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 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C. 六朝的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D. 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 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C. “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 《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 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 ) A.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5.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答案】1. A 2. C 3. B 4. ①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头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②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如引用扬雄、魏征等的言论,论证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如举方苞的《杨千木文稿序》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言公》,说明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 5. ①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 ②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介绍“文”与“质”在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源流及其演变,强调二者之间的统一性,如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历代学者对“文质”的看法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又有所发展与侧重。材料二阐述“文胜质则史”的来源,结合春秋史官的行为解释了“文”与“质”在礼仪中的意义,说明了没有道德实质的“文”也仅是形式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可知人们只对“质”有不同理解。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可知不是所有先秦诸子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得到了健康发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3段“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可知是“以期”,即期待,而不是“得到了”,变未然为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