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于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正如一位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陈诏《拿去主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抛来”不同于“抛给”,但与“送来”的本质相同,列强“送来”的洋货,让中国清醒的青年们感到恐怖。 B.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有些未被我们重视的传统文化,西方人却评价甚高。 C. 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的作品被介绍到西方,还有专著来论述,说明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艺有较多的关注。 D. “送去主义”送的是中国的“古董”和“活人”,目的是“发扬国光”,强调输出,与“拿去主义”基本上相同。 2. 下列对材料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画线句强调我们一味地送去,甚至没有主张“拿来”,自然引出下文“自己来拿”的阐述。 B. 材料一“礼尚往来”在这句话中强调有来有往的对等交流,加引号说明它直接从《礼记》中引用。 C. 材料二画线句强调了交流的双向性特点,“拿来”与“拿去”互为补充,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目的。 D. 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激发中国文艺人创作新的文化成果,提升中国文艺的输出价值和竞争力。 3. 下列选项能够佐证材料二加点词“双向流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钢铁企业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铁矿石,经过深度加工后,再将钢铁制品再大量出口到国外。 B. 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同时,道教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C. 各戏曲剧种互相借鉴交流,京剧、川剧、秦腔同演《白蛇传》,同戏不同腔的表演受到戏迷欢迎。 D. 某出版社翻译了大量的俄语作品,推向市场,又将刘慈欣的《三体》翻译成俄语,带到了俄罗斯。 4. 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则材料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5. 请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之处。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材料一语言犀利讽刺,善用反语与比喻。文中“发扬国光”“进步”等反语,嘲讽“送去主义”的荒谬;以尼采自诩太阳最终发疯作比,类比中国盲目“送去”的危害,语言尖锐泼辣,兼具批判性与幽默感。 ②材料二语言平实理性,侧重举例与说理。文章用老庄哲学在西方受重视、王蒙作品被译介等实例,论证中国文化 价值;以“来而不往非礼也”引出双向交流观点,语言直白客观,逻辑清晰,偏向温和的论述风格。 5. 异:材料一批判了中国文化交流中“送去”时的媚外表现,主张送去后要“拿来”;材料二主张“拿来”后要“送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或)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同:两文观点本质上都强调文化要双向交流。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文化输出与输入展开讨论。鲁迅的《拿来主义》批判了单向的“送去主义”,强调主动“拿来”的重要性,语言犀利讽刺;陈诏的《拿去主义》则补充提出文化输出的必要性,主张双向交流,语言平实理性。两文共同体现了文化自信与开放态度,但论述角度和风格各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与‘送来’的本质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一“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可知,材料一明确指出“抛来”与“抛给”(即“送来”)本质不同,“送来”带有强制和掠夺性。 C.“还有专著来论述”错误。根据材料二“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可知,“有专著论述”的是“有的”作品,并非全部。 D.“与‘拿去主义’基本上相同”错误。“送去主义”是盲目、屈辱的文化输出,目的是迎合列强;“拿去主义”是平等、主动的文化交流,强调展现当代中国特色,二者本质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目的”错误。材料二核心是倡导“拿来”与“拿去”结合的双向交流,原文明确“‘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二者是并列互补关系,共同服务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并非“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目的”的关系,曲解了原文逻辑。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双向流程”指文化交流需同时包含“拿来”与“拿去”,二者形成对等互动。 A.该选项是经济领域的商品贸易,即进口铁矿石、出口钢铁制品,并非材料二聚焦的“文化交流”,与“双向流程”的文化属性无关,无法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