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湖北剩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10月检测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政论与随笔
众所周知,中唐时代真正称得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散文家是韩愈。在审美风格上,韩愈的散文与其诗歌创作既有相同的一面,亦有不同的一面。其相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能喜能怒,宜长宜短,“不专一能,奇奇怪怪”(韩愈《送穷文》),表现出一定的“险怪”特色;其不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并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以充实的内容、浩大的气势为主要追求。导致这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文体功用上讲,与古代不少文人一样,韩愈把文章的写作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认真,而且强调一种谠正不阿的文风;而诗歌则被其视作“释恨佐欢”的游戏之作,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自由,而且也尽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从文化背景上讲,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是要用儒家的思想来抵御佛、道两教的影响,因而儒气较重,道气较轻;反之,韩愈主张“余事作诗人”,是要借道教的思想来排遣生活的郁闷,因而道气较重,儒气较轻。韩愈用“文”和“诗”来分别体现其儒、道分裂的文化人格。
尽管韩愈的诗、文之间存在着分裂的一面,但仅就其文章本身而言,却有其统一而完整的审美追求。在当时佛、道两教甚嚣尘上,对民族的血脉、国家的完整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韩愈高擎“古文运动”的大旗,确乎不是一件儿戏之事。他作古文,是为了求古道。韩愈对自己的文化定位,就是要继承孟轲的衣钵,将已被佛、道阻断的正统文化延续下来,以恢复华夏文明的主导地位。于是,他不仅强调孟子以“内圣”为主的人格气节,而且也赞美孟子以“养气”为主的文章功夫: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在此之前,不少散文家已看到了骈文形式主义的局限。但是他们尚没有找到取代这些外在形式的内在根据。而到了韩愈这里,便不再将外在的声韵辞藻视为撰写文章的关键,而在先秦“养气说”和魏晋“文气说”的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创作主体内在的精神气质。唯其如此,他才真正找到了打破骈文之形式主义文风的有力武器,从而既保障了行文的自由,又保障了文气的畅达,使“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当然,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总结了这个由必然而走向自由的创作过程:这既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修养的过程。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答李翊书》),才能够由“戛戛乎其难哉”,到“汩汩然来矣”,再到“浩乎其沛然矣”的境界。显然,这与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的“浩然之气”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孟子更多地注重于由外而内的人格修养,而韩愈则更关心由内而外的文章写作。
读韩愈的文章,确实能使人感到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气势,有了它,行文才可以不避艰险,用词才可以随意铺张。且不说《原道》《原毁》之类的政治论文,也不论《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之类的艺术随笔,就连《进学解》之类的学术小品也写得那样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在他这里,骈俪之句只是随时摘取的工具而已,适之则用,不适则弃,一切以文气的需要为转移,不穿靴戴帽,不削足适履。所以,他的语言虽然有章有法,却似脱口而出,极为自然,也极为自由。


浏览完整试题对于韩愈的历史贡献,后人多有论述,其最精到者,还要数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那段话:“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韩愈之所以成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大重镇,不仅由于他有理论,有实践,还由于他敢于抗颜为师,从而影响了李翱、皇甫湜、樊宗师、张籍、李汉等一大批追随者。从文化背景上看,韩愈的散文虽以弘扬儒学为主,但并不完全排斥道家思想。他抨击佛、老,一般并不包括庄子。尽管他在《送王秀才序》一文中曾将“杨、墨、老、庄、佛之学”相提并论,但同时又把庄子看成是与孟子、荀子并列的第三派儒学传人,而他的文章中也不难看到《庄子》的汪洋恣肆。
(摘编自陈炎《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写作态度认真,文风谠正不阿,因此,他把写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 之所以说韩愈有分裂的文化人格,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既融入了儒家思想,也渗透着道家思想。
