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学考试卷
阅读:4 2025-11-01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总复习
学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2025年7月浙江省高二语文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2题。
信息传递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到驿站传书 ,再到承载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信息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
作为地球上重要的 “ 居民 ” , 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否也存在信息交换呢? 答案是肯定的。 玉米如果被昆啃食 ,就会及时向同伴释放信号: “ 注意! 害虫来袭! ” 瞬间 ,周边其他玉米就会加强防卫。番茄也是如此 ,它在受到伤害时会群发 “ 茉莉味 ” 的信号 ,让周边的番茄秒变 “ 苦瓜脸 ”。这套由挥发性气味小分子编织的 “ 空气互联网 ” ,如同 自然界的 “ 聊天记录 ”传递信息 ,让不会移动的植物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生存协作。
茶树是历史悠久的物种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有3000多年的种茶史。 面对漫长进化中的极端气候挑战 ,茶树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智慧。茶园中存在着精密的寒潮预警体系 ,使得茶树跨越地质年代存续至今。像人类一样 ,每棵茶树都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抗寒能力强 ,有的却稍微降温就容易 “ 感冒 ”。 当第一股寒流来袭 ,头号 “ 冻感茶树 ”就像 “ 瞭望哨 ” ,迅速向同伴发送加密香气小分子香叶醇和芳樟醇。 同伴们收到信号后 ,会迅速启动 自我保护御寒机制 ,还会把香气信号转化为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 ,如同在手机里收藏重要信息 , 方便随时调取以更好地应对寒冷。
植物间的通信如同人类的语言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作为生命体 ,人类和动植物间有相通之处。 也正因为如此 ,人类应该尊重 自然、保护 自然 , 而不是征服自然、破坏 自然。
随着化学生态学的发展 ,人类正逐步解码植物王国的 “社交密码 ” ,或许有一天 ,人类能够精准识别植物间的语言 , 听懂它们的 “ 悄悄话 ” , 了解它们成长丰产的需求 ,进而为它们遮风挡雨 。当茶园的 “ 聊天记录 ” 终于被破译时 ,我们收获的不只是茶香 , 更是打开 自然界宝库的 “金钥匙 ” ——那是万物共生的智慧。
(摘编 自宋传奎《读懂植物的 “ 聊天记录 ” 》 , 《人民 日报》 2025年3月29 日)
1.下列有关 “ 信息传递 ” 的说法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自然界里的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存在信息传递。
B.玉米受到伤害时会向其他植物发出求救信号。
C.番茄通过信息传递 ,实现跨时空的生存协作。
D.茶树接收 、储存相关信息 , 以更好应对寒冷。
【答案】 B。
【解析】 1-2题选文摘编自权威报刊 ,是前沿科技成果及其发展态势的介绍 , 既有科学性 ,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A、C、D三项都是正确说法 。A项涉及内容见选文第一 、二自然段 。开篇说 “信息传递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第二自然段有“ 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否也存在信息交换呢? 答案是肯定的 ” ,所以 “ 自然界里的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存在信息传递 ”表述正确 。C项涉及内容见选文第二自然段 。选文中以番茄为例 ,说明植物间的信息传递 ,“ 让不会移动的植物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生存协作 ” ,所以 “ 番茄通过信息传递 ,实现跨时空的生存协作 ”表述正确 。D项涉及内容见选文第四自然段 。茶树在收到寒流信息后 ,不仅会启动自我保护御寒机制 ,还会“ 把香气信号转化为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 ,如同在手机里收藏重要信息 ,方便随时调取以更好地应对寒冷 ” 。D项正确。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
浏览完整试题
A.头号 “ 冻感茶树 ”是茶园中的 “ 瞭望哨 ” ,也是抗寒能力最强的茶树。
B.人类解码植物王国的 “ 社交密码 ” ,是为了促进化学生态学的发展。
C.人类正在逐步破译植物间的信息传递 ,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自然。
D.多用比喻 、拟人等手法 ,生动有余而严谨不足 , 改变了文章的科普性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整合梳理与合理推断 ,需要对选文内容综合理解 、整体把握 。解答时 ,要留心选文最后一段提到“ 人类正在逐步破译植物间的信息传递 ”,并强调了这一过程对理解自然的意义 , 比如最终“ 听懂 ”植物们的“ 悄悄话 ”, “ 了解它们成长丰产的需求 ”,拥有“ 打开自然界宝库的 ‘ 金钥匙 ’ ”等 ,所以C项说法正确 。A项 ,头号 “ 冻感茶树 ”是茶园中的 “ 瞭望哨 ” , 但并不是抗寒能力最强的茶树 ,相反 ,是“ 稍微降温就容易‘ 感冒 ’”的茶树 ,是感知到第一股寒流来袭的茶树 。A项属于曲解文意 。B项 ,选文提到“ 随着化学生态学的发展 ,人类正逐步解码植物王国的‘ 社交密码 ’”, 由此可见“ 化学生态学的发展 ”是人类解码植物王国社交密码的前提而非 目 的 。B项表述错误 。D项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 、拟人等手法 ,这可以让科普文章更生动 、有趣 ,并不会改变文章本身的科普性质 。D项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3-4题。
