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6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8]
厦门市2006年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厦门市2006年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答案填入“答题卡”,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须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l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个塔怎么是斜的?会不会突然倒掉呀?”参观山西应县木塔的游客,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它建在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通高六十七点三一米,底层直径为三十点二七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层。它是我国古代高层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结构佛塔。全塔逐层立柱,近60种斗拱相互交错,集我国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管理人员介绍,“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元顺帝时大震七日,木塔屹然不动’。民国时期打仗,也曾有一枚炮弹击中了木塔,虽然损坏了几根梁柱,但依然没有倒塌之忧”。
专家说,这应该归功于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用小规格的木料组成宏大的塔身,精巧的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当今一些高层建筑;以及这座木塔构件繁多,用料超过5000立方米,而所有构件的用料尺寸只有6种规格,用现代力学的观点看,每种规格的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是近乎优化选择的尺寸,古代工匠在选料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令现代人为之惊叹;另外,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也功劳不小。
不过,木塔虽然没有倒,但也已经倾斜多年了,像个垂垂老者,一二层木材不堪重负,如柱头、房梁等很多关键部位都已发生扭曲和断裂。
鉴于木塔的现状,2001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正式向全国文物界以及工程技术界的专家学者征集维修方案。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已完成了塔基钻探、残损现状测绘、地震地质测试勘察、荷载及风力研究等前期项目,初步提出了落架大修、抬升上部修缮、现状加固三种修缮方案。第一个方案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木塔残损后修缮和加固等问题,但施工周期长,对原有结构改变较大。第二个方案是现代科技与古建筑修缮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典范,且抬升装置科技含量高,技术可行性很强,能保持木塔上半部原状不动。抬升以后第一、二层残损较多的构件可用解体维修方法予以加固,但费用会较大。第三个方案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对残损构件提出了加固措施,投资较低,但未能解决木塔残损及荷载能量不足等问题。
专家们倾向第一、二方案的较多,尤以第二种方案呼声最高。中国城市规划理事长、著名建筑师周干峙院士经过现场考察论证后认为,落架大修虽然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也能保证修好后恢复原貌,但毕竟少了原汁原味。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留了许多历史信息,这在修复中应谨慎对待,只有尽可能少地改变原物,才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这些信息。
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说,鉴于木塔在世界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文物局将把最后的修缮方案报请国务院审批,并申请专项维修经费。(人民网)
1.根据文意,下列应县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应县木塔建在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
B.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高层木结构建筑的代表。
浏览完整试题
C.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结构佛塔。
D.应县木塔有近60种斗拱,集我国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
2.根据文意,不属于应县木塔历经大地震和炮击却屹然不动没有倒塌之忧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应县木塔具有精巧的空间结构体系。 B.构件繁多,用料超过5000立方米。
C.古代工匠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 D.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应县木塔外观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层,实为九层。
B.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使木塔像个垂垂老者,不堪重负。
C.落架大修,最大的不足在于无法保证修好后恢复木塔原貌。
D.周干峙院士主张采用第三种方案解决木塔的修缮问题。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一些高层建筑效仿了应县木塔用小规格的木料组成宏大的塔身,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
B.应县木塔所有构件的用料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超越了现代人在选料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C.应县木塔如果实行抬升上部修缮后,人们可以看到一座原状不动、原汁原味的木塔。
D.就能够有效地延长应县木塔的寿命而言,落架大修方案是应县木塔的最佳修缮方案。
二、(l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C.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 臭:气味 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溺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 甥其为我记之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D.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下列各句划横线部分,与“……亦何常之有乎”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 。 B.大王来何操?
C.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题名为“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舅光禄任君治园植竹,但作者却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对比、衬托,表达文章的主旨。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盲目贵竹、贱竹,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C.文章第三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作者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不受形式束缚。《竹溪记》别具一格,体现了他的文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6分)
三、(20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3分)
译文:
展开余下试题
⑵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2分)
译文:
⑶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施 [唐]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 “若解”,如果能够。
西施滩 [唐]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 “宰嚭”,吴国太宰伯嚭。
(1)两首诗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的议论各具特色,请分别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答:
11.根据下面的问题,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第①题必答,②③题选答一题。)(6分)
①《琵琶行》(白居易)一诗中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者交汇在“ , ”这两句诗上。
②古代诗文中不乏以“水”为喻阐发事理或寄寓情思的句子。例如,《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 ! ’”。《虞美人》(李煜)中的“ , 。”
③宋代出现了不少哲理诗,其中不乏饱含理趣的诗句,如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朱熹写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苏轼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写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寒 山 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 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 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醺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
(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12.“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答:
&nbs
上一篇:
2005—2006学年度如皋海安如东三县高三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下一篇:
嘉惠中学06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厦门市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