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031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1]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一(含答案)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一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斗笠(lì) 霎时(shà) 瘦瘠(jǐ) 触目伤怀(chù)
B.宛转(zhuǎn) 狂舞(kuáng) 归宿(sù) 天涯海角(yá)
C.憔悴(cuì) 大厦(shà) 污秽(suì) 熠熠夺目(yì)
D.踌躇(chóu) 怂恿(sóng) 绽裂(zhàn) 抑扬顿挫(c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童稚    虚妄    黄晕     鞠躬尽粹
B.怪僻    不屑    惆怅     迷惑不解
C.丛莽    霹雳    徘徊     同舟共济
D.孤寂    热忱    浑沌     鲜为人知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使广告从刚刚开启的国门挤进中华大地,并以前无古人的速度在这古老土地上 扎根,开花,结果。
B.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残害读书人的始作俑者。
C.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不可。
D.班里不良现象已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我看用太阳的光辉来比喻我们党所领导的六亿五千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再恰当不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点是理解得很深刻的。          这都是很明显的例证。
  A.他们用“黑夜”来形容过去剥削阶级的统治;他们以“长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来渴望解放;他们以“东方红、太阳升”来形容我们伟大事业的朝气勃勃;他们以“如日之恒”来祝福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的日益发展和巩固。
  B.他们以“长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来渴望解放;他们用“黑夜”来形容过去剥削阶级的统治;他们以“东方红、太阳升”来形容我们伟大事业的朝气勃勃;他们以“如日之恒”来祝福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的日益发展和巩固。
  C.他们以“东方红,太阳升”来形容我们伟大事业的朝气勃勃;他们以“如日之恒”来祝福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的日益发展和巩固。他们用“黑夜”来形容过去剥削阶级的统治;他们以“长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来渴望解放。
D.他们以“如日之恒”来祝福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日益发展和巩固;他们以“东方红,太阳升”来形容我们伟大事业的朝气勃勃;他们以“长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来渴望解放;他们用“黑夜”来形容过去剥削阶级的统治。
5.对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赏析有误的是(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A.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浏览完整试题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6.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为梁山好汉“智取生辰钢”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是(    )
A.公孙胜    B.宋江    C.晁盖    D.吴用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次,张作霖应邀参加一个酒会,席间,一日本名流拿出笔墨请他赏幅字画.他挥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虎字,落款是“张作霖手黑”,然后掷笔而起。众人一阵喝彩声。这时,秘书对他小声说:“大帅,你的‘墨’字下少了个‘土’,成了‘手黑’了。” 张作霖把眼一瞪:“我还不知道‘墨’字下有个‘土’吗?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
请说出张作霖所说话的言外之意是                                    。
8.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句(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仿句:                                                                        
                                                                             
9.按课文原文填空。
(1)斯是陋室,                         。
(2)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僵卧孤村不自哀,                         。
(4)                         ,禅房花木深。
(5)沉舟侧畔千帆过,                         。
(6)《红楼梦》中林黛玉用“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来感慨自己的命运,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却以 “                       ,                      。”为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两者对人生的感悟是何等的不同。
(7)即使身处荒漠绝域,亦能欣赏到常景常物中难得体味的孤独苍凉之美。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了唐代诗人的哪句诗?                       ,                       。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具:                            足: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有什么作用?(2分)
13.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回答14—17题。(11分)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14.概括第1段文字说明的中心。(3分)
15.文中加点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6.文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的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选文第②段引用马可•波罗的赞语和“卢沟晓月”都为了说明什么?(3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阅读《枫叶如丹》,回答18-22题。(13分)
枫叶如丹
袁 鹰
春天,绿的世界。
秋天,丹的世界。
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
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丰富,在充实。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雷鸣雨骤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来了,秋天来了。 
    于是,万山红遍,枫叶如丹,落木萧萧,赤城霞起。
    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于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单纯是色彩的变化、更替、转换以至循环吗?
