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嘉兴高级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调研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严涛 审卷人:褚晔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9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二: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浏览完整试题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于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正如一位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陈诏《拿去主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抛来”不同于“抛给”,但与“送来”的本质相同,列强“送来”的洋货,让中国清醒的青年们感到恐怖。
B.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有些未被我们重视的传统文化,西方人却评价甚高。
C. 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的作品被介绍到西方,还有专著来论述,说明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艺有较多的关注。
D. “送去主义”送的是中国的“古董”和“活人”,目的是“发扬国光”,强调输出,与“拿去主义”基本上相同。
2. 下列对材料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画线句强调我们一味地送去,甚至没有主张“拿来”,自然引出下文“自己来拿”的阐述。
B. 材料一“礼尚往来”在这句话中强调有来有往的对等交流,加引号说明它直接从《礼记》中引用。
C. 材料二画线句强调了交流的双向性特点,“拿来”与“拿去”互为补充,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目的。
D. 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激发中国文艺人创作新的文化成果,提升中国文艺的输出价值和竞争力。
3. 下列选项能够佐证材料二加点词“双向流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钢铁企业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铁矿石,经过深度加工后,再将钢铁制品再大量出口到国外。
B. 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同时,道教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C. 各戏曲剧种互相借鉴交流,京剧、川剧、秦腔同演《白蛇传》,同戏不同腔的表演受到戏迷欢迎。
D. 某出版社翻译了大量的俄语作品,推向市场,又将刘慈欣的《三体》翻译成俄语,带到了俄罗斯。
4. 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则材料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5. 请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之处。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材料一语言犀利讽刺,善用反语与比喻。文中“发扬国光”“进步”等反语,嘲讽“送去主义”的荒谬;以尼采自诩太阳最终发疯作比,类比中国盲目“送去”的危害,语言尖锐泼辣,兼具批判性与幽默感。
②材料二语言平实理性,侧重举例与说理。文章用老庄哲学在西方受重视、王蒙作品被译介等实例,论证中国文化 价值;以“来而不往非礼也”引出双向交流观点,语言直白客观,逻辑清晰,偏向温和的论述风格。
5. 异:材料一批判了中国文化交流中“送去”时的媚外表现,主张送去后要“拿来”;材料二主张“拿来”后要“送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或)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同:两文观点本质上都强调文化要双向交流。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文化输出与输入展开讨论。鲁迅的《拿来主义》批判了单向的“送去主义”,强调主动“拿来”的重要性,语言犀利讽刺;陈诏的《拿去主义》则补充提出文化输出的必要性,主张双向交流,语言平实理性。两文共同体现了文化自信与开放态度,但论述角度和风格各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与‘送来’的本质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一“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可知,材料一明确指出“抛来”与“抛给”(即“送来”)本质不同,“送来”带有强制和掠夺性。
C.“还有专著来论述”错误。根据材料二“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可知,“有专著论述”的是“有的”作品,并非全部。
D.“与‘拿去主义’基本上相同”错误。“送去主义”是盲目、屈辱的文化输出,目的是迎合列强;“拿去主义”是平等、主动的文化交流,强调展现当代中国特色,二者本质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目的”错误。材料二核心是倡导“拿来”与“拿去”结合的双向交流,原文明确“‘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二者是并列互补关系,共同服务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并非“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目的”的关系,曲解了原文逻辑。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双向流程”指文化交流需同时包含“拿来”与“拿去”,二者形成对等互动。
A.该选项是经济领域的商品贸易,即进口铁矿石、出口钢铁制品,并非材料二聚焦的“文化交流”,与“双向流程”的文化属性无关,无法佐证。


展开余下试题B.“唐代文艺受少数民族影响”是单向“拿来”,“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是单向“拿去”,二者是独立单向行为,未形成文化交流闭环,不属“双向流程”。
C.各戏曲剧种的交流是中国内部文化互动,不存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区分,既无“拿来”也无“拿去”,与“双向流程”无关。
D.“翻译俄语作品推向市场”是“拿来”,“将《三体》译成俄语带至俄罗斯”是“拿去”,形成文化双向互动,契合“双向流程”。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材料一批判“送去主义”时,多处用反语强化讽刺效果。称“大师”捧着古画在欧洲“一路挂过去”为“发扬国光”,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是“进步”,表面肯定实则揭露媚外行为的荒谬。又以尼采自诩太阳却发疯作喻,类比中国盲目“送去”会导致子孙“讨残羹冷炙”,语言尖锐泼辣,在批判中藏着幽默,直击问题核心。
