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东省五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东省五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题共4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十分关注学习的作用、价值与意义,对学习的不同作用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先秦思想家一致认为,第一,学习有助于人们获取知识。学习可以使人类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孔子曾告诫年轻人应主要依靠学习去求得知识和学问,以自己为例来激励学生去“好古,敏以求之”。孟子尽管主张内求型学习观,但也未排斥通过学习与实践去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他也主张在学习中增益知识。荀子是外求型学习观的倡导者,更是竭力主张学习是求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还以自己为例来劝告学习者要通过学习去获取知识,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第二,学习能变化人的性情,改善人的品德。孔子立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基本命题,强调人天生的性情并无多大差异,只因后天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程度的差异而导致人的品性大不相同。孟子也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前提是人要进行不断学习,移情化性。荀子更明显地提出了“化性起伪”,主张通过学习与实践去改变人天生恶的自然本性。第三,学习可以达到强国富民的政治目的。先秦儒家大都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人才的造就主要是通过学习。孔子意识到要实现“为政以德”的政治抱负,就必须劝导年轻学子去认真学习,积累学识,增长才干。孟子主张只有力倡学习,才能培养出“善教”之管理人才。第四,学习还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荀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正是由于无数知识分子在默默无闻地学习钻研人类的文化和自然的知识,每一代人的学习既继承上代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又在创造新的文明。一个孜孜以求、博学多识的学习者,既是传递文化的载体,又是发展文明的胚胎。他们广采博学前人的文化成果、接受人类的文明熏陶的过程,正起着“承前”的作用;而在所学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锐意创新、著书立说、奔走讲学,又起到了“启后”的作用。
(摘编自申国昌,史降云《中国学习思想史》)
材料二:
孔子的学习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积累,指向人的内在德性与生命境界的根本提升。孔子与弟子谈话循循善诱,将学习与思考的焦点自然导向如何成为君子的问题。
这种以养成君子人格为根本目标的学习并非空谈,而是儒家学者们终身践行的工夫。孔子强调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即不会天生为君子,必须经过后天学习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他以自身生命历程为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以全部的人生实践来从事这种以君子人格为根本目标的学习,通过一生不断的学习而逐步提高人格境界。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这是对孔子终身学习观的呼应。要达到君子人格,必须追求“全”“粹”的“成人”之学,正是孔子学习思想的最好阐释。


浏览完整试题“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提倡“学者为己”,以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学习,在孔子看来就是最大的“为己”之学。若是为人而学,则与君子目标背道而驰。为已而学的一个方面,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己而学,当然一切都要“求诸己”,为人而学,必然总想“求诸人”。为谁而学和求之于谁,有机地统一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之下。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标是要成为君子,因此必然选择前者而鄙夷后者。
孔子通过自己的全部人生实践实现了自己立下的学习目标,而其他人能否像孔子一样达到这个目标呢?孔子的学习目标是否具有普遍可能性呢?“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用力于仁,就是对仁的学习和实践,具体说就是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努力形成君子人格。“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人皆有能力向此目标努力,只是人们大多不去努力而已。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本性上讲,人人具备成为君子的素质。只是人们的后天经历不同,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人格,或为仁德君子,或为恶劣小人,或为善恶相混之人。若都像孔子那样一生从事以君子为目标的学习,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孔子说的“习”,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习,也是一种学习,但不是主动的、目标明确的学习,而是不自觉的被动式学习,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其文化的潜移默化而逐步认同的过程,即社会学说的“社会学习”。孔子看到了“习”对人格的不同影响,所以他极力提倡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强调以形成君子人格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学习思想引导个体主动修为向善,更将人格完善扩展为社会责任,使个体修养与社会进步形成有机统一。
(摘编自刘韶军《孔子学习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述学习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不同作用,递进式的逻辑链条使论证走向深入。
B. 先秦儒家大都提倡通过学习来造就治理国家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们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的投射。
C. 孔子强调人经过后天学习才能成为君子,《师说》呼唤从师学习的风气,都重点针对“人非生而知之”的社会现实。
D. 孔子所说的“习”尽管并非主动的、目标明确的学习,但其在人格完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体现出荀子倡导的外求型学习观,这也意味着对孟子内求型学习观的排斥。
B. “人皆可以为尧舜”“化性起伪”表明孟子和荀子都看到人的本性具有可发展变化的特点,而这与学习活动分不开。
C. 孔子主张“学者为己”,强调学习应指向内在德性提升,而荀子则提倡“学者为人”,以服务社会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D. “我欲仁,斯仁至矣”存在一定的逻辑谬误,孔子想以此来鼓励人们向“仁”的目标努力,但说服力却也有所削弱。
3. 学习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观点最为一致的是( )
A.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 材料一选用论据很有特点,对你写作议论文有哪些启发?