C.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总结了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其境界与孟子的浩然正气完全相同。
D.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在“文”“道”“忠”“勇”四方面作出非常精到的评价。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的散文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追求浩大气势,由此可推知他的诗歌刻意表现“险怪”,而气势较弱。
B. 从韩愈把诗歌看作“释恨佐欢”的游戏的方式看,他的诗歌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没有浓厚的儒学气息。
C. 韩愈不但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还是践行者,这是他高于那些只发现问题而无解决问题方法的散文家之处。
D. 韩愈的政论文、随笔和学术小品中也有骈俪之句,但这些句子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为文气服务,显得很自然。
3. 根据原文内容,请在下面语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举起“复古”旗帜,推行古道,复兴①_______。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②_______放在首位,得到许多文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群众性斗争浪潮,最终压倒了③_______。
4. 比喻凸显形象性,辩证体现逻辑性。请就此对文中画线部分进行分析。
5. 请结合原文内容,围绕《师说》谈谈韩愈散文的审美追求。
【答案】1. D 2. A
3. ①. 儒学 ②. 载道 ③. 骈文
4. ①韩愈将“气”比作“水”,将“言”比作“浮物”,用“水大则浮物皆能漂浮”的日常现象,形象阐释了“气盛则语言长短、声韵高下皆适宜”的创作道理。
②“气”是“言”的内在基础,“言”是“气”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关联又有主次之分,体现了辩证逻辑。
5. ①内容充实,服务于“载道”: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散文以充实内容和明确思想为根本。《师说》围绕“从师学习”的道理展开,批判社会弊端、阐明从师意义,核心是弘扬儒家“传道授业”的价值观,符合其“以充实内容为追求”的审美主张。
②行文自由,破除形式束缚:韩愈打破骈文形式主义,追求行文自由。《师说》不刻意讲究对仗声韵,而是根据论证需要灵活运用语言,既保证观点清晰,又让文气不受外在形式限制,体现“言之长短皆宜”的特点。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韩愈的散文创作展开,从审美风格、文化背景、历史贡献等多角度分析其特点。文章指出韩愈散文兼具“险怪”与浩大气势,强调“文以载道”的儒家思想,同时通过“养气说”突破骈文形式主义。韩愈的诗文分别体现儒、道思想,形成分裂的文化人格,但其散文追求统一,注重内在气势与自由表达。苏轼的评价凸显了韩愈在文学与思想上的卓越成就,而古文运动的影响也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错误。选项因果倒置, 原文指出“韩愈把文章的写作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认真,而且强调一种谠正不阿的文风”。
B.“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既融入了儒家思想,也渗透着道家思想”错误。原文说明韩愈“分裂的文化人格”体现为“用‘文’体现儒气,用‘诗’体现道气”,而非诗文中同时融入儒、道思想。
C.“完全相同”错误。原文提到韩愈在《答李翊书》 中总结的写作经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 致的”,下文分析了它们的不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而气势较弱”错误。原文仅说韩愈散文“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以充实的内容、浩大的气势为主要追求”,诗歌“表现出一定的‘险怪’特色”,但未提及诗歌“气势较弱”,“气势较弱”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提到韩愈主张“文以载道”,要用儒家思想抵御佛、道影响,且他“要继承孟轲的衣钵,将已被佛、道阻断的正统文化延续下来,以恢复华夏文明的主导地位”,这里的“正统文化”核心是儒学。同时,古文运动旨在复兴被骈文等形式主义文风影响的、以儒学为核心的古代文化,所以第①空应填“儒学”。
文中明确说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强调文章要以充实内容、浩大文气为追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来创作,把“载道”(传达儒家之道)放在首位。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其古文理论也秉持类似理念,注重文章的思想性与社会功能,所以第②空填“载道”。
