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
华师大二附中十月阶段测试
高一语文
一 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孔子“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的继承。
【答案】 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无以成江海 ④.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惑、至、矣、须、臾。
2. 按要求选择。
(1)以下邀请函中划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甲】兹定于2025年11月10日举行高一年级辩论赛决赛,【乙】诚邀您担任评委,时间定于下午17:00-18:00,地点是学校音乐厅。【丙】如果您能抽空出席,我们将不胜荣幸,【丁】由衷期待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会
2025年10月20日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以下说法不能体现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
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
【答案】(1)C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C.丙处“抽空出席”口语色彩浓,与整体的语体不符,可改为“拨冗莅临”或“莅临指导”等更显尊重的表达。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概念,指乡土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形成有差等的社会关系网络。
D.“爱无差等”明确否定爱的差等性,主张平等之爱,与差序格局“有差等”的核心特征直接矛盾。
故选D。
二 阅读 70分
(一)(17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学完课文《劝学》后,老师布置同学们阅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并围绕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展开学习研讨。
①从这里,便逻辑地引向荀学的第二大关键:“天人之分”。荀子认为,人要与自然相奋斗,才能生存。因之荀子也就强调刻苦努力,强调人必须“学”。孔子《论语》以“学而”为第一章,荀子也是以“劝学”为首篇。但尽管荀子也以“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作为“学”的内容和全程,“学”在荀子的解释里,由于上述思想背景,却具有更为广阔的意义。他论证说,“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把“学”与“为”联结了起来,使“劝学”与“性伪”有了内在的联系。这个“学”实质上便已不限于“修身”,而是与整个人类生存的特征——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了联系:“ ”。这不但把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经验之谈提到极为重要的理论高度,而且它也成为荀子的整个理论的脊梁骨架,使荀子的“礼论”“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由之而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这个严整体系的逻辑基础正是这样:人类(社会)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组合在一起(“群”)而与自然相奋斗(对付外在的自然),这就产生了“礼”;“礼”是为了“分享”“止争”,使群体能够存在和延续而建立起的规范秩序;这秩序正在于克制、改造、约束、节度人的自然欲求(改造内在的人性);因此要维系这种社会秩序(外)和节度自然欲求(内),就必须“学”,必须“为”,必须“伪”;可见“学”“为”对于人便有关系存在的根本意义。这样,“学”“为”在荀子这里也达到了本体高度。孟子的“学”是“收放心”,回到超越的善的心性本体;荀子的“学”则从“木受绳则直”的外在规范,而可达到“天见其明,地见其光”的宇宙本体。


浏览完整试题②正是在这基础上,出现了“天人之分”的观念: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曰进也;小人错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曰退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③这已成为人生的颂歌、伟大的名句。它充分表现了人类以自己的力量来赢得生存和发展,从而区别于众多物种之所在。如果说,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荀子把这种气概提到了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最高度: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
④虽然这里讲的是统治者必须努力学习,积极治理,使社会的等级秩序与天地“同理”,但它在理论层次上突出了人能主宰万物而与天地并立,无须任何神意干预的奋斗理想。荀子说,“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这正是儒家积极精神的极大发扬。如果说,孟子对孔学的发扬主要在“内圣”,那么荀子则主要是“外王”。“外王”比“内圣”具有更为充分的现实实践品格,也是更为基础的方面。人类的心理、道德是在外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并逐渐内化、凝聚和积淀的。所以,荀子强调的方面,实际是更为根本的一面。而“ ”。这种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现实品德吗?
