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二附中十月阶段测试 高一语文 一 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孔子“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的继承。 【答案】 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无以成江海 ④.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惑、至、矣、须、臾。 2. 按要求选择。 (1)以下邀请函中划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甲】兹定于2025年11月10日举行高一年级辩论赛决赛,【乙】诚邀您担任评委,时间定于下午17:00-18:00,地点是学校音乐厅。【丙】如果您能抽空出席,我们将不胜荣幸,【丁】由衷期待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会 2025年10月20日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以下说法不能体现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 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 【答案】(1)C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C.丙处“抽空出席”口语色彩浓,与整体的语体不符,可改为“拨冗莅临”或“莅临指导”等更显尊重的表达。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概念,指乡土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形成有差等的社会关系网络。 D.“爱无差等”明确否定爱的差等性,主张平等之爱,与差序格局“有差等”的核心特征直接矛盾。 故选D。 二 阅读 70分 (一)(17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学完课文《劝学》后,老师布置同学们阅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并围绕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展开学习研讨。 ①从这里,便逻辑地引向荀学的第二大关键:“天人之分”。荀子认为,人要与自然相奋斗,才能生存。因之荀子也就强调刻苦努力,强调人必须“学”。孔子《论语》以“学而”为第一章,荀子也是以“劝学”为首篇。但尽管荀子也以“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作为“学”的内容和全程,“学”在荀子的解释里,由于上述思想背景,却具有更为广阔的意义。他论证说,“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把“学”与“为”联结了起来,使“劝学”与“性伪”有了内在的联系。这个“学”实质上便已不限于“修身”,而是与整个人类生存的特征——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了联系:“ ”。这不但把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经验之谈提到极为重要的理论高度,而且它也成为荀子的整个理论的脊梁骨架,使荀子的“礼论”“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由之而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这个严整体系的逻辑基础正是这样:人类(社会)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组合在一起(“群”)而与自然相奋斗(对付外在的自然),这就产生了“礼”;“礼”是为了“分享”“止争”,使群体能够存在和延续而建立起的规范秩序;这秩序正在于克制、改造、约束、节度人的自然欲求(改造内在的人性);因此要维系这种社会秩序(外)和节度自然欲求(内),就必须“学”,必须“为”,必须“伪”;可见“学”“为”对于人便有关系存在的根本意义。这样,“学”“为”在荀子这里也达到了本体高度。孟子的“学”是“收放心”,回到超越的善的心性本体;荀子的“学”则从“木受绳则直”的外在规范,而可达到“天见其明,地见其光”的宇宙本体。
浏览完整试题②正是在这基础上,出现了“天人之分”的观念: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曰进也;小人错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曰退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③这已成为人生的颂歌、伟大的名句。它充分表现了人类以自己的力量来赢得生存和发展,从而区别于众多物种之所在。如果说,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荀子把这种气概提到了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最高度: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 ④虽然这里讲的是统治者必须努力学习,积极治理,使社会的等级秩序与天地“同理”,但它在理论层次上突出了人能主宰万物而与天地并立,无须任何神意干预的奋斗理想。荀子说,“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这正是儒家积极精神的极大发扬。如果说,孟子对孔学的发扬主要在“内圣”,那么荀子则主要是“外王”。“外王”比“内圣”具有更为充分的现实实践品格,也是更为基础的方面。人类的心理、道德是在外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并逐渐内化、凝聚和积淀的。所以,荀子强调的方面,实际是更为根本的一面。而“ ”。这种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现实品德吗? ——节选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3. 最适合填入文章两处划线部分的句子是( )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根据文意,推断最有可能是作者上文所论述的荀学“第一大关键”的一项是( ) A. 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 B. 荀子对“人道”的看法 C. 荀子对“天人关系”的看法 D. 荀子对“礼”的看法 5. 上文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荀易庸记要”一章的第一小节的部分内容,下列最有可能是这一小节的标题的一项是( ) A. 天人之分 B. 人的族类特征 C.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D. 天道与人道 6. 以第④段为例,赏析本文的说理方式和语言特色。 7. 学完本单元后,班级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荀子思想是否依然能给我们启发?”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本文内容,写一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 【答案】3. A 4. D 5. B 6. ①说理方式:将荀子与孟子对比,比较二人思想的不同,在比较中揭示出荀子思想的意义。 ②语言特点:学术性与严谨性。如关联词语的使用,“虽然……但”体现出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剖析;两个“主要”既比较了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差异,又不排除孟子思想中也有“外王”,荀子思想也有“内圣”,避免偏激而引发误解。 7. 示例: ①启发我们善于利用外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文中称之为“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AI时代我们要善用工具,利用AI的同时不丢失人最本质的能力,“役物而不役于物”,且AI本身也是人的智慧产物,是人创造的工具。因而,更不能因AI而丧失了人的思考能力,便使人与禽兽无异。 ②荀子强调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AI时代容易导致我们轻易获得答案,而忽视了自己坚持不懈的实践,失去实践的“学”未必是真正的“学”,更偏移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现实品德,乃至“人的族类整体气概”。 (结合自己对荀子的理解,如果写到当下“学”和荀子观点的差异亦可。)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以荀子思想为核心,通过“天人之分”的哲学命题,系统阐述了荀学“外王”路线的实践品格。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以“劝学”为切入点,揭示荀子将“学”提升至本体高度的理论创新;继而通过对比孟子“内圣”路径,凸显荀子强调人类通过集体实践改造自然的思想特质。论证中大量引用原文并辅以现代阐释,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使抽象哲学概念具象化。语言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学感染力,尤其在引述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等名句时,展现出思想论述与文学抒情的完美结合。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第一处空缺:前文论述“学”已不限于修身,而与“整个人类生存的特征——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了联系”。这强调的是人通过学习,能够借助外物(工具)来扩展自身能力。①“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恰是说明借助车马、舟楫这些外物,能达到凭自身能力无法达到的目的,完美印证了此观点。 第二处空缺:位于全文结尾,是对前文所阐述的荀子思想(强调人为、实践、奋斗)的现实意义与品德的总结,需要能体现“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是通过驽马坚持不懈前行也能达成远距离的比喻,形象地体现了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实践精神,与结尾处的总结高度契合。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文章开篇指出“从这里,便逻辑地引向荀学的第二大关键:‘天人之分’”。这表明“天人之分”的提出,是基于前文已论述的某个更为基础或先导的核心观念,即“第一大关键”。文中明确阐述了“天人之分”观念得以建立的严整理论体系:“人类(社会)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组合在一起(‘群’)而与自然相奋斗……这就产生了‘礼’”。可见,“礼”的产生是人类应对自然、组成社会这一根本需求的直接结果,是整个理论推演的起点。因此,从行文的内在逻辑推断,作者在上文最有可能先集中论述了作为荀学理论基石、并逻辑地导出“天人之分”观念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