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 2025-11-01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云南省玉溪市三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即使是“五四”时期的开路先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持有的一种近乎“暧昧”的情绪:胡适是在“以文为诗”的“宋诗运动”中袭取传统的;俞平伯在《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现在对于古诗,觉得不能满意的地方自然很多,但艺术的巧妙,我们也非常惊服的。”百年新诗总是要竭尽全力地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走上自己的道路,但事实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又回到了传统的层面之上,从新月派、象征派到现代派,新诗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诗歌的技巧,但与此同时,新诗无疑也再现了古典时代诗歌的格调与韵致:而中国诗歌会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50年代中后期两次大规模地采集民歌也确实再现了遥远的“采诗”景象,这些能够说明的问题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离开传统而谈新诗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百年新诗在文体重建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当然,那种要从形式与韵律的角度重新为新诗套上“枷锁”的做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新诗的文体建设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但绝不是将过去的一切照搬过来。从文体形式的角度上说,今天的新诗已经形成了形式灵活、文体自由的特点,那么,我们从吸收的角度上说,关键是应当从类似形式较为灵活多变的屈原骚体诗、宋词中找寻与传统的融合点。
(摘编自张立群《反思与重建—论百年新诗文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重构的可能》)
材料二:
“传统”是古已有之的,也可以是正在创造的。它一方面可以是作为中国新诗存在前提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新诗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国诗歌“现代化”征途上出现的种种变异与转换,徐志摩在《青年杂咏》中的三段,每一段开头都运用了复沓的章法:“青年!你为什么沉湎于悲哀?你为什么耽乐于悲哀? ……”“青年! 你为什么迟回于梦境?你为什么迷恋于梦境? ……”“青年! 你为什么醉心于革命?你为什么牺牲于革命? ……”诗人运用复沓形式加强感情,呼吁青年们抛却幻想与悲哀,投身到切实的革命当中。这种复沓的章法在徐志摩的《雁儿们》《小诗》《马赛》等诗中均有运用。而复沓本是《诗经》中最常出现的章法,徐志摩在他的诗中广泛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新时期的社会情感,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手法的认可,更是对它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在外来诗学观念与现代生存条件对中国诗歌“现代”取向产生着种种影响时,它们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梁实秋曾声称:“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实际上是将中国新诗当作了对西方诗潮的单纯回应。从这个单纯的角度出发其实并不利于新诗的阐释,西方诗歌对新诗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文化体与另一个文化体的对话,在对话中有同意也有异议。异议产生于本文化体内的古典传统内核与另一个文化体的过大差异。
浏览完整试题
因此,总的来说,中国新诗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审美理想来看,诗本身就是最容易直接袒露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理想的文学样式。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表达感情和感受。与思想不同,感情和感受是个人的,而思想对所有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用外语思考比用外语来感受要容易些。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诗歌那样顽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征 ”
再从语言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现代新诗的影响最易发现的地方就在诗歌的语言上。比如上文提到的徐志摩的《青年杂咏》,就算其中带有西方词汇,也总感觉是刻意加于其中的,难以真正与诗歌语言融合,这就体现出新诗语言的民族性。
而就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而言,这一传统自然也是在上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之所以我们要强调这一传统,是因为中国现代新诗的独立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我们单方面地正视古典诗歌传统对新诗之大作用也无济于事,因为根本上,中国新诗的价值并不依靠这些古典因素来确定,它只能依靠它自己,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汲取营养、谋取生存,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传统。
(摘编自牛淑娟《试论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又无法完全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
B. 徐志摩在《青年杂咏》等诗中运用了《诗经》中最常见的复沓的章法,并有所创新。
C. 诗歌最容易展现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理想,具有稳固的本民族的特征。
D. 中国新诗受西方诗歌影响,含有西方词汇,但这些词汇难以真正与新诗语言相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形式灵活、文体自由,所以屈原骚体诗、宋词等更适合作为其借鉴对象。
B. “传统”可以是古已有之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也可以是新诗形成的新传统。