5. 材料二中,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培养君子人格,而荀子在《劝学》中也表明学习有助于形成高尚的人格,从人性基础与实践路径看,二者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案】1. D 2. B
3. B 4. ①论据类型应多样,可选用名人名言(如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思想观点等,增强论证权威性;
②论据要紧扣论点,针对不同分论点选择契合的论据(如论述学习获取知识,选用孔子“好古,敏以求之”、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可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支撑论点(如对比孟子内求型学习观与荀子外求型学习观,共同论证学习的作用);
④论据应贴合论述层次,按个体到社会的逻辑选择对应论据,使论证更具条理性。
5. ①人性基础: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无显著差异,后天“习”与学习影响人格,君子人格的培养基于人先天具备的向善潜力;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通过学习“化性起伪”,以矫正恶的本性来形成高尚人格。
②实践路径:孔子强调主动、自觉的学习,以“为己”为目的,注重终身学习(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学习与自我修养提升人格,且将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结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荀子倡导外求型学习,强调“学不可以已”,注重通过积累知识、实践践行,以外部学习与实践改变本性,追求“全”“粹”的“成人”之学来塑造高尚人格。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先秦儒家学习思想展开,材料一系统论述了学习的四大作用(获取知识、改善品德、强国富民、传承文化),材料二则聚焦孔子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学习观。两则材料互补,既展现了儒家学习思想的丰富内涵,又体现了其内圣外王的思想脉络,对当代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但其在人格完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错,原文材料二明确说“孔子看到了‘习’对人格的不同影响,所以他极力提倡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是“不自觉的被动式学习”,可能产生不同影响,非仅积极正面,且孔子因“习”的不确定性才提倡主动学习,并非强调其“积极正面的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也意味着对孟子内求型学习观的排斥”错,原文材料一明确说孟子“未排斥通过学习与实践去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荀子虽倡导外求型学习观,但并未提及“排斥孟子内求型学习观”,“这也意味着对孟子内求型学习观的排斥”属于无中生有。
C.“而荀子则提倡‘学者为人’”错,原文材料二仅提及孔子“提倡‘学者为己’,以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学习……若是为人而学,则与君子目标背道而驰”,并未提及荀子“提倡‘学者为人’,以服务社会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材料一中关于荀子的论述,也只强调其主张外求型学习、肯定学习对获取知识等的作用,无“学者为人”的相关表述,“荀子则提倡‘学者为人’”属于无中生有。


展开余下试题D.“存在一定的逻辑谬误”“但说服力却也有所削弱”错,“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孔子强调人皆有向“仁”努力的能力,旨在鼓励人们主动追求“仁”,并非“存在逻辑谬误”,“说服力却也有所削弱”的评价不符合原文对孔子此观点的阐释。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意为是人弘扬道义,而非道义使人显扬。此句强调人对“道”的主动弘扬作用,未涉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完整过程,与题干观点不完全一致。
B.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取之于蓝”对应文化传承,“青于蓝”对应文化发展,与题干中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高度契合。
C.强调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侧重知识的广博与探索的无限性,未提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作用,与题干观点关联不大。
