富有情感,凭借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叙述视角,使得援藏军人精神得以形象化,呈现出深沉的历史和人文意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她已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感到宣传自己完全没有必要”错误。从“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可知,女军医在采访时岔开话是因为她是一个谦虚的人。
C.“她们却完全忘却了青春时的激情”错误。从“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可知,女军医们关注的焦点从浪漫变成了劳动,“完全忘却了青春时的激情”无中生有。
D.“她因此对自己在西藏几十年的价值产生了怀疑”错误。女军医未在林卡开欢送会有遗憾,但对在西藏的价值没有丝毫怀疑,从“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几十年待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等内容可知,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B.“这与年长后缺乏憧憬与情趣的老军医形成对比”错误。从“但林卡是我们栽的,对此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其实我的心并不老,但我不能赌这种气,否则姑娘们会笑话我呢。当年栽树,不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自己有个栖身的休闲娱乐场所吗?”可知,老军医们依然有憧憬和情趣,此情节是为了凸显老军医们为姑娘们考虑,善解人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无私奉献:结合“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 时候,她刚20岁”等内容可知,女军医服从命令来到西藏从事医疗工作,一呆就是几十年,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高海拔的野战医院。
②心怀浪漫,热爱生活:结合“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待在某一处密匝匝的树荫里……”等内容可知,初到营地,面对单调枯燥的生活,女军医和同事开荒栽树,营建梦想中的“伊甸园”,陶醉于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同时丰富了精神生活。
③吃苦耐劳:结合“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吓得我连马灯都扔了”“树都长大了,也说明我们在西藏几十年是值得的嘛”等内容可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退休的女军医吃苦耐劳,甘之如饴。
④为人低调:结合“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可知,面对采访,女军医有意岔开话头,不想通过报道来宣传自己;
⑤善解人意:结合“现在自己早到了当祖母的年龄,今非昔比了!以后我决不再轻易到林卡里去,只远远地望着它,默默地放飞心中的想象,唤起久远的回忆”可知,面对自己栽种的林卡,虽向往其中,却生怕干扰年轻人静谧、恬淡的恋爱氛围,而选择远远地望着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小说通过对“栽种林卡”“举办欢送仪式”等生活琐事的讲述和“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待在某一处密匝匝的树荫里……”等人物内心独白来刻画女军医的形象,展现出她热爱生活的一面,通过非典型的英雄事迹,突出“平凡中的感人”。
②情节发展较为平淡,未依赖戏剧冲突,而着重表现林卡由无到有的过程之象征意义。通过栽种“林卡”这一细节,巧妙地反映女军医从青年到暮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
③讲述方式则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法,将采访者的视角和女军医的心声交织在一起。通过女军医自身的回忆和参观林卡的过程,间接表现出援藏军人的艰辛与决心,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