C. 梁实秋的话语表明了“新诗与西方诗歌在对话中有同意也有异议”的观点。
D. 中国新诗从古典诗歌中吸取养分,但又能突破传统,建立起新的艺术形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理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处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没有真正地继承传统,就没有真正地走近现代,也就没有巨人的产生,更没有诗的再度辉煌。
B. 诗体建设不是要制订一套模式,而是要寻找一些使诗 写作不能过于信马由缰的方法和规律。
C. 田间、李季、贺敬之、郭小川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诗篇。
D. 中国古典诗歌为新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美,同时其严谨的格律又如枷锁一般束缚着新诗。
4. “五四”时期的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简要说明。
5. 中国新诗探受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层面? 请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C
3. A 4. ①他们一方面惊叹于古诗艺术的巧妙,离不开传统诗学,不知不觉又回到传统层面;②另一方面又想竭尽全力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走上自己的路。
5. ①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国诗歌“现代化”征途上出现的种种变异与转换。②在外来诗学观念与现代生存条件对中国诗歌“现代”取向产生着种种影响时,它们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探讨了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材料一强调新诗在文体重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诗学的影响,尽管新诗形式灵活自由,但仍需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材料二进一步分析了古典诗歌传统对新诗的具体影响,指出新诗在发展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形成新的传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中国新诗……含有西方词汇……难以真正与新诗语言相融”错误。文中说的是“比如上文提到的徐志摩的《青年杂咏》,就算其中带有西方词汇,也总感觉是刻意加于其中的,难以真正与诗歌语言融合”,这只是说徐志摩的这首诗带有西方词汇,并不是所有的新诗都带有西方词汇。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C.“表明了‘新诗与西方诗歌在对话中有同意也有异议’的观点”错误。根据“这实际上是将中国新诗当作了对西方诗潮的单纯回应。从这个单纯的角度出发其实并不利于新诗的阐释”可知,梁实秋的观点是将新诗当作了西方诗歌,只有同意,没有异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观点强调了传统诗学在新诗的文体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注意这里题干要求的是“理论论据”。
B.强调诗体建设的方式,没有涉及传统诗学。
C.不是理论论据,同时,这个选项强调的是民歌对新诗的影响。
D.强调的是古典诗歌对新诗的双重影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五四”时期的诗人是在打破旧诗形式的过程中建立起新诗的,但他们对于传统持有一种近乎“暧昧”的情绪,如“俞平伯在《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现在对于古诗,觉得不能满意的地方自然很多,但艺术的巧妙,我们也非常惊服的。’”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五四”时期的诗人对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是持赞赏态度的。
②根据材料一“百年新诗总是要竭尽全力地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可知,“五四”时期的诗人在努力探索新诗的过程中,是有着摆脱传统束缚、建立新诗体系的愿望的。这种愿望体现在他们竭尽全力地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原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新诗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国诗歌‘现代化’征途上出现的种种变异与转换……二是在外来诗学观念与现代生存条件对中国诗歌‘现代’取向产生着种种影响时,它们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可归纳出中国新诗探受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的两个主要表现。
展开余下试题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运涛“出走”的那一天,江涛对贾老师说:“我想告假,家去看看。”
贾老师问:“回去干什么?”
江涛说:“运涛跑了。”
听得说,贾老师缄默着,抬起头来,转着眼睛想了一下,几个手指头在桌子上敲着。问:“他已经走了?”
江涛说:“唔!”看样子,贾老师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他想:也许会知道。江涛知道运涛常到这里来。因为心急,也没深问,就回家了。
……
第二年夏季,江涛在贾老师领导下,第一次参加了群众运动,抵制英国货、日本货。进行罢工罢课,反对帝国主义屠杀工人领袖顾正红。贾老师叫他领导同学们写标语、散传单。到了开会的那一天,拿着小旗的人,在大街上来来往往。其中有农民、长工、小学教员、学生们……在戏楼上开了大会,就开始游行了。江涛站在队伍前头,领导人们喊口号,喊声像雷鸣,震动全城。买卖家、市民们,都立在大街上看,拥拥挤挤,站满了一条街。他回头一看,举起的拳头就像树林一样多。他明白,受压迫的人们,不只他们和忠大伯两家。反对黑暗势力的人,不是孤单的。
他被群众的热情感动了,眼角上含着泪花,脑子里透出一线黎明的熹微的光亮。他想参加共产党,和贾老师更靠近一点。
开会回来,江涛觉得心神不安。走到教室里,拿出一本书来读,又读不下去。回到宿舍里,想睡一觉,转着眼珠睡不着。看天黑下来,不知不觉走到贾老师屋子那里去。贾老师正在窗前读书、喝茶。
贾老师窗外有棵马榕花,正在开着。伞形的花朵上,发散出浓烈的香气。有几只大蜜蛾,吐出长须在粉色花朵上扑棱着。他几次想走近去,把心里的事情谈出来,又不好意思。看天上晚霞散了,星星快出来了,想回宿舍去。走了几步,又转回来。停了一下,下了个决心,低下头,硬着头皮走过去。
贾老师听得声音,猛一抬头,江涛走到跟前。放下书,摩挲着江涛的头顶,说:“好!今天你干得不错!”