D. 意为学习后知自身不足,教学后知自身困惑。此句侧重学习与教学对自我认知的提升,不涉及文化传承与发展,与题干观点不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既引孔子“好古,敏以求之”、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等名人名言,又用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化性起伪”等思想观点,论据类型丰富,让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论述“学习获取知识”时,选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学取知识的言论;论述“改善品德”时,用“性相近,习相远”“化性起伪”,启示写作论据需与论点高度契合。
③材料一结合孟子内求型、荀子外求型学习观,虽角度不同,但均支撑“学习作用”的论点,启示写作可从不同视角选据,避免论证单一。
④按“个体(获取知识、改善品德)—社会(强国富民、文化传承)”逻辑选据,如用“为政以德”论证政治目的,启示写作论据选择需贴合论述层次,让结构更清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人性基础:孔子据“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本无显著差异,君子人格培养基于人先天具备的向善潜力,后天学习与“习”决定人格差异;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通过学习“化性起伪”,矫正恶的本性以形成高尚人格。
②实践路径:孔子强调主动自觉的“为己”之学,以终身学习(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提升人格,且结合社会责任(“修己以安人”);荀子倡外求型学习,主张“学不可以已”,通过积累知识、实践,追求“全”“粹”的“成人”之学塑造人格。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别了,武器[注]
[美]海明威
我的职务只是把三部救护车送到波达诺涅,看来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了。现在只求人能安全抵达就算了,也许我连乌迪内都走不到。我开始变得烦躁。
喝了一大口酒后,我头脑冷静了下来。我们沿着铁路轨道走,依稀可见前头就是乌迪内的那座小山。忽然,艾莫命令大家趴下,原来路上又经过一队德军的自行车。其实他们看见了我们,或许他们已另有目标,并不理会我们。
我们继续顺着铁轨走,再也看不到公路上的情况。有一条运河上边有座被炸毁的短桥,我们凭着桥墩的残留部分爬了过去,听见前头传来响声。
过了运河,我们在车轨上继续前进。前头另有一条火车线,北面是那条我们看见德国自行车队开过去的公路,南面是一条横贯田野的小支路,两边有密密的树木。我们决定朝南走,抄近路走上通往塔利亚门托河的大路。
我们刚爬下路堤,便有一颗子弹从密密的矮树丛中射出来,打进淤泥中,我下令撤回去,大家爬回到了铁轨。密林中连续地射出两枪,一枪射中了正在跨铁轨的艾莫,他扑地而倒。我们把他拖到另一边的路堤上,只见他脖颈下部中了一枪,我正设法补救,他死了。我拿了他的证件装入口袋,准备写信通知他家属。
局势对我们很不利,最后我们决定找个最贴近乌迪内的地方避避,等天黑了再溜过去。
后来发现田野的前头有幢农舍。我们分开着走向农舍。院子是用石块铺砌的,里边有一部双轮大车,我们穿过院子走到后边的厨房,可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我让皮安尼继续留在厨房里找点吃的,我自己则顺着石梯到上边的仓房找大家的藏身处。仓房里有半屋干草,屋顶上有两个窗子,一个朝南面开着,另一个朝北面开着。这是一个很好的藏身之处,要是有敌情,便可以躲在干草堆里,或越窗逃走,或利用喂牲口的斜槽滑到楼下。躺在仓房里的干草堆上,我回忆起了年轻时许多美好的时光,许多人躺在一起聊天,用气枪打仓房山墙上歇脚的麻雀。北边乌迪内方向又传来了机枪声。我朝下望去,看见皮安尼拿一根长香肠,腋下夹着两瓶酒。
他只身一人走进仓房,我问他博内罗去哪儿了,他说博内罗因害怕被打死就走了,情愿去当俘虏。但皮安尼很信任我,因为不愿意离开我而留下来。我俩各自喝一瓶酒,各自守一个窗口,直至外面天黑下来。天黑就不必再守望了,皮安尼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我叫醒他,我们便上路了。
先是碰到了一营德国兵,我们趴在公路边的水沟后面,等他们过去了,才越过公路朝北走。走过乌迪内时没有碰到一个意大利人,没有多久便走进大撤退的行列。
出发前曾想象那晚等待我们的将是死亡,或是在黑暗中被枪打中而狂奔,但什么危险也没发生。我俩跟着大行列整夜赶路,撤退的大部队规模宏大且速度惊人,累得我们精疲力竭。
这时,一个士兵嚷道:“战争已结束,现在人人都在回家。”我和皮安尼都不太相信,总觉得战争还要打下去。当然,我们很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这样,皮安尼就能回家和他的妻子团聚,我也能回去找我的凯瑟琳。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千军万马都期待着渡桥。下起了雨,我们夹在人群中向对岸挪步,行速很缓慢,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过桥。
