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丁)我们错误地信任这些设备的结果是,丢弃了一堆的电子面包屑。如果把这些蛛丝马迹集中起来,就能为他人攻击我们提供便利。复印机悄无声息地留存了我们的敏感文档,张贴在互联网上的照片在我们浑然不知时就泄露了拍照时我们所在的位置……指纹通常被认为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匹配——但是指纹匹配是个神话。正如GPS导航设备无法考虑到所有现实世界的路况,生物测定也可能错判许多我们的独特数据。 处理所有这些技术上风险的方法之一可能是将各种不同的电子设备合并成一个——即使在这样一个设备上,我们也应该首先构建安全措施,而不是在事后进行补救。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手机,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汽车钥匙和钱包。这些手机如果设计得安全,可能可以保存我们的私人联系人、工作安排、信用卡、音乐、照片等。当今的部分智能手机就是这样一种移动设备。和实体钱包不同的是,如果丢失或者被盗,智能手机能够通过附加软件进行远程锁定或者信息删除,使其对窃贼显得没有用处。但是在我们成功地将技术完全集成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前,必须改变对待设备的行为,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加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各种漏洞。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它在各种场景中取代传统的肉眼识别只是时间问题。 B. 如果强化人脸识别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制,类似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的案例将难以再次发生。 C. 材料二通过大量生活化的例子,让读者意识到便捷中往往隐伏着危险,强调人们应该对新技术应用保持清醒认识。 D. 智能手机丢失或被盗后可远程操作,避免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这说明新技术的安全已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2.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简化 B. 个人信息的泄露与保护 C. 身边危险的感知与觉察 D. 电子设备的原理与漏洞 3. 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中的“甚至”表示语意递进,强调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B. 乙句直接引用世界经济论坛的表述,表明人们已注意到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明显收益。 C. 丙句中“慷慨”意思是大方,表现出高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缺乏戒备心、轻易将个人重要信息托付给设备时的态度。 D. 丁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将留在设备上的零碎信息比作电子面包屑,形象地说明使用电子设备会不经意泄露许多隐私。 4. 有关部门近期出台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要求“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你认为这一规定的现实考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A 4. ①技术尚不够成熟。人脸识别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应用场景,高精度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②防范风险的需要。识别系统尚无法做到绝对安全,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 【解析】 【导语】两篇选文,围绕人脸识别技术与个人信息安全论述。材料一总分结构,先定义技术原理,再从“收益”“风险”辩证分析其两面性;材料二借生活案例,揭示数字时代人们安全意识滞后问题。二者互补,前者重技术特征,后者重人文反思,共指生物信息安全命题。表达上,材料一学术性强,材料二善用比喻,体现科技文本表达多样。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取代传统的肉眼识别只是时间问题”错误。由材料一“由于人脸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高精度的人脸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必要时需与指纹、虹膜、语音等识别技术相融合”可知,人脸识别存在技术局限,无法断言“取代传统的肉眼识别只是时间问题”。 B.“如果强化人脸识别领域相关法律规制,类似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的案例将难以再次发生”错误。由材料一“人脸识别验证最早出现于2009年,但是很快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因为有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可知,黑客用打印照片通过验证是技术层面存在的漏洞问题。而强化人脸识别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制,主要是在法律规范、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无法直接解决技术漏洞,不能保证类似技术层面的案例不再发生。 D.“这说明新技术的安全已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错误。由材料二“复印机悄无声息地留存了我们的敏感文档,张贴在互联网上的照片在我们浑然不知时就泄露了拍照时我们所在的位置……指纹通常被认为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匹配——但是指纹匹配是个神话。正如GPS导航设备无法考虑到所有现实世界的路况,生物测定也可能错判许多我们的独特数据”可知,新技术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如信息泄露、生物测定误判等。虽然智能手机丢失或被盗后可远程操作避免部分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但这只是新技术在安全方面的一个局部表现,不能说明新技术的安全已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材料虽提及设备制造商对技术的简化(如默认设置),但这是为了说明简化带来的安全假象,属于论证个人信息泄露的辅助论据,并非核心主题。 B.材料二的核心内容围绕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了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防护策略。材料开篇指出人们在数字世界中缺乏对危险的感知能力,随后通过复印机留存文档、照片泄露位置、指纹匹配的局限性等生活化案例,说明个人信息在新技术应用中极易被泄露。后半部分则提出加强防御、合并电子设备、了解设备漏洞等保护措施,整体呈现“问题揭示—防护策略”的逻辑链条,与“个人信息泄露与保护”的主题完全一致,适合做标题。 C.材料强调的是数字时代危险感知的缺失(如“不知道何时被提取信息”),而非如何感知危险,且“觉察危险”仅为材料开篇的引入,未展开深入讨论。
展开余下试题D.材料仅在末尾提到“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漏洞”作为防护建议,属于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并非全文重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A.“强调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错误。“甚至”确实表示递进,但递进关系强调的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是其日常应用场景的延伸或补充,并非说明公益应用范围更广。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技术尚不够成熟。由材料一“人脸的变化性和多维性,决定了要用机器识别一张脸,绝非易事”,人脸识别技术“实际应用环境比基准测试环境更加复杂,它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线、角度、距离、天气、表情、发型、衣着等”以及“高精度的人脸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必要时需与指纹、虹膜、语音等识别技术相融合”可知,人脸识别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应用场景,高精度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②防范风险的需要。由材料一“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其风险主要在于……这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以及材料二“我们错误地信任这些设备的结果是,丢弃了一堆的电子面包屑。如果把这些蛛丝马迹集中起来,就能为他人攻击我们提供便利”可知,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多种风险,如识别系统易被破解、保存人脸信息的系统可能被攻击导致信息泄露等。