    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果。
    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是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今年五月,我曾访问澳大利亚。五月在南半球,正是深秋。草木,是金黄色的;树木,是金黄色的。
    有一天,在新南威尔士州的青山山谷一位陶瓷美术家R先生家作客。到他家时已是晚上,看不清周遭景色,仿佛是一座林中木屋。次日清晨起床,悄悄推门出来,一片宁谧,整个青山都还在静憩中。走到院里,迎面是一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我回屋取了相机,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若是画家,定会描出一幅绚烂的斑驳油画,可我又不是。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低头无语。
    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这是R先生的外孙女莉贝卡,他们全家的宝贝疙瘩。小莉贝卡见我对着枫树发愣,就几步跳到树下,拾起两片红叶,来回跳跃,哼着只有她自己懂的曲调。
    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秀发上。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揿了快门,留下一张自己十分满意、朋友们也都喜欢的照片。
    后来有位澳大利亚朋友为那张照片起了个题目:秋之生命。 
    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正是由于有跳跃、欢乐的生命;或者,它本身也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
    于是想到北京香山红叶。香山的红叶是黄栌树,不是枫树,到秋天那一片艳艳的红光,一样能使人心旷神怡。
    但是,倘若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有寂寞之感了。
    有人喜欢它的宁静、庄严;也有人欣赏它的丰饶、浑厚。
    于是,又想起20年前曾游南京栖霞山。栖霞红叶,也是金陵一景。去时虽为十月下旬,枫叶也密布枝头,但那红色却缺少光泽,显得有点黯淡。我不无扫兴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京友人摇摇头,说再迟十天半月,打上一层霜,就自不同了。问怎么个不同法,他说经过风霜,红叶就显得有光泽,有精神。
    不经风霜,红叶就没有光泽和精神,恐怕不只是从文学家的眼睛看,也还有点哲理韵味在。难怪栖霞山下大殿里一副楹联有名云:“风霜红叶径,数江南四百八十寺,无此秋山。”这半副楹联,让我记到如今。
    枫叶如丹,不正是它同风霜搏斗的战绩,不正是它的斑斑血痕吗?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愿丹的颜色,丹的真、善、美,长驻心头。
18.作者为什么由春天的绿写到秋天的丹呢?(2分)
19.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个共同的过程”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共同的过程”的?(3分)
20.“我”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R先生家作客时,拍摄了《秋之生命》这幅作品。作者为什么详细地记叙了拍摄的过程和感受?这一部分中“枫叶如丹”的含义是什么? (3分)
21.“他说经过风霜,红叶就显得有光泽,有精神。”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分)
22.“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南京栖霞山下大殿里的半幅楹联?这一部分中揭示“枫叶如丹”内涵的是哪一句?(3分) 
(四)阅读《工夫常负无心人》,回答23—27题。(13分)
工夫常负无心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成了公认的真理。不知有多少文人做到“功到垂成”、“攻不十,不易器”。其实,古人这句话,只谈“工夫”,不谈“有心”,只谈了真理的一半。人世间,“工夫常负无心人”的事比“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甚至还要多。
    “工夫”重要,“有心”、“无心”更重要。传说车和船都是黄帝发明的。我们的这位老祖宗,看见有一种叫“浮蓬”的草,秋后干枯以后,风一吹,在地上滚来滚去,于是发明了车;看见枯木在水面上漂,于是发明了船,而看到浮蓬滚来滚去,看到枯木漂到水上的,何止黄帝一人?为什么发明车船的“专利”属于黄帝?关键就是黄帝是个“有心”人,有人说,黄帝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发明车船的是人民群众,即便如此,人民群众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是那些有心的人。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躺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不向天空飞去呢?”多么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种现象,并非牛顿始,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别人都没有像牛顿那样是个有心人。
    被人称为药圣的李时珍,怎么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一因为他是个祖传医生,从父亲手里接过药箱,二因为他是有心人。他看到有个同行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有一味叫“防葵”,病人吃了很快就死了。另一个同行给身体虚弱的病人用了一味补药叫“黄精”,病人也死了,按古书记载,这些药本来都是不错的,李时珍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弄混了,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极毒的药,于是决定修订药典。那两位用药致人死命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这点。看来他俩都不像李时珍那样有心。
   “工夫常负无人心”,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是不是有心人?
23.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4.这篇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3分)
25.本文提倡做“有心”人,请概括写出这种人有什么特点?(2分)
26.从文中看,懂得了“工夫常负无人心”的道理,对我们有何意义?(2分)
27.你同意本文看法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自己的认识。(3分)
三、作文(50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各种有意义的游戏,伴你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少年,他人生的花瓣却在最美好的春光中凋谢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玩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请以“游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二)题目:忘不了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作文的开头。
         (2)情感真挚,思想健康向上。


展开余下试题         (3)自选文体。
         (4)文章不少于600字。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一答案
一、1.B  2.C  3.B  4.A  5.B  6.D  7.对于日本人的侵略,我是寸土不让。8.略。此题借物寓理,答题要把握住两点:(1)抓住物品的特征。(2)写出生活的道理。尤其是物品的特征,一定是大家熟知的、公认的。9.(1)-(5)略,(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一)10.具:详细。足:值得。11.(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12.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13.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二)14.介绍卢沟桥的特点。15.不能去掉,“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了卢沟桥路面平坦的程度。16.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狮子的形态多姿,从而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17.说明卢沟桥的高度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
(三)18.由绿而丹,展示的是天地万物,人间万事的发展过程,而本文所讴歌的正是生命蓬勃的活力和它的丰富内涵,这样写为下文揭示作品的主旨作了很好的铺垫。19.“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果。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都是由最初走向成熟的,这是生命的过程。20.作者详写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表现自己对枫叶——即对生命的感悟过程,也是更深刻地表现这样的一种认识:世上最美的是生命。 “枫叶如丹”的含义是:“枫叶如丹,也许正是由于有跳跃……那么真切。”21.不经过风霜的枫叶不是最完美的枫叶,没有经过磨练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22.那半幅楹联点出的“风霜红叶”让“我”感受到生命经历了顽强的搏斗,才能成熟,才更美。 枫叶如丹,不正是它同风霜搏斗的战绩,不正是它的斑斑血痕吗?
(四)23.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24.①黄帝“有心”发明车船。②牛顿“有心”发现万有引力定律。③李时珍“有心”修订药典。25.留心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明创造。26.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27.略。
三、28.略。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