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费,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浏览完整试题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 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C. 六朝的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D. 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 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C. “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 《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 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 )
A.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5.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答案】1. A 2. C
3. B 4. ①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头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②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如引用扬雄、魏征等的言论,论证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如举方苞的《杨千木文稿序》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言公》,说明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
5. ①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
②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介绍“文”与“质”在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源流及其演变,强调二者之间的统一性,如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历代学者对“文质”的看法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又有所发展与侧重。材料二阐述“文胜质则史”的来源,结合春秋史官的行为解释了“文”与“质”在礼仪中的意义,说明了没有道德实质的“文”也仅是形式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可知人们只对“质”有不同理解。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可知不是所有先秦诸子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得到了健康发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3段“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可知是“以期”,即期待,而不是“得到了”,变未然为已然。


展开余下试题D.“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2段“‘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言语为内涵”“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可知二者观点相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2段“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可知“文质彬彬”,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和内在实质相互协调。
A.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表述,没有体现“文质彬彬”。
B.对诗歌内容与形式 特点和关系的表述,体现了“文质彬彬”。
C.对诗歌意趣特点的表述,没有体现“文质彬彬”。
D.强调内容的重要作用,属于“重质轻文”,不符合“文质彬彬”。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
由第1段“‘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可知,开头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
由第2段“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第3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第4段“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第5段“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史不难自至”,第6段“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教和发展”等内容,可知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由第7段“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史学理论意义”,可知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故文章整体结构是总分总结构。
②论证方法。
由第1段“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2段“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第4段“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等内容,可知文章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言,增强文章底蕴,增强文章说服力。
由第2段“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第6段“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等内容,可知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2段“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第5段“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史不难自至”,第6段“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等内容,可得出建议: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
②由材料一第3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等内容,可得出建议: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由材料一第2段“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第4段“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第7段“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史学理论意义”等内容,可得出建议: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展开余下试题——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 怎样地可以自傲! 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 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 樵夫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 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映衬,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D. 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你日日锱铢为利”流露了内心对子贡的不满,暗示子贡的追求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
B.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前者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有埋怨之意。
C. “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说明子贡不了解孔子心情骤变的真正原因。
D. 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8. 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9. 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
【答案】6. C 7. D
8. 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淡化情节,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9. 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登泰山而小天下”显示孔子年轻时平治天下的抱负,“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互为映衬”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子并未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探究文章审美特点的能力。
首先,说是“历史小说”在于:这篇小说是从《论语》和《孔子世家》中选取部分情节而写成,如“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写孔子在外奔波十四年追求理想,这个内容取材于《孔子世家》。因此小说具有历史韵味,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其次,说是“抒情诗”在于:这篇小说没有明显 故事情节,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却使用了大量篇幅,如“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等,这样就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首先,文章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两种情况:泰山的巍峨和泰山的倾颓。孔子年轻时执着于理想,在外奔波十四年,有着万人敬仰的“圣人”尊称;而周游列国传播思想而处处碰壁的情形又体现出孔子身处低谷的无奈,尤其是到了晚年,孔子有颓废的倾向。文中反复出现泰山,正是以泰山的巍峨表现孔子年轻时的形象,以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
其次,依据原文“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孔子年轻时对自己政治理想的高度自信,而孔子本人也有着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而孔子一直担心泰山会倾颓,“赐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