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一10月份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古乐府《江南》的来源地,以及古辞中的“江南”究竟是洞庭湖南北的楚地,还是太湖流域的吴地?不少乐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谈论古乐府《江南》时谨慎地将之称为“吴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竟产于吴,还是产于楚,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书·乐志》在介绍汉代相和歌时讲到了《江南》古辞(古乐府《江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古乐府《江南》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
再来看押韵方式。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认为古乐府《江南》后四句中“西”与“北”隔句押韵,并以楚辞《大招》中“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同用“西”“北”押韵为例。黄节先生的论证,表明古乐府《江南》后四句的押韵方式和韵部均与《大招》相同。此外,古乐府《江南》从东西南北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也是非常相似的;《招魂》末尾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现在韵文中的例子。因此,无论是从演唱方式来看,还是从押韵与叙事手法来看,古乐府《江南》都显示出了与楚地民歌较强的亲缘性。
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那么早期人们的观念中“采莲”活动的主要地域是哪里呢?《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可知莲与菡萏、藕等一样,都是荷(芙蓉)这种植物的一部分。在先秦两汉,出现这类意象最多的作品,无疑就是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有“搴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等,都是楚辞“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在汉代,荷花也被认为是楚地的特产植物,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客子虚描述云梦泽的风物,就特别提到“莲藕觚芦……外发芙蓉菱华”。相反,在秦汉文献中,几乎难以找到将莲或荷花视为吴地特产的例子。
东晋之后流行的吴歌之中,也有不少与“莲”相关的作品,但用法与古乐府《江南》有很大区别。王运熙先生曾经指出“谐音双关语,委实是吴地歌谣的最大特色”。吴声歌曲中使用“莲”意象时,绝大部分都使用了“莲”“怜”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男女爱怜之情,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读曲歌》中“湖燥芙蓉萎,莲汝藕欲死”。而古乐府《江南》中出现“莲”的句子中,不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还是“鱼戏莲叶”,将“莲”改为“怜”,都不能显示出与爱情相关的谐音双关。也许正是因此,古乐府《江南》中“采莲”和“莲叶”等词语,在唐前吴声歌曲中也未曾出现过。由此可知,吴声歌曲中主要将“莲”用在谐音双关的修辞中,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浏览完整试题至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文学中“莲”意象的分布,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意象呈现手法,以及汉魏六朝文人对古乐府《江南》地域背景的认识来看,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而非吴地。不过在六朝时,政治重心转移到建康,文人开始向吴地聚集,莲花的种植和关于莲花的写作也涉及吴地之莲,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江南采莲”的意象。在南北割据局势下人们开始频繁用“江南”一词代指整个南朝,使得吴地也成为文学中“江南采莲”的发生区域。唐代以后,“采莲”的地点开始变得吴楚不分,如唐代陆龟蒙所作《江南曲》中既有“鱼戏莲叶南……影乱吴娃楫”,又有“鱼戏莲叶北……稍背鄂君船”,囊括吴楚两地。王昌龄《采莲曲》中“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的描写,更将吴、越、楚的采莲女放在同一个画面中。更多的诗人,开始将采莲的背景完全放在了唐代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李白《采莲曲》中“若耶溪傍采莲女”的形象,又衍生出西施采莲的传说,进一步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向东转移,构成了我们当下认为“江南采莲”为吴地或越地风俗的印象。