——节选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3. 最适合填入文章两处划线部分的句子是( )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根据文意,推断最有可能是作者上文所论述的荀学“第一大关键”的一项是( )
A. 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 B. 荀子对“人道”的看法
C. 荀子对“天人关系”的看法 D. 荀子对“礼”的看法
5. 上文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荀易庸记要”一章的第一小节的部分内容,下列最有可能是这一小节的标题的一项是( )
A. 天人之分 B. 人的族类特征 C.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D. 天道与人道
6. 以第④段为例,赏析本文的说理方式和语言特色。
7. 学完本单元后,班级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荀子思想是否依然能给我们启发?”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本文内容,写一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
【答案】3. A 4. D
5. B 6. ①说理方式:将荀子与孟子对比,比较二人思想的不同,在比较中揭示出荀子思想的意义。
②语言特点:学术性与严谨性。如关联词语的使用,“虽然……但”体现出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剖析;两个“主要”既比较了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差异,又不排除孟子思想中也有“外王”,荀子思想也有“内圣”,避免偏激而引发误解。
7. 示例:
①启发我们善于利用外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文中称之为“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AI时代我们要善用工具,利用AI的同时不丢失人最本质的能力,“役物而不役于物”,且AI本身也是人的智慧产物,是人创造的工具。因而,更不能因AI而丧失了人的思考能力,便使人与禽兽无异。
②荀子强调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AI时代容易导致我们轻易获得答案,而忽视了自己坚持不懈的实践,失去实践的“学”未必是真正的“学”,更偏移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现实品德,乃至“人的族类整体气概”。
(结合自己对荀子的理解,如果写到当下“学”和荀子观点的差异亦可。)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以荀子思想为核心,通过“天人之分”的哲学命题,系统阐述了荀学“外王”路线的实践品格。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以“劝学”为切入点,揭示荀子将“学”提升至本体高度的理论创新;继而通过对比孟子“内圣”路径,凸显荀子强调人类通过集体实践改造自然的思想特质。论证中大量引用原文并辅以现代阐释,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使抽象哲学概念具象化。语言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学感染力,尤其在引述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等名句时,展现出思想论述与文学抒情的完美结合。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第一处空缺:前文论述“学”已不限于修身,而与“整个人类生存的特征——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了联系”。这强调的是人通过学习,能够借助外物(工具)来扩展自身能力。①“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恰是说明借助车马、舟楫这些外物,能达到凭自身能力无法达到的目的,完美印证了此观点。
第二处空缺:位于全文结尾,是对前文所阐述的荀子思想(强调人为、实践、奋斗)的现实意义与品德的总结,需要能体现“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是通过驽马坚持不懈前行也能达成远距离的比喻,形象地体现了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实践精神,与结尾处的总结高度契合。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文章开篇指出“从这里,便逻辑地引向荀学的第二大关键:‘天人之分’”。这表明“天人之分”的提出,是基于前文已论述的某个更为基础或先导的核心观念,即“第一大关键”。文中明确阐述了“天人之分”观念得以建立的严整理论体系:“人类(社会)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组合在一起(‘群’)而与自然相奋斗……这就产生了‘礼’”。可见,“礼”的产生是人类应对自然、组成社会这一根本需求的直接结果,是整个理论推演的起点。因此,从行文的内在逻辑推断,作者在上文最有可能先集中论述了作为荀学理论基石、并逻辑地导出“天人之分”观念的“礼”。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本小节以“天人之分”为核心支柱,深入挖掘和阐发了荀子思想中关于人作为一个“类”的本质特征、能力与使命。文章明确指出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并将其提升到“与‘天地参’”的世界观高度。全文围绕人通过“学”“为”“伪”能够并应该“制天命而用之”展开,这都是在定义和颂扬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族类特质和力量。结尾更是将这种思想精神归结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现实品德”,强化了其作为“族类特征”的持久性。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本段核心说理方式为对比论证。作者将荀子与孟子的思想核心进行对比,明确指出“孟子对孔学的发扬主要在‘内圣’,那么荀子则主要是‘外王’”。通过这一对比,清晰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独特的现实实践品格及其在儒家思想谱系中的定位,从而凸显了荀子思想的独特价值与根本性意义。