回到包扎所以后 ,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 ,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 ,在 自 己挎包里掏了一阵 ,摸出两个馒头 ,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 ,说: “ 给你开饭啦! ”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 ,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跟那些树枝一起 ,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 ,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 ,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 , 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节选自《百合花》 )
3.下列对选文 内容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选文中 “ 包扎所 ”“ 团部 ”“ 枪筒 ”等词 ,渲染了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氛围。
B.“ 我 ”后悔没给他缝上布片 ,担心他要裸露肩膀 ,表现了 “ 我 ” 的关心。
C.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拉近了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
D.选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 ,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 “ 我 ”与他分别时的场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3-4题在选材上 ,选取了茹
志鹃的革命文学作品《百合花》 中“ 我 ”与小通讯员分别的片段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尊重文本的
基础上准确理解作品内容 ,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避免主观臆断 , 防止过度解读 。A项 “ ‘
包扎所 ’‘ 团部 ’‘ 枪筒 ’等词 ,渲染了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氛围 ”分析错误 。 “ 包扎所 ”“ 团部 ” “ 枪筒 ”等词只能看出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战争时期 ,并不能体现紧张氛围; 且结合文段语境来看,
本段文字所写场景宁静 、温馨。
4.选文从正面 、侧面两个角度 ,展现 “ 他 ” 的形象特征 ,试作分析。
【答案 】① 正面: 通过神态“ 顿时活泼起来 ”、动作“ 敬了礼就跑 ”、语言“ 给你开饭啦 ”等 ,写出他可爱 、充满活力及对他人 的关爱 。② 侧面: 通过“ 我 ”看见他的枪筒里多 了一枝野菊花 、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没能缝上等 ,体现他有生活情趣 ,有忘我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为“ 审美鉴赏与创造 ”,兼顾“ 语言建构与运用 ”。解答本题需首先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相关知识: 正面描写包括语言 、动作 、外貌 、心理 、细节描写等角度 ,侧面描写包括通过环境描写烘托 、他人反应衬托 、作者评价等角度 。然后通读语段 ,梳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形成答案 。正面描写方面 , 比如“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 ”的神态描写 、“ 向我敬了礼就跑 ”“ 脚不点地地走 ”的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写出他急于归队的心理 ,展现他可爱 、充满活力的形象特征; “ 摸 ”“ 扬 ”“ 放 ”等动作描写 、 “ 给你开饭啦 ”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他的细心和对
“ 我 ”的关心 。侧面描写方面 ,通过“ 我 ”的视角观察到; 他的枪筒里“ 多了一枝野菊花 ”,体现他热爱生活 ,有生活情趣; 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没有缝上 ,体现他心系连队 ,有忘我精神。
5.下列对《乡土中国》 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差序格局 ”是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自 己为中心。
B.年长者可以强制教导年幼者 ,这是乡土社会中 “ 教化权力 ” 的一种表现。
C.乡土社会中的 “ 男女有别 ”与传统文化中的 “ 男女授受不亲 ”含义不同。
D.乡土社会的 “ 家 ”与现代社会的 “ 家庭 ” 内涵相同 ,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答案】 D。
【解析】 2024年学考用《红楼梦》 “ 宝玉挨打 ”片段串联第5、6题 , 同时考查《乡土中国》 《红楼梦》 整本书内容 ,今年第5、6题不再“ 合体 ”考查 。C、D两项与常见的说法“ 男女授受不亲 ”“ 家庭 ”概念作比较 ,理解 “ 男女有别 ”与 “ 家 ” 。A项 “ 差序格局 ”除了要判断它的主要特点外 ,还有一个相关辨别即它是 “ 基层结构 ” 。B项讲 “ 教化权力 ” 的一种表现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D项中 , 乡土社会的 “ 家 ”有家族之义 ,现代社会的 “ 家庭 ”则以亲子为结构 ,是有生育功能的社群 。二者有明显不同。
6.下列关于《红楼梦》 的评说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 突破传统小说人物脸谱化的创作模式 ,塑造的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等人物有血有肉 、个性鲜明。
B.《红楼梦》 的悲剧性结尾 ,相比常见的“ 大团圆 ”结局 ,稍显美中不足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艺术审美及思想启迪的力量。
