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四川省达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达一中高2025级2025年秋季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王丽娟 审题人:颜琳珊
一、现代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的形象和个人魅力,有人认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其诗歌。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呈现了其个人情感、情怀和胸襟。无论是“诗缘情”还是“诗言志”,毛泽东诗词都直接显现了独特个性。
诗歌就是要真实地呈现自我,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修辞立其诚”,诚就是实,真实无妄、坦诚无伪也。这样的诗歌,才能人诗互证,凸显诗人的本色、诗人的情感,从而呈现诗人之真形象、真精神。
毛泽东诗词中,如果说体现人诗互证的是抒情诗,那么,体现诗史互证的就是叙事诗。很多人都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时间、地理、人物、情感等元素,均保留在诗中。
革命进程中的很多重要历史,大都留痕于毛泽东诗词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长征诗歌,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长征时期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他完整地用诗歌记录了伟大的长征,他的诗作具有历史的现场感、鲜明的时代性,记录了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细节事实。
毛泽东在给《诗刊》编辑部的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后来,他又说:“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实际上,毛泽东才是真正将古典、民间和现代结合起来、极具创造性的诗人。他通过改造旧形式、创作新内容,做到了新旧结合。他把旧体诗写活了,尤其是写新中国新气象的一些诗作。
学者贺桂梅在《毛泽东诗词与当代诗歌道路》一文中认为,毛泽东诗词最独特的地方,在其“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其读者层广泛覆盖旧体诗词爱好者群体、新文学受众群体和社会主义当代文学实践群体,称其为受众最广的作品也不为过。广泛的受众群也意味着,毛泽东诗词具有某种超越古典、现代、当代而又同时涵纳三者成分的混融特点,它创造的是一个极其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有着“古典中国”的样貌,但又是“现代性逻辑”的构造物,同时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化身和主观镜像。它从古典中国生发出来,又越出了五四新文学的视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了革命中国和文学的当代性内涵。简单地称之为“旧”或“新”,都不足以诠释其独特性。如何阐释毛泽东诗词这种古今混融的特点,事实上不仅是如何理解当代文学与当代诗歌道路的难题,也是如何评价世界史意义上的中国文明独特性的一大挑战。这些观点,从一定意义上总结了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摘编自李少君《开辟诗歌新境界-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漠视,生命如草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主心骨,有了代言人,有了捍卫者。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盈在他的诗词中。


浏览完整试题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
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人民英雄观。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等,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月5日,红军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巍巍群山,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思悟一起涌上心头,词作《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词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
(摘编自焦维东《品悟毛泽东诗词的人民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比历史更真实”是很多人的共识;陈寅恪也说过,诗歌里包含着时间、地理、人物和情感等诸多元素。
B. 毛泽东许多反映革命的诗词采用叙事的方式,对真实历史事件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C. 毛泽东诗词所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始于“古典”,又没有止于五四新文学,做到了古今融合且有所超越。
D. 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创作形式上极具创造性,在内容上还具有人民性的特点,将人民的巨大力量融入作品进行歌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因为毛泽东有着真实的革命经历,才使他的诗词能够反映真实的情感。
B. 毛泽东诗词记录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和杜甫的诗歌有着相似之处。
C. 毛泽东诗词“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对于当代诗歌具有启示和意义。
D. 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经历,说明作品中的人民英雄观是有感而发的。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新旧诗歌创作观点的一项是( )
A. 因为旧诗形式严格,束缚人的思想,所以不建议人们学习。
B. 要确立新诗的主体地位,但在形式上要遵从旧诗的形式要求。
C. 可以在民歌和古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新诗的形式和内容。
D. 新诗的形式比内容还要重要,不注重形式的新诗就没有读者。
