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南省新乡市部分校2025-2026学年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
河南省新乡市部分校2025-2026学年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巍:您在《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中讨论了“诗的定义”,当年影响很大,后来有学者对该定义中“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的相关表述提出异议,认为诗往往是回避“直白”的,“诗出侧面”是诗的基本美学特征。
吕进:这是一个误解,这里谈的“直写”不是“直白”,而是在谈诗的审美视点。从审美视点来说,散文的视点是外视点,是偏于绘画的视点。外视点文学具有人物化、情节化的倾向作家把他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在作品里还原为外部世界。因此,小说、戏剧、散文所讲的故事不是实有之人,却是应有之人;不是实有之事,却是应有之事。《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虽然只是作家的虚构人物,却使读者相信他和她的真实存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满纸荒唐言”中去体会“一把辛酸泪”。散文家往往采用不在场的叙事策略,回避直说,他对外部世界的审美判断淹没在他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淹没得越深越好。相反,诗是内视点文学,是偏于音乐的视点。诗总是尽量去掉客观性,尽量增加主观性:诗总是尽量去掉可述性,尽量增加可感性。诗是艺术,艺术来自生活又必定高出原生态的生活。常人是写不出诗的。只要真正进入写诗状态,那么,在写诗的那个时刻,常人一定就变成了一个诗人-----------在那个状态下,他洗掉了自己作为常人的俗气与牵挂,从个人化路径升华到诗的世界。
魏巍:您在《论“诗家语”》中提出了“诗家语是清洗过的语言”这一概念,诗家语”作为您诗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内涵显然超越了传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能否从理论层面阐释“诗家语”的本质,及其在诗歌本体论中的意义?
吕进:“诗家语”并非与日常语言完全割裂,而是“日常语言的非日常化”。“诗家语”并非某种特殊的语言材料,而是诗歌独有的言说方式。其本质在于对日常语言的“非一般化”改造-------它从散文语言中“借”来词汇,通过诗的逻辑重构,使普通词汇突破交际功能,升华为承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例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看似简单的动词“洗澡”“流汗”“埋葬”,经过时间维度的清洗,从具象的农民劳作场景,升华为对世代命运的高度凝练。这种清洗,既剔除冗余,又保留内核,使语言从“交际工具”变为“灵感载体”。这种重构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对语言形式的凝练与变形,二是对语言功能的转向--从“表意”转向“表情”,从“可述性”转向“可感性”。
从本体论来看,诗歌的独特性源于其媒介的双重性:语言既是形式,也是内容。诗家语正是这一双重性的集中体现。它既受限于语言的物理属性(如声音、节奏),又必须超越语言的工具性,成为体验世界的直接映射。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但诗歌却必须“一言破无言”。这种矛盾迫使诗人通过语言的重组,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开辟路径。因此“诗家语”不仅是诗歌的形式载体,更是诗歌存在的本体依据。
魏巍:
吕进:
魏巍:“音乐性”与“弹性”被您视为“诗家语”的审美支柱,这两者如何在理论层面共同塑造诗歌的独特价值?其中弹性技巧又是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的呢?
吕进:音乐性与弹性是诗家语的一体两面,分别对应其形式与内容的诗学特质。音乐性不仅是外在的韵律,更是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它通过声音的重复、停顿、强弱,将语言转化为“可听的思想”。例如,古典诗歌的平仄规律与现代诗歌的自由节奏,本质上都是情感波动的外化。音乐性使诗家语脱离日常语言的实用功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灵魂的震颤”。弹性则是诗家语的意义增殖机制。它通过词类活用、意象叠加、语法反常等手段,赋予语言多义性与开放性。例如方敬《雪街》中“贫血的长街”,“贫血”突破形容词的常规用法,既暗示社会的病态,又隐喻精神的荒芜。弹性使诗家语成为“活的有机体”,能在不同语境中生成新意义。两者的结合,使诗歌既具备形式的自律性,又拥有意义的无限性。音乐性确保诗作为“艺术”的纯粹,弹性则保障其作为“精神载体”的丰富。弹性是诗的“模糊美”,允许一词多义、“一象”多解。弹性技巧让诗成为“开放文本”,读者可依据自身经验赋予新解,这正是诗家语的魅力所在。


浏览完整试题魏巍:音乐性是诗与非诗语言的分界,但新诗常被批评“缺乏韵律”。在网络时代,当代诗歌创作中“口水诗”泛滥,当代的年轻诗人常陷入“以辞害意”或“过度口语化”的陷阱,如何把握这一尺度?