②本段语言体现出显著的学术性与严谨性。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如“虽然……但……”的转折结构,在承认“这里讲的是统治者……”这一具体层面后,能迅速转向“但它在理论层次上突出了……”的更深层意义剖析,体现了逻辑的严密与思维的辩证。限定性词语的精准使用,如两个“主要”,在明确二者侧重点不同的同时,也为对方思想中可能包含的另一维度留下了余地,避免了绝对化的论断,确保了学术表述的周密与准确。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首先明确表态,指出荀子思想在AI时代是否具有启发性(通常选择“是”),然后可以从文中选取1-2个荀子的核心观点作为论述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可将选取的观点与AI时代的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最后,用一句话强调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呼应开头。
例如:
①荀子强调人善于利用外物以达到目的,彰显了“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在AI时代,我们更应秉持“役物而不役于物”的原则,将AI视为强大工具善加利用,同时警惕过度依赖,确保人类智慧与决策的主体地位,避免人的核心能力退化。
②荀子推崇勤劳坚韧、孜孜不倦的实践行动精神。面对AI易于提供答案的便利,我们尤需警惕,不能忽视亲身探索、持续努力的价值。真正的“学”与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实践,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也是人区别于机器的关键。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归夜
蒋宁
香港回归那一夜,高伯伯全家从外地回到了村子里。爸爸特别高兴,赶在晚饭前早早地拉着小小去伯伯家。他们是打小的玩伴。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遭遇的苦难不相上下。后来有了机会,高伯伯把家里的几亩田地交给小小爸爸,说走就走,在外面的世界打下了一片天地。高伯伯偶尔回村时,想带小小爸爸一起干。小小爸爸实在走不开,每次都说,他这辈子就当农民了,他做不到的事情希望将来儿女们能够实现。每当他这样说,小小就深感重负,不寒而栗。
村里地形颇不平坦,伯伯家在一个高高的坝子上,那上面住了有十来户人家。日常的黄昏笼罩着一切,小小和爸爸穿过稻田和蝉鸣走到伯伯家时,伯伯家已是炊烟袅袅了。从丽姐是伯伯家最小的女儿,只比小小大三四岁的样子,正在厨房里掌勺。这让小小感到很惊奇。伯伯和他的两个儿子已然是城里人的模样,他们忙着招呼爸爸坐到电视机前。大人们絮絮叨叨地说着闲话,小小坐在爸爸旁边,无所适从。
晚饭终于开始了,小小最害怕的一幕也开始了。没人能明白她对到别人家吃饭的恐惧,尤其是在人太多的人家。入座时,爸爸跟伯伯推让了半天,最后还是把老太爷排在首位,好不容易才排定座次。大妈端菜上来,看到小小一个人还坐在电视机跟前,便招呼她过来坐。饭桌上,碗盏菜盘堆叠,酒杯已经倒满,她挑了个挨门边的空位坐下。大妈不停进进出出,端菜上来。餐桌上,盘子挨着盘子,碟子架着碟子。小小默默地吃饭。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问小小读几年级了。爸爸代她回答:“刚刚考上高中。”伯伯从桌子那头大声夸赞:“要好好学习,你从丽姐就不爱读书。”小小不知道如何应对,连普通的谦虚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蚊子开始到处乱飞。
从丽姐终于忙完从厨房进来,但她并不坐到桌上吃饭,而是忙着给长辈和哥哥们添酒,俨然一副成熟懂事的样子。
饭后,大家再次坐到电视机前,专心地看香港回归的新闻直播。每当有重要人物出场,伯伯和爸爸就会简要评论一番。蚊子围着双腿乱转,时不时猛咬一口。小小不敢大声拍打,怕影响到大家。
从丽姐收拾好碗筷,坐到小小旁边来,跟大家一起看电视。不知为什么,她突然大声讲起话来,声音清脆悦耳。两个哥哥也加入讨论。他们在说什么,小小一点也听不懂,也许是走神了。他们懂得真多啊!安静的夜晚,因为从丽姐的加入,变得活泼而生机勃勃。小小想到自己家里从来不曾有这样快乐自由的气氛,她原以为平静的夜晚已经是最好的夜晚。
新闻直播的时间似乎很长,庄严的仪式仿佛连接了整个外部难以想象的广阔世界与电视机前的这间堂屋。
从丽姐站起来,拉着小小到她房间,递过来一包衣服,说都是八成新的,没怎么穿过。又提起一条裙子说:“你换上试试。”小小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换过衣服。
小小感到脖子那里已经泛起红晕,幸好头顶的灯光也是昏黄的。七拽八拽之下,她扭扭捏捏地换上了裙子,是条长裙子。因为她身量不高,几乎要拖到地了。从丽姐在旁边拍手叫:“好看好看,就是你太瘦了,而我又太胖了。”
小小这才定睛看了她一眼。她并不胖,娃娃脸,皮肤很白,不像小小被晒得黑黢黢的,和刚才在厨房里掌勺的样子也不大像。
“就穿这件吧,别换下来了。”大妈也许是觉得好衣服穿起来,才算不浪费了。
“要是穿双高跟鞋就更好了。你没有高跟鞋吧?可惜我这次也没带。”从丽姐说。
小小一直以为只有电视里那些人才穿高跟鞋的。
小小不知道是怎么走到堂屋的。她坐到椅子上的时候,裙子大半都落到了地上。她想把裙子边折起来,又怕引起人注意。到后来,她发现穿长裙子也有个好处——蚊子似乎飞不进来了,只在裙子边打转。
小小等了又等,渐渐没有人讲话了,电视里的新闻好像进入了尾声。从丽姐和大妈是不是都去睡觉了?
