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提倡“学者为己”,以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学习,在孔子看来就是最大的“为己”之学。若是为人而学,则与君子目标背道而驰。为已而学的一个方面,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己而学,当然一切都要“求诸己”,为人而学,必然总想“求诸人”。为谁而学和求之于谁,有机地统一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之下。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标是要成为君子,因此必然选择前者而鄙夷后者。 孔子通过自己的全部人生实践实现了自己立下的学习目标,而其他人能否像孔子一样达到这个目标呢?孔子的学习目标是否具有普遍可能性呢?“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用力于仁,就是对仁的学习和实践,具体说就是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努力形成君子人格。“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人皆有能力向此目标努力,只是人们大多不去努力而已。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本性上讲,人人具备成为君子的素质。只是人们的后天经历不同,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人格,或为仁德君子,或为恶劣小人,或为善恶相混之人。若都像孔子那样一生从事以君子为目标的学习,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孔子说的“习”,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习,也是一种学习,但不是主动的、目标明确的学习,而是不自觉的被动式学习,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其文化的潜移默化而逐步认同的过程,即社会学说的“社会学习”。孔子看到了“习”对人格的不同影响,所以他极力提倡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强调以形成君子人格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学习思想引导个体主动修为向善,更将人格完善扩展为社会责任,使个体修养与社会进步形成有机统一。 (摘编自刘韶军《孔子学习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述学习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不同作用,递进式的逻辑链条使论证走向深入。 B. 先秦儒家大都提倡通过学习来造就治理国家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们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的投射。 C. 孔子强调人经过后天学习才能成为君子,《师说》呼唤从师学习的风气,都重点针对“人非生而知之”的社会现实。 D. 孔子所说的“习”尽管并非主动的、目标明确的学习,但其在人格完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体现出荀子倡导的外求型学习观,这也意味着对孟子内求型学习观的排斥。 B. “人皆可以为尧舜”“化性起伪”表明孟子和荀子都看到人的本性具有可发展变化的特点,而这与学习活动分不开。 C. 孔子主张“学者为己”,强调学习应指向内在德性提升,而荀子则提倡“学者为人”,以服务社会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D. “我欲仁,斯仁至矣”存在一定的逻辑谬误,孔子想以此来鼓励人们向“仁”的目标努力,但说服力却也有所削弱。 3. 学习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观点最为一致的是( ) A.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 材料一选用论据很有特点,对你写作议论文有哪些启发? 5. 材料二中,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培养君子人格,而荀子在《劝学》中也表明学习有助于形成高尚的人格,从人性基础与实践路径看,二者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案】1. D 2. B 3. B 4. ①论据类型应多样,可选用名人名言(如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思想观点等,增强论证权威性; ②论据要紧扣论点,针对不同分论点选择契合的论据(如论述学习获取知识,选用孔子“好古,敏以求之”、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可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支撑论点(如对比孟子内求型学习观与荀子外求型学习观,共同论证学习的作用); ④论据应贴合论述层次,按个体到社会的逻辑选择对应论据,使论证更具条理性。 5. ①人性基础: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无显著差异,后天“习”与学习影响人格,君子人格的培养基于人先天具备的向善潜力;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通过学习“化性起伪”,以矫正恶的本性来形成高尚人格。 ②实践路径:孔子强调主动、自觉的学习,以“为己”为目的,注重终身学习(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学习与自我修养提升人格,且将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结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荀子倡导外求型学习,强调“学不可以已”,注重通过积累知识、实践践行,以外部学习与实践改变本性,追求“全”“粹”的“成人”之学来塑造高尚人格。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先秦儒家学习思想展开,材料一系统论述了学习的四大作用(获取知识、改善品德、强国富民、传承文化),材料二则聚焦孔子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学习观。两则材料互补,既展现了儒家学习思想的丰富内涵,又体现了其内圣外王的思想脉络,对当代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但其在人格完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错,原文材料二明确说“孔子看到了‘习’对人格的不同影响,所以他极力提倡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是“不自觉的被动式学习”,可能产生不同影响,非仅积极正面,且孔子因“习”的不确定性才提倡主动学习,并非强调其“积极正面的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也意味着对孟子内求型学习观的排斥”错,原文材料一明确说孟子“未排斥通过学习与实践去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荀子虽倡导外求型学习观,但并未提及“排斥孟子内求型学习观”,“这也意味着对孟子内求型学习观的排斥”属于无中生有。 C.“而荀子则提倡‘学者为人’”错,原文材料二仅提及孔子“提倡‘学者为己’,以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学习……若是为人而学,则与君子目标背道而驰”,并未提及荀子“提倡‘学者为人’,以服务社会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材料一中关于荀子的论述,也只强调其主张外求型学习、肯定学习对获取知识等的作用,无“学者为人”的相关表述,“荀子则提倡‘学者为人’”属于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