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正如《包身工》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以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关心的是事实和真相。作者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必须将其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形象里。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
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他能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包身工的生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其数量逐渐增多,不过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直到《包身工》发表后,才让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在我国已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
材料二:
崛起的中国正在以更自信、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国文学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在中国文学家族中,报告文学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
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窗口。比如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2017年创作的作品《时代大决战》中所写贵州省毕节市精准扶贫的故事,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大事。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比政府公报更有温度,更容易让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摆脱贫困的真诚。
浏览完整试题
报告文学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记录时代的真实样貌。比如,1900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以美国水手的身份深入伦敦贫民窟,在那里生活了三个多月,做了大量的详细调查,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渊里的人们》;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考察所得材料完成了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作品影响至今;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于1935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朝鲜战争期间魏巍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前,也都会深入一线采访,获取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然后生动地讲述这些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阅读其报告文学作品是了解真实中国的极佳途径。
创作报告文学时,作者不仅要表现题材本身的独特,还应追根溯源,对丰富的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挖掘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提炼出高于日常生活、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何建明曾指出,能站在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认识问题,分析事物,看待现实,报告文学作品就会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本质,更容易被时代所接受,也就更有文学的价值。他的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就体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导向性意义的思考。
写好报告文学,还要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比如,作者直接出现在场景里,或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再如贴着人物写,贴着故事写,叙述灵动,描写细腻,情感充沛,使作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何建明创作《山神》时,在作品序章中详细叙述了他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黄大发走水渠时惊心动魄的经历,情景交融的叙述使文章像一篇散文。这一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何建明所说报告文学“通过真实之美,摄读者之魂,撼他人之魄”的艺术美感。
报告文学最早兴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之后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虽然不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发源地,但是,现如今报告文学的兴盛不在别处,而在中国。中国报告文学的兴盛,也是世界报告文学的兴盛;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兴盛的体现。
(摘编自佘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简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本质上来说,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同于小说等文学形式,它要像新闻一样如实反映现实。
B. 创作报告文学需要展开想象,这一点看似与其真实性的特点相悖,但实则是提升报告文学艺术感染力的需要。
C. 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首选艺术形式。
D. 报告文学起源于法国,直到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报告文学迎来了兴盛。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不仅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B. 在创作《包身工》前,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进行采访调查,这与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一致。
C. 作为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开拓者,何建明自觉将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D. 要了解、认识真实的中国,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时代大决战》《浦东史诗》《山神》等。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夏衍和何建明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作品都______,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他们的作品都______,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创作前都______,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体现了哪些报告文学创作理念。
云南出版集团总编辑田大余表示,云南出版集团认真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是一部重要的主题出版物,作者李延国不顾80高龄和交通劳顿,与王秀丽一道多次深入丽江华坪一线,对张桂梅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同事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感知主人公的崇高情怀,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地把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佩、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答案】1. C 2. A
3. ①. 注重真实性 ②. 注重文学性 ③. 深入现场考察
4. 首先提出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报告文学具有独特的优势;然后结合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分条论述如何用报告文学来讲好中国故事;最后简要回顾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总结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态势。
5. ①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贫困问题等。