(摘编自徐俪成《楚歌还是吴歌——乐府古辞〈江南〉的地域考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依据《宋书·乐志》将古乐府《江南》归类为汉代相和歌,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
B. 古乐府《江南》从“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高度相似,印证了其与楚地民歌的亲缘关系。
C. 部分研究者认为古乐府《江南》属于吴地民歌,因为吴声歌曲中“莲”“怜”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了男女爱怜之情。
D. 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春风又绿江南岸”“正是江南好风景”“人人尽说江南好”中 “江南”,具体所指存在差异。
B. 第二段中的“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的论述。
C. 黄节先生以楚辞《大招》中“西”“北”押韵为例论述古乐府《江南》的押韵,这为古乐府《江南》与楚地民歌的亲缘性提供了证据。
D. 《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以“莲”谐“怜”,体现了吴声歌曲谐音双关的特点,不同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事实上,中国古代莲花的产地很广,除了少数高寒地区,各地都有分布。但在古诗文作品中,“莲”这一意象_____,正是继承了古乐府《江南》文化基因的结果。随着吴地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文人集中的地域与“江南”所指的地域同时东移,“江南采莲”的地域也经历了______。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江南采莲”的意象_____,这些引用和书写会沾染上新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江南采莲”从水乡乘舟劳动嬉戏的欢乐场景,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
4. 原文围绕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地域归属问题一步步展开论证,请简要概括其论述思路。
5.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
【答案】1. B 2. B
3. ①. 多与“江南”相关 ②. 由楚地到吴地的变迁 ③. 被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
4. ①文章先指出人们常将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归为吴地的误区,借“江南”地域概念的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
②接着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并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
③最后得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的结论,并阐释后世文学中“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
5. ①《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
②文学传统上,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此诗将“芙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延续了楚辞的传统。
③意象差异上,吴地歌谣中“莲”多借“莲”“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而《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的修辞。
④时代背景上,《涉江采芙蓉》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而东汉时“江南”仍指楚地(长江中游),吴地的“莲”文化尚未兴起。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论文聚焦古乐府《江南》的地域归属问题,通过多重证据链展开严谨考证。文章以“江南”概念的历史演变为切入点,从演唱方式、押韵特征、意象源流三个维度论证其楚地属性,并梳理六朝至唐的文学接受史,揭示地域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论证层次分明,考据扎实,体现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错,根据原文“《宋书·乐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可知,原文仅表明《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且有楚地歌谣演唱特征,并未提及依据《宋书・乐志》归类为汉代相和歌的做法“忽略”了楚地特征。
C.“认为古乐府《江南》属于吴地民歌,因为吴声歌曲中‘莲’‘怜’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错。根据原文“王运熙先生曾经指出‘谐音双关语,委实是吴地歌谣的最大特色’。吴声歌曲中使用‘莲’意象时,绝大部分都使用了‘莲’‘怜’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男女爱怜之情”可知,原文未提及部分研究者因吴声歌曲“莲”的双关用法就认为《江南》属吴地民歌,二者无因果关联。
