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6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诗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重要报纸,不仅传递战况与政策信息,也成为团结民心、鼓舞斗志的文化堡垒。其所刊载的旧体诗歌,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传统,又在题材、语言与功能上做出了显著创新,成为抗战文艺中一种兼具艺术性与战斗性的独特文体。这些诗作以民族命运为背景,以现实事件为素材,以大众接受为导向,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
旧体诗长久以来被视为文人雅士抒怀言志的载体,语言凝练、格律严谨,却也因之与普通民众有所隔阂。面对抗战时期宣传动员的迫切需要,《新华日报》有意推动旧体诗的转型,使其在保持基本韵律美感的同时,融入更鲜明的现实内容和更通俗的语言表达。这一调整不仅拓宽了旧体诗的题材范围,也拓展了其读者群体。
在内容层面,这些诗歌紧密呼应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与社会情绪,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诗词中常见的山水田园或个人情愫,而是以笔为枪,以诗作旗,呐喊民族救亡之志。例如邓颖超在《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中痛斥日寇罪行,冯玉祥以《捉汪》一诗怒斥汉奸行径。董必武的《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难》则借“东邻凶狡甚,蓄意灭中华”等诗句,既哀悼烈士,也表达对敌人与内奸的切齿之恨。
艺术形式上,这些诗作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的双重特点。一部分作品延续了五言、七言、词牌等传统体式,注重押韵与节奏。另一方面,不少诗人主动放宽格律限制,引入白话词汇和自由句式,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传播力。陶行知的《新华日报二周纪念》即为典型,全诗以“炮里闻呱呱,今天两岁了”这样朗朗上口的白话起句,比喻生动、语言简练,却依旧在结尾升华主题,实现雅俗共融。这种“文白交融”的语言策略,可谓传统诗歌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新华日报》刊载的旧体诗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宣传鼓动、凝聚人心、批判现实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它们打破了旧体诗创作长期由文人主导、偏重艺术自足的传统,使其走出象牙塔,介入历史现场,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雪娇 李俊生《抗战中的旧体诗—〈新华日报〉抗战旧体诗研究》)
1. 下列对本文论述《新华日报》旧体诗“历史价值”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民族苦难与抗争,成为了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创新,完全取代了新诗在抗战宣传中的地位,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文艺形式。
C. 为传统诗歌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拓展了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D. 改变了旧体诗长期由文人主导、偏重艺术自足的传统,使其走出象牙塔,介入到抗战的历史现场之中。
2. 文中通过具体诗作例证来阐述观点,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 引用邓颖超悼念烈士的诗作,是为了展现诗歌在抗战时期承担起了哀悼同胞、控诉敌人暴行的新功能。
B. 列举冯玉祥《捉汪》一诗,意在证明旧体诗的音韵格律之美在抗战宣传中仍发挥着最主要的艺术作用。
C. 分析陶行知为报社纪念所作之诗,旨在展示诗人如何用白话语言起句,实现雅俗共融的创新性实践。
D. 选择多位身份不同的诗人的作品,表明了旧体诗的转型是抗战时期一种跨越阵营的广泛文艺现象。
3. 如果运用本文的观点来评价一首抗战时期的旧体诗,下列哪种解读最不符合文中的观点?( )
A. 一首采用传统七律格式,但内容描写了前线将士英勇作战的诗歌,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结合。
B. 一首以谴责日寇暴行为主题,并在民间广为传诵的旧体诗,发挥了团结民心、批判现实的社会功能。
C. 一首语言白话化,没有任何格律约束,直白呼吁民众参军的诗,代表了旧体诗转型的最终形态。
D. 一首由文人创作,但表达了全民抗战决心,并刊发于《新华日报》的旧体诗,打破了传统旧体诗抒情主题的局限。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新华日报》旧体诗歌在“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1. B 2. B
3. C 4. (一)守正的表现:
①延续传统体式、保留韵律美感:在语言上注重凝练与韵律,继承古典诗词的审美传统,维持其艺术性。部分诗作严格遵循五言、七言、词牌等古典诗歌格律形式,保持押韵与节奏的规范性。
②继承抒情传统:虽题材转向现实,但仍通过诗性语言表达情感与志趣,延续“诗以言志”的古典精神。
(二)创新的表现:
①题材现实化:突破传统山水田园、个人抒怀的局限,以抗战重大事件(如烈士悼念、斥责敌寇)为素材,增强时代性与现实感。
②语言通俗化:主动引入白话词汇与自由句式(如陶行知“炮里闻呱呱,今天两岁了”),提升诗歌的可读性与传播力,贴近大众接受需求。
③功能社会化:将诗歌从文人雅趣转化为宣传动员工具,发挥凝聚民心、批判现实的作用,推动旧体诗介入历史进程。
【解析】