②材料二以平和语气展开论述,用具体实例支撑观点。如举老庄哲学、《易经》在西方受重视,王蒙等作家作品被译介到西方的例子,论证中国文化的价值;引用“来而不往非礼也”引出文化交流需双向的观点,表述直白如“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互为补充”,逻辑清晰,无激烈批判,呈温和说理风格,易让读者接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异:材料一聚焦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如列举送古董、“大师”挂画、送梅兰芳等媚外行为,指出其会导致子孙“讨残羹冷炙”,进而主张在“送去”之外更要“拿来”,强调主动引进外来文化,核心是“破送去、立拿来”。材料二则针对文化交流单向“拿来”的问题,主张“拿来”后还要“拿去”,需输出当代中国文化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核心是“补拿去、强输出”,以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同:材料一反对只送不拿,提出“送去”外需“拿来”;材料二批判单向“拿来”,强调还需“拿去”。二者本质都认同文化交流不是单一输入或输出,而是“拿来”与“输出”结合的双向互动,推动文化健康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②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⑥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⑦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1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召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⑨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⑩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⑪“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⑫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⑬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⑭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⑮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⑯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有删改)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要言不烦指出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 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
C.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爱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 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多样的写作风格。
B. 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C. 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 第3段“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8. 本文第⑤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 为什么作者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将辛弃疾《破阵子》和杜甫、王昌龄的军旅诗句对比,杜、王诗句是旁观想象,而辛词源自亲身沙场经历,突出辛词“金戈之声”的真切磅礴,彰显其独有的沙场质感与力度。
②以辛弃疾本想“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武将抱负,衬托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的境遇,用昔日豪情反衬今日悲怆,深化其报国无门的苦闷,让辛词情感更动人。
9.
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形象感强,能传神地呈现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也可高度概括辛弃疾的一生。
②“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最能体现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渴望收复失地的赤诚情怀。
③“把栏杆拍遍”能真切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立志收复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心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对其词作和生平事迹的深入解读,展现了他从沙场英雄到爱国词人的转变过程。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人物命运和文学创作融为一体,突出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评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主要围绕他的……为官经历……”错,文中介绍辛弃疾时,重点围绕其“行伍经历”“政治遭遇”及“词的创作”展开,而非“为官经历”,文中并未详细叙述其具体为官职责与政绩,更多是强调其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凸显了辛弃疾多样 写作风格”错,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水龙吟》《菩萨蛮》等,核心是通过词作串联他“沙场英雄—报国无门—悲愤词人”的人生经历,凸显其“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的统一词风,而非“多样的写作风格”,文中并未提及或展现其风格的多样性。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第⑤段将辛弃疾《破阵子》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对比,明确指出,杜、王的诗句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仅为对军旅场景的间接描绘;而辛弃疾有“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其词中“列舰层楼”“剑指三秦”等军事意象,皆源自真实战场记忆。这种对比,让辛词“金戈之声”的质感更真切,磅礴气势更突出,远超其他诗人的想象之作。
②文段先写辛弃疾本“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的豪迈抱负,再以“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衬托。昔日渴望征战,今日却只能“登危楼,拍栏杆”,用往昔豪情反衬当下悲怆,让《水龙吟》中“无人会,登临意”的苦闷更浓烈,辛词“蘸血和泪”的情感更动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①文中写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作《水龙吟》,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此动作是他的标志性形象;他一生多“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拍栏杆”恰是这种人生状态的浓缩。
②辛弃疾“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却“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拍栏动作里是他对“金瓯缺,月未圆”的忧心,是爱国赤诚的外化。
③他“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南归后“20 年被闲置”,“拍栏杆”时想“当年的拍刀催马”,动作中满是“报国无门”的“悲怆呼喊”与热泪。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2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10.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 士大夫之族 族:类
C. 师尊则言信矣 信:(被人)相信 D. 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11.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 B. 是怀腐而欲香也 择师而教之
C. 欲名之显、身之安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嘉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