我们快过去了,桥的那一头两边站着几个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照每一个人的脸。只见有个意军军官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随即意军宪兵过去把那人从队伍里拖了出来。就这样,接连抓了好几个人。
当我走到那排军官跟前时,我发觉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一个指了指我,向身旁的宪兵嘀咕了几声。那个宪兵就向我跑来。他一把抓住我的衣领,我一拳打在他的脸上。紧接着,又有一个宪兵朝我冲过来。我正欲伸手去拿手枪,他从身后抓住我,并把我的手臂朝上扭,第一个宪兵狠狠抓住了我的脖子,我奋力抵抗。只听一声“再反抗就开枪”,我被押到了后边。
后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一位受审者,有一大群挂着卡宾枪的宪兵在旁边看守着。他们自称是意大利战场宪兵,审问者威风凛凛,掌握着受审者的生死权。
他们正在审问一个中校,问他为什么不跟他的团在一起。最后认为他擅离部队,马上执行枪决。紧接着,他们又判了一个与部队失散的军官为死刑。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不能坐以待毙。瞧瞧宪兵们,他们正在打量新抓来的。我趁机拨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一着急,脚下一绊,一头扎进了刺骨的河水中。虽然感觉到河里的急流在卷着我,但我竭力不使自己露出水面。当我第一次冒出水面吸气时,他们朝我开了一枪,但没打中,我又迅速地躲了下去。等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已听不到枪声,我抓住了河面上漂浮的一块木头,由它带我顺流漂去,我找不到岸的方向。


展开余下试题河水湍急,我不知道在河上究竟漂流了多久。我抱着沉重的木头,身子浸在冰冷的水中,只盼着会漂到岸边去。
天开始亮时,我看见了岸边的灌木丛。前头有一座矮树丛生的小岛。我不能脱下鞋子和衣服游向岸,因为我知道上岸后我还要徒步,没有鞋会寸步难行的。
顺着木头漂,渐渐地,我看见河岸在向我靠近,但很快地,岸转到了我的身后,我才发觉我到了一个漩涡中。我一手抓住木头,抽出一条胳膊来划水,再用脚踩水,但无济于事。我仍在原地回旋。我担心这样可能会被淹死,于是拼命划水,死命挣扎,终于出了漩涡,靠近了河岸。我抓住岸上的柳枝,爬进树丛。那时天已半亮,四处不见一个人影。我平躺在岸边休息了一会儿。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海明威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意大利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脱离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与德国作战)作战的美籍救护车司机弗雷德里克·亨利的角度进行叙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军发现了“我们”却没有理会,这是为了让“我们”放松警惕从而在矮树丛中发起偷袭。
B. 与皮安尼不同,博内罗因不信任“我”的指挥,害怕跟随队伍会送死,选择离开去当俘虏。
C. 在局势对我们很不利的情况下,我们找到农舍是为了长期驻守,利用地形抵御敌人的进攻。
D. 小说结尾描写“我”跳入河水中,面对困难仍意志坚强,突显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描写被炸毁的短桥、四下无人的农舍,这些环境描写的背后都在揭示着战争的残酷性。
B. 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补叙 方法,让过去美好的时光与当下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小说写被审问的人都被枪决了,这些人的结局坚定了“我”逃跑的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拖”“盯着”“狠狠抓住”……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将意大利宪兵的蛮横、跋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8. 小说的标题“永别了,武器”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多年新闻记者的人生经历使海明威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后人称之为“电报式风格”,请从语言、结构、“零度写作”(客观、冷静地叙述)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此风格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1)表层含义:小说中的“我”随部队撤退时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毅然脱离部队。
(2)深层含义:小说中的“我”感受到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我”逃脱部队反映出战争对人精神的毁灭,从而流露出厌战、反战的情绪。