C.《红楼梦》 中的诗词歌赋 ,或喻指情节 ,或展现人物 ,或发挥其他重要作用 ,是小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D.《红楼梦》 语言含蓄隽永 ,新鲜活泼 ,既有文言的精练 ,又不失口语的生动 ,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表现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涉及《红楼梦》 的人物创作模式 、悲剧性结尾 、小说中的诗词歌赋 、语言特点等方面内容 。B项表述 “ 美中不足 ”“ 一定程度 ”等有迷惑性 ,但无论对《红楼梦》 本身还是对两种不同结局的理解 ,B项都不正确 。悲剧性结尾相比 “ 大团圆 ”结局 ,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小说艺术审美价值及思想启迪的力量。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7-12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 ,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 “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师必退。 ”公从之。 辞 曰: “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 曰: “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 , 曰: “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夫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 曰: “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 敝之 , 不仁; 失其所与 , 不知;以乱易整 , 不武。 吾其还也。 ” 亦去之。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晋 ,何厌之有 暴秦之欲无厌
B.唯君图之 乃强起扶杖 ,执 图诣寺后
C.秦伯说 未有封侯之赏 ,而听细说
D. 以乱易整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汉语中常见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本题四个实词均选自《烛之武退秦师》对照语句来自必修教材的另四篇课文 。A项两个“ 厌 ”都解释为“ 满足 ”,意思相同 。B项“ 唯君图 之 ” 中的 “ 图 ”是动词 ,解释为 “ 考虑 、谋划 、打算 ” ; “ 乃强起扶杖 ,执图诣寺后 ” 中的 “ 图 ”是名词 ,解释为 “ 图画 , 图像 ” ,两者意思不同 。C项 “ 秦伯说中的 “ 说 ”是通假字 ,可解释为 “ 高兴 ”; “ 未有封侯之赏 ,而听细说 ” 中的“ 说 ”是名词 ,可解释为“ 言论 ,说法 ”,两者意思不 同 。D项 “ 以乱易整 ” 中的 “ 易 ”是动词 ,可解释为 “ 替代 , 替换 ” ; “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中 “ 易 ”是形容词 ,可解释为 “ 容易 ” ,两者意思不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 焉 ” 的意义和用法 ,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 :子亦有不利焉
A.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B.盘盘焉 , 困困焉
C.裘马过世家焉 D.焉有仁人在位 , 罔民而可为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 焉 ”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 ,“ 焉 ”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表示陈述或肯定的语气 。A项中的 “ 焉 ”是兼词 ,相当于 “ 于此 ” ,与例句中的意义和
用法不同 。B项中 “ 盘盘 ”“ 困困 ”都是形容词 ,形容建筑物曲折回旋的样子 。这里的 “ 焉 ” 附着
在形容词后面 ,作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 “ ……的样子 ” ,与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中的 “
焉 ”是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 ,表示陈述或肯定的语气 ,与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中的 “ 焉 ”位于句首 ,是疑问代词 ,相当于“ 怎么 ”或“ 哪里 ”,表示疑问或反问 ,与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不 同 。 因此 ,选项C是正确答案。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 ,与其他三项不 同 的一项是 ( )
A.夜缒而出 B.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
C.风乎舞雩 D.骊山北构而西折
【答案】 C。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或状语的理解能力 。A项 “ 夜 ” ,在夜里,
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 B项“ 上 ”, 向上 ,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 D项“ 北 ”,从北面 ,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 C项 “ 风 ” ,意为 “ 吹风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因此 ,选项C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10.下列各句的句式 , 与例句不 同 的一项是 ( )例 :是寡人之过也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此天子气也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臣未之闻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A项是判断句 ,结构是 “ ……者……也 ”,与例句一致 。B项是判断句 ,结构是 “ ……也 ” ,与例句一致 。C项是判断句 ,结构是 “ ……也 ” ,与例句一致 。D项是宾语前置句 、与例句的判断句结构不同。
