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1-01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镇江市二中、朱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试卷】2021年辽宁沈阳高三下学期高考三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浏览完整试题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B. “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的命名,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C. “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D.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通过审美教育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性作用来说的。
B. 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 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它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 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对人情感的改变也能够十分迅速。
B. 《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 《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 《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事物,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韧,刚毅简约。
4. 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简要说明。
5. 你认为00后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趣味?借助怎样的路径可以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B 4. 材料一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文学的青春性特点。
5. ①培养具有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
②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
③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审美”主题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以五四文学为切入点,剖析其青春型审美特质,强调青年文化对传统长老文化的革新;材料二聚焦音乐艺术,论述其独特的审美教化功能;材料三系统阐释美育理论,揭示审美教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三则材料由具体到抽象,从文学个案到艺术门类再到教育理论,层层递进,共同构建了审美认知体系,体现了审美从个体情感到社会教化的多元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因果关系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最后一段指出“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二者无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曲解文意。“最科学化”是就“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来说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是材料二的论点。
B.《墨子》认为音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他否认音乐的积极作用,与材料二观点恰好相悖。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可知这句是交代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
分论点一:由原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
分论点二:由原文“‘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
分论点三:由原文“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可知,五四运动洋溢着青春气息。
由以上找到的分论点并结合逻辑词连接可得论证思路。
由此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
①由原文“他们……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可知,应具有欢乐的价值观、光明、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
②由原文“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可知,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是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
③由原文“审美教育所具有 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家庭教育应……学校审美教育,坚持……社会审美教育应……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知,应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撤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蕩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无声地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攴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暗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而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只有在孕妇那里它更重要的价值才体现出来。
B. 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 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 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感动,被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感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 小说以牛和孕妇的行程作为叙述的线索,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重叠,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C. 小说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D. 小说情节曲折,所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8. 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9. 文中三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分析这三次呼唤分别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6. B 7. D
8. 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9. 小说情节并不曲折,作者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散文化的抒情风格。①第一处,体现孕妇寂寞的迷惘,她想知道平原的尽头有些什么却无从知道。②第二处,体现孕妇对孕牛的疼惜,不舍得牛辛苦。③第三处,体现孕妇感受到新生命希冀的幸福和感动。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理解有误。孕妇在回来的路上萌发写字的愿望,是基于她对孩子的强烈的责任感,她不是因为害羞不敢找那些放学的孩子来帮她,作者是想通过她写字这一具体的行为来表现她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尊重。选项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D.“小说情节曲折”错误。应该是从容淡定的叙述,用诗意的笔调。通过写牛温顺而悠闲的形象,牛与孕妇之间的亲密,反映了乡村宁静诗意的生活状态,表现温婉和谐的生命感受。
故选D。
【8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具体而言,孕妇在回来 路上萌发写字的愿望,是基于她对孩子的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她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尊重,而她之所以尊重文化知识,又是源于她对孩子寄予的厚望,以及对于自己作为孩子母亲资格的自省。因此孕妇是一个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的人。
婆婆怕孕妇累着身子,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但孕妇认为牛也怀孕了,没有骑她,可以看出她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先在文中找到孕妇“黑──呀”的呼唤,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这呼唤分别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
第一次孕妇呼唤“黑──呀”时,文中说“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由此可以得出此时孕妇呼唤“黑──呀”时,体现其寂寞的迷惘,她想知道平原的尽头有些什么却无从知道。
第二处,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此处孕妇呼唤“黑──呀”,体现了她对孕牛的疼惜,不忍心骑孕牛,不舍得牛辛苦,让牛站起来。
第三处,“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此处孕妇呼唤“黑──呀”,体现孕妇感受到新生命希冀的幸福和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0. 下列文言句中画横线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多数人)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朗读)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D.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靠近)
11. 下列句中加点 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韩愈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B.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13. 翻译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解析】
【导语】这两篇经典文言文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劝学》以自然现象为喻,强调学习贵在积累与坚持,通过“青出于蓝”“积土成山”等生动比喻,揭示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师说》则直指时弊,批判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师道”的崇高价值。两文虽角度不同,但都体现了儒家重视学习、尊师重道的核心思想,语言精炼,论证有力,至今仍具深刻启示意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错误。“众人”,一般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
B.错误。“句读”,“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句意: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C.错误。“假”,借助。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D.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或“从”。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向外物借助力量罢了。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不同。代词,指代“……的人”。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助词,用于前一分句末,引出原因。句意: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C. 不同。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于是”。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 品德,自然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
上一篇: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镇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