吕进:当代诗歌危机本质上是“诗家语”的危机。年轻诗人的问题在于两极:要么堆砌意象,追求“陌生化”而丧失可感性:要么滥用口语,把分行的散文当作诗。诗家语需要“至苦而无迹”的锤炼,真正的“无技巧”是技巧的极致化。某些“口水诗”以日常语替代诗家语,如乌青的“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看似颠覆了传统,实则消解了诗性。真正的创新应如张枣的《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日常词句经意象重组,既保留现代汉语的鲜活又延续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音乐性不等于押韵,而是内在节奏的流动。闻一多的《死水》以“三美”理论实践格律,但当代新诗更需探索汉语的自然节奏。
(摘编自《当代新诗的语言美学--吕进教授访谈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进在作品中讨论了“诗的定义”,在当年影响很大,后来有学者对此定义提出异议,这体现出他们的争强好胜。
B. 散文是偏于绘画的外视点文学,诗歌是偏于音乐的内视点文学;散文家单纯描绘外部世界,缺乏对外部/他人内心世界的挖掘。
C. 省略号处魏巍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诗歌”清洗“是如何区别于其他文类的语言处理方式的”这样提问能够紧承第二个问题。
D. 吕进以乌青和张枣的诗歌为例来说明以日常语替代诗家语不可取,这也回应了魏巍指出的当代年轻诗人“过度口语化”的问题。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写”与“直白”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实则两者内涵不同。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如果不咬文嚼字,就可能会出现误解。
B. 魏巍作为提问者,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吕进的学术著作及观点,并举出对方的观点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 吕进关心当代新诗的发展,在回答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进行了精准的阐释,还关注到了当代诗坛的一些弊病。
D. 吕进关于当代诗歌创作“口水诗”泛滥的问题的回答主要体现了在分析问题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学习新诗时,一定要明确诗与小说、散文的不同在于诗更具________。“诗家语”是诗歌独有的言说方式。如蜡烛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闻一多的《红烛》却借它来做理想人格的化身,突破了________。同时,《红烛》运用了反复等修辞手法,注重押韵、格律,将语言转化为“可听的思想”,这体现了“诗家语”的________。
4. 吕进认为,“弹性”赋予了语言多义性与开放性。请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两处体现“弹性”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5. 吕进认为“当代诗歌危机的本质是”诗家语’的危机”,请结合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化解这一危机。
【答案】1. C 2. D
3. ①. 主观性(可感性) ②. 普通词汇的交际功能/日常语言的实用功能/日常工具性 ③. 形式层面的诗学特质/音乐性
4. (1)“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体现了“诗家语”的“弹性”,既点明了季节特点,又暗合当时的社会时代环境。
(2)“中流击水”体现了“诗家语”的“弹性”,既指“同学少年”在橘子洲游泳,又象征着“同学少年”在时代的大潮中不畏艰难,勇担重任。
5. ①要对日常语言进行逻辑重构,使普通词汇突破交际功能,升华为承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
②把握当代诗歌音乐性的本质,不能将诗歌的音乐性等同于外在押韵,要探索语言的自然节奏,重视内在情感节奏的流动。
③合理运用弹性技巧,通过词类活用、意象叠加、语法反常等手段赋予语言多义性与开放性,丰富诗歌内涵。
④锤炼语言,诗家语要经过“至苦而无迹”的锤炼,不能简单以日常语替代诗家语,避免过度口语化。
【解析】
【导语】这篇访谈围绕吕进的诗歌理论展开,深入探讨了“诗家语”的本质与价值。吕进区分了诗歌与散文的审美视点差异,强调诗歌的内视点特征和音乐性、弹性的核心地位。他批判当代“口水诗”对诗性的消解,主张诗歌语言应通过凝练与变形实现从日常语言到“灵感载体”的升华。访谈展现了吕进诗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现实关怀,对理解诗歌本体论和当代诗歌创作困境具有重要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这体现出他们的争强好胜”错误。原文“后来有学者对该定义中‘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的相关表述提出异议”,仅客观陈述了有学者对定义中的部分表述提出异议这一事实,并未对学者的动机(如“争强好胜”)进行任何评价或推断。