一旦人脸信息泄露,后果严重,所以需要结合其他验证方式来防范这些风险,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试,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讽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节选自《雅舍小品》) 【注】1939年4月,梁实秋随国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迁来重庆北碚,1940年同社会学家吴景超夫妻在北碚主湾(今梨园村)购置一栋平房,借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 5.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呈现总分式结构,开篇统领全文,总写我舍不得搬是因为“雅舍”虽不能蔽风雨却有个性,文章结尾情感升华,抒发了逆旅客居的苦辣酸甜之情。 B. 第④段描写大雨磅礴,雅室“满室狼藉”,我的“惶悚不安”,与上文雅室“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相照应,照应下文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C. 第②段写“雅舍”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位居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又有竹林、水池、高粱地与粪坑,荒凉偏僻却是一清朴未凿的自然之地。 D. 第⑤段说雅舍内不挂名公照片、博士文凭等,既有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自我个性的张扬,即不攀附权贵,坚守独立人格。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③段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为后文表现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 B. 对“雅舍”陋而不雅的描写,完全突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能刺激读者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雅舍”内涵的理解,唤起阅读欲望。 C. “雅舍”建构简陋之极、陈设简单之至,却在一个“雅”字的观照下,顿然出色生辉,让简朴的生活有了趣味,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D. 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雅舍”建筑方式、地理位置、内部陈设以及作者居处期间生活状况和感受的描写,含蓄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7. 诙谐幽默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请找出两处加以赏析。 【答案】5. A 6. A 7. 示例1:“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原本扰人清静,惹人厌烦,但作者却说这些声音“荡漾而来,破我岑寂”,用雅致的文句将粗俗的噪音叙为乐音,读来情趣盎然。(文白兼济,雅俗共存)
展开余下试题示例2:“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以宽缓舒和的调侃语气,逼真、细腻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特别是“鼓腹”一词更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示例3:“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这些句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蚊子的猖獗,不愠不怒,仿佛作者乃局外之人,诙谐乐观,妙趣横生。 【解析】 【导语】梁实秋的《雅舍》以诙谐笔调描绘了一处简陋居所,通过“陋”与“雅”的辩证关系展现独特的生活美学。文章以建筑特点、环境位置、生活困扰、月夜美景、室内陈设为序,在自嘲中透露出文人雅趣。作者将漏雨比作“奇葩初绽”,把隔音不佳说成“互通声息”,在调侃中见豁达。结尾“似家似寄”的哲思,升华了“人生如寄”的感悟,体现乱世文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语言幽默隽永,在平凡处见真趣,展现了现代小品文的独特魅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总分式结构”错,文章呈现总分总式的结构,开头总写“雅舍”的特点,“个性”“可爱”;中间分写“雅舍”的种种;结尾抒发对“雅舍”的感情。文章结尾情感也不是升华,而是作者对居住在雅舍的总体感受。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欲抑先扬”错,应是“欲扬先抑”。原文第②段写“雅舍”位置偏僻、屋内地板坡度大,第③段写“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鼠子瞰灯”“蚊虱之盛”,这些都是对“雅舍”简陋、不便之处的“抑”;后文第④段写“雅舍”月夜、细雨时的雅致,第⑤段写陈设简朴却有个性,第⑥段抒发对“雅舍”的特殊情感,是“扬”。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先举例,再分析语言特点,结合作者情感赏析其幽默之处。 ①原文第①段写“雅舍”“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作者用“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形容“雅舍”的简陋,又以“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的委婉表述,看似肯定实则暗含调侃,将“雅舍”勉强算“房子”的状态写得幽默风趣,体现出作者对简陋居所的豁达态度。 ②原文第③段“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作者用“自由行动”“搬核桃”“攀援”等拟人化的词语描写老鼠的猖獗,将老鼠的种种捣乱行为写得像调皮的小家伙般生动有趣,而非单纯的厌恶,既表现了“雅舍”的环境问题,又以诙谐的语气冲淡了不便,展现出作者的乐观心态。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8.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 C. 其真无马邪/买其首五百金 D. 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9.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执策而临之(面对) B.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 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 天下必以王 能市马(买) 10. 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 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 【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11. 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12. 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答案】8. A 9. B 10. A 11. (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 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12. 示例:我认同局限性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此作者的希望很难实现。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我们在大展宏图的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增长自己的才能,为民为国做贡献。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韩愈《马说》和《战国策·千金求马》两篇经典文本,通过“千里马”的意象形成巧妙对比。甲文以议论为主,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乙文则以叙事见长,通过“千金买骨”的故事展现了招贤纳士的智慧。两文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甲文托物寓意,议论精警;乙文情节生动,寓意深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相同,“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 B.不同,“之”,代词,指代千里马;/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 C.不同,“其”,表示反诘语气;/代词,指代千里马。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 D.不同,“于”,介词,在;/介词,对。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近侍对国君说。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 B.“策”,用马鞭驱赶。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C.正确。句意: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 D.正确。句意: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 故选B。 【10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