4. 材料二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5. 请结合材料一,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谈毛泽东诗词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大量引用毛泽东的诗句,为论证毛泽东诗词具有人民性特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②大量诗句的引用能够丰富文章的文化韵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5. ①人诗互证。当年毛泽东是革命青年,有着蔑视权贵、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该词表达了这种情感,体现出人诗互证的特点。②诗史互证。当时社会黑暗腐朽,该词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形象而概括的叙说,体现了诗史互证的特点。③古今混融。该词形式上是旧体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革命豪情,体现了古今混融特点。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毛泽东诗词的创作特点和内容主题,展现了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文章指出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古今融合,还通过真实历史事件的叙事诗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展示了革命的激情和人民力量的重要性。材料引用毛泽东诗句进一步强调其作品中的人民英雄观,赋予作品真实的情感和历史现场感,体现出其诗词对当代诗歌的启示和独特艺术价值。整体上,文章全面评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对真实历史事件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错,表述绝对。原文是“革命进程中的很多重要历史,大都留痕于毛泽东诗词中”“他的诗作具有历史的现场感、鲜明的时代性,记录了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细节事实”,其中“历史的现场感、鲜明的时代性”“生动的细节事实”都表明并非“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正是因为毛泽东有着真实的革命经历,才使他的诗词能够反映真实的情感”说法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是说“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呈现了其个人情感、情怀和胸襟”,至于毛泽东诗词能够反映真实情感的原因,固然与他的革命经历有关,但并非唯一原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不建议人们学习”范围扩大,材料是“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
B.“在形式上要遵从旧诗的形式要求”说法绝对。原文是“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他通过改造旧形式、创作新内容,做到了新旧结合”,可见并非要求我们遵从旧形式。
D.“新诗的形式比内容还要重要”无中生有,原文是“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不注重形式的新诗就没有读者”说法绝对,原文是“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证及其效果的能力。
①材料二的观点是:毛泽东认为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于人民力量肯定和对人民的情感充盈在他的诗词中。再看引用了哪些诗词,如《西江月·井冈山》中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表达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还有“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表达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以此可见,大量引用毛泽东的诗句,为论证毛泽东诗词具有人民性特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展开余下试题②从引用本身的作用来看,毛泽东诗词独树一帜,将古典与现实完美融合,富有文化韵味,而且他的诗作中充溢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大量诗句的引用能够丰富文章的文化韵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人诗互证。材料一第二段“诗歌就是要真实地呈现自我,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修辞立其诚’,诚就是实,真实无妄、坦诚无伪也。这样的诗歌,才能人诗互证,凸显诗人的本色、诗人的情感,从而呈现诗人之真形象、真精神”。写作《沁园春·长沙》时,毛泽东32岁,有着一般革命青年的雄心壮志,正如诗词中所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该词表达了这种情感,体现出人诗互证的特点。
②诗史互证。材料一第三段“毛泽东诗词中,如果说体现人诗互证的是抒情诗,那么,体现诗史互证的就是叙事诗。很多人都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时间、地理、人物、情感等元素,均保留在诗中”。《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意思是,在热血青年们眼中,那些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达官贵人,如同封建时代的万户侯一样,为人不齿,粪土不如。当时社会黑暗腐朽,该词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形象而概括的叙说,体现了诗史互证的特点。
③古今混融。材料一第最后一段“毛泽东诗词具有某种超越古典、现代、当代而又同时涵纳三者成分的混融特点”。《沁园春·长沙》形式上是旧体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现实的内容和情怀,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体现了古今混融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最不知深浅的要算妻子肚子里的宝宝了,他已茁壮地长到了八个月,在我们的日子最缺少色彩的时候,他强大的胎音使我们义无反顾地握紧了生活的画笔。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的进驻,使我们的小家增添了许多笑声。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选自《百合花》)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 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本篇小说,从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D. 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又美好的女生,她的形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7. 下列与文本中加点字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为了解除生活上的困窘,“我”和妻子千方百计谋求出路,“义无反顾”强调了当时的“我们”直面生活的坚定态度。
B. 文本一中“进驻”指军队开进某一地区驻扎下来,文中大词小用,突出了阿纯的到来对“我们”家不同寻常的意义。