B.“缺乏对外部/他人内心世界的挖掘”错误。原文指出散文家将主观判断“淹没”在客观世界中,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意在含蓄,而非“缺乏挖掘”。
D.“来说明以日常语替代诗家语不可取”错误。吕进以张枣的诗作为正面范例,意在说明如何正确地运用日常语,即必须经过诗性改造,而非简单地说明“以日常语替代诗家语不可取”。他对乌青的诗才是持明确的批评态度。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主要体现了在分析问题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错误。吕进分析“口水诗”问题时,核心是对比错误做法(滥用口语/堆砌意象)与正确方向(诗家语锤炼、自然节奏),强调“坚守诗性本质”,而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诗是内视点文学……诗总是尽量去掉客观性,尽量增加主观性:诗总是尽量去掉可述性,尽量增加可感性”可知, 此处考查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概括。原文明确将“主观性”和“可感性”作为诗与散文、小说等外视点文学的根本区别。因此处填“主观性(可感性)”。
②根据原文“诗家语……使普通词汇突破交际功能,升华为承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可知,此处考查对“诗家语”功能转换的理解。闻一多笔下的“红烛”超越了其照明的日常用途,正是“突破交际/实用功能”的典型例证 。因此处填“普通词汇的交际功能/日常语言的实用功能/日常工具性”。
③根据原文“音乐性与弹性是诗家语的一体两面,分别对应其形式与内容的诗学特质。音乐性不仅是外在的韵律,更是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可知,此处考查对“音乐性”范畴的界定。反复、押韵、格律等均属于诗歌形式层面的艺术手段,其美学支柱正是“音乐性”。因此处填“形式层面的诗学特质/音乐性”。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弹性”指通过词类活用、意象叠加、语法反常等手段,赋予语言多义性与开放性。
①“寒秋”一词极具弹性。表层指作者站立于深秋寒冷的时令之中,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述。深层则暗合当时的社会时代环境,即1925年中国沉闷、压抑的社会氛围。一词双关,将个人处境与时代背景凝练地融为一体。
②“中流击水”的弹性在于其从具象动作到抽象象征的升华。表层意指青年们在江心奋力划水游泳的往事。深层则象征着“同学少年”在时代的大潮中不畏艰难,勇担重任的壮志豪情与斗争精神。一个画面,同时承载了真实的回忆与崇高的理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重构语言,实现功能升华。根据原文“其本质在于对日常语言的‘非一般化’改造……使普通词汇突破交际功能,升华为承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可知,这是根本途径,要求诗人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
②把握内在音乐性。根据原文“音乐性不等于押韵,而是内在节奏的流动。……当代新诗更需探索汉语的自然节奏”可知,纠正对音乐性的片面理解,强调诗歌内在的情感律动。
③善用弹性技巧。根据原文“弹性则是诗家语的意义增殖机制。它通过词类活用、意象叠加、语法反常等手段,赋予语言多义性与开放性”可知,提供具体创作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张力和内涵。
④极致锤炼语言。根据原文“诗家语需要‘至苦而无迹’的锤炼,真正的‘无技巧’是技巧的极致化”可知,不能简单以日常语替代诗家语,避免过度口语化,强调创作态度,反对粗制滥造和“口水化”,追求艺术的精益求精。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牛房的女人们
王跃斌
1933年夏天,当李洁初次走进牵牛房时,袁芬睁大眼睛惊叫,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袁芬正思索,李洁伸出手来说,我叫李洁,是北扬介绍来的。袁芬从惊愕中清醒过来,连忙握过李洁的手说,我知道,我知道,北扬跟我提起过你,欢迎你到牵牛房来做客。李洁微笑着说,你们家的牵牛花,色彩缤纷,开得真茂盛,把栅栏和墙都遮满了。袁芬腼腆一笑,说我喜欢牵牛花,年年墙外院里都种牵牛花,现在正是盛开的季节。李洁说,这就是牵牛房的来历了。袁芬说,不但房子叫牵牛房,就是常来常往的人,也都有个跟牛相关的绰号。李洁说,这样很有生活情趣,母牛的绰号也有意思,方便隐藏身份。袁芬诧异地说,我的绰号你也知道啊?李洁点点头,松开拉着袁芬的手说,请把你的朋友给我介绍介绍好吗?