【导语】这篇评论文聚焦《新华日报》抗战旧体诗的双重价值:既延续古典格律的“守正”,又突破传统藩篱实现“创新”。文章通过邓颖超、冯玉祥等多元案例,揭示旧体诗如何从文人雅趣转向大众动员,在“文白交融”中构建起连接民族苦难与艺术表达的桥梁。其精妙处在于平衡了诗学传统与现实诉求,使旧体诗既保持韵律美感,又承载抗战宣传功能,最终完成从“象牙塔”到“历史现场”的转型,成为兼具文学性与时代性的特殊文化现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完全取代了新诗”“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文艺形式”表述于文无据,属于过度推断。原文仅论述了抗战旧体诗的价值和特点,并未将其与新诗进行比较并做出“取代”和“成为主流”的判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音韵格律之美……发挥着最主要的艺术作用”于文无据,是对文章观点的曲解。原文引用冯玉祥的诗是作为“以诗作旗,呐喊民族救亡之志”“怒斥汉奸行径”的例子,旨在说明其内容的现实批判性,而非强调其格律的“最主要”作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解读最不符合文中的观点。本文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旧体诗的转型是“守正与创新”的结合,即在“保持基本韵律美感的同时”进行创新(语言通俗化、题材现实化)。文中陶行知的诗是“文白交融”;指出是“主动放宽格律限制”,而非“没有任何格律约束”。因此,将“完全打破格律”视为“最终形态”是对本文“创新”观点的错误运用。
A、B、D 三项的解读均准确运用了本文关于“守正创新”“社会功能”和“打破文人垄断”的核心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一)守正的表现:
①延续传统体式、保留韵律美感:根据“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传统”“一部分作品延续了五言、七言、词牌等传统体式,注重押韵与节奏”可知,在语言上注重凝练与韵律,继承古典诗词的审美传统,维持其艺术性。部分诗作严格遵循五言、七言、词牌等古典诗歌格律形式,保持押韵与节奏的规范性。
②继承抒情传统:继承古典诗词“抒情言志”的核心功能,虽题材转向现实,但仍通过凝练的诗性语言表达情感(如哀悼烈士的悲痛、怒斥敌寇的愤懑),而非单纯的口号式宣传,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创新的表现:
①题材现实化:根据“这些诗歌紧密呼应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与社会情绪,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诗词中常见的山水田园或个人情愫,而是以笔为枪,以诗作旗,呐喊民族救亡之志”可知,突破传统山水田园、个人抒怀的局限,以抗战重大事件(如烈士悼念、斥责敌寇)为素材,增强时代性与现实感。
②语言通俗化:根据“引入白话词汇和自由句式,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传播力”可知,主动引入白话词汇与自由句式(如陶行知“炮里闻呱呱,今天两岁了”),提升诗歌的可读性与传播力,贴近大众接受需求。
③功能社会化:根据“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宣传鼓动、凝聚人心、批判现实的重要作用……使其走出象牙塔,介入历史现场”可知,将诗歌从文人雅趣转化为宣传动员工具,发挥凝聚民心、批判现实的作用,推动旧体诗介入历史进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②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③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展开余下试题
④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⑤“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⑥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⑦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⑧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⑨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①“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百合花》)
材料二:
小说《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以清新、俊逸的笔触,开创了战争题材作品的一种全新风格。她并非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来表现英雄主义,而是巧妙地截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聚焦于一位小通讯员和一位新婚少妇之间围绕一床百合花被展开的平凡故事。作品用极其含蓄、细腻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两位青年男女之间未曾言明却无比真挚的情感,深刻揭示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和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舞剧《百合花》的创作团队深刻领会并牢牢踩稳了这一文学的“台阶”。他们深知,这部小说的灵魂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而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内核、诗化的文学风格以及生动传神的细节。编剧王安忆(茹志鹃之女)在改编时,牢牢把握住了“百合花被”这一核心意象,它不仅是贯穿故事的线索,更是纯洁、美好与牺牲精神的象征。导演和编导则致力于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舞蹈语言,将小说中含蓄的心理活动和细腻的情感波动,通过优美的肢体语汇和丰富的舞台调度外化出来。
正是基于对原著文学精神的这种深刻理解和尊重,舞剧才成功地站在文学的“台阶”上,进而寻求并达到了舞剧艺术独有的审美境界。
(节选自方家骏《踏着文学台阶寻求舞剧独有的审美境界》)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架员“睁大了眼盯着我”以及“给我挂匾”的恳求,从侧面写出了小通讯员受伤之重与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B. 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认出通讯员时的惊讶,第二次是得知他英勇牺牲缘由的震惊与痛惜。
