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苏大附中2025-2026学年10月阶段诊断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东振路校区高一语文组 审卷人:顾毓凡
一、现代文阅读(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
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臭”的——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是可口。其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腌渍时间的适度。
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可以当作蔬菜吃。油菜薹在市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货多价廉时大批买回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腌菜缸里的油菜薹变得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臭因人而异,喜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渗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薹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
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讲了从小用菜卤腌制豆腐的经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我小时候的副食品多出自酱缸。我们家的餐桌上常有炖酱、炒酱——那是以酱为主,加上豆腐干和剁碎的小肉块,在饭锅里炖热,或是用油炒成,冷热都可下饭下粥,味道极鲜美。酱是自家制的,制酱是我早期家里的一项定期家务。每年芒种后雨季开始的黄梅天,阴湿闷热,正是适于各种霉菌孢子生长的气候。这时就要抓紧将去壳的蚕豆煮熟,和定量的面粉,做成一块块小型的薄饼,分放在养蚕用的匾里,盖上一层湿布。不出几日,这些豆饼全发霉了,长出一层白色的毛,逐渐变成青色或黄色。这时安放这些豆饼的房里就会传出一阵阵发霉的味。霉透之后,把一块块长着毛的豆饼,放在太阳下晒。晒干后,用盐水泡在缸里,豆饼变成一堆烂酱。这时已进入夏天,太阳晒着缸里的酱,酱的颜色由淡黄变成紫红。三伏天是酿酱的关键时刻。太阳光越强,晒得越透,酱的味道就越美。这酱缸是我家的味源,也是我家弟兄几人守护的对象——夏天多阵雨,暑假本来闲待在家,一见天气变了,太阳被乌云挡住,为防止雨水落在缸里,我们就要准备盖酱缸了。


浏览完整试题我20岁离开老家,至今已整整65年。这样长的岁月里,我已和上面所说的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
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会雇用专职厨师,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操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口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越过古稀的年限了。
(节选自《费孝通文化随笔·话说乡味》,有删减)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乡音无改鬓毛衰”类比口味难改,指出口味如口音一样,是自幼形成、深入骨髓的习惯。
B. 作者认为如今在客店难以重尝故味,主要原因并非厨师技艺不精,而在于社会变迁导致传统制作方式和环境不复存在。
C. 文中详细描述家庭自制酱的过程,是为了说明过去普通家庭生活自给自足,虽然过程繁琐辛苦,但也是童年乐事。
D. 作者最终决心“从众”,接受市场上不太合胃口的臭豆腐,表明他已完全摆脱对童年口味的依恋,顺应了新时代。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作者提到“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但又说“其实知道了也没用”。这反映了他对现代制作方法的不信任和轻视,认为问了也是白问。
B. 作者家族中,烹饪手艺由祖母传给姑母,这是当时社会饮食文化代代相传的普遍缩影。
C. 因为在清华园有过一段种菜养鸡的自给生活,所以作者认为那段时期的饮食味道最佳。
D. 作者对传统味道消逝的感慨,其深层意蕴在于对现代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耕生活方式的批判与担忧。
3. 根据作者观点,下列现象中,还可以作为作者观点佐证的一项是( )
A. 许多家庭过年时依然坚持按祖传配方自制腊味,认为买的成品“没有那个味儿”。
B. 随着物流发达,人们能轻易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家乡特产的神秘感逐渐消失。
C. 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网红”餐厅,认为传统家常菜过于普通、不值一提。
D. 某老字号为了适应现代人口味,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并美化了产品包装。
4. 文中作者说“我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过渡”具体发生在哪两种生活模式之间,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5. 小陈同学先读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一文,再读到本篇《话说乡味》,发现两篇文本遥相呼应——《话说乡味》中多处现象可以对《乡土本色》观点做出佐证。请你帮他完成表格,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中对应的横线上。
《乡土本色》原句观点 《话说乡味》现象描述