②报告文学作者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资料,记录时代真实样貌。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作者李延国、王秀丽深入云南丽江华坪一线进行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
③报告文学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作者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张桂梅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报告文学展开,从文体特征、发展历程和创作实践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材料一以《包身工》为例,剖析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的双重特质;材料二立足新时代,探讨报告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优势。两则材料形成历史纵深,既追溯了报告文学在我国的发展轨迹,又通过夏衍、何建明等作家的创作实践,展现了这一文体记录时代、反映现实的强大生命力。
展开余下试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首选艺术形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可知,优先选用报告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前提条件是所要讲述的中国故事、精彩的人生经历是真人真事,而讲述中国故事、精彩的人生经历是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是非要优先选择报告文学。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错误,根据材料一“《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说不可逾越,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正如《包身工》成功实践 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这一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何建明所说报告文学‘通过真实之美,摄读者之魂,撼他人之魄’的艺术美感”,可填:注重真实性。
②根据“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包身工 生活”“写好报告文学,还要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情景交融的叙述使文章像一篇散文”,可填:注重文学性。
③根据“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还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前……然后生动地讲述这些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可填:深入现场考察。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一、二段总述中国文学需讲好中国故事,引出报告文学的独特优势,强调报告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三至六段以何建明的创作为例分述报告文学要“紧扣时代脉搏”“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需要“深入现场”,不仅“表现题材本身的独特”,还要“挖掘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提炼出高于日常生活、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七段呼应开头,回顾报告文学的兴起、传播,并指出中国报告文学的兴盛现状及其世界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报告文学应“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张桂梅》聚焦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办学的事迹,涉及教育公平、脱贫攻坚等时代议题——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②报告文学“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记录时代的真实样貌”,80岁高龄的作者多次深入华坪采访,获得 “大量一手材料”,这种创作过程完全遵循了 “扎根现场、抓取真实” 的创作理念。
③材料一要求“将人物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材料二进一步提出“贴着人物写”的具体方法。《张桂梅》对人物进行立体塑造,既基于真实的采访素材,又通过 “全方位、多角度” 的文学化处理,让人物形象鲜活可感,实现了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节选)
柔石
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加孤独,没别的朋友。陶慕侃倒还是和以前一样记着他,时常与他通通信,而且也佩服他的学问,所以趁着学校的扩充,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况且他将学校观察一番之后,更觉得满意。这座学校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为他选定的房间靠近小花园,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觉得自己愿意在这住两三年,也可能更久。他在房内走了两圈,似乎他的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他要在这里新生了,从此新生了。
因为一星期的旅路劳苦,他就上了床想睡下去。可是,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所以,这时,他三小时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
从海市到芙蓉镇,三个小时,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是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虽大方而温良,可是从她的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夏午骤雨一般。她的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嘴如樱桃,非常可爱。正掂着手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位老人,就向坐在她旁边的一位老妇问:
“李先生到底怎么哩?”
那位老妇凄惨地答:
“真的打死了!”
“真的打死了吗?”老人惊骇地重复问。
“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听说惠州城,铜墙铁壁那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也打不进去。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提着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死了!”老妇人擦一擦眼泪,继续说,“惠州倒是打下来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吓破了胆,都逃散了。不过李先生终究给打死了!”她语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的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抚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边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秘密的、不像衙门的地方。他们告诉我,抚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我们白住在上海也费钱,只得回家。”稍停一息,又说:“可怜她们母子,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没有,屋后一方菜园也在前年卖掉,给李先生做了盘缠。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现在竟连性命都送掉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常好。他去当兵,是骗了他的妻去的,对她是说到广东考武官。谁知刚刚有些升上去,竟给一炮打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的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窝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哪里还有鼻子眼睛,说起来怕死人!”
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
这时,那位青年寡妇,止不住流出泪来。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似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女孩仍是一味玩着橘子。一时她仰头向她的母亲问,
“妈妈, 家里就到了喔?”
“就到了。”
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女孩又问,
展开余下试题
“到了家就可吃橘子了喔?”
“此刻吃好了。”
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抛了数下,藏在她母亲的怀里。又将橘子分一半给她弟弟和母亲,一边自己吃起来,又抬头向她母亲问,
“家里就到了喔?”
“是呀, 就到了。”
妇人不耐烦地。女孩又叫,
“家里真好呀!家里还有娃娃呢!”
