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848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48]
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考试诗歌欣赏选择题选
"浙江高职语文文考试
诗歌鉴赏选择题
               杭州余杭     退休教师     葛  杰     模拟编写 
1,对下面诗歌的分析有误的项( D  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A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
B  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
C  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又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D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词人享乐人生,及时行乐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2, 对下面诗歌的分析有误的项(  D 是一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 )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A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远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B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霸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C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D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因此,我们说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3,对下面的这首词分析有误的项(   D   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


浏览完整试题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A  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B “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C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    
D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 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十分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4,对下面的诗分析有误的项是(  A    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  )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A  诗的开首,借梅直写自己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
B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C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D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5,对下面这首词分析有误的项( A  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
定风波   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A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由此产生的懒散心态。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B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C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
D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6,对诗歌分析有误的项是(   B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如闻这极其铿锵有力的琴声。 )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A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表现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直写琴声之大,之响亮。
C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且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展开余下试题D  “霜钟”二字点出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在于除了“万壑松”之外,没用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如听万壑松”这一句,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7,对杜甫这首诗分析有误的项(   C “落日”二句,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
A  “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
B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C  “落日”二句,表现出诗人处世厌世消极精神。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 “落日”与“秋风”相对,“落日”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D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言外之意是: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8,对此诗分析有误的项(   D   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上运用上    )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A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似乎就从这个传说得到联想,极言笙声之妙,超神入化。“彩霞”二字,写出了人的幻觉,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其所以产生如此奇妙幻觉,与“隔”字有关。“不隔”则显明朗,“隔”则显出朦胧。一“隔”字,笙声隐隐约约传来,听者如闻仙乐的情态委婉传出。
B  “不知墙外是谁家”,就是对“隔”的进一步抒写。诗人应该是在自家院落听隔壁邻舍吹笙,故云“墙外”。“不知”、“谁家”的悬设,不但进一步写出笙声的奇妙感、迷离恍惚之感,而且还写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神态,使读者想象那音乐是如何的独具魅力。
C   “重门深锁无寻处”。虽是邻家,却门墙森严难以逾越,诗人不由望门兴叹,生出咫尺之地如“天上人间”之感。同时又激发出下句更为绚丽的幻想。这就是“疑有碧桃千树花”。这里以花写乐,象第一句一样仍然是从奏乐环境着想。“碧桃千树花”与“彩霞”相呼应,眼前呈现的一片灼灼其华的绚丽景象,应当是天上的碧桃、王母的桃花,非人间所能有。这种灵境中的音乐,自然也是奇妙的、非人世间的了。这就由奏乐环境间接写出了音乐的美妙。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相当传神。
D  这首诗“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用了对比和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可谓别具匠心。
9,对下面这首诗分析有误的项是( A   冬末春初的旅途景色而触发的思乡之情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次北固山下》又题《江南意》这首诗旨在抒写诗人在北固山下泊舟时,因秋末冬初的旅途景色而触发的思乡之情。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次联“潮平江岸阔,风正一帆悬”,具体写江面的景色。
B  在天将亮时,诗人远望江面,因为潮满而觉得江面仿佛比昨日增宽了;这时有一只帆船,顺风东下,使沉寂了一夜的长江顿添生气。“阔”字写出了诗人视觉的特殊感受;“一”字显示了江面的平静被打破,点出旅客思乡心切,不待天明已催舟进发了;“悬”字表示帆的醒目高张,这一联写得明快雄奇,将长江下游潮涨江阔、烟波浩渺的壮美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心灵中要“乘长风以破万里浪”的豪迈感。
C  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大江日出的壮景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北固山下江面开阔,举目远望,仿佛一眼即能望尽东方地平线。在这残夜将尽的晓色中,一轮红日从东方江面上冉冉而升,天亮了,放眼江岸,万物复苏,诗人突然觉得江南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春之命脉,仿佛是伸入了旧年年底一样。这一联诗人无意于说理,然而却于景物描写中形象地昭示了一切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的客观辩证法。
D  末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内心勃然而生的思乡之情。旧的一天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过去了,而诗人却仍然漂泊流浪,如雨中浮萍,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10,对李白这首词分析有误的项(  A    开头两句为远景    “暝色”两句为近景        )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A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近景。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远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展开余下试题B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C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D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 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11,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项是(   B  全诗围绕一个“怨”字铺叙    )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A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边地征人的怨情。
B  全诗围绕“征人”的行踪铺叙,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在“征人”的形象中。前两句因时记事,意谓:年复一年,奔波劳碌,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 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遥远,但都属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都是军人物品,用来表现军旅生活,很有典型性。很容易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透出。
C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无休止的时间中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三、四句则从征人目中所见的景象中抒写征人的怨苦无处不有。“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值暮春,但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 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到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黄河黑山这两幅图景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D  诗虽然没有直接写“怨”,但蕴含于其中的怨恨之情令人柔肠百结。这首诗题为“征人怨”,但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诗人紧紧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与“三春白雪”、“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从而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12,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项是(   D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A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B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C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D  这首词与作者我们以前学过的词在风格上是统一的,不失为豪爽大气的风格的杰作。 (218.74.36.245)"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浙江高职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