江涛笑默默,睁开大圆圆眼睛,看了看贾老师。才想说话,觉得口腔里发热,嗓子喑哑住了。他哑着嗓子说:“好什么,学习着干呗!”几乎说不上话来。这时,他想开口谈,又腼腆地停住。脸上泛出笑意,只是笑。
贾老师也想到:他心上一定有什么事情!又让他喝茶。喝了一会儿茶,烫了烫嗓子,热也退了。他说:“今天我才明白,运涛为什么出走。”
贾老师听了,抬起头停了片刻,又从上到下看了看江涛,说:“受压迫的人们,参加了共产党,更好反对黑暗势力。”他觉得江涛主动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拍拍江涛肩膀,亲切地说:“受苦的人们,要想改变苦难的命运,改变这条旧的道路,”说到这里,他举起拳头,“只有斗争,斗争,斗争……”又问江涛:“将来你想干什么职业?”
江涛说:“为了给祖爷爷争口气,我想参加革命……”他把朱老巩的死,爷爷下了关东,父亲和冯老兰打了三场官司的事,说了一遍。说着,说着,热血往上涌,举起拳头说:“我想举起红旗,带领千万人马,向罪恶的黑暗势力进攻!”
贾老师一下子笑出来,说:“好!人儿不大,口气不小,看你能干得出来干不出来!”
江涛抑制着感情说:“干得,干得出来!”
贾老师说:“想干革命吗?到农民里去,到工人里去,去当个矿工吧!真正能帮助他们觉悟过来,组织起来,那就是实际的革命经验……没有一个领袖,不是从群众里起来的!”
江涛觉着到了提出问题的时候,他说:“我想参加共产党!”
贾老师说:“好嘛!你是农民的儿子,不,你是一个手艺工人的儿子嘛,共产党就是欢迎你们来参加。”
江涛脸上一时笑得红了,像一朵粉红色的芍药花。狂热沿着血管鼓动着他,两只脚直想跳跃起来,像站在云彩上。张起两条胳膊问:“那,我应该怎么办?”
贾老师抬头想了一想,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说:“叫我……想一想,你年岁还小,参加团是可以的……”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递给江涛说:“你的热情,你的要求,是很好的。再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吧!你要明白“社会”,明白“阶级”和“阶级”的关系……”
从此,江涛开始读起书来。
第二年秋天,在一个中午,江涛抓紧时间读着书的时候,父亲走到他的眼前,笑花了眼睛,两手打着哆嗦。
江涛问:“爹!你来了?”
严志和说:“好啊!出了一件大喜事!”
江涛问:“什么事?叫你老人家这么高兴?”
严志和解开衣襟,掏出一封信来。两手捧给江涛,手还打着颤。江涛拿过一看,嘿!是运涛的家信!他心跳起来,手指头颤得几乎拆不开信口。
父亲、母亲:
敬启者,儿自远离膝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学校是官费,连纸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亲!你们会为我高兴吧!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劣绅!
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
离家时,没告诉老人家们,请原谅!
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
此祝
阖家均吉
儿运涛谨上
1926年7月
看着信,他心里还在忽闪。严志和看他嘴上只是嘟嘟,也不念出来,就说:“嗯,我在这里听着哩,你可念出来呀!”江涛猛地抬起头来笑了。他忘记父亲在他的身旁,又念了一遍。
严志和眨搭着长眼睫毛,拿过信,用手摸着,翻过来看看,翻过去看看,实在不愿放下来。他说:“去吧!去给忠大伯,给你奶奶他们念念,叫他们高兴高兴吧!”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涛“出走”的那一天,江涛向贾老师请假回家,主要是想平复一下震惊的心情,顺便告诉家人这个消息,以免家人担心。
B. 窗外马榕花开得正好,烘托出贾老师坐在窗前读书、喝茶的祥和氛围,马榕花散发浓烈香气也喻指群众运动热情高涨。
C. “走了几步,又转回来。停了一下,下了个决心,低下头,硬着头皮走过去”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江涛犹豫不决的性格。
D. 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栩栩如生。
7. 关于运涛的家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封信间接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群众必胜的信心。
B. 这封信介绍了运涛“出走”后的情况,一个积极进步革命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C. 这封信了却了父亲严志和对运涛的牵挂,他为儿子的进步而感到欣慰与荣耀。
D. 运涛寄来家信的情节,照应了开头运涛“出走”的情节,首尾圆合,使故事完整。
8. 江涛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贾老师是一个早期共产党人的形象,请概括其形象特征。
【答案】6 D 7. C
8. ①对哥哥运涛参加革命的不解。
②参与群众运动,受到革命热情鼓舞。
③向往革命,却又犹豫不决,对革命理解肤浅。
④明确革命决心,对革命有更深理解。
9. ①沉着冷静,富有智慧与经验。
②善于引导,是青年革命的引路人。
③信念坚定,充满革命热情与责任感。
④关爱同志,平易近人。
【解析】
【导语】这篇《红旗谱》节选以江涛的成长为主线,展现了革命青年的觉醒历程。通过运涛的“出走”与家信、江涛参加群众运动等情节,生动刻画了青年在革命浪潮中的思想蜕变。贾老师作为引路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引导作用。小说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传递出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叙事结构上,以家书首尾呼应,强化了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
展开余下试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主要是想平复一下震惊的心情”错误。主要是为了告诉家人运涛“出走”的消息,而非平复心情。