“你们在这儿过夜?”伯伯的声音突然响起。
爸爸猛然站起来,他刚才好像是打了个盹儿:“不啦不啦,我们走了。”
他站起来,小小也跟着站起来。
走出门的时候,爸爸有一点摇摇晃晃。小小特别担心,生怕他会晃倒了。
幸好,幸好,在伯伯的一再挽留下,爸爸终于和他告别了。当身后的门轻轻关上时,小小松下一口气来。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夏夜的风特别凉爽,爸爸走着走着又清醒了过来。他突然注意到小小的裙子,大声问:“谁叫你穿的?”
“从丽姐给的,大妈不让我换过来。”小小有点害怕,爸爸为什么突然会不高兴呢?
“唉。不该带你来的。”
听到爸爸这样讲,小小突然间百感交集,觉得很委屈,又说不清是为什么。
“你都考上高中了,只要好好努力,以后也会有好日子过。”
好日子就是有裙子穿吗?小小并不这样想,也不渴望其他的好日子。她渴望的是像从丽姐那样大大方方地大声讲话,从从容容地做事,而不是待在黑暗的角落里,紧张地揣度他人的一举一动,不能选择,因而无法拒绝。从高高的坝子上一直往下走,连微弱的星光也不见了,酒醉的父亲竟然没有摔倒,小小穿着长长的裙子竟然也没有摔倒。


展开余下试题终于回到自己家,已是深夜。在这个重要的夜晚,小小感到自己的人生仿佛刚刚开始。
8. 小说将背景设定在香港回归之夜,有何用意?
9. 分析文章三处画线句写到“蚊子”的作用。
10. 回家路上爸爸和小小的对话颇有深意,试分析当时两人的心理活动。
11. 课堂上讨论小说中“小小”这一形象时,晨晨同学认为其与铁凝笔下的“香雪”异曲同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8. 本是农村的两户人家关心着香港回归的国家大事,同时,农村长大的小小又第一次见到了城里人的打扮谈吐,大大开拓了小小的视野,从而萌生出改变现状的渴望。通过电视连接农村小屋和外面的广阔世界,这一特殊的日子更好地表达了城乡碰撞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影响。
9. ①第一次借蚊子暗示小小坐立不安,尴尬惶恐,不知如何应对这样的社交场景。②第二次被蚊子猛咬却不敢拍打,更进一步体现了小小的谨慎、惶恐。③第三次当她穿上裙子,不再受蚊子干扰暗示小小在与从丽姐和高伯伯一家的交流中似乎不断明晰了自己的处境和渴望。
10. 在文末,酒醉的爸爸叮嘱小小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的生活。爸爸担心小小迷恋上这些好看的衣服,又担心小小因此产生一些自卑的情绪,也因担心孩子渴望进城而自己所帮有限而心生愧疚,因而说了“不该带你来” 。
而小小觉得委屈,是因为她并没有迷恋物质生活,但又不完全明白爸爸 话里的含义,也或者此时还未完全明白此行究竟会给自己未来的人生的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百感交集”“说不清是为什么”。
11. 不完全同意。小小与香雪确实有相似之处,作为受到城市文明冲击的乡村女孩,又都是经受良好教育的孩子,他们都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同时,她们的性格又多羞涩而寡言,心中有隐约的丘壑但还难以表达出来,在无人知晓的沉默中完成自己的救赎,但在这救赎之后会陷入更大的迷茫从而走入更深刻的人生课题。
所不同的是,香雪在时代变革的前沿,由个人价值上升到家乡情怀,带着带领家乡共同进步的梦想追求自我,而小小立足于人更本质的对于自我的探索和追求。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香港回归之夜为背景,巧妙地将国家大事与个人成长交织在一起。通过小小在高伯伯家的见闻和心理变化,展现了城乡差异、代际观念冲突以及少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小内心的敏感与矛盾,长裙的象征意义尤为深刻。全文以蚊子、灯光等细节烘托氛围,将历史时刻与个体体验自然融合,呈现了一个农村少女在特定夜晚的精神成长历程。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的用意的能力。
文本主要集中在大人们围坐观看回归直播并进行评论,以及叙述者提到“庄严的仪式仿佛连接了整个外部难以想象的广阔世界与电视机前的这间堂屋”。
回归仪式是国家层面的、庄重的、充满历史感的大事件,而小小的经历是个人的、琐碎的、充满心理波澜的。这两种氛围并置,营造出一种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交织的特殊张力。
此外,“回归”意味着连接、融合与新的开始。这与小小的经历高度契合:她在这个夜晚,内心世界与一个更“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高伯伯一家、从丽姐的谈吐和裙子)发生了碰撞和“连接”;她萌生了新的自我意识,感觉人生“仿佛刚刚开始”。因此,“回归之夜”不仅是时间背景,更是小小个人精神“回归”自我、开启新阶段的强大象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蚊子出现在小小社交受挫(不知如何应对夸赞)时。此时蚊子“到处乱飞”,烘托并外化了小小内心的烦躁、凌乱和无处安放的尴尬。
