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1115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5]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二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篾(miè) 蒹葭(jiā) 衰落(shuāi) 戛然而止(jiā)
B.迹象(jì) 懦弱(nuò) 沙砾(lì) 凝神静听(níng)
C.吞噬(shì) 魁梧(wú) 丘壑(hè) 单枪匹马(pī)
D.嫉妒(jì) 潮汛(xùn) 犀利(xī) 豁然开朗(h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诓骗 冰碴 赚钱 屈尊纡贵
B.迤逦 肆恣 留滞 谆谆告戒
C.豁免 徜洋 街衢 以身殉职
D.挑剔 苍穹 褴褛 永保青春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这个人总是西装革履,大腹便便,风度翩翩,很有绅士风度。
B.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C.澳门回归之际,莘莘学子用他们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D.有些学者评论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时,往往去其一而妄下定论,弄得面目全非。
4.根据情境,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红为爸爸送行,列车开动了,小红突然想起一件事,急忙追上去,边跑边向爸爸喊道:“ ”
A.爸爸,你到北京后,抽空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一套新版的《鲁迅全集》。
B.爸爸,给我买一套《鲁迅全集》,要新版的。
C.爸爸,最近北京的新华书店开始卖新版的《鲁迅全集》,给我买一套。
D.爸爸,给我买一套我下学期要用的新版的《鲁迅全集》。
5.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赏析有误的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向秀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会比现在好,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销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6.下面人物和与之相关联的内容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B.祥子——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C.孙悟空——明辨是非,嫉恶如仇
D.薛宝钗——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
浏览完整试题
7.请说说你对下面广告语真正含义的理解。
某钟表公司广告词: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
真正含义: 。
8.学校征集体现办学理念、学校特色以及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训(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初三(1)班同学经过认真准备,召开“校训交流主题班会”。
①假如你是初三(1)班的班长,请说一段简短精要的开场白。
②作为班组一员,请把你收集或拟写的校训写在下面,与同学交流。要求不少于两个词语,不得照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9.按课文原文填空
(1)坐观垂钓者, 。
(2) ,可以一战。
(3)俱怀逸兴壮思飞, 。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马作的卢飞快, 。
(6)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不仅描写了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而且把整个白茫茫的世界衬托的色彩艳丽。
(7)《<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三峡》,回答10—13题。(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湍: 旦: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本文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2分)
13.结尾作者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14—17题。(11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4.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的特点是什么?(3分)
1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2分)
16.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 。(3分)
17.“这就—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段中具体指怎样的景象?(3分)
(三)阅读《阅读梧桐》,回答18-22题。(12分)
阅读梧桐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里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无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展开余下试题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于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叹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少女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日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8.第②段中先把梧桐比作“伟丈夫”,又比作“少女”,矛盾吗?为什么?(3分)
19.梧桐内在精神特征是什么? (2分)
20.作者看到风中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分)
21.文章结尾,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什么?(2分)
22.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四)阅读《吸收与释放》,回答23—27题。(14分)
吸收与释放
①读书之大忌,在于生吞活剥,不求甚解,而读书之秘诀,贵在消化理解,释放能量,不断创新。
②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中物体吸收、释放能量的辩证统一关系。一般而言,物体吸收能量越多,释放能量就越多;吸收越快、释放就越快,反之,能量的释放又能促进能量的吸收。
③宋朝诗人朱熹七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一渠池塘,光引水不溢流或光溢流不引水都难以保持活水常清。人的大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应该是一池“活水”,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贮水桶”、“封闭器”,只有常引常流,常换常新,知识才能不断丰富,思维才能不断渐进,观念才能日臻更新;否则,纵使你“读万卷书”、“听万家言”,倘若不会消化,不会运用,更不会创新,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樽“两脚书橱”而已。
④已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得好:“我有一个习惯:学到一点什么东西,马上就想拿出来贩卖。”好一个“贩卖”!笔者认为,“贩卖”不就是转换、不就是释放吗?这实乃一语道破了读书的真谛,学习的旨义,因为只有敢于“贩卖”,善于释放,才能促进你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去学习、去读书、去理解。从而不断去获取新的能源,并将所学过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启迪他人智慧的源泉。
⑤著名作家赵树理。曾打过生动比喻:“读书就像开矿。”开矿为了什么?冶炼。冶炼干什么?释放能量。这样,读书——开矿——冶炼——释放能量就形成一条有机的链条。当然人的能量不能无限地释放,因为人的能量也是有限的,那么,读书正好起到一种补充能量的作用;同样,如果仅仅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学习而学习,仅仅为了拿别人的良言警句作为卖弄学问的资本,装潢门面的点缀,那岂不失去了读书的本义,那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可言呢?