C. 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表现了小战士天真质朴的心理及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D. 文本二中“多了一只野菊花”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 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8. 文中画横线 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文本一和文本二均没有以具体事物“百合花布”“百合花被”为题,而是直接用“最美百合”或“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两个文本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C 7. C
8. ①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②与前文形成对比,阿纯说不收工钱,此处又小心谨慎地把工钱收好,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情节上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9. 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待人真诚的美好品质,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②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也使用了象征手法,不仅代表了“百合花被”,更是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如百合花一般的美好品质,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解析】
【导语】文本一通过讲述一对夫妻与阿纯的短暂相遇,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题目未直接用“百合花布”,而用“最美是百合”,更凸显百合的象征意义,寓意生活虽困苦,但善意和纯洁才最美。文本二选取战争中的细节展现小通讯员在严酷环境中仍心怀美好的品质,两篇通过平凡小事表现人性中的光辉,传递温暖。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的主人公妻子……”理解错误。文章主要是为了表现阿纯的善良、乐观,所以小说主人公是“阿纯”,而非“我”的妻子。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和艺术形象的能力。
C.“推动后文情节发展”错误,小说《百合花》中对“布片”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第二次是文本二中“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故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是照应前后文,不是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上,画线句是“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段描写是写阿纯把“工钱”珍藏起来的情景,“装进一个信封”“把信封夹在书里”“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②表达效果上,与前文形成对比,文章开头已明确阿纯为了多读书不想要工钱,行文到此,阿纯却收下了工钱,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情节上,联系后文“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可知,原来阿纯这么看重“工钱”,是早就打算用这钱给妻子买喜欢的百合花布,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 作用的能力。
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百合” 在文中首先象征着阿纯的美好心灵。阿纯主动来帮忙且不要工钱,还执意用自己的 “工钱” 为妻子买百合花布,她的善良、纯洁如同百合花一般高雅洁白。同时,也象征着夫妇二人的美好品质,他们在困境中努力生活,开书店辛勤劳作体现勤劳能干,面对昂贵的布料选择放弃体现善良节俭,对待阿纯真诚友善体现待人真诚。百合花布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尽管夫妇俩生活贫困,但他们对生活仍有期待,就像妻子对用百合花布做连衣裙有着憧憬,而阿纯送百合花布的行为,更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温暖,象征着他们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②课文《百合花》中,“百合花” 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品质。通讯员质朴、纯真、善良,在枪筒里插野菊花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就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新媳妇对通讯员有着深切的关怀与敬意,她将自己唯一的、精心绣着百合花的新被子拿出来给牺牲的通讯员入殓,展现出她的善良、无私和对革命战士的深情,其品质也如百合花般美丽动人。合花被是军民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这条被子原本是新媳妇的嫁妆,代表着她对新生活的期待,但她却毫不犹豫地用它来殓葬通讯员,这一行为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热爱与支持。同时,通讯员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英勇牺牲,也体现了军队对人民的守护。所以,“百合花” 象征着军民之间鱼水般的深厚情谊,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久之,转中书舍人。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选自辛文房《白居易传》,稍有修改)
材料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A作乐府B及诗C百余篇D规讽E时事F流闻G禁中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谑之曰”中的“因”,作副词,于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中“因”字意义用法不相同。
B. “拔萃”中的“拔”,作动词,选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 “会有素恶居易者”中的“会”,作副词,必定,一定,与《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中的“会”意思相同。
D. “执政方恶其言事”中“方”,作副词,正当、正值,与《沁园春·长沙》中“挥斥方遒”中的“方”用法和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才华横溢。材料一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是侧面表现这一点。
B. 材料一中说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C. 材料二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 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D. 材料二白居易听闻琵琶有京都声,感慨万千,自叙少时欢乐,而今左迁九江,飘零憔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达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