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⑦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⑧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 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 A.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指出画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论证效果。 5. 创作主体怎样才能使“有意义的空白”激发出高质量的创造性思维?请从材料出发概括出4个要点,每点不超过20字。 【答案】1. A 2. B 3. B 4. 比喻论证,将“开创性观点的产生过程”比作“抓握影子”,以此来阐明“有意义的空白”是主体知其内心状态却又找不到确定对象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使道理浅显易懂,论述生动形象。 5. ①能敏锐地发现内心的空缺; ②对“空白”有强烈的突破愿望; ③能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调整到最佳配合; ④能鉴别并选择出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艺术创作中“有意义的空白”,强调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引入并解析“有意义的空白”这一心理状态,指出其在艺术、科学等领域激发创新的潜力。文章利用丰富的例子和理论阐述,揭示了创作者如何感知、突破及利用这一空白,以实现思想的独特性和作品的卓越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由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主体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也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只是不是佳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五段主要论述的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A.意思是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体现的是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 B.意思是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诗句强调天然而成,未能体现感觉的敏锐程度和强烈程度,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 C.意思是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D.意思是费劲千辛万苦在茫茫人海中搜寻她的身影。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通过将“开创性观点的产生过程”比作“抓握影子”,把那种思维主体能感觉到有东西在内心涌动、似乎即将成型,但实际去确定它时却又难以把握的微妙状态,用抓影子这个大家都能直观想象到的场景来描绘。原本抽象的关于“有意义的空白”在开创性观点产生过程中的体现,就变得更加直观、浅显易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特殊心理状态的特点。通过对抓影子时那种既被吸引又总是落空的生动刻画,仿佛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在努力追逐一个若即若离的影子的画面,使整个关于“有意义的空白”在开创性观点产生过程中的论述变得鲜活起来,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