9. ①语言方面:简练如洗,准确生动。小说语言简洁明了,叙述节奏快,在叙述事件或塑造人物时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语言准确生动,如在描写意大利军官“威风凛凛,掌握着受审者的生死权”,生动地勾勒出军官任意妄为的情态。
②结构方面:结构单纯,情节集中,不枝不蔓。小说主要写“我”躲避德军而走进大撤退的行列,最后逃出部队的故事,小说对其他事件不做过多赘述,情节集中紧凑。
③“零度写作”:小说没有在作者立场的直接表达,客观冷静的表述让读者能够更为独立、理性地去思考,从而更好地表达反战主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美军救护车司机亨利的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海明威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撤退途中的惊险遭遇、战友的牺牲以及面对军事法庭的生死抉择。标题“永别了,武器”既是对战争暴力的告别,也暗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作品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深刻的人性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 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是为了让‘我们’放松警惕从而在矮树丛中发起偷袭”错,文中说“其实他们看见了我们,或许他们已另有目标,并不理会我们。”可见,德军之所以没有理会“我们”,可能是因为他们有其它目标。
B.“不信任‘我’的指挥”错,无中生有。文中说“他说博内罗因害怕被打死就走了,情愿去当俘虏。但皮安尼很信任我,因为不愿意离开我而留下来。”可见,文中并没有说博内罗因不信任“我”的指挥选择离开去当俘虏。
C.“我们找到农舍是为了长期驻守,利用地形抵御敌人的进攻”错,我们找农舍是为了“避避,等天黑了再溜过去”,并在仓房“找大家的藏身处”,并非“长期驻守”“抵御敌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运用补叙的方法”错,文中画线部分“躺在仓房里的干草堆上,我回忆起了年轻时许多美好的时光……”是插叙,即在主线叙事中插入过去的回忆片段,用以对比现实战争的残酷与往昔生活的美好。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表层含义:小说中的“我”——弗雷德里克•亨利在随部队的撤退过程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混乱,尤其是宪兵滥杀逃兵的场景,他意识到如果继续留在军队,无异于送死。因此他选择脱离部队,逃离战争。这一行为直接对应了标题的字面意思——与武器、战争告别。
(2)深层含义:“我”的逃离并非单纯的贪生怕死,而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怀疑与否定。他见证了战争荒唐和残酷,如宪兵随意处决“逃兵”,如何摧毁生命与尊严,如艾莫的死亡、博内罗的崩溃。“我”逃离部队表明了厌战、反战的态度,反映出战争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毁灭。所以,“永别了,武器”实质是主人公精神觉醒的标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创作风格的能力。
①语言:作者摒弃冗长的修饰与心理剖析,多用短句、实词。如“他们正在审问一个中校……最后认为他擅离部队,马上执行枪决。”生杀予夺的荒诞写得简练、准确。描写语言生动,如意大利军军官任意妄为的情态——“威风凛凛,掌握着受审者的生死权”。
②结构:“我”参战原因、家国情怀、艾莫和博内罗的过往,都不谈。小说单线推进,叙述“我”躲避德军,走进大撤退的行列,最后逃出军队。中间虽遇德军、农舍、宪兵队等多处场景,但只取与“逃”相关的写,结构单纯,情节集中。
③“零度写作”:死亡被写成“他死了”,枪决写成“马上执行”,就连同伴当逃兵也只用“情愿去当俘虏”平淡叙出。通篇无一句直接控诉战争,让读者自己在冷静的叙述中理性思考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好地表达反战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卿之爵,人之所欲也,然三逊而后受;万钟之禄,人之所甚贪也,然无名而不敢当。呜呼!使天下之人皆仁义之人耶,则吾捐国而与之,有不受者矣。三代之历年,后世莫及,而考其教化风俗之美、诗书之所载,后世亦无有继之者,然则其效可知也。
予尝悲夫,自圣人之亡,后世之治天下者,不明乎此也。开功名权利之门以诱天下,而使其民汲汲然惟利之知,而幸其区区之功利,尚功而贱德,贵才而废道,奖胜而羞退,进位而卑齿,故天下始嚣然皆有乐富好贵之心,而不安其分,反顾其贫贱而恶之,而日思其所以去之之术。夫惟人恶其贫贱而求去之,而天下之乱起矣。故后世之所谓利其国而自安者,未始不亡其国而自危也。昔者秦之俗盖若此矣。方其疾战不顾以取诸侯也,使其人惟攻战争夺之为求。故秦之民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五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