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下潜万米深渊,就像倒着爬一次比珠峰还要高的山!”高达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头大象站在手掌心”。中国研究团队为此创新设计了一套模拟深海高压环境的设备,但根本性难题是找不到明确的嗜压基因。通常生物可能通过关键基因突变就能适应一个环境条件,但微生物的适应涉及成百上千个基因。自2004年《科学》发表首个深海细菌基因组研究后,该领域近20年未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学界甚至出现“深海不重要论”,认为浅海数据足以代表深海特征。技术无法突破、价值认同动摇的双重困境使中国研究团队产生了“必须亲眼看看海底”的执念。 2020年之前,能成功下潜万米以上深度且重复使用的潜水器,全球寥寥无几。为了打造中国全海深载人深潜“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组织 10余家院属单位全面参与“奋斗者”号研制。通过跨系统、跨单位、跨部门的大团队合作,“奋斗者”号成为全球唯一具备深渊系统调查采样能力的载人潜水器。从此,研究者能在深渊现场选择特征区域采样,这种“眼见为实”的采样方式,使样品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样本从深海转移至海面常压环境时,DNA会因环境剧变迅速降解。如何在样本损毁前“抢救”出完整的遗传信息?研究团队需要与时间赛跑。团队最终摸索出在常规实验室环境下成功提取满足测序要求的DNA的实验条件,为后续高质量基因组解析奠定了基石。 破译马里亚纳海沟“黑暗绿洲”生命密码的研究,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也实现了协作模式的创新。 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践行“只有岗位、没有单位”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科研边界。当“奋斗者”号触底,科学家们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海面科考船传输了一段音频。这段被永久存档的宣言,标志着《马里亚纳共识》的诞生——向全球开放共享深渊生命数据。这些宝贵的数据是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更推动了全球深海生命研究从竞争走向协作。 正如团队核心成员肖湘教授所言,“深渊教会我们,真正的科学突破从不属于某个国家,而是人类共同跨越认知边界的里程碑”。这场始于万米海底的科研革命,正在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全球探索深海的新范式,为全球深海探索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李晨《破译马里亚纳“黑暗绿洲”的生命密码》)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海神秘莫测,由于地理、技术等条件的制约,人类对深海世界的探索至今还存在诸多未知领域。 B. 载人深潜器是深海探索的重要工具,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拥有,中国已拥有自主研发的深潜器。 C. “深钻”是难度最高的深海探索技术,有助于地理研究和资源开发,必然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D. “深网”技术出现较晚,人类利用它在海洋内部进行原位长期连续观测,可借此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奋斗者”号的研制成功为深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深渊采样的效能提升。 B. 深渊生物基因组数据的采集,颠覆了国际学界一直以来对深海探索的错误认知。 C. 从海底深渊到海面,随着海水压强的巨大变化,生物样本的研究难度也逐步递增。 D. 中国深海探索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深海生命基因系统性研究的再次突破。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虽使用不少专业术语,但整体表述简洁通俗而不失生动形象,可读性较强。 B. 材料二按照逻辑顺序展开,主要报道了中国科学团队探索深渊生命的曲折过程。 C. 材料二马里亚纳海沟生命密码的破译,可以佐证材料一关于深海生态系统的观点。 D. 两则材料都列举了具体的数据,表述清晰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深海探索展开,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人类对深海认知的突破。材料一以科普视角系统介绍了“三深”技术体系(深潜、深钻、深网)的发展历程和科学价值,突出中国在深海装备领域的成就,同时强调深海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保护意识。材料二则聚焦中国“奋斗者”号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科考实践,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中国在深渊生命研究、装备研制和科研协作模式上的创新突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必然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于文无据。材料一提到“发展深海科技绝不能带着‘淘金’的狂热竭泽而渔、‘挖空’深海”,说明“深钻”虽有助于地理研究和资源开发,但不一定必然带来更高经济收益,且不能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颠覆了国际学界一直以来对深海探索的错误认知”有误。材料二说的是“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研究深渊生命,揭示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生命适应策略与资源潜能”,只是首次系统性研究,并非“颠覆了国际学界一直以来对深海探索的错误认知”,“一直以来”“错误认知”表述不准确。 C.“生物样本的研究难度也逐步递增”于文无据。材料二仅提及“样本从深海转移至海面常压环境时,DNA会因环境剧变迅速降解”,不能得出生物样本的研究难度随着海水压强变化是逐步递增的。 D.“再次”有误,材料二表明是“人类首次系统性研究深渊生命”。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报道了中国科学团队探索深渊生命的曲折过程”有误。材料二主要报道了中国科学团队探索深渊生命取得的成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技术突破和协作模式创新,并非重点介绍曲折过程。 故选B。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走了。
展开余下试题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不仅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又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体谅她们母女,告诉她这条鱼不需要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迷惑不解。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时,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了那条咸鱼。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文本二: “小小说”是小说的样式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具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在我国,“小小说”古已有之,《山海经》《世说新语》《笑林》中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小小说”。 (节选自“百度百科”)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交代了徒弟的来历,徒弟“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体现徒弟对木匠强烈的感激之情。 B. 文本一中“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这个“岔子”指徒弟起初不懂饭桌上的规矩,破了鱼身。 C. 文本一中新木匠对梅用的家具“有些不屑”,是因为梅经济拮据,看不上也做不起新式样的家具。 D. “小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小说的样式之一,相比于其他小说,它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 5.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子衣衫褴褛”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展现了徒弟初遇木匠时凄惨、可怜的形象。 B. 文本一介绍了“看菜”这一规矩的具体内涵,既照应标题,又暗示当时的条件艰苦。 C. 结尾“这是一条木头鱼”出人意料,但实际上前文已有伏笔,如“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 D. “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使文章脉络分明。 6. 文本一是如何塑造木匠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请结合文本二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小说”的特征的。 