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共8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传说写蜀国开国历史,而其年代遥远,情况已经模糊。(李白《蜀道难》) 【答案】 ①.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③. 过秦论 ④. 蚕丛及鱼凫 ⑤. 开国何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迩、见、弩、丛、凫、茫。 2.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文意通顺的一项是( ) 网红效应与日常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 ①网红热点可以作为引人入胜的“导语”,而日常建设则是承载游客体验的“正文”。 ②理想的状态是,以网红吸引初始关注,以优质日常体验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游客成为城市的自发宣传者。 ③这包括但不限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旅游动线、独特的文化体验、规范的市场监管、友好的公共服务。 ④说到底,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终究在于常态化的积淀与建设。 A. ②③④①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②④ (2)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些平台上,各种广告充斥其间,乱七八糟的内容让人不忍卒读。 B. 愿她的写作,能进一步融汇中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江水般奔涌回响,不绝如缕。 C. 这些广受欢迎的菜品炙手可热,还不到晚餐高峰期就已经卖光了。 D. 如果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那会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 【答案】(1)C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①句用“导语”“正文”比喻,承接首句“网红效应与日常建设相辅相成”,先明确二者关系; ④句“说到底”进一步强调 “日常建设(常态化积淀)”是核心,承接①句的“正文”; ③句“这包括”具体解释④句“常态化积淀与建设”的内容,衔接紧密; ②句“理想的状态”总结前文,给出网红效应与日常建设结合的最终方向,收束语段。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不忍卒读”指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让人不忍心读完,褒义词。此处用于形容“乱七八糟的广告内容”,情感色彩误用。 B.“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用于形容“江水奔涌”的气势,不合语境。 C.“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贬义词。此处用于形容“受欢迎的菜品”,情感色彩误用。 D.“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符合“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的语境,使用恰当。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①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被认定为作品,是应当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由人工智能产生的内容都需要被纳入讨论范围,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对相关内容法律属性的判断与由人工智能产生的事实并无关系,运用著作权法的基本原理就可以获得圆满的解决。同时,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也必须有前后顺序之分,否则将使讨论丧失焦点和重点。
浏览完整试题②在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定性进行研究之前,应当排除那些即使源于人类,也被公认为不可能构成作品的内容。因为人工智能只是生成相同内容的技术手段,围绕人工智能进行的著作权研究,应当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特殊问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过程是否属于创作行为,该内容是否构成作品。但这一特殊问题依赖于一个□□——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符合除“由人创作”之外的作品构成要件。如果相同的内容即使源于人类,也不可能构成作品,则对上述问题就丧失了研究的必要。 ③在澳大利亚发生的“Telstra公司诉电话号码出版公司案”中,原告因被告复制其编制的电话号码簿而起诉被告侵权。法院认为该电话号码簿不受澳大利亚《版权法》的保护,理由之一在于“它不是人类创作的结果,而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该案也被一些学者在研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问题时所引用。 ④这样的讨论是缺乏价值的。如果源自人类的相同内容都不属于作品,则无论该内容是源自于动物还是人工智能,都不可能被认定为作品,此时仅需要讨论作品的范围是否应当扩充,或者是否应当在著作权法中增设邻接权,以保护此种不构成作品的内容,但显然与人工智能无关。只有当源自人类的相同内容属于作品时,才有必要讨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该内容能否被认定为作品。 ⑤在上文提及的“Telstra公司诉电话号码出版公司案”中,即使涉案的电话号码簿确实是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但由于它仅是将所有电话号码按照用户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即使由某人在不借助任何程序的情况下以纯手工方式编成,也不可能构成作品(汇编作品),因此“人工智能”并非认定号码簿是否构成作品的因素,以此案讨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问题也缺乏合理性。与之相反的是,目前在网络中流行的一些美图软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可以将照片或图片变为印象派、野兽派等各种风格。对于进行风格转换后的图片而言,如果人们并不知道它是美图软件生成的,而以为是人工绘制的,也就是该图片源于画家之手,则当然会认定它是美术作品,即基于原作品形成的演绎作品。因为从表现形式上看,它以原作品为基础,以新的色彩与线条形成了有别于原作品的艺术造型,体现了画家富有个性的独特选择与判断。对于此类内容,在明确了其由人工智能产生,而非源于画家之后,需要讨论其是否构成作品。 ⑥鉴于此,在研究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在相同内容源自于人类创作的情况下,该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是否构成作品。所谓“在表现形式上构成”,是指仅从相关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判断它与人类作品是否相同,并不考虑该内容的形成过程是否符合独创性的要求(这是下一步考虑的问题)。如果相关内容是从无到有产生的,也就是被主张为完全原创的作品(而非演绎作品),则应当判断其表现形式是否符合著作权法对各类作品的定义。但是,对于采用了人工智能的绘画机器人绘制的肖像画或风景画而言,在形式上就属于“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构成的审美意义的平面造型艺术”。同样道理,由“新闻写作软件”生成的新闻报道,以及由软件生成的音乐,在形式上具备著作权法对文字作品及音乐作品要求。此时就应将其纳入研究范围,进一步分析其是否构成作品。如果相关内容是基于原有作品产生,即被主张为演绎作品,则应当判断其表达与原作品是否已存在实质性差异。但是,对于上文提及的应用人工智能的修图软件而言,由于在对照片或图片进行风格转换后,新图片与其原始状态相比已存在实质性差异,如果新图片是由人绘制的,则在形式上已属于演绎作品,此时需要将其纳入研究范围,以回答其是否构成作品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节选自《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 3. 根据文意,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最恰当的是( ) A. 标准 B. 前提 C. 结论 D. 原因 4. 第④段画线句,作者认为“这样的讨论是缺乏价值的”,其原因是( ) A. 涉案的电话号码簿不受澳大利亚《版权法》的保护。 B. 涉案电话簿是由计算机生成的。 C. 该案件已被一些学者在讨论人工智能著作权的有关问题时引用过。 D. 电话簿即使由人纯手工方式编成,也不可能构成作品。 5. 小晨想为第⑥段画线句中“其表达与原作品产生实质性差异”寻找论据,最合适的是( ) A. 智能软件将简谱自动转换成五线谱。 B. 绘画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对绘画进行精确临摹的成果。 C. 豆包生成了林黛玉智能体。 D. AI文字识别工具将纸质古籍上文字转换为电子文本。 6.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严谨客观”的特点。 7. 我校将进行“晨晖杯人工智能作品大赛”,结合本文,请为本次大赛制定三条评分标准。 【答案】3. B 4. D 5. C 6. 第①段“并非所有”“相关内容法律属性的判断”“同时”——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论述重点突出,滴水不漏,精细化/厘清讨论对象。第②段“排除”从词语层面体现严谨客观,而后阐释原因;双破折号内补充的细化条件;“如果”增补的新条件。第③段【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作为作者要批驳的对象】——从社会生活中遴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讨论。第④段“如果”“则”“都”“仅需要”“或者”“但”“只有……才”以上诸多词语,不断厘清、不断强调讨论对象,区分误区。第⑤段“即使……但”“即使……也”“因此”将上文提到的“电话号码簿”案例所有可能存在的虚拟论敌逐一推翻;对“美图软件”这一实例的分析中涉及的分类讨论。第⑥段“需要首先考虑”“下一步考虑”“则应当判断”这三个词语体现思考问题的推进层级,“所谓……”概念的界定,“但是”特殊情况的考虑。 7. (1)在相同内容源自于人类创作的情况下,该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是否构成作品,不符合的扣分。(2)该作品若为AI原创作品,则表现形式形成过程是否符合独创性的要求,独创性高予以加分。(3)该作品若为AI演绎类作品,则考虑其表达与原作品是否已存在实质性差异,无差异或仅为简单的格式转化,酌情扣分。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论文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定性问题,展现了严密的逻辑架构。作者采用“排除法”论证思路,先剔除无争议案例(如电话号码簿),再聚焦核心矛盾点(如AI绘画),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精准性。通过澳大利亚判例与AI艺术案例的对比分析,构建了“形式判断→独创性分析”的二元论证框架。行文中大量使用限定词(“并非所有”“必须首先”),并严格区分“演绎作品”与“原创作品”概念,展现出法学研究的严谨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