此时,大客厅里有几位女人,围着架脚踏风琴,正看另一个女人弹风琴。
袁芬答应声好的,便将李洁引到了风琴前。李洁于是知道,那个弹风琴的人名字叫王琴,是个职业教师;站在她右侧的两个女子是姊妹俩,姐姐叫周梦,妹妹叫周甜,她们都是书店职工;而站在王琴左侧的女子还是个中学生,名字叫小铃子。
小铃子听过袁芬介绍,闪烁起好奇的目光,问李洁说,我瞅你咋像南方人呢?李洁说,我本来就是南方人。小铃子挑起眉毛说,南方多好啊,杏花春雨江南,你咋还跑到北方来啊?李洁肃穆起面孔说,不是被鬼子逼来的吗?李洁知道,牵牛房里的人都是爱国青年,说话便也不藏着瞒着。
几个人就面面相觑。王琴沉吟半晌儿,说你从那么远的地方跑到东北来抗日,我们却甘于现状,无所作为,真的于心有愧。李洁目光眯着王琴说,慢慢来,爱国不分先后,想抗日什么时候都不晚。李洁说过这话,转回头对袁芬说,我说的对不对啊,母牛?
几个人哈哈大笑。李洁就在笑声里,同几个女子告别,挎着袁芬的胳臂,踱出牵牛房,穿过牵牛花丛,踱上新阳大街,再拐向新城大街,一路喁喁细语,走进了新城大街公园。她们选择一块平坦的土坡,坐了下来。
两人沉默片刻,李洁环顾左右,说北扬跟我介绍过你,说你有头脑,有正义感,能为抗日做些事情。
袁芬听李洁这么说,兴奋地说,你这么信任我?李洁点点头说,北扬看人不会错的。我相信北扬,所以也相信你。袁芬脸上顿时热了起来,像烧着两片火,眼圈也有些湿润,说,北扬怎么没来?李洁说,北扬已经出城,组织武装抗日去了。袁芬惊愕地说,真的?真的难为了北扬,他一介书生,却去搞武装斗争。李洁眯起目光说,也不止北扬,现在有很多人都走出城市参加了抗日队伍。另外有些人,他们人虽然没有走出城市,但也在支持抗日武装,甚至有的人宁可少吃个大饼子,也要募捐支援抗日。袁芬沉默片刻,说,我明白了,说吧,你想让我干什么?李洁说,我们的队伍需要扩大。扩大队伍需要人,更需要有文化的人,懂军事的人。牵牛房里的人大都是进步青年,我想请你介绍介绍,哪些人走出城市的可能性更大些。
袁芬说,女的也行吗?李洁说,战争还分男人女人吗?袁芬说,牵牛房里虽然人来人往,但我平时跟女生接触得多些,像王琴老师,周家两姐妹,还有小铃子,都曾流露出参加抗日队伍的意思。不过……袁芬欲言又止。李洁问,不过什么?袁芬说,我想参加抗日武装,你要我吗?李洁摇摇头,直截了当地说,不能。袁芬羞红着面孔说,为什么?李洁说,牵牛房暂时离不开你,也离不开黄牛。袁芬就瞪大眼睛说,咋,你还知道黄牛?李洁说,你爱人黄田是个有头脑、有抱负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目前是警察署长,可以利用这个身份保护牵牛房的活动。
袁芬望着李洁,一脸若有所思。李洁说,你那么看我干啥?袁芬啪地击下掌,惊喜地说,啊,我想起来了,春天那工夫,电车工人闹罢工,那个演说的人就是你。李洁会意一笑,说,你的记忆力真好。袁芬连连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李洁说,真想不到什么?袁芬说,看你当初慷慨激昂、叱咤风云的样子,像个男子汉,谁知还这么精致细腻。
李洁说,我也是女人啊。
这天,李洁走进牵牛房时,脚踏风琴前的人,正在议论什么,显得神神秘秘,惊惊诧诧。小铃子见李洁走来,便抬臂将张传单递给李洁,说李老师,这是我捡到的传单,里边说哈东游击队很活跃,里边还有女兵呢。你说这能是真的吗?