C. 作者用“细细地、密密地”描写新媳妇缝补破洞的动作,主要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的自责和作为农村妇女的勤俭持家、女红技艺的精湛。
D. 结尾卫生员与新媳妇关于“被子”归属的争执,凸显了新媳妇内心巨大的悲痛以及她已将通讯员视为亲人的深厚情感。
6. 下列对小说《百合花》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我”(女文工团员)的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因为视角限制,小通讯员牺牲的情节则是通过担架员的转述。
B. 小说中“馒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物在人亡的伤痛,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
C. 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写战争后方包扎所的故事,情感更为细腻,且丰富拓展了战争写作空间。
D. 担架员“全体队员给你挂匾”的誓言和新媳妇“是我的”呐喊,强烈抒发对英雄的崇敬,具有宣传鼓动效果。
7. 材料二认为,小说《百合花》的精华在于“两位青年男女之间未曾言明却无比真挚的情感”。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8. 材料二提出,舞剧是“牢牢踩稳了这个文学的‘台阶’”。请简要分析这个“文学的台阶”在材料一中如何体现。
【答案】5. C 6. D
7. ①通过动作细节描写表现: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缝衣洞”“献新被”的行为,是她唯一且终极的情感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将情感推向高潮。
②通过语言描写表现:新媳妇“啊”字,背后蕴含着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惊讶与痛惜。
③通过对核心物象的寄托表现:“百合花被”是情感的载体。新媳妇献被的“执拗”则完成了情感的升华与寄托。寄寓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痛悼、崇敬,美好的军民情。
8. ①虚化人物,大多是普通人。人物刻画也不追求英雄式的浓墨重彩,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如通讯员的羞涩、新媳妇的笑)来展现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
②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散化结构,叙事节奏舒缓,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如通过担架员的转述淡化小通讯员牺牲场景的壮烈。
③象征性的核心意象。小说精心构筑了“百合花被”这一核心意象。它既是贯穿情节的关键实物,更是纯洁心灵、美好情感和神圣牺牲的象征。
④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将残酷的战争故事包裹在一种抒情性的叙事之中,奠定了作品温暖而崇高的基调。
⑤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结尾部分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
⑥主题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解析】
【导语】这篇《百合花》选段展现了茹志鹃独特的战争叙事风格。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围绕百合花被的互动,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作者巧妙运用细节描写(如缝补军装、争夺被子)和意象象征(百合花被),将军民鱼水情和朦胧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刻。材料二则从文学改编角度,强调了作品情感内核与诗化风格的重要性,指出舞剧成功的关键在于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和审美特质。两则材料共同凸显了这篇小说“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作为农村妇女的勤俭持家、女红技艺的精湛”错误。描写新媳妇缝补破洞的动作,表现的应是新媳妇自责、痛悼与崇敬。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具有宣传鼓动效果”错误。“宣传鼓动效果”与小说含蓄内敛的整体风格相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小通讯员肩上的破洞是去新媳妇家借被子时挂开的,新媳妇想给他缝上,他却高低不肯。当他牺牲后,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靠近,“一针一针地缝着那个破洞”。这床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而小通讯员死后,新媳妇却将它铺在了棺材里,通过这些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敬意。
②当担架员将小通讯员抬来后,新媳妇“啊”了一声,体现了新媳妇的惊讶。当担架员讲述了小通讯员受伤的过程后,新媳妇又“啊”了一声,写出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惜。
③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这床带有百合花的被子从“借出”到“主动奉献”,不仅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更藏着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痛悼、崇敬。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描写的人物都是连具体姓名也没有普通小人物,并没有写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身上的光辉。
②描写了小通讯员为了救助战士而受伤牺牲,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小通讯员的牺牲也是通过担架员的转述,从而淡化了战争场景。