B.“烘托出贾老师坐在窗前读书、喝茶的祥和氛围”错误。马榕花的环境描写烘托江涛内心犹豫与决心,并非“祥和氛围”。
C.“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江涛犹豫不决的性格”错误。这些细节体现江涛在重大抉择前的慎重、内心的挣扎,而非“犹豫不决的性格”(他最终坚定表达入党愿望)。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了却了父亲严志和对运涛的牵挂”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可能依然存在对儿子从事危险革命的隐忧。牵挂并未完全“了却”,而是从“不知所踪的焦虑”转变为“知其所在但仍有的担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最初,江涛对运涛的“出走”“跑了”,感到“心急”,“觉得像缺了一只手,没有商量的人,办事没有臂膀”。对哥哥运涛参加革命,他感到无限的不解和难过。
②在贾老师的领导下,江涛参加了抵制洋货、罢工罢课的群众运动,他被群众的热情感动,受到革命的鼓舞,开始有了接近革命的想法。
③江涛在参与革命活动后,内心开始挣扎,渴望加入革命,但又有些犹豫。但同时,“为了给祖爷爷争口气,我想参加革命”还表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的意义。
④经过和贾老师的深入谈话,他明确了自己参加革命的想法,然后在贾老师的引导下,江涛“开始读起书来”“抓紧一点时间读着书”,努力“明白‘社会’,明白‘阶级’和‘阶级’的关系”,经过读书学习,江涛对革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对参与革命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沉着冷静,富有智慧与经验。听到运涛出走的消息,他的反应表现出一种冷静的思考。面对江涛狂热的入党请求,他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建议其先入团并读书学习,体现了贾老师富有策略性和远见。
②善于引导,是青年革命的引路人。当江涛表达革命意愿时,他及时给予鼓励,并引导他认识到“没有一个领袖,不是从群众里起来的”,应该“到农民里去,到工人里去”。他通过赠书进行理论武装,方法得当。
③信念坚定,充满革命热情与责任感。贾老师教导江涛:“受苦的人们,要想改变苦难的命运,改变这条旧的道路,”说到这里,他举起拳头,“只有斗争,斗争,斗争……” 这段话语言铿锵,动作有力,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他将培养革命接班人视为自己的责任。
④关爱同志,平易近人。贾老师对江涛的态度始终亲切。见面时“摩挲着江涛的头顶”,说“好!今天你干得不错!”,交谈中“拍拍江涛肩膀”,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他对青年同志的关爱和鼓励,营造了亲切可信赖的氛围。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道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选自欧阳修《伐树记》)
材料二: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欧阳修《养鱼记》)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偃息A其上B潜形C于毫芒D循漪E沿岸F渺然G有江湖H千里之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薪,指砍来当柴,与《卖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的“薪”意思相同。
B.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C. 诚,确实,的确,与《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意思相同。
D. “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与《醉翁亭记》“云归而岩穴暝”中的“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整治了官署东边原本杂草丛生的园子,种植了蔬菜、花果、桐竹等,使园子焕然一新。
B. 欧阳修听从园之守和圃之守的建议,砍伐樗树,而保留杏树,等待正开花的杏树日后结果。
C. 欧阳修在回廊前那个清明澄澈的池塘边,休憩、漫步、畅想,内心的忧郁不畅也因此得到纾解。
D. 欧阳修对童子愚昧糊涂、缺乏见识的言行感慨不已,并由此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思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
(2)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
14. 相比樗树,杏树见存;相比小鱼,大鱼被弃。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0. BDF
11. A 12. B
13. (1)根粗壮就会阻塞地脉,消耗土壤的肥力,因而使新栽的植物不能茁壮成长。
(2)有位客人来拜访我,仆人拖着柴从堂前经过,我就指着柴把我的疑惑告诉了客人。
14. ①樗树无用且妨碍其他植物生长,杏树有用且需存活才能体现价值。②小鱼的生存空间足够,大鱼被弃是因其生存空间不够。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展现了欧阳修两则寓理于物的生活小品。《伐树记》通过樗杏存废的对比,探讨“材与不材”的辩证关系,暗含对人才命运的思考;《养鱼记》则以童子养鱼的愚行,揭示“大小失宜”的荒诞。两文皆以日常
上一篇: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玉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