李洁接过了传单,抚摸着小铃子的头说,游击队里真的有女兵,也像男人一样行军打仗。王琴就探过头来,啧啧两声,说我也想当女兵,不知道他们要不要。李洁笑笑。她告诉王琴说,反满抗日是全中国人的事,人越多越好,更欢迎有文化的女兵。她还以王琴为例,说王琴到游击队去,可以教战士们唱歌,跳舞,鼓舞士气。


展开余下试题小铃子听到这儿,就抢话说,可惜我年纪小,要不,我也去找游击队。李洁点点头,说你真得等两年。不过,不参加游击队,也可以为抗日做事,比如捐款捐物。小铃子兴奋一脸,应声就问,我们捐钱,你能送到吗?李洁笑笑,反问小铃子,你说呢?
周梦心领神会。她当即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递给李洁说,我们不能参加游击队,但捐点儿钱还行。请你收下我们姐儿俩的这点心意吧。
其他人见周梦掏钱,便也纷纷掏腰包。小铃子急得满头大汗。可她翻遍上衣口袋,也只翻出一角五分钱。她犹豫片刻,才将钱递给李洁说,我就这点儿钱,要吗?李洁眼圈有些湿润。她收下小铃子的钱,说钱不在多少,只要有心就好。
很快,李洁就找王琴谈话,把王琴送到了哈东游击队。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中的百合花不是实物却有象征意味,而本文中的牵牛花则只与房子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不具有象征意味。
B. “母牛”“黄牛”是袁芬与丈夫黄田的绰号,常来往于牵牛房的人都有个跟牛相关的绰号,这主要是为了追求生活层面的情趣。
C. 李洁知道“牵牛房里的人都是爱国青年”,这暗示王琴即便不通过李洁也能到前线参加抗日游击队。
D. 袁芬初次在牵牛房见到李洁,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与下文袁芬想起听李洁演说,构成了结构上的呼应。
7. 关于文中李洁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与袁芬等人沟通时,李洁常常起主导作用,这与她到牵牛房的目的有关,也可能与她的人生阅历有关。
B. 在讲到自己从南方到北方的经历时,李洁神情肃穆;在面对牵牛房的女人时,李洁又常笑,可见她喜怒无常。
C. 李洁先用北扬的评价来夸袁芬,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再陈述当前抗日的情况,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D. 李洁在电车工人罢工演说时,像个男子汉一样,而在袁芬等人面前却精致细腻,这体现了人物的不同侧面。
8. 北扬作为小说中没有出场却十分重要的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王琴、小铃子身上鲜明地展现了特定年代特定年龄 “青春模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增强悬念与神秘感。北扬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说开头,开头对北扬没有介绍,引发读者对人物身份以及他与李洁、袁芬关系的好奇,设置了悬念,增强了神秘感。
②深化主题。北扬没有出场是因为他已经组织武装抗日去了,一介书生尚且投笔从戎,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忠诚爱国、勇于担当的赞美。
③联结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北扬是李洁与牵牛房的人相识的桥梁,李洁经北扬介绍来到牵牛房:而他出城抗日的行为,也引出了袁芬等人关于参加及帮助抗日队伍的相关情节。
9. ①王琴代表着有文化,有思想的进步知识青年,对抗战能够从内心感慨转变为毅然行动。她的青春模样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将个人才能与救国事业相结合,是一种理性而宝贵的奉献精神。