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 ,并且两次冒犯了楚国。
B.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越过别的国家而来到偏远的边邑 ,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C.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 ,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D.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 ,又反过来欺骗他 ,这是不仁义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A项 “ 贰 ”在语境中不是 “ 两次 ” ,而是“ 怀有二心 ”“ 不专一 ”“ 从属二主 ”,指郑国一面依附晋国 ,一面又私下依附楚国 ,译成“ 两次冒犯 ”严重偏离原意 ,翻译错误 。B项主要错在 “ 鄙远 ” 。 “ 鄙 ”在此处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思 是“把……当作边邑 ”; “ 远 ”是形容词作名词 ,指“ 远方的国家 (郑国) ”。 “ 越国以鄙远 ”应译为 “ 越过别国 (晋国要越过秦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 ” ,选项译为 “ 来到偏远的边邑 ” ; “ 远 ”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指“远方的国家 (郑国) ”,不是形容“边邑 ”的 “偏远 ” 。翻译错误 。C项翻译准确 ,正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 。D项 “ 敝 ”指的是 “ 损害 ” ,而不是 “ 欺骗 ” 。D项主要错在 “ 敝之 ” 。 “ 敝 ”在此处意思是 “ 损害 、伤害 、破坏 ” ,选项译为 “ 欺骗 ”是对 “ 敝 ”字的误解 ,不符合语境 。翻译错误。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恰 当 的一项是 ( )
A.开篇交代 “ 退秦师 ” 的背景: 郑国被秦 、晋两国军队围困 ,形势非常危急。
B.烛之武之所以答应出使秦国军营 ,主要是因为郑伯的真诚道歉和许诺。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 、历史事实等方面向秦伯点明利害得失 , 言之有据。
D.烛之武游说秦伯 ,在主动示弱之后 ,站在对方的立场分析 , 言辞恳切。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 选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考查背景 ,B项考查人物动机 ,C、D项考查游说内容和技巧 。A项对应选文第一段 ,B项对应选文第二段 ,C项和D项对应选文第三段 ,重点在烛之武的说理技巧上。
B项表述不恰当 。 “ 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 ” ,郑伯确实向烛之武作了道歉 ,并指出了利害 —“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但烛之武在答应之前 ,首先表达的是自己长期怀才不遇的委屈和不满 — —“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从字面意思看 ,郑伯的道歉和“ 子亦有不利焉 ”的利害陈述 ,最终说服了烛之武 ,但促使他接受任务并最终决定为国出力的最深层原因 ,是他作为一个郑国臣民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B项说 “ 主要是因为郑伯的真诚道歉和许诺 ” ,相关内容对应选文第二段 ,对烛之武答应出使的原因分析有误 ,选文中并未体现郑伯的许诺 ,又夸大了郑伯言辞的作用 ,而忽略了烛之武自身的品格和根本动机。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3题。
静女
《诗经 · 邶风》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展开余下试题
自牧归荑 ,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 美人之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 ,与男子相约在城角 ,却故意躲藏起来。
B.“ 搔首踟蹰 ”这一细节 ,生动地写出了男子等待时的焦躁和不满。
C.女子把彤管赠送给男子 , 男子通过夸赞形管表达对女子的爱意。
D.全诗以四言为主 ,反复咏唱 ,节奏轻快 ,音韵和谐 ,语言优美自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情感以及艺术手法 。A项 , “ 静女其姝 ”“ 静女其娈 ”点明女子娴静美丽; “ 俟我于城隅 ”点明相约地点; “ 爱而不见 ”点明她故意躲藏 。B项 ,前半句 “ ‘ 搔首踟蹰 ’这一细节 ,生动地写出了男子等待时的焦躁 ”正确 ,但后半句添加了“ 和不满 ”这一层意思 ,超出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感范围 ,属于过度解读或曲解 。故B项不正确 。C项 , “ 贻我彤管 ”写女子赠送彤管; “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写男子夸赞彤管光彩美丽 。结合后文“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可知 ,男子夸物实为表达对赠物之人的爱意 。D项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分析准确到位 。故A、C、D项表述准确 ,B项表述不正确。
14.补写 出下列句子中 的空缺部分 。 (任选2题 ,如全选 ,则取前2题评分)
(1)《劝学》 中 “ , ”两句 ,指出长时间的思索比不上片刻的学习。
(2)《阿房宫赋》 中 “ , ”两句 ,告诫后人 ,若不以史为鉴 ,还会重蹈覆辙。
(3)古诗词有时会借助自问 自答的手法来引发思考 ,如 “ ? ”。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示例: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典诗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特别是对《劝学》 《阿房宫赋》 等经典篇 目 中名句的掌握情况 。 比如句中多个虚词易错写或漏写 ,“ 臾 ”“ 鉴 ”等字存在不规范书写的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17题。
