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冠男 审题人:陈连艳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33分)和第Ⅱ卷主观题(114分)两部分,共150分(含3分卷面分)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到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写得( ),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也有一些人则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就像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铺纸濡毫,( )。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但实际上很不易做到。
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再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仔细衡量一番,把无关重要的、( )说明的一齐丢开,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
元好问在《与张仲杰郎中论文》中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所谓“灵感”大半都要先苦心经营,到了适当的时机便自然( )。 。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而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则是文章的胜境。
1. 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明所以 一蹴而就 无需 体现
B 不知所云 一挥而就 无须 涌现
C. 不知所云 一蹴而就 无需 涌现
D. 不明所以 一挥而就 无须 体现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
B. 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C. 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
D. 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明所以:不知什么原因。不知所云:不知道说 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此处表示写文章语言紊乱,应选“不知所云”。排除A、D两项。
第二空: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结合前文“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此处强调胸有成竹后写文章快,应选“一挥而就”,排除C项。
第三空:“无需”:不需要。“无须”:没有必要。此处是说要把没有必要说明的丢开,因此应选用“无须”;
第四空:“涌现”指(人或事物)大量出现;“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此处说“灵感”自然出现,“涌现”更合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从上下文逻辑看,横线前讲“灵感需苦心经营”,横线后先分析“入手即平易者(生来畅适)”再讲“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艰苦经营后畅适)”,故横线处需先总说“畅适境界有两种”以总领后文,再按与后文一致的顺序列举两种情况。
A.先讲“艰苦经营后畅适”再讲“生来畅适”,顺序与后文相反;
B.无总起“畅适境界有两种”,且顺序不符合后文;
C.先总说“畅适境界有两种”,再按“生来畅适”“艰苦经营后畅适”的顺序列举,与后文分析顺序一致,衔接紧密;
D.无总起,顺序也不符合。
故选C。
3. 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 四字句为主 风、雅、颂 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
B 乐府诗 音乐性诗体 贵族颂歌、军乐、民间乐词 风行于汉魏六朝时期
C 律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开始盛行于唐朝
D 词 长短句 豪放派、婉约派 起于隋唐,流行于宋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错误。《诗经》为商周时期诗歌总集。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倘若粮食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节选自《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材料二 农业农村部新闻 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意味着未来国家粮食安全会出现恶化,对此农业农村部如何回应?
潘文博指出,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
潘文博还指出,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麦供求平衡,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进口谷物的总量偏少,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全国内的产量2%左右。
唐珂指出,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针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唐珂认为,这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这种进口有效满足了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
(《“十四五”末或有1. 3亿吨粮食缺口?农业农村部回应》中新网2020年8月26日)
材料三
表1:2019年全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总产情况
品种 播种面积(千公顷) 播种面积同比涨幅 总产量(万吨)
稻谷 29694 -1.6% 20961
小麦 23727 -2.2% 13359
玉米 41284 -2% 26077
大豆 9334 10.9% 1810
(来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
表2:2019 年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品种 出口(万吨) 出口同比涨幅 进口(万吨) 进口同比涨幅
大米 274.8 31 4% 254.6 -17.3%
小麦 31.3 9.7% 348.8 12.5%
玉米 2.6 110% 479.3 36.0%
大豆 1 -14.5% 8851.1 0.6%
(来自农业农村部2019年数据)
材料四 我国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而餐桌上游的整个粮食产后损失同样严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到底有多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任正晓指出,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据测算,每年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
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粮运输比例约为1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这些环节每年损失损耗粮食逾150亿斤。
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剐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130亿斤以上。
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
(节选自《必须正视的“粮蚀”危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政府以“头等大事”来抓粮食安全问题,让人民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 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储藏环节,其造成的粮食损失远远超过运输、加工等环节。
C. 虽然我国的人均口粮有剩余,但依然要进口谷物,目的是调剂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
D. 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了出品率,造成了浪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年我国优化了粮食种植结构,加大了短缺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盈余或平衡品种的种植面积。
B. 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大豆的种植面积小,单位产量低。
C. 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中玉米上涨超过30%,大米进口下降超过10%,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
D. 2019年我国的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但是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保障与满足。
6.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不能轻言过关,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更要看得深,想得远。
B. “十四五”末期或将出现1. 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进口谷物等渠道,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
C. 大量的粮食浪费从生产开始,涵盖了加工、储存、运输、食用各个环节,而我国农村的储存设施简陋,农民专业技术缺乏等因素是造成大粮食浪费的关键因素。