③百合花被子是文章的核心意象,贯穿了文章始终,百合花象征纯洁,这床被子更是纯洁心灵、美好情感和神圣牺牲的象征。
④语言上自然、清新、柔和,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奠定了作品温暖而崇高的基调。
⑤新媳妇给小通讯员缝衣服上的破洞,将百合花被子铺在棺材中,气势汹汹地对战士嚷到“是我的——”,这些动作语言细节描写非常传神。
⑥展现的是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淡化了生活苦难,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遇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9.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唯有德者A能以宽B服民C其次D莫如猛E夫F火烈G民望而畏之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玩,指“玩弄、轻视”,与《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玩”词义相同。
B. 疾,可引申为“急速”,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疾”词义相同。
C. 济,指“调剂、补充”,与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词义不同。
D. 迩,指“近处”,与成语“闻名遐迩”中的“迩”词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子产以“火烈民畏”与“水弱民玩”构成对比,通过比喻论证生动阐释宽政难行的道理,说理透辟。
B. 子太叔未听从子产遗训,执政后改用宽政,结果郑国盗贼蜂起,直至他改用猛政,盗患才平息。
C. 孔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分别阐释了“施宽”“纠猛”“致和”三种治国策略的具体做法与效果。
D. 全文通过子产立论、太叔践行政令、孔子评价总结,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宽政优于猛政”的观点。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2)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13. 子产和孔子都论述了“宽”与“猛”的关系,但二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9. CEG 10. B
11. D 12. (1)(子太叔)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 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稍微平息。
(2)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仁爱精神的继承者啊。”
13. ①子产侧重“择人施政”:他认为“宽”或“猛”的选择取决于执政者的德行水平。“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德行不足者则“莫如猛”。
②孔子侧重“辩证调和”:他在子产基础上提出“宽猛相济”的原则,认为“宽”与“猛”不是固定选择,而是应根据治理效果(民慢则纠之以猛,民残则施之以宽)动态调整、相互补充,最终目标是达到“政是以和”的和谐状态。
【解析】
【导语】本文围绕子产论政展开,先记子产临终诫太叔“宽难猛易”,再叙太叔弃猛用宽致盗起、改猛后盗止的实践,最后以孔子引《诗》阐“宽猛相济”作结。全文以“宽猛”为核心,借对话、史实与引经,层层递进展现治国之道,既显子产的远见与太叔的反思,更以孔子之评升华“政和”主旨,篇幅精短却逻辑严密,尽显《左传》善记言、重理政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有有德行的人能用宽大的政策使百姓顺服,其次就没有比严厉的政策更有效的了。火性猛烈,百姓看见就害怕。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
“夫”是发语词,用于句首,其前E处断开;
“民”是下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
故选CE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百姓轻慢而玩弄它。/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
B.“词义相同”错误。病/急速,快。句意:(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去世了。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C.正确。调剂、补充/渡河。句意:用宽厚来调剂严厉。/坐一条船,共同渡河。
D.正确 句意:安抚远方,亲善近邻。/远近闻名,指名声很大。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阐述了‘宽政优于猛政’的观点”错误。全文的核心观点是“宽猛相济”,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宽、猛两种政策,以达到政治和谐。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兴”,发动、调动;“徒兵“,步兵;“少”,同“稍”,稍微、稍稍。
(2)“及”,等到;“卒”,死;“遗爱”,留存的仁爱精神/风范;“古之遗爱也”, 判断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子产:侧重“择人施政”:子产认为“宽”与“猛”的适用前提是执政者的德行:“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用宽政使民众信服;若德行不足,无法驾驭宽政,“其次莫如猛”则不如用猛政,核心是“择人施政”,强调宽政对执政者德行的高要求。
②孔子:侧重“辩证调和”:孔子在子产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宽猛相济”的动态原则
上一篇:
浙江诗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诗诚联”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