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我20岁离开老家,至今已整整65年。这样长的岁月里,我已和上面所说的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 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会雇用专职厨师,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操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口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越过古稀的年限了。 (节选自《费孝通文化随笔·话说乡味》,有删减)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乡音无改鬓毛衰”类比口味难改,指出口味如口音一样,是自幼形成、深入骨髓的习惯。 B. 作者认为如今在客店难以重尝故味,主要原因并非厨师技艺不精,而在于社会变迁导致传统制作方式和环境不复存在。 C. 文中详细描述家庭自制酱的过程,是为了说明过去普通家庭生活自给自足,虽然过程繁琐辛苦,但也是童年乐事。 D. 作者最终决心“从众”,接受市场上不太合胃口的臭豆腐,表明他已完全摆脱对童年口味的依恋,顺应了新时代。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作者提到“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但又说“其实知道了也没用”。这反映了他对现代制作方法的不信任和轻视,认为问了也是白问。 B. 作者家族中,烹饪手艺由祖母传给姑母,这是当时社会饮食文化代代相传的普遍缩影。 C. 因为在清华园有过一段种菜养鸡的自给生活,所以作者认为那段时期的饮食味道最佳。 D. 作者对传统味道消逝的感慨,其深层意蕴在于对现代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耕生活方式的批判与担忧。 3. 根据作者观点,下列现象中,还可以作为作者观点佐证的一项是( ) A. 许多家庭过年时依然坚持按祖传配方自制腊味,认为买的成品“没有那个味儿”。 B. 随着物流发达,人们能轻易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家乡特产的神秘感逐渐消失。 C. 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网红”餐厅,认为传统家常菜过于普通、不值一提。 D. 某老字号为了适应现代人口味,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并美化了产品包装。 4. 文中作者说“我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过渡”具体发生在哪两种生活模式之间,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5. 小陈同学先读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一文,再读到本篇《话说乡味》,发现两篇文本遥相呼应——《话说乡味》中多处现象可以对《乡土本色》观点做出佐证。请你帮他完成表格,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中对应的横线上。 《乡土本色》原句观点 《话说乡味》现象描述 ①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远在西伯利亚还是要下些种子。 A___________ ② 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B___________ ③ 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C___________ 【答案】1. D 2. B 3. A 4. “过渡”发生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与完全市场化生活模式之间。 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作者童年时家庭自制臭豆腐、腌菜、酱等,饮食主要依靠家庭自给自足。 完全市场化生活模式:作者成年后独立生活,菜篮子完全依赖市场供应,家庭自给经济逐渐消失。 5. ①. 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 ②. 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 ③. 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乡味”为切入点,通过臭豆腐、自制酱等具体事例,展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童年记忆中的味道,折射出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渡。文中既有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怀念,又体现了对时代变迁的理性认知,流露出一种文化乡愁与历史沧桑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表明他已完全摆脱对童年口味的依恋”错,作者虽决心“从众为是”,勉强接受市场上的臭豆腐,但前文明确提到“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可见他并未“完全摆脱对童年口味的依恋”,“完全摆脱”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文中作者对乡味的留恋与无奈并存的状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反映了他对现代制作方法的不信任和轻视”错,原文中作者“懊悔没追问”是因对故味的留恋,“知道了也没用”则是因“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并非“对现代制作方法不信任和轻视”,而是传统制作条件消失,故味无法复刻,选项曲解原文情感。 C.“所以作者认为那段时期的饮食味道最佳”错,原文仅提及清华园自给生活“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未说“那段时期的饮食味道最佳”,“味道最佳”属于无中生有,且作者心中最佳味道仍是童年乡味。 D.“其深层意蕴在于对现代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耕生活方式的批判与担忧”错,作者感慨传统味道消逝,源于“时移境迁”“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结束”“传统制作方式改变”,文中更多是对童年记忆、家庭自给生活的怀念,如“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并无“对现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生活的批判与担忧”,“批判”表述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