D.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日渐富足,可是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改变不良消费方式和观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答案】4. C 5. A 6. B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目的是”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选项忽略了限定词“最主要”。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单位产量最高的是小麦”错误,单位产量最高的是稻谷。
C.“说明当前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错误,依据材料二“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说明玉米不短缺,所以进口玉米的原因不是短缺。
D.“大豆和小麦播种面积同比涨幅高于其他两种谷物”错误,依据图表可知“小麦”的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最低。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说法绝对,依据“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可知,“结构性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①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②。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彼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③,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④,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⑤欺诸侯。人能殄⑥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目夷,子姓,名目夷,字子鱼,春秋时宋国宗室、大臣。②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③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④衄:损伤,伤害。⑤二毛:指老年人。⑥殄:弯转,扭曲。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未济 济:渡河
B. 不鼓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 待其已陈 陈:列阵
D. 孟子与之以王 与:结交、亲附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之弃商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而孟子与之以王 以其无礼于晋
C. 此而忍为之 耳得之而为声
D. 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史记》中通过子鱼的多次进谏,从侧面体现出宋襄公刚愎自用、不听劝谏的特点。
B. 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 宋襄公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结果在与诸侯会盟时被楚国捉住,到冬天才被释放。
D. 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相近。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13. 苏轼认可宋襄公自我标榜的“仁义”之举吗?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阐述苏轼的理由。
【答案】7. D 8. D
9. C 10. B
11. B 12. (1)祸患大概就在这里吧!君王的欲望已经很深重了,(老百姓)怎么能够(用什么)承受它呢?
(2)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却走向死地。”
(3)宋襄公认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文章获取。
13. 不同意。苏轼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论述时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本以不同视角呈现宋襄公的历史形象。《史记》以叙事为主,通过鹿上之盟、泓水之战等事件,展现其迂腐的“仁义”和刚愎自用,子鱼的谏言形成强烈反讽。苏轼的史论则直指本质,以“盗仁者之名”定性,通过对比孟子仁政与襄公杀鄫子的暴行,揭露其虚伪性。两文都批判襄公的“不仁”,但《史记》含蓄呈现,苏轼则锋芒毕露,最终将其与王莽类比,彻底解构其“仁义”假象。史传与史论的互补,完整勾勒出这位“欺于后世”的悲剧君主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
B.正确。句意: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
C.正确。句意: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
D.“结交、亲附”错误。“与”,赞许、赞同。句意: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句意: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B.不同。“以”,介词,用/介词,因为。句意: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C.不同。“而”,连词,表假设/连词,表承接。句意: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
D.相同。“乃”,副词,竟然。句意: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兵以胜为功”,“以……为”固定用法,“把……当作……“,“以胜为功”不可断开,排除AD;
“公言”是“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①是宋襄公自辩的话。
④是王莽的做法。
⑤是苏轼假设宋襄公实行仁义就能和齐桓公的队伍匹敌。
②③⑥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错误。由材料二“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可知,作者认为,“宋襄公不能行王者之师,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不是“为人狂妄”之意;此外,依据材料二“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分析可知,“宋襄公只有一子鱼但却不能任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祸”,祸患;“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欲”,欲望;“何以堪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堪之”。
(2)“舍“,放掉;“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走向。
(3)“以……为”,认为;“以名得”,通过(依靠)名声取得。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苏轼明确不认可宋襄公的“仁义”,认为其“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
理由:将齐宣王“不忍杀一牛”的真仁,与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杀害国君如猪狗)的残忍对比,“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揭示襄公“仁”是伪装,本质为不仁。
参考译文:
(一)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想主持诸侯盟会。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子鱼)向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襄公不听其谏。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盟。目夷说:“祸患大概就在这里吧!君王的欲望已经很深重了,(老百姓)怎么能够(用什么)承受它呢?”于是,在会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
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以救援郑国,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了。”这年冬天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目夷说:“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目夷又说:“可以攻打了。”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打他。结果,宋军大败,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都埋怨襄公。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二)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认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文章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第Ⅱ卷(主观题共114分)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阮郎归·______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______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
14.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静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