①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远在西伯利亚还是要下些种子。 A___________
② 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B___________
③ 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C___________
【答案】1. D 2. B
3. A 4. “过渡”发生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与完全市场化生活模式之间。
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作者童年时家庭自制臭豆腐、腌菜、酱等,饮食主要依靠家庭自给自足。
完全市场化生活模式:作者成年后独立生活,菜篮子完全依赖市场供应,家庭自给经济逐渐消失。
5. ①. 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 ②. 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 ③. 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乡味”为切入点,通过臭豆腐、自制酱等具体事例,展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童年记忆中的味道,折射出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渡。文中既有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怀念,又体现了对时代变迁的理性认知,流露出一种文化乡愁与历史沧桑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表明他已完全摆脱对童年口味的依恋”错,作者虽决心“从众为是”,勉强接受市场上的臭豆腐,但前文明确提到“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可见他并未“完全摆脱对童年口味的依恋”,“完全摆脱”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文中作者对乡味的留恋与无奈并存的状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反映了他对现代制作方法的不信任和轻视”错,原文中作者“懊悔没追问”是因对故味的留恋,“知道了也没用”则是因“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并非“对现代制作方法不信任和轻视”,而是传统制作条件消失,故味无法复刻,选项曲解原文情感。
C.“所以作者认为那段时期的饮食味道最佳”错,原文仅提及清华园自给生活“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未说“那段时期的饮食味道最佳”,“味道最佳”属于无中生有,且作者心中最佳味道仍是童年乡味。
D.“其深层意蕴在于对现代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耕生活方式的批判与担忧”错,作者感慨传统味道消逝,源于“时移境迁”“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结束”“传统制作方式改变”,文中更多是对童年记忆、家庭自给生活的怀念,如“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并无“对现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生活的批判与担忧”,“批判”表述过重。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者 核心观点是:口味自幼养成、难以改变,对传统乡味的依恋源于特定时代的制作方式与生活场景,现代社会因制作条件变化,难以复刻故味,进而产生对童年味道的怀念。
A.体现了人们对传统制作方式的坚持,以及对工业化生产无法复刻“故味”的认知,与作者“传统制作条件缺失导致乡味难寻、依恋旧味”的观点完全契合,可作为佐证。
B.“家乡特产神秘感消失”侧重物流带来的“易得性”,与作者强调的“制作方式变化导致味道改变、对旧味依恋”无关,无法佐证。
C.“年轻人认为传统家常菜普通”体现的是代际口味差异与对传统的轻视,与作者“依恋乡味、感慨故味难寻”的情感基调相反,不能佐证。
D.“老字号用机器代替手工”是适应现代的改变,作者并未讨论“传统手艺的现代转型”,而是感慨传统制作方式的消逝,此项与核心观点无关,无法佐证。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过渡”具体发生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与饮食完全市场化时代这两种生活模式之间。
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如作者童年时期,饮食以家庭自制为主。臭豆腐是用自家腌油菜薹的菜卤泡制,酱是按季节自制,黄梅天制豆饼,三伏天晒酱,且家家有腌菜缸腌制咸菜,副食品多出自家庭自制,虽可能需外购部分原料,但核心风味与制作过程由家庭掌控,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饮食完全市场化时代,是作者成年后脱离原生家庭的生活状态,20岁离开老家后,在校依赖食堂,成家后租屋而居,无法经营坛坛罐罐,菜篮子完全靠市场供应;即便清华园时期曾短暂种菜养鸡自给,但时间短且非常态,整体饮食来源、食材获取均依赖市场,家庭自制饮食的模式基本消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乡土本色》观点核心是乡下人依赖土地、坚守耕种传统。《话说乡味》中在清华园住时,我和老伴垦地种菜,所种茄子、西红柿吃不完分送邻居,还养鸡取蛋,即便身处城市,仍延续“向土地讨生活”的习惯,印证对土地的依赖与耕种传统的坚守。
②《乡土本色》观点强调农业依赖土地,土地制约产出。《话说乡味》中农民种油菜不摘菜薹,传统卤料消失,臭豆腐失故味,因土地产出(油菜薹)变化,相关饮食资源缺失,体现农业对土地的直接依赖。