原文指出骈文存在形式主义局限,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就是要打破骈文的束缚,“找到打破骈文之形式主义文风的有力武器”,最终“压倒”的就是此前占据主导、形式僵化的骈文,所以第③空填“骈文”。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①文中画线句“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将创作主体的“气”(内在精神气质)比作“水”,将文章的“言”(语言表达)比作“浮物”。以“水的浮力决定浮物能否漂浮”这一通俗可感的日常现象,形象化阐释“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抽象创作理论,让“气”对“言”的主导作用更易理解,凸显形象性。


展开余下试题②画线句隐含“气”与“言”的辩证关系——“气”是“言”的内在根基,无充足之“气”则“言”难有感染力;“言”是“气”的外在载体,“气”需通过“言”呈现。二者相互依存又有主次之分(“气”决定“言”的效果),逻辑严密,体现辩证思维,为后文论述“养气”对行文的重要性铺垫。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内容充实,服务“载道”:原文指出韩愈散文“以充实的内容、浩大的气势为主要追求”,且主张“文以载道”(用儒家思想抵御佛道影响)。《师说》紧扣“从师学习”展开,批判“耻学于师”的社会弊端,阐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核心是弘扬儒家“传道授业”的正统思想,内容聚焦且思想明确,完全契合“以充实内容服务载道”的审美追求。
②行文自由,破除形式束缚:原文提到韩愈“不再将外在的声韵辞藻视为撰写文章的关键”,追求“行文的自由”“文气的畅达”,让“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师说》未受骈文对仗、声韵的形式限制,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句,根据论证需求灵活安排句式长短,或立论或驳论,文气流畅自然,毫无“穿靴戴帽”的刻意感,体现了“破除形式、追求自由行文”的审美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落魄(节选)
汪曾祺
到我复学时,学校各处都还是那样,但又似乎有些变化:有一种顺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样子。大图书馆还有那么一些人坐着看书。①指定参考书不够。然而要多少本才够呢?于是就够了。草顶泥墙的宿舍还没有一间坍圮的。一间宿舍还是住四十人。一间宿舍住四十人太多了。然而多少人住一屋才算合理?一个人每天需要多久时间的孤独?于是这样也挺好。生物系的新生都要抄一个表:人的正常消耗是多少卡路里。他们就想不出办法取得这些卡路里。一个教授研究人们吃的刺梨和“云南橄榄”所含的维他命,这位教授身上的维他命就相当不足。路边的树都长得很高了,在月光中布下黑影。树影月光,如梦如水。学校里平平静静。一年之中,没有人自杀,也没有人发疯,也听不到有人痛哭。绿杨饭店已经搬了家,在学校的门外搭了一个永远像明天就会拆去的草棚子卖包子、卖面。
这个饭店是每况愈下了。南京人的脾气变得很暴躁。背着这爿半死不活的饭店,他简直无计可施,然而扔下它又似乎不行。他有点自暴自弃起来,时常看他弄了一碗市酒,闷闷地喝(他的络腮胡子乌猛猛的),忽然把拳头一擂桌子,大骂起来。他不知骂谁才好。若是扬州人和他一样的强壮,他也许会跳过去对着他的鼻子就是一拳,然而扬州人是一股窝囊样子,折垂了脖子,木然地看着哄在一块骨头上的一堆苍蝇。南京人看着他这副倒霉样子,一股邪火从脚心直升上来!扬州人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背佝偻得很厉害。他的嘴角老是耷拉着,嘴老是半张着。他老是用左手捋着右臂的衣袖,上下推移。又不是搔痒,不知道干什么!他的头发还是向后梳着的,是用水湿了梳的,毫无光泽,令人难过。有人来了,他机械地站起来,机械地走动,用一块黑透了的抹布骗人似的抹抹桌子,抹完了往肩上一搭:
“吃什么?有包子,有面。牛肉面、炸酱面,菠菜猪肝面……”
声音空洞而冷漠。客人的食欲就教他那个神气、那个声音压低了一半。②你看看那个荒凉污黑的货架,看到西红柿上的黑斑,你想到这一块是煮不烂的;看到一个大而无当的盘子里的两三个鸡蛋,这鸡蛋一定是散黄的,你还会想起扬州人向你解释过的:“鸡蛋散黄是蚊子叮的”;你想起孑孓在水里翻跟斗……吃什么呢?你简直没有主意。你就随便说一个,牛肉面吧。扬州人捋着他的袖子:
“嗷,——牛肉面一碗……”
“牛肉早就没有了!要说多少次!”
“嗷,——牛肉没有了……”
那么随便吧,猪肝面吧。
“嗷,——猪肝面一碗……”
那个女人呢?分明已经属于南京人了。不用打听,一看就看得出来。仿佛这也没有什么奇怪。连他们晚上还同时睡在那个棚子底下,也都并不奇怪。这关系是怎样转变过来的呢?这当中应当又有一段故事,但是你也顶好别去打听。
我已经知道,扬州人南京人原来是亲戚。南京人是扬州人的小舅子。这!
过了好多好多时候,“炮仗响了”。云南老百姓管抗战胜利,战争结束叫“炮仗响”。他们不说“胜利”,不说“战争结束”,而说“炮仗响”。因为胜利那天,大街小巷放了很多炮仗。炮仗响了以后,我没有见过扬州人,已经把他忘记了。
一直到我要离开昆明的前一天,出去买东西,偶然到一家铺子去吃东西,一抬头:哎,那不是扬州人吗?再往里看,果然南京人也在那儿,做包子,一身老蓝布裤褂,面粉口袋围裙,工作得非常紧张,后脑勺的皱褶直扭动,手掌拍得面团啪啪地响。摘面蒂,刮馅子,捏褶子,收嘴子,节奏感很强,仿佛想把他的热情变成包子的滋味。这个扬州人,你为什么要到昆明来呢?……
明天我要走了。车票在我的口袋里。我不知道摸了多少次。我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把口袋里随便什么纸片捏在手里搓揉,搓搓就扔掉了。③我丢过修表的单子、洗衣服的收据、照相的凭条、防疫证书、人家写给我的通讯处……我真怕我把车票也丢了。我觉得头晕,想吐。这会饿过了火,实在什么也不想吃。
可是我得说话。我这么失魂落魄地坐着,要惹人奇怪的。已经有人在注意我。他一面咀嚼着白斩鸡,一面咀嚼着我。他已经放肆地从我的身上构拟起故事来了。我振作一下,说:
“猪肝面加菠菜西红柿!”