D.“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错。根据原文“李白《采莲曲》中‘若耶溪傍采莲女’的形象,又衍生出西施采莲的传说,进一步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向东转移”可知,“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是“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的论述”错。“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仅总结上文,没有引出下文的论述,仅能“承上”,不能“启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整合原文内容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可知,“莲”与“江南”紧密关联,后文又提到六朝至唐代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江南采莲”的意象,延续了这一关联,可知,古诗文中“莲”的意象常和“江南”绑定,故补写“多与‘江南’相关”。
②原文明确指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是“楚地而非吴地”;六朝后“吴地也成为文学中‘江南采莲’的发生区域”,唐代更多诗人将采莲背景放在“吴地甚至越地”。可见“江南采莲”的地域从楚地逐步转移到吴地,补写“由楚地到吴地的变迁”。
③原文提到六朝时“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江南采莲’的意象”,且正是这种持续的引用与书写,让“江南采莲”沾染新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最终发展为文化符号。横线后“这些引用和书写”也指代该句内容,故补写“被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的能力。
①提出问题:文章先指出“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的误区,再借“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的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古乐府《江南》的“江南”是楚地还是吴地。
②论证分析:二到五段从三方面论证:演唱方式,其“重章叠句”“一人唱、多人和”“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押韵与叙事,后四句押韵、四方叙事手法与楚辞《大招》相同;“莲”意象,楚地文献多提莲,吴地歌谣“莲”多谐音双关,与古乐府《江南》“莲”用法不同。
③得出结论与延伸:最后一段得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的结论,再阐释六朝后因政治、文人聚集等,“江南”概念东移,唐代后“采莲”背景吴楚不分的历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地域归属:“芙蓉”地域文化背景在楚地。原文提“先秦两汉时期‘江南’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涉江采芙蓉》反映东汉现实,此时“江南”仍指楚地,吴地“莲”文化未兴起。
②文学传统:延续楚地“香草”传统。原文指出楚辞(如《湘君》“搴芙蓉兮木末”)、汉赋《子虚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风物,此诗“芙蓉”属楚地“香草”意象范畴。
③意象差异:未用吴地双关修辞。原文说吴地歌谣“莲”多“莲”“怜”双关表爱情(如《子夜歌》),此诗以芙蓉寄羁旅怀乡之情,无此双关,与楚地用法一致。
④时代背景:符合东汉“江南”地域认知。原文明确秦汉时吴地少见“莲”为特产的记载,东汉“江南”概念未东移,“芙蓉”自然关联楚地而非吴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注]
铁凝
向武备在晋南接到父亲向文成的信。
几年前向武备离开笨花以后,夜行晓宿,终于来到他仰慕已久的“西北”——延安。接到家信的向武备,现在是太岳区一个县政府的领导人。向武备算得上是久经锻炼了,但他拿着这封寄自笨花的家信,双手颤抖不已。家信必是父亲向文成书写,武备熟悉父亲的笔迹。可是为什么父亲单把这封信写成如此模样:字似是而非,满纸墨迹斑斑。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起向武备,他不拆信,只把信平摆在炕桌上,观察沉思良久。
武备经过一番踌躇,还是小心翼翼地拆开了信。如同信封一样,信纸也是满篇“涂鸦”。他从这些歪三扭四、模糊难辨的字里行间,还是费力地读懂了这信的内容:原来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失去了姑姑取灯和祖父向喜两位亲人。两位亲人的离去已经足以使武备悲痛万分,然而更使他难过的,还是父亲的字迹。父亲似乎是没有力量再去完成写信这个简单的书写过程了。那么,这是父亲的眼睛所致……这次,武备连个自我排遣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刚刚接到通知,他必须立刻出发,赴雁北地区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从延安来了位首长,要传达《对日寇最后一战》的文件精神,届时武备还能够在那里看见他的大叔向文麒。