②小铃子代表着年纪虽小但具有爱国情怀的年轻一代,纯粹,炽热,充满未被世俗磨灭的赤子之心。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1933年东北抗日为背景,通过“牵牛房”这一特殊空间,展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女性的觉醒与成长。作者巧妙运用牵牛花的意象,既营造了温馨的生活氛围,又暗喻了抗日力量的蓬勃生长。小说通过李洁与袁芬等人的对话,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知识青年从旁观到参与抗战的心路历程。人物刻画细腻生动,特别是对女性群像的塑造,既有时代特征又富有个性魅力。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自然融合,展现了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本文中的牵牛花则只与房子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不具有象征意味”错,原文中牵牛花环绕牵牛房,而牵牛房是爱国青年聚集、开展抗日活动的场所,牵牛花既营造了生机氛围,也暗含对这群青年抗日热情的象征,可见牵牛花并非仅为环境。
B.“这主要是为了追求生活层面的情趣”错,原文李洁明确说“方便隐藏身份”,且牵牛房是抗日活动据点,可见取跟牛相关的绰号主要是为了隐蔽,而非仅追求生活情趣。
C.“这暗示王琴即便不通过李洁也能到前线参加抗日游击队”错,原文中王琴是在李洁引导、沟通后才被送到哈东游击队,且未提及她有其他渠道,可见该暗示不成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可见她喜怒无常”错,原文李洁“神情肃穆”是因提及被鬼子逼迫从南方到北方的经历,“常笑”是为安抚、鼓励牵牛房的人,二者均出于抗日相关的合理情绪,并非“喜怒无常”。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原文开头仅提及北扬介绍李洁,未说明其身份、与众人关系,直到后文才透露他的去向,前期的留白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引发读者的兴趣。
②深化主题,凸显精神。原文提到北扬“一介书生,却去搞武装斗争”,他虽未出场,但以书生身份投身抗日武装,与牵牛房众人的行动呼应,凸显了知识分子爱国担当的主题。
③推动情节。原文中李洁“是北扬介绍来的”,北扬是李洁与牵牛房众人相识的桥梁;且李洁告知袁芬“北扬已经出城,组织武装抗日去了”,这一信息引出袁芬询问“你想让我干什么”,进而推动推荐青年、捐款、送王琴参军等情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王琴:理性觉醒、投身实践的知识青年。原文中王琴最初感慨“我们却甘于现状,无所作为,真的于心有愧”,后主动表示“我也想当女兵”,最终在李洁帮助下前往游击队,还能以教师身份“教战士们唱歌,跳舞,鼓舞士气”,她的青春是从思想觉醒到结合自身文化优势投身抗日的理性奉献。
②小铃子:纯粹炽热、心怀家国的少年。原文中小铃子好奇“游击队里真的有女兵吗”,遗憾自己“年纪小”不能参军,还翻遍口袋捐出“一角五分钱”,她的青春没有复杂顾虑,满是对抗日的向往与朴素的爱国心,尽显赤子之情。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病之,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猗氏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以事。嘉贞为条析理分,莫不洗然①。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循宪还,见太后,太后善其奏,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己之官授之。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因召嘉贞,入见内殿,与语,大悦,即拜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赏其得人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开元中,上急于为理,尤注意于宰辅。常欲用张嘉贞为相,而忘其名。夜,令中人持烛于省中访其直宿者。使还,奏中书侍郎韦抗。上即令召入寝殿。上曰:“朕欲命一相,常记得风标为当时重臣,姓张而重名,今为北方侯伯,不欲访左右,旬日念之,终忘其名,卿试言之。”抗奏曰:“张齐丘今为朔方节度。”上即令草诏,仍令宫人持烛,抗跪于御前,援笔而成,上甚称其敏捷典丽。抗归宿省中,夜漏未半,忽有中人复促抗入见。上迎谓曰:“非张齐丘,乃太原节度张嘉贞。”别命草语。上谓抗曰:“维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新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