这样,萧涧秋就离开栏杆,向船头默默地走去。
船到埠,他先望见妇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牵着少女。那位述故事的老妇人提着衣包走在前面。她们慢慢地向一条小径走去。
这样想了一回,他从床上起来。似乎精神有些不安定,失落了物件在船上一样。站在窗前向窗外望了一望,天已经刮起风,小雨点也在干燥的空气中落下几滴。于是他又打开箱子,将几部他所喜欢的旧书都拿出来,整齐地放在书架之上。又抽出一本古诗来,读了几首,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的。
(有删改)
注:《二月》最初发表于1929年,中国尚处在剧烈动荡期。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重创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而上海作为多方外国势力的盘踞地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汇地,形势更为复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涧秋决定留在芙蓉镇,既因为他厌倦了漂泊,好友发出了邀约,又因为他自己也喜欢孩子和这里的环境。
B. 老妇的叙述中夹杂着“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这类字眼,反映普通民众的冷漠无情和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
C. 在对女儿的询问时,青年寡妇表现出“冷淡”和“不耐烦”,是因为老妇人的话勾起了她的丧夫之痛,内心苦痛迷茫。
D. 李先生及其家人的悲惨遭遇,让人在感佩革命义士的无畏精神的同时,也体会到动荡年代人们的心酸无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简笔交代了萧涧秋的身世经历,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也在开篇为小说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B. 文中的血色和橘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深化了故事的悲剧感,同时也暗示着在绝望中仍有生命的韧性和希望的存在。
C. 年龄稍大的女孩尚不谙世事,单身母亲养育儿女的艰难可想而知,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D. 文中多处环境描写,或清新恬静,或阴郁压抑,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无常。
8. 学界普遍认为萧涧秋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柔石“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请结合文本分析萧涧秋的形象如何印证了这一评价。
9. 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不同时间线或不同视角的叠加,使一个主体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次级故事。请简要分析本文嵌套式结构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
【答案】6. B 7. D
8. ①萧涧秋表面上看起来孤冷、忧郁:萧涧秋的人生经历使他不热衷于交游,几乎没有朋友,旅途中并不攀谈,可见其孤冷;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的事情,可见其忧郁。这些使他看起来很有些悲观的气息。
②实际上萧涧秋仁爱、有同理心:他爱孩子,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在听闻他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会产生难以排遣的牵挂,对社会现实有回应,可见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孤冷,内心是温暖善良的。
9. (1)本文的主体故事是萧涧秋受邀来到浙江芙蓉镇任教。通过萧涧秋回忆的方式,引出老妇人的讲述,叙述了李先生在战争中牺牲和遇难前两三年中的一些事情以及家属讨要抚恤金而不得的遭遇。再通过老妇人回忆的方式,追述了李先生。
(2)这种结构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平铺直叙),使情节自然转承而富于变化,增加了叙述视角,内容真实而丰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
【解析】
【导语】文章写萧涧秋是一个历经漂泊、孤独且寻求新生的知识分子,他最终选择在芙蓉镇安定下来。这象征着在动荡和追求中找到的心灵寄托。文中通过描写青年寡妇的悲惨遭遇,生动再现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深刻描绘了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与坚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B.“反映普通民众的冷漠无情和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错。结合前文“可怜真的打死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常好”可知,老妇叙述中“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等字眼,是对李先生牺牲惨状的本能震惊与痛心,并非“冷漠无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无常”错。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如“梅花还在落瓣”“刮起风,小雨点落下”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心境,如萧涧秋初到的期待、回忆后的不安等,而非直接关联社会的政治动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他在人间更加孤独,没别的朋友”“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可知,萧涧秋孑然一身,无亲无故,六年漂泊的经历让他见惯了人间苦难,不爱交际,会在“快乐时想到不幸”。表面上看起来孤冷、忧郁。
②由“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他要在这里新生了”可知,他在观察学校环境和对孩子们的喜欢中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从“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的”可知,他对外界的悲惨事件充满悲悯,面对回忆带来的精神扰动,他通过整理旧书、读古诗排遣负面情绪,可见他内心温柔善良,对外界有回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文章的主体叙事以“萧涧秋的当下经历”为核心,围绕他抵达芙蓉镇、考察学校、整理居所、陷入回忆再到排遣情绪的过程展开,是故事的“框架”。在萧涧秋的视角下,穿插了老妇人的讲述,形成了次级叙事。老妇人讲述了青年寡妇一家的悲惨经历,详细描述了李先生的牺牲及其家庭的困境。
②通过主次叙事的结合,不仅展现了萧涧秋的内心世界,还揭示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深远影响,使得故事层次更加丰富,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自然转承而富于变化;通过老妇人的叙述,增加了叙述视角,青年寡妇一家的经历具体而生动,使得战争的残酷和对平民的影响更加真切可感;以个体遭遇折射时代苦难,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①犀兕②以为甲,鞈如金石,宛③钜铁釶,惨如蜂虿④,轻利傈遬,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沟池不拑,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无它故焉,明道而分钧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响,有不由令者然后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
上一篇:
新疆喀什市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烟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