武备压抑着内心的悲痛,准备出发去雁北。行前他把父亲的信稳妥地带在身上,他打算把家里的事也告知大叔向文麒。身在雁北的向文麒,终于在一个村口接到了武备。文麒一看见武备,便兴奋地操着一口保定话说:“我要告诉你一件事让你高兴一下。你猜猜是什么事吧?”
可惜武备没有马上要猜的兴致,见到叔叔,也不似往常那样兴奋。武备话很少,显得心事重重。他不愿意刚见到叔叔就向叔叔“报丧”,不“报丧”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话说。他在村口呆立一会儿,只对文麒说:“我先到你那里去洗洗脚吧,我两只脚上都打了泡。”文麒说:“这还不好说。可是我让你猜的事,你还没猜呢。”武备说:“我先洗完脚再猜吧,反正这两天我还得住你那儿。”
文麒把武备领到住处,让警卫员给武备烧水。文麒现在是这区的区长,这住处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
武备坐在文麒宽阔整洁的大炕上洗脚,文麒还在滔滔不绝地继续他的话题。他见武备对他的问题始终没有要猜的兴致,终于迫不及待地对武备说:“知道战地剧社吧?”武备说:“知道,属军区。”文麒说:“战地剧社也来了,一会儿就到。”武备不在意地“噢”了一声。文麒看出了武备的心不在焉,问他怎么了。武备说:“叔叔,你给我根针,我先挑挑泡吧。”文麒拿给武备一根针,寻思他的心不在焉是让脚疼给闹的。武备洗完脚,坐在炕上搬起脚挑泡,文麒就又接上战地剧社说:“战地剧社有位作曲家也姓向,知道吧?也来了。”
武备总算知道叔叔要他猜的是什么了:这是他的另一位叔叔向文麟来了。武备管他叫二叔,刚才武备魂不守舍的,没往这里想。现在经文麒一说,他还是有些责怪自己对二叔向文麟的忽略。
尽管武备仍在神不守舍中,但他知道二叔向文麟要来,怎么说也是一件难得的事。这是几年来他们叔侄三人首次在异乡相聚,这总算是向家人在异乡的一次团聚吧。
向文麟来了,正忙于他今晚的演出。这次战地剧社来雁北,是为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出压轴戏名叫《源泉》。这出戏讲了一个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某地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几名八路军战士掩护群众往山地转移,日本兵紧追不舍,但又找不到目标。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唯恐孩子的哭声引来敌人,竟用手捂死了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有一个战士为掩护群众献出了生命。后来战斗胜利了,群众为这战士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编剧、作曲和导演都为这个仪式费尽了心思。结果这仪式也成了经典片段:送葬人把这位战士高高举起,迈着沉重的步子行进在舞台上。伴随这行列行进的,是一首深沉而悲怆的动人乐曲,这乐曲被称为《哀乐》。这首《哀乐》现时已在根据地流传,并且已经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战地剧社的戏台搭在村口的土坡上,当晚演出时,观众除了与会人员,附近的村民也挤满了山谷,台下的群众很为这台戏而感动。剧情发展到那个经典的送葬片段:台上送葬的队伍出场了,《哀乐》奏起来了。武备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深沉感人的乐曲,这乐曲使观众不能不随之想哭泣、诉说。武备不能自已了,他暗自抽泣着离开了会场,独自回到文麒的住处。
演出结束后,文麒领来了文麟。文麒发现武备一个人呆坐在屋里,也不点灯,就埋怨武备为什么提前离开会场,他点上灯,看到武备红肿的眼,就又打趣着对文麟说:“你看,艺术的力量,你的曲子竟然也能让武备受其感动了。”


展开余下试题二叔文麟观察着闷坐的武备,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中一定另有原因。他走到炕前,对这位不常见面的侄子说:“武备,我猜你是另有心事。谈谈吧。”这时文麒也才感到武备的沉闷大概另有原因。武备这才把家里的事告诉两位叔叔。他把父亲的信展开,两位叔叔用力辨认着信上的字迹,他们到底也读懂了他们那位身在笨花的大哥的字。文麟沉思片刻说:“没想到,我这首《哀乐》竟像是专为家里人写的一样。”
酷爱说话的文麒沉默多时才说:“我离开保定后,最挂念的就是取灯。我常注意冀中的战局,也怪我这当哥哥的没把她保护好。”文麒打破沉闷提议说:“走,出去走走吧,到山上去。”说着先站起来,文麟和武备响应着文麒也站起来。叔侄三人来到刚才演出的山坡上,走上这座山的最高处。文麟又说:“来,站成一排,咱们面朝东南站一会儿。”
文麟和武备再次响应着文麒,面向东南站成一排。这天夜里,月色格外清澈,能看得很远很远。武备向东看就像看见了笨花村。文麒、文麟看不见笨花村,只看见月光下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它们不会改变。文麟说:“来,让我们为取灯默哀吧。”文麒和武备响应着文麟的提议,将身子站直,把头垂下。文麟向着东方,一往情深地说:“取灯,我们正在太行山为你默哀。你怎么这么早就走了?我们只剩下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了。我那首《哀乐》莫非就是专为献给你的?我愿你能够听见……”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叙述了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冀中平原的故事。小说围绕向氏家族展开叙事,通过笨花村的变化展现了社会变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武备接到家信时“双手颤抖”,这一动作描写反映了他的心理;“不祥的预感”“沉思良久”为后文“亲人离世”埋下伏笔。