②蚊子开始直接攻击(猛咬),而小小的反应是“不敢”拍打。这进一步具象化了她的心理状态:她不仅在承受环境带来的不适(蚊咬),更因极度在意他人看法而压抑自己的本能反应(拍打),凸显其拘谨、自卑和强烈的局外人感。
③蚊子的困扰因一条长裙而被物理隔绝。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裙子是从丽姐(城市文明的代表)所赠,它的遮蔽效果,象征着一种新的、来自外部世界的“保护”或“武装”,让小小获得了暂时的、物理上的安宁,暗示着她开始从被动承受环境干扰,转向有可能借助外物来建立自我边界。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爸爸的话中, “谁叫你穿的?”语气严厉,表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条裙子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代表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诱惑。 “不该带你来的”是自责,他后悔让女儿亲眼目睹并体验到城乡生活的差距,他担心这种差距会打击女儿,或让她产生不切实际的物欲,从而动摇她安心读书、通过正统路径改变命运的决心。最后叮嘱“好好努力”,是他在表达无力提供物质优越的愧疚后,所能给出的唯一也是他认为最可靠的承诺和期望。
小小的心理中, “害怕”源于对父亲突然严厉的不解。 “委屈”则更为复杂,因为她朦胧的渴望(像从丽姐那样大方从容)被父亲误解为对裙子(物质)的迷恋。她无法清晰表达这种精神层面的向往,这种不被理解的隔阂感让她委屈。 “说不清是为什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初期,情感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状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本文的小小是一个在特定夜晚,因城乡文化碰撞而内心产生剧烈波动、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乡村女孩。她的渴望从对一条裙子的感受,升华为对一种从容自信的“人生态度”的向往。香雪则是一个通过“铅笔盒”事件,执着地追求知识文明、渴望被尊重,并将个人梦想与家乡未来紧密相连的乡村女孩。她们都是身处闭塞环境的乡村少女,都受到了外部(城市)文明的强烈冲击。她们外表都羞涩、沉默,但内心都蕴含着强烈的情感与渴望。
所不同的是,香雪的追求更具外向性和集体性。她的动力是“知识”和“尊严”,目标明确,并天然地与“改变台儿沟”的集体命运相连。小小的追求则更具内向性和个体性。她的动力源于对一种“生存状态”(大方、从容)的羡慕,其觉醒更侧重于对“自我”存在方式的审视和思考。香雪的形象承载了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乡村对现代文明的渴求与希望。小小的形象则更多地反映了在城乡流动加剧的背景下,个体对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早期、朦胧的探索。
(三)(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轮台子①
【北宋】柳永
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嶷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路久沈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山,芙蓉渡头,鸳鸯滩侧。干名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翠蛾娇艳,从别后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利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
【注】①此词为词人入仕初期游九嶷山时所作。那时词人虽有才名,但因其放荡不羁之性格而不受朝廷重用。
12. 对这首词中意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残月”表达与亲人分离的痛苦。
B. “老松”表达对君子人格的坚守。
C. “枯柏”暗含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D. “猿啼”表达对功名利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华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