扬州人放好筷子,坐在一张空桌边的凳子上。他牙齿掉了不少,两颊好像老是在吸气。而脸上又有点浮肿,一种暗淡的痴黄色。肩上一条抹布,湿漉漉的。一件黑滋滋的汗衫,(还是麻纱的!)一条半长不短的裤子。这条裤子像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穿的。衣裤上到处是跳蚤血的黑点。看他那滑稽相的裤子,你想到裤子里的肚皮一定打了好多道折子!最后,我的眼睛就毫不客气地死盯住他的那双脚。一双自己削成的很大的木履,简直是长方形的。好脏的脚!仿佛污泥已经透入多裂纹的皮肤。十个趾甲都是灰趾甲。左脚的大拇趾极其不通地压在中趾底下,难看无比。对这个扬州人,我没有第二种感情:④厌恶!我恨他,虽然没有理由。
一九四六年
文本二:
《落魄》全文故事梗概
《落魄》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主要讲述一位扬州人在内地的经历。他来内地的原因成谜,四十岁左右,原是绸缎庄伙计,却在昆明学校附近开了家小馆子。馆子雅致,他衣着斯文,菜色精致,常与学生闲聊,颇受欢迎。半年后,馆子整修重开,取名“绿杨饭店”,请来南京白案师傅做包子,他还娶了当地女子。南京师傅务实甚至粗厉,打跑附近的狗,不养花,逐渐主导馆子,后来入股成股东,馆子主权旁落。学生因战乱生活变化,兼职、经商者偶尔来消费,清贫学生变卖物品换食。绿杨饭店生意先盛后衰,南京师傅的经营风格充斥其间。“我”因病休学后再去,见扬州人已失往日文雅,衣着随意,言行如普通厨子,与南京师傅关系紧张,南京人满脸不快,扬州人显衰萎,两人间似早有嫌隙。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聚焦复学时的校园景象,通过对图书馆、宿舍、生物系的细节描写,构建一种矛盾的氛围:表面平平静静,内里却压抑麻木。


展开余下试题B. 场景从校园转向校外的绿杨饭店,以饭店的每况愈下为线索,聚焦南京人和扬州人的生存状态,突出战争环境下个体生存的艰难。
C. 南京人自暴自弃,在痛苦中挣扎,而扬州人面对生活的窘迫,没有任何积极应对的表现,他们都是不思进取、麻木不仁的落魄者。
D. 抗战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转机,胜利之“变”与生活的“不变”形成强烈反差,暗示战争的创伤沉淀为更持久的精神与物质废墟。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指定参考书不够”却“于是就够了”,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我”易于满足的心理特征,表现了作者对战时校园平静生活的赞颂之情。
B. ②句:这里的“你”不是某个具体人物,而是作者特意设置的一个泛化的称呼,通过直接呼告的方式,将读者拉入文本的场景,形成了一种在场感。
C. ③句:通过“丢东西”的细节和自己的担心,展现“我”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性格特征,传达作者“既要严于解剖别人,又要严于解剖自己”的思想。
D. ④句:运用反语,表达“我”对扬州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所以说“虽然没有理由”,其实是说不敢抗争就是理由,不再需要其他理由。
8. 作品中“那个女人”用笔极简,形象模糊。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要作如此艺术处理。
9. 本文和茅盾的《风景谈》都是以抗战为背景的作品,比较两篇作品的主题有何不同。
【答案】6. C 7. B
8. 示例一:
①作者对“那个女人”用笔极简。不刻意赋予她细节,反而让她更贴近真实:她不是文学作品中“典型化”的角色,而是战乱中“无数个”的缩影。
②她的模糊,恰是无数底层女性真实命运的写照,她们没有被记住的资格,却构成了时代苦难最沉重的底色。
示例二:
①作者对女人的描写刻意留白是为了凸显“落魄”的本质:在极端困境中,个体的故事是不重要的。
②她的模糊性,让“落魄”从南京人、扬州人的个体遭遇,扩展到更广阔的群体命运,她的“不重要”,恰恰是对“落魄”最沉重的注解——当一个人的故事都“不值得打听”时,时代的困顿已深至骨髓。
9. 《风景谈》:
①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为背景,通过描绘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与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场景,
②展现民族危亡中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坚定的抗争意志与对未来的希望,传递出“苦难中孕育力量”的积极信念。
《落魄》:
①以抗战时期的昆明为背景,聚焦于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②揭示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对其精神的消磨,强化战争背景下个体的无力感与生存的艰难。
【解析】