B. 向文麒让向武备猜“高兴”的事,但向武备“心事重重”,不愿意去猜,这表现出武备还处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之中。
C. 文中叙写《源泉》中大嫂捂死孩子、战士牺牲的剧情以及有关《哀乐》的片段,是为了突出向文麟的艺术才华。
D. 小说通过向氏家族叔侄三人的相聚与倾诉,以小见大,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家国情怀,情感深沉而动人。
7. 下列关于《哀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哀乐》在《源泉》中用作送葬片段的配乐,烘托了战士牺牲后的悲怆氛围。
B. 《哀乐》本来是向文麟为家里去世 亲人写的,后来用于悼念牺牲的战士。
C. 《哀乐》触发了向武备的情感,他最终向两位叔叔诉说了家里亲人的事。
D. 《哀乐》已在根据地流传,有实用性,已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向武备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接到父亲来信时的“担忧与不安”,因信封字迹古怪而与父亲笔体不符,向武备双手颤抖且心生不祥预感;②拆信后的“悲痛与揪心”,向武备得知姑姑、祖父离世而悲痛不已,更因父亲字迹的异常而担心父亲身体状况;③赴会见叔叔时的“压抑与沉重”,向武备虽盼与叔叔相聚,却因家中变故心事重重,不愿先“报丧”;④倾诉后的“释放与缅怀”,向武备向两位叔叔诉说心事,在山顶为姑姑默哀,寄托哀思。
9. ①烘托氛围,清澈的月色映照着山山岭岭、沟沟壑壑,营造出宁静而肃穆的氛围,与亲人去世的情节相契合;②衬托人物心理,“能看得很远很远”暗含叔侄三人对远方亲人的缅怀,“武备……看见了笨花村”体现武备对笨花村的深切思念;③深化主题,不会改变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既是现实场景,也象征着抗日战争中民众在悲痛中凝聚的不屈和抗争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节选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抗战时期革命者的家国情怀。通过向武备接家信、叔侄相聚等场景,巧妙运用“家书”与《哀乐》的双重意象,将个人悲痛与民族苦难交织。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向氏家族的遭遇折射时代风云,在亲情叙事中暗含历史纵深。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相得益彰,特别是月光下的默哀场景,既烘托哀思又暗示革命信念的永恒。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是为了突出向文麟的艺术才华”错误,应是为后文做铺垫。正是《哀乐》的深沉悲怆触发了向武备压抑的悲痛,于是他向叔叔们倾诉家事;同时,《哀乐》与“姑姑取灯和祖父向喜离世”的现实形成呼应,让“为亲人默哀”的情节更具情感张力。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哀乐》本来是向文麟为家里去世的亲人写的”错误,原文是“没想到,我这首《哀乐》竟像是专为家里人写的一样”,《哀乐》是向文麟创作的《源泉》剧中送葬片段的配乐,并不是为家里去世的亲人写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接信时:担忧与不安。接到父亲字迹“似是而非”“墨迹斑斑”的家信,向武备因熟悉父亲笔迹而察觉异常,双手颤抖,心生“不祥的预感”,不拆信先沉思良久,满是对家人安危的担忧。
②拆信后:悲痛与揪心。读懂信中“姑姑取灯、祖父向喜离世”的内容,悲痛万分;又从父亲无力的字迹推测其眼睛可能出问题,进一步揪心。
③见叔叔时:压抑与沉重。见到向文麒,刻意以洗脚“挑泡”转移话题,不愿刚见面就“报丧”,情绪始终处于压抑状态。
④倾诉与默哀时:释放与缅怀。在向文麟的询问下,向两位叔叔展开家信、诉说家事,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随后与叔叔们到山上面朝东南默哀,想象笨花村,满含对亲人的缅怀,情绪转向庄重深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营造氛围,契合情境。“月色格外清澈”“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勾勒出宁静而肃穆的夜晚环境,与亲人离世的悲痛、叔侄三人缅怀的心境相契合,为后文“默哀”情节奠定庄重基调。
②衬托心理,强化情感。“能看得很远很远”既写实又虚写——向武备“像看见了笨花村”,直接体现他对故土与亲人的深切思念;两位叔叔虽“看不见笨花村”,但凝视“不会改变”的山水,暗含对家乡的牵挂,衬托出三人共通的思乡与缅怀之情。
③深化主题,象征精神。“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它们不会改变”不仅是现实场景,更象征抗日战争时期民众在悲痛中凝聚的不屈精神与对家国的坚守,将“个人家庭悲欢”与“民族抗争”的主题相联结,让情感更有厚度。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徐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