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冠男 审题人:陈连艳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33分)和第Ⅱ卷主观题(114分)两部分,共150分(含3分卷面分)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到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写得( ),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也有一些人则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就像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铺纸濡毫,( )。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但实际上很不易做到。 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再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仔细衡量一番,把无关重要的、( )说明的一齐丢开,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 元好问在《与张仲杰郎中论文》中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所谓“灵感”大半都要先苦心经营,到了适当的时机便自然( )。 。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而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则是文章的胜境。 1. 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明所以 一蹴而就 无需 体现 B 不知所云 一挥而就 无须 涌现 C. 不知所云 一蹴而就 无需 涌现 D. 不明所以 一挥而就 无须 体现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 B. 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C. 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 D. 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明所以:不知什么原因。不知所云:不知道说 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此处表示写文章语言紊乱,应选“不知所云”。排除A、D两项。 第二空: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结合前文“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此处强调胸有成竹后写文章快,应选“一挥而就”,排除C项。 第三空:“无需”:不需要。“无须”:没有必要。此处是说要把没有必要说明的丢开,因此应选用“无须”; 第四空:“涌现”指(人或事物)大量出现;“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此处说“灵感”自然出现,“涌现”更合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从上下文逻辑看,横线前讲“灵感需苦心经营”,横线后先分析“入手即平易者(生来畅适)”再讲“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艰苦经营后畅适)”,故横线处需先总说“畅适境界有两种”以总领后文,再按与后文一致的顺序列举两种情况。 A.先讲“艰苦经营后畅适”再讲“生来畅适”,顺序与后文相反; B.无总起“畅适境界有两种”,且顺序不符合后文; C.先总说“畅适境界有两种”,再按“生来畅适”“艰苦经营后畅适”的顺序列举,与后文分析顺序一致,衔接紧密; D.无总起,顺序也不符合。 故选C。 3. 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 四字句为主 风、雅、颂 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 B 乐府诗 音乐性诗体 贵族颂歌、军乐、民间乐词 风行于汉魏六朝时期 C 律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开始盛行于唐朝 D 词 长短句 豪放派、婉约派 起于隋唐,流行于宋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错误。《诗经》为商周时期诗歌总集。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倘若粮食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节选自《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材料二 农业农村部新闻 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意味着未来国家粮食安全会出现恶化,对此农业农村部如何回应? 潘文博指出,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 潘文博还指出,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麦供求平衡,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进口谷物的总量偏少,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全国内的产量2%左右。 唐珂指出,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针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唐珂认为,这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这种进口有效满足了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 (《“十四五”末或有1. 3亿吨粮食缺口?农业农村部回应》中新网2020年8月26日) 材料三 表1:2019年全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总产情况 品种 播种面积(千公顷) 播种面积同比涨幅 总产量(万吨) 稻谷 29694 -1.6% 20961 小麦 23727 -2.2% 13359 玉米 41284 -2% 26077 大豆 9334 10.9% 1810 (来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 表2:2019 年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品种 出口(万吨) 出口同比涨幅 进口(万吨) 进口同比涨幅 大米 274.8 31 4% 254.6 -17.3% 小麦 31.3 9.7% 348.8 12.5% 玉米 2.6 110% 479.3 36.0% 大豆 1 -14.5% 8851.1 0.6% (来自农业农村部2019年数据) 材料四 我国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而餐桌上游的整个粮食产后损失同样严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到底有多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任正晓指出,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据测算,每年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 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粮运输比例约为1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这些环节每年损失损耗粮食逾150亿斤。 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剐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130亿斤以上。 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 (节选自《必须正视的“粮蚀”危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政府以“头等大事”来抓粮食安全问题,让人民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 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储藏环节,其造成的粮食损失远远超过运输、加工等环节。 C. 虽然我国的人均口粮有剩余,但依然要进口谷物,目的是调剂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 D. 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了出品率,造成了浪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年我国优化了粮食种植结构,加大了短缺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盈余或平衡品种的种植面积。 B. 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大豆的种植面积小,单位产量低。 C. 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中玉米上涨超过30%,大米进口下降超过10%,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 D. 2019年我国的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但是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保障与满足。 6.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不能轻言过关,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更要看得深,想得远。 B. “十四五”末期或将出现1. 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进口谷物等渠道,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 C. 大量的粮食浪费从生产开始,涵盖了加工、储存、运输、食用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村的储存设施简陋,农民专业技术缺乏等因素是造成大粮食浪费的关键因素。 D.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日渐富足,可是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改变不良消费方式和观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答案】4. C 5. A 6. B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目的是”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选项忽略了限定词“最主要”。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错误,单位产量最高的是稻谷。 C.“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错误,依据材料二“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说明玉米不短缺,所以进口玉米的原因不是短缺。 D.“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错误,依据图表可知“小麦”的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最低。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说法绝对,依据“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可知,“结构性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①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②。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彼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③,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④,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⑤欺诸侯。人能殄⑥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目夷,子姓,名目夷,字子鱼,春秋时宋国宗室、大臣。②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③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④衄:损伤,伤害。⑤二毛:指老年人。⑥殄:弯转,扭曲。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未济 济:渡河 B. 不鼓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 待其已陈 陈:列阵 D. 孟子与之以王 与:结交、亲附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之弃商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而孟子与之以王 以其无礼于晋 C. 此而忍为之 耳得之而为声 D. 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史记》中通过子鱼的多次进谏,从侧面体现出宋襄公刚愎自用、不听劝谏的特点。 B. 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 宋襄公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结果在与诸侯会盟时被楚国捉住,到冬天才被释放。 D. 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相近。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13. 苏轼认可宋襄公自我标榜的“仁义”之举吗?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阐述苏轼的理由。 【答案】7. D 8. D 9. C 10. B 11. B 12. (1)祸患大概就在这里吧!君王的欲望已经很深重了,(老百姓)怎么能够(用什么)承受它呢? (2)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却走向死地。” (3)宋襄公认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文章获取。 13. 不同意。苏轼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论述时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本以不同视角呈现宋襄公的历史形象。《史记》以叙事为主,通过鹿上之盟、泓水之战等事件,展现其迂腐的“仁义”和刚愎自用,子鱼的谏言形成强烈反讽。苏轼的史论则直指本质,以“盗仁者之名”定性,通过对比孟子仁政与襄公杀鄫子的暴行,揭露其虚伪性。两文都批判襄公的“不仁”,但《史记》含蓄呈现,苏轼则锋芒毕露,最终将其与王莽类比,彻底解构其“仁义”假象。史传与史论的互补,完整勾勒出这位“欺于后世”的悲剧君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