⑥读书为了理解,读书为了运用,读书为了创造,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死读书、读死书。才不至于单纯地、消极地、被动地全盘照搬书本教条,才能在学习前人、他人成果的同时,孕育那创造的果实,闪烁那智慧的火花。
23.细读全文,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4.本文作者阐述了读书学习的真谛,请按文章内容将空格补充完整。(2分)
读书 创造
25.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 。(2分)
26.怎样理解第②段中“能量的释放又能促进能量的吸收”这句话?(3分)
27.细读第⑥段,补充一则相应恰切的事实论据。(4分)
三、作文(50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哥白尼小时候,常和哥哥一起到葡萄园里乘凉,葡萄园里的老园工常给哥儿俩讲天上星星的故事。哥儿俩听得如痴如醉。一天,一位乘凉者向哥儿俩提了一个问题:“大地是方的,还是圆的?”哥哥不假思索地说:“方的。”哥白尼抓抓头皮没有做声。从此,陷入了深思,一天、两天……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哥白尼。
哥白尼上大学后,常想这个问题。一天,哥白尼站在海边,望着远方出了神,看着远去的船身完全消失时,高高的桅杆还隐约可见,突然,哥白尼脑中灵光一闪,高声大叫起来,“我知道了,我找到答案了,这不正说明地球是圆形的吗?”
要求:请以“思索”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二)题目: 和
要求:①请补充完整作文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二答案
一、1.B 2.A 3.C 4.B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一答案
一、1.B 2.C 3.B 4.A 5.B 6.D 7.对于日本人的侵略,我是寸土不让。8.略。此题借物寓理,答题要把握住两点:(1)抓住物品的特征。(2)写出生活的道理。尤其是物品的特征,一定是大家熟知的、公认的。9.(1)-(5)略,(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一)10.具:详细。足:值得。11.(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12.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13.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二)14.介绍卢沟桥的特点。15.不能去掉,“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了卢沟桥路面平坦的程度。16.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狮子的形态多姿,从而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17.说明卢沟桥的高度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
(三)18.由绿而丹,展示的是天地万物,人间万事的发展过程,而本文所讴歌的正是生命蓬勃的活力和它的丰富内涵,这样写为下文揭示作品的主旨作了很好的铺垫。19.“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果。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都是由最初走向成熟的,这是生命的过程。20.作者详写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表现自己对枫叶——即对生命的感悟过程,也是更深刻地表现这样的一种认识:世上最美的是生命。 “枫叶如丹”的含义是:“枫叶如丹,也许正是由于有跳跃……那么真切。”21.不经过风霜的枫叶不是最完美的枫叶,没有经过磨练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22.那半幅楹联点出的“风霜红叶”让“我”感受到生命经历了顽强的搏斗,才能成熟,才更美。 枫叶如丹,不正是它同风霜搏斗的战绩,不正是它的斑斑血痕吗?
(四)23.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24.①黄帝“有心”发明车船。②牛顿“有心”发现万有引力定律。③李时珍“有心”修订药典。25.留心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明创造。26.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27.略。
展开余下试题
三、28.略。
5.B 6.D 7.该钟表公司生产的钟表质量很好。8.略。9.(1)-(5)略,(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一)10.湍:急流。旦:早晨。11.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12.先写三峡山高岭连、谷深峡长的特点是为下文写水流湍急设置条件。13.渲染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也表现了对三峡沿岸民生艰难的同情。
(二)1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15.着眼在画意的特点。16.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任写三个)17.树色单一,花时相同。
(三)18.不矛盾,“伟丈夫”指它的身躯,它的主干;而“少女”指它的枝叶。19.从容淡泊。20.相同之处是都饱经风霜、磨难;不同之处是外祖父屈从天命,英年早逝,而梧桐树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顽强生存。21.为文章增添亮色,使梧桐充满青春的活力。22.暗示梧桐树的坚强乐观,积极对待生活。
(四)23.读书之秘诀,贵在消化理解,释放能量,不断创新。24.理解(消化);运用(释放、贩卖)。25.比喻论证、道理论证。26.在生活与实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去粗存精,并且实践中遇到的新难题可以促进自己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学习、理解更多的新知识。27.略。
三、28.略。
上一篇: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一(含答案)
下一篇: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三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6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