袁隆平认为 ,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 ,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 ,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 ,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 , 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 (y ī ng/y ìng)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 “母稻 ” ,即雄性不育系 ,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 (授/受)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 内外都没有这一先 (列/例),甚至有著名学者 这“ 不可能 ”。还有学者认为 ,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 “ 单颖果作物 ” ,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 ,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 ,早在1926年 ,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 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 。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 开始了这项研究 。尽管实验手段先进 , 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 ,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15.下列对括号 内字音或字形 的选择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y ìng) 授 例 B.应(y īng) 授 列
C.应(y ìng) 受 例 D.应(y īng) 受 列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辨析 ,以及根据语境选择正确读音和字形的能力 。今年的语言文字运用题材料分两个部分 ,分别来自教材和权威报刊 ,改变了去年“ 一拖五 ”的形式 ,体现出“ 语用题 ”考查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 “ 应 ”是一个多音字 ,读作“ y ī ng ”和“ y ìng ”。此处与“ 用 ”搭配构成词语 “ 应用 ” ,意为使用 ,读作 “ y ìng ” 。 “ 授 ”和 “ 受 ”是同音字 ,都是动词,其主要区别在于表示动作的发出者还是承受者 , “ 授 ”意为交付 、给予 , “ 受 ”意为接受 、得到,
根据语境“ 去给它 ”,是动作的发出者 ,所以 ,此处选 “ 授 ”。 “ 例 ”和 “ 列 ”是形近字 , “ 先例 ”
指已有的实例 , “ 先列 ”指排名在前面 。根据文中所述的“ 国内外都没有 ”这个语境 , “ 第二条路 ”还无人走通 ,此处应该选 “ 例 ”。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断言 相继 但 B.妄言 相继 反而
C.妄言 继续 反而 D.断言 继续 但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包括对近义词的辨析 、语境的理解以及语法的掌握等方面内容 。“ 断言 ”指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 、 明确的陈述或声明 ,十分肯定地说 ,通常基于事实 、逻辑或权威性 ,带有自信和确定性的意味 ,常用于正式场合或学术讨论中 。“ 妄言 ”指随便地说 、乱说 ,通常含贬义 ,其言论缺乏事实基础 ,可能是虚构或未经证实的 。根据文中“ 著名学者 ”发出“ 不可能 ”的论断 ,带有权威性和确定性的成分 ,此处选“ 断言 ”符合语境 。 “ 相继 ”和“ 继续 ”都表示连续性的行为或动作 ,但侧重点不同 。“ 相继 ”强调一个跟着一个地进行 ,而“ 继续 ”则强调在原来的基础上延续下去 。根据文中所述的国外相关研究的情况 , 日本已经开始了 ,接下来美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开始了 ,说明其他国家的研究是在日本之后进行的 ,前后具有延续性,用“ 相继 ”更合适 。“ 但 ”是一个常用的转折连词 ,用于表达前后语义的对立或转折 。“ 反而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常情 。文中提到实验手段先进 ,而后面却说因为难度太大无法应用 ,所以这里用 “ 但 ”表示转折关系 ,而不是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常情。
17.下列对选文 “ 行文思路 ” 的分析 ,不恰 当 的一项是 ( )
A.先提出袁隆平认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可走的 “ 两条路 ” ,并介绍他对 “ 两条路 ” 的分析。
B.接着用 “ 然而 ”转折 ,指出 “ 第二条路 ” 尚无人走通 ,更有学者对其研究前景表示悲观。
C.然后叙述袁隆平在独立研究很长时间后 ,才了解到国外早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D.末句总结以上三层意思 , 呼应段首提及的 “ 两条路 ” ,强调袁隆平的研究难度之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行文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选文思路分三层: 先提出观点 ,袁隆平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 “ 两条路 ” ,并分别对 “ 两条路 ”进行分析; 接着用 “ 然而 ” 引 出 问题,指出“ 第二条路 ”在国内外尚无先例 ,甚至有学者并不看好其研究前景; 之后叙述袁隆平在独立研究很长时间后 ,才了解到国外早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从
上一篇: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海南省儋州市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总复习
学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5年7月浙”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