【导语】汪曾祺这篇小说借战时昆明校园与绿杨饭店变迁,展现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市井小民生存挣扎。其以白描勾勒南京人与扬州人落魄群像,用“炮仗响”消解宏大叙事,呈现战争胜利与个体命运的反讽错位。“那个女人”留白暗示战乱人际异化。与《风景谈》不同,它聚焦战争对普通人日常的慢性侵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们都是不思进取、麻木不仁的落魄者”错误。从抗战胜利后南京人做包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另一面:与其沉溺于绝望,不如将所有力气砸进面团里。这种“热情”不是“不思进取”的表现,而是底层人在落魄中顽强生活的韧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首先,“心理活动描写”的特征不够明显;其次,“展现了‘我’易于满足的心理特征”错,应是“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之情”;最后,“表现了作者对战时校园平静生活的赞颂之情”分析错误,实质是通过自问自答,以“合理化”的麻木,暗示物质匮乏下人们对生存底线的被迫妥协。
C.“展现‘我’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性格特征,传达作者‘既要严于解剖别人,又要严于解剖自己’的思想”分析错误。前文铺陈整体的“落魄”氛围,此处以自己“丢东西”的细节展现自身琐碎、贴身的狼狈,将“落魄”从环境描写落地为个体的真实感受。
D.“反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判断错误。首先,“没有理由”不是反语,实际是说理由太复杂,混杂着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自我的焦虑,说不清;其次,扬州人不是坏人,而是“时代之痛”的载体,这句“厌恶!我恨他,虽然没有理由”,是“我”在失魂落魄中,对时代、对自我、对所有“困顿中的存在”的一声复杂叹息:恨的不是他,是这让人无处可逃的“落魄”本身。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示例一:
①由原文“那个女人呢?分明已经属于南京人了。不用打听,一看就看得出来……但是你也顶好别去打听”可知,作者未赋予她姓名、神态等细节。这种极简处理让她脱离“典型化”塑造,更贴近战乱中无数底层女性的真实状态,成为时代背景下普通个体的缩影。
②由原文对她仅一笔带过,无任何具体刻画可知,她的模糊恰是底层女性命运的写照。她们在战乱中随波逐流,没有被详细记录的资格,却以沉默的存在构成了时代苦难最沉重的底色,深化了作品的时代意蕴。
示例二:
①由原文“那个女人呢?分明已经属于南京人了。不用打听,一看就看得出来……但是你也顶好别去打听”可知,作者对她刻意留白。这种处理凸显“落魄”的本质,在极端困境中,底层个体的具体故事已不再重要,核心是展现时代裹挟下的生存困境。
②由原文对她无姓名、无神态细节刻画,且“顶好别去打听”她的故事可知,其模糊性让“落魄”从扬州人、南京人的个体遭遇,扩展到更广阔的底层群体命运。她的故事“不值得打听”,恰恰是对“落魄”最沉重的注解,印证时代困顿已深至骨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风景谈》:
由《风景谈》描绘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与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场景等内容可知,其以抗战时期延安为背景,聚焦根据地的自然与军民生活,奠定积极基调。
由《风景谈》展现“昂扬的精神状态、坚定的抗争意志”可知,其核心主题是传递民族危亡中“苦难孕育力量”的信念,凸显抗争希望。
《落魄》:
由《落魄》中绿杨饭店“每况愈下”、扬州人“衰萎落魄”等内容可知,其以抗战时期昆明为背景,聚焦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存实况。
由《落魄》中人们“顺天知命”、个体“无力感”等内容可知,其主题是揭示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消磨,凸显生存的艰难困顿。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夏,四月,辛巳,陕州都监王玉奏克复潼关。
帝与左右谋以太后怒李涛离间欲更进用二枢密以明非帝意。左右亦疾二苏之专,欲夺其权,共劝之。壬午,制以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帝皆委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邠。事有未更邠所可否者,莫敢施行,遂成凝滞。三相每进拟用人,苟不出邠意,虽簿、尉亦不之与。邠素不喜书生,常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既恨二苏排己,又以其除官太滥,为众所非,欲矫其弊,由是艰于除拜。士大夫往往有自汉兴至亡不沾一命者。凡门荫及百司入仕者悉罢之。虽由邠之愚蔽,时人亦咎二苏之不公所致云。
以镇宁节度使郭从义充永兴行营都部署,将侍卫兵讨赵思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剩州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