③《乡土本色》观点指出家庭是基本抚育社群(含文化传承)。《话说乡味》中祖母的烹饪手艺从娘家继承,后传给姑母,饮食技艺在家庭内代际传递,说明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元,契合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蓑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挂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蚂蚱划伤了小格,小格说:“一变肥,你就浑!”这句骂的是蚂蚱,也在指达子,有双关意味。
B. 达子有股机灵劲儿,他乐于接受新知,善于捕捉“信息”,能够抓住商机,敢想肯干,是新农人的形象。
C. 随着情节的展开,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展现出一个由“抵触”到“感动”再到“欣赏”的变化过程。
D. 达子建议小格编蓑衣,主要是因为他自己怀念并希望小格能坚守穿蓑衣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把耕耙过的土地比作梳理后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也鲜明地体现了劳作的辛苦。
B. 文中老人的议论从侧面写“蓑衣好”,暗示了商机,为后文达子的建议做了铺垫,同时也体现出传统事物美好的一面。
C. 小说情节紧凑,矛盾冲突激烈,深刻揭示了农村青年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心理。
D. 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以自然之美烘托了人物之美,传达出美好与希望,充满了诗情画意。
8. “蓑衣”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象征内涵的演变。
9. 张炜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小说的奥秘是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本小说中“诗”的体现。
【答案】6. D 7. C
8. ①初始:贫穷与落后的象征。小格穿蓑衣时感到“不好意思”,因为别人穿的是现代雨衣,蓑衣显得陈旧,象征她家的经济窘境。
②转变:独特与美的象征。达子眼中,雨丝中的蓑衣如草制披风,穿蓑衣的小格似挺拔洒脱的将军,蓑衣不再是寒酸的代表,转而象征小格独特的身姿与质朴的美感。
③最终:希望与新生的象征。结尾小格看到芦青河湾茂盛的蓑衣草,内心满是感慨,此时蓑衣关联着达子提议的商机,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她对未来的新期待。
9. ①诗意的语言:如“稼禾的秸秆拉走了,香气遗留在田埂上”“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田园风光,充满画面感。
②诗意的意象:“蓑衣”从实用工具升华为承载情感与希望的象征;“蓑衣草”的茂盛暗示人物内心的转变,富有隐喻色彩。
③诗意的情感:小格对达子从抵触到接纳的微妙心理,通过动作和景物烘托,含蓄而深沉。
④诗意的结尾:结尾以小格发现蓑衣草收束,未直接写她的决定,但“心上热乎乎的”和“多么好的蓑衣草”传递出对未来的憧憬,余韵悠长。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蓑衣为线索,通过小格和达子的互动,展现了农村青年在时代变革中的心理变化。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田园风光,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入日常劳作,蓑衣从自卑的象征蜕变为商机的载体,结尾的月光蓑衣草场景充满诗意,暗示新生活的希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D.“主要是因为他自己怀念并希望小格能坚守穿蓑衣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错,达子提出该建议,核心并非“怀念并希望小格坚守传统农耕生活方式”,而是结合老人们“蓑衣贵贱买不着”的议论,敏锐捕捉到蓑衣的市场需求,认为编蓑衣能赚钱,是出于对“信息”和商机的判断,体现的是新农人善于把握市场的特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小说情节紧凑,矛盾冲突激烈”错,小说围绕小格与达子的互动展开,情节节奏舒缓,如耕地、雨中蓑衣、提议编蓑衣等场景均为日常化叙事,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象征内涵的能力。
①初始:贫穷与落后的象征。小格因家无雨衣,只能穿旧蓑衣下地。面对他人的塑料雨衣、达子的军用雨衣,她“有些不好意思”,还在心里“恨起自己”,觉得蓑衣寒酸。这蓑衣直接关联着她家的经济窘境,成为贫穷与物质匮乏的象征。
②转变:独特与美的象征。下雨时,达子看到雨丝中的蓑衣“似草做的漂亮披风”,穿蓑衣的小格“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洒脱。此时蓑衣不再是寒酸的代表,反而因与小格的质朴气质相融,成为独特美感的象征。
③最终:希望与新生的象征。达子结合老人们“蓑衣买不着”的议论,提议小格编蓑衣赚钱。结尾小格看到芦青河湾茂盛的蓑衣草,内心感慨。蓑衣关联着商机,也承载着她对未来的期待,成为生活希望与新生的象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语言:“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以嗅觉写丰收余韵;“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用视觉绘静谧之景。语言简洁优美,勾勒出鲜活田园画面,满是诗意。
②意象:“蓑衣”从象征贫穷的旧物,变为达子眼中“草做的披风”,最终关联商机;“蓑衣草”在结尾茂盛生长,呼应小格内心期待,二者均是承载情感与希望的诗化符号。
③情感:小格对达子,从“觉得他看笑话”的抵触,到见耕地后“心里一热”的感激,再到最后“心上热乎乎的”接纳,未直白倾诉,借神态、心理含蓄流露,细腻深沉。
④结尾:小格见蓑衣草仅内心叹“多么好”,未言明是否编蓑衣,但“脚步急了”“心上热”传递憧憬,如诗留白,余韵悠长。
二、古诗文阅读(7小题共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