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2026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高三年级模拟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19分+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B. 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 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D.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 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
C. 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D. 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5.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1. A 2. A 3. B
4. ①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②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
5. ①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②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③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迎合读者”错,材料二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
C.“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得到意合性等特点”错误,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选项张冠李戴。
D.“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错误,由材料二“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和材料三“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和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错,材料三“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是说“我”感兴趣的,不是“学界”。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 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强加因果。材料一是说“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A.“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误。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
C.“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前后顺序有误。原文是说“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D.“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误,三则材料相对独立,无总分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可知,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
由“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可知,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可概括为: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
由“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可概括为: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


展开余下试题由“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可概括为: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 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 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 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7.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8.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
8. 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错误,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情节发展,如一开始“月光一照”才能体现老胡的苍白的脸色,所以有了下文挤脓血的情节;接着“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意味着时间的推移,挤出脓血势在必行;最后“太阳已经出来了”意味着挤脓血的危险过去,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把我绑起来!” “来,使劲挤它!”“帮我挤挤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且从后文“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可知,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果断让人帮助把腿部的脓血挤出,体现出处事的果断。
由“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没关系,你,你别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腿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些内容体现出老胡意志的坚强。
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老胡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只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用土法疗伤,为了说服战友,他和“我”说理,如“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小林命令,如“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这说明老胡善于做思想工作。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
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文本一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在对老胡的塑造之中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如为了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起来,他说“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务!”,这些是语言描写,如”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这是动作描写,同时文中借助场景描写进行烘托,借助“我”和“林大富”进行衬托,作者借助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文本二是纪实文学,所以重在真实,以采访、回忆的方式展现陈毅的疗伤的过程,这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当时的画面。
从语言来看,文本一是小说,在描写疗伤的过程中,有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而文本二主要是叙述事件,讲述了陈毅必须采用土法疗伤的原因以及疗伤的过程,叙事简约,语言平实简洁。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愔字方回。性至孝,居父母忧,殆将灭性。时吴郡守阕,欲以愔为太守。愔自以资望少,不宜超莅大郡,朝议嘉之,转为临海太守。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及帝践阼,就加镇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久之,以年老乞骸骨,因居会稽。三子:超、融、冲。超最知名。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愔又好聚敛,积钱数千万,尝开库,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时愔在北府①,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既而超就温宿,曰:“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年四十二,先愔卒。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
材料二:
郗超虽为桓温腹心,以其父愔忠于王室,不知之。将死,出一箱付门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伤为毙。我死后,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愔后果哀悼成疾,门生以指呈之,则悉与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晚矣!”更不复哭矣。若方回者,可谓忠臣矣,当与石碏②比。然超谓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则不从温矣。东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人物》)
[注]①北府:东晋时京口的别称。②石碏:春秋时卫国人,能大义灭亲。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温既素有此A计B深纳C其言D遂定E废F立G超H始谋也。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 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
C. 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
D. 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愔极为孝顺,为父母服丧,悲痛欲绝。为官悠然自处,颇为简静安宁,和他的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询一样都有超凡脱俗之风。
B. 郗超少年时卓越超群,不受约束,交游广泛,他的父亲曾打开家中库房,任郗超随意取用,结果他一天之中就把钱财全部散给亲戚故旧了。
C. 郗愔曾给桓温写信,郗超取信阅毕,不认可父亲书信中的主张,便撕毁了原信,以自己的口吻重写了一封信,说父亲年老多病,应予闲官休养。
D. 郗愔原先并不知道郗超曾与桓温图谋不轨,郗超去世后,郗愔悲痛成疾,在看到郗超与桓温的密计后,十分愤怒,从此不再为他的去世而落泪。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2)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
13. 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案】9. BDG 10. C
11. C 12. (1)桓温常说“京口酒值得喝,兵堪用”,非常不愿意郗愔据守在京口。
(2)父亲如果睡眠饮食大为减损,就可呈上这个箱子,如果不是这样就烧了。
13.
①君子之孝,指孝养父母,忠于王室,做国家的忠臣;
②小人之孝,指只对父母孝顺关心,但于国家大节有亏。
【解析】
【分析】材料一以史传笔法,刻画郗愔的孝悌简默与郗超的权谋机变,在“北府兵权”事件中形成忠厚与机敏的鲜明对照。材料二借苏轼之口,将孝道问题升华至伦理层面。东坡以“君子之孝”强调忠孝两全的儒家理想,而“小人之孝”则暗讽以私情坏大节的功利主义,在历史叙事中植入深刻的道德批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桓温向来就早有此打算,非常赞同郗超的话,于是决定实施废立之事,这是郗超的谋划。
“温”是主语,“有”是谓语,“此计”是偏正短语作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B处断开;
“深纳其言” 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独立成句,D处断开;
“定废立”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独立成句;“超”是下句主语,G处断开。
故选BD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几乎/疑惑。句意:几乎要因过度悲痛而损毁性命。/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B.正确。糊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江苏”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