【答案】4. C 5. D 6. ①正面描写。如直接介绍木匠技艺高超“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收徒弟时“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突出木匠心地善良;做完活儿时嘱咐徒弟“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突出木匠心细。 ②对比衬托,如新木匠“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从侧面衬托出老木匠的谦虚和高超的技艺。 7. ①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文本一篇幅短小,主要人物只有木匠,故事情节集中围绕着“看菜”展开。 ②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文本一集中笔墨塑造木匠这一技艺高超、善良谦虚、细心周到的丰富形象。 ③节奏紧凑,构思结构精巧,小中见大。文本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在平淡的叙事中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揭示了传统的工匠技艺受到冷落的现实,呼唤人们守护传统手艺,弘扬传统美德。 【解析】 【导语】这篇小小说借“看菜”细节,展现传统手艺人处世智慧与人文关怀。木匠形象丰满,技艺精湛不张扬,体恤主家暗中相助,对徒弟严而有宽。以“木头鱼”点睛,完成两代木匠对比。作品以小见大,借饭桌礼仪传承,折射传统匠人精神与现代文明碰撞,凸显小小说情节简意蕴深的特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梅经济拮据,看不上也做不起新式样的家具”错误。结合“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分析可知,新木匠“不屑”的是梅家里的家具样式老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这条鱼”只在文章的中后部分出现,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正面描写。如直接介绍了木匠技艺高超,“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开头收徒弟时对木匠进行正面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木匠停下来细问”“跟着我吧,做我徒弟”,作出决定收这个孩子为徒,体现了木匠的善良。通过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如做完活儿时嘱咐徒弟“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突出木匠心细。 ②对比衬托。文本一结尾部分新木匠的表现和反应,“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却是怎么也夹不动”,“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这个情节中,新木匠第一顿饭动鱼,和老木匠不动鱼形成对比,从侧面有力地衬托出老木匠的谦虚体谅人和技艺高超的特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本一篇幅短小,正式出场的人物有木匠师徒、梅一家、新木匠。主要人物只有木匠,其他人物都是次要人物,基本上是属于为主要人物“服务”的角色。故事情节简单,聚焦于“看菜”展开。 ②文本一集中笔墨塑造木匠形象,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衬托,真实、立体地凸显了木匠这一技艺高超、善良谦虚、细心周到的丰富形象。 ③文本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如即使徒弟因不懂规格而吃了咸鱼,也没有引起波澜,在平淡的叙事中,却体现了深刻的意蕴和主题,尤其是结尾部分介绍“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颇有象征意味,揭示的是传统的工匠技艺受到冷落的现实,旨在呼唤人们守护传统手艺,弘扬传统美德。 (三)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挥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①,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材料二: 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③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④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 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少长也,贤不肖也,皆非所问也。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以昧⑤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注】①三径之资:指隐居所需的费用。②诡,隐藏。③义符: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刘裕长子。④已甚之辞:过分的言辞。⑤昧:昏暗不明,此处为不理解之意。 8.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县令之束带A以见B督邮C时D王之制E郡守之命F居是官者G必由之礼也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堪,能够承受,与《论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堪”意义相同。 B. 躬,亲自,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躬”意义相同。 C. 之,助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之”用法不相同。 D. 但,只,只是,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用法不相同。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年轻时就有很高的情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写《五柳先生传》来自况。 B. 材料一中提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这一史实是王夫之所说陶渊明“以世家而为仕”的重要依据。 C. 陶渊明用“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作为辞官的理由,王夫之认为这只是托词,不是他辞官的真正原因。 D. 王夫之指出,县令必须装束整齐去见督邮,这是法礼的要求,陶渊明却不愿意这样做,显示出无礼者的傲慢。 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挥而去之。 (2)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 【答案】8. CEF 9. D 10. D 11. (1)(陶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和贤人相比,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把粮食和肉送给他,(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2)君子出来做官,不仅是要践行道,同样也要遵行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陶渊明辞官隐居生活的描述以及王夫之的评论,展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和生活态度。材料一描述了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生活而辞官归隐,表现出他的不羁与对内心理想的追求。材料二中王夫之评价陶渊明辞官的理由不仅仅是“折腰”一说,而是对当时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自己志向的坚持。整体文章通过历史事实与后人评述相结合,探讨了陶渊明生活选择的复杂动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县令必须束好自己的衣带去见郡里监察地方的督邮,这是君王的诏令,郡守的指示,是身为县令必须依照礼制遵守的规范。 “束带”的目的是“见”,用“以”连接,不断开,“督邮”是“见”的宾语,其后C处断开; “时”是下面句子的状语,不能断开;“王之制”和“郡守之命”省略主语,是两个并列的句子,EF处断开。 故选CEF。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忍受不了官场琐事。/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B.正确。句意:亲自耕种来供养自己。/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C.正确。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越人关于天姥山的说法。句意:陶渊明隐居不做官。/我想要依据越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山。 D.错误。意义用法相同,都是副词,“只”。句意:只说“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弯腰”。/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显示出无礼者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