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试卷

阅读:1054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4]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第Ⅰ卷 毕业卷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A. 蹉跎cuō 出类拔萃cuì B. 扉页fēi 阿谀奉承yú
   C. 粗犷kuàng 应接不暇 jiǎ D. 点缀zhuì 中流砥柱dǐ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不无裨益 不假思索 B. 名列前茅 与时俱进
   C. 杞人忧天 好高务远 D 鳞次节比 名负其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B. 赵良真是别有用心,办的手抄报内容和形式都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C.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4---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昳丽 :光艳美丽 B.旦日:第二天 C.私我:偏爱我 D. 蔽:隐蔽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 上书谏寡人者
   是寡人之过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虽欲言,无可进者
   朝服衣冠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与原文内容和写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邹忌欲言劝谏大事,但却从家庭琐事谈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心理人情相通的角度,最终达到进谏成功的效果。
   B.邹忌运用类比推理,由私臣、畏臣、求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求王而王亦受蒙蔽,国事、家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C.齐王决定纳谏,谏分三种,赏分三种,不到一年,即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浏览完整试题   D.由于齐威王能虚心纳谏,所以齐国不战而胜,燕、赵、韩、魏都纷纷主动前往齐国拜见齐王。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中的“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B.“忌不自信”中的“自信”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意思完全相同。
   C.本文写得很美,运用了一种“三叠排比”的结构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D.文章中的“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各不相同,虽未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却很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
   8. 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 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 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请你填写出下列诗歌名句。(每小题2分,共10分)
   9.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13.《游山西村》中有两句诗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造化无穷,机遇迭出,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悲观失望和丧失信心。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4分)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4.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写两种即得满分,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展开余下试题   17.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 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 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分)
   四、 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按要求作文。
   从前,一个农夫有两个水罐,一个完好无损,一个有一条裂缝。农夫每次挑水,完好的
   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有裂缝的水罐回到主人家时往往只有半罐水。这使有裂缝的水罐感到无比痛苦和自卑。一天,它在小溪边对主人说:“我为自己每次只能运送半罐水而感到惭愧。”农夫惊讶地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每次回家的路旁那些盛开的鲜花吗?这些花只生长在你那一边,而没有生长在另一只水罐的那一边,因为我早知道了你的裂缝,并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如今,这些鲜花已经给我们一路上带来了许多风景。”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认同自己的能力,微笑面对生命中的缺陷和不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会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请以“欣赏自己”为话题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
   
   
   
   第Ⅱ卷 附加卷 (40分 含附加题10分)
   五、 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20---24题。(11分)
   海啸
   ①2004年12月26日早上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猎岛北部发生强烈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迅速席卷了周边国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这是40年来亚洲遭受的最大灾难。
   ②A.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时发生。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张国明先生说,我国测定这次印尼地震震级为8.7级,这是非常罕见的。
   ③张国明介绍说,地震海啸通常是在地震几小时后发生的。环太平洋地震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这里地质构造强烈,地表高低悬殊,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于此,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④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正好处于地层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非常频繁。1883年8月27日印尼冀巽他海峡因火山喷发引起海啸,最大波高35米,造成3.6万人死亡。有人形容这次大爆发是“声震一万里,灰撒三大洋”。1992年,印尼还发生过一次里氏7级的地震,结果在东南部的福洛里斯岛附近引发海啸,造成2500人死亡。
   ⑤专家介绍说,B.地震产生的水体波动的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还快。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海湾和岸边;这时可能出现10-20米以上的波高,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冲击。
   ⑥张国明先生认为,这次海啸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死亡,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的海沟里,震级又非常高,造成了极强的上下搓动力,与1960年5月23日发生在智利的大海啸非常相似。C.那次地震最大震级为里氏8.4级,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场,造成900多人丧生。同时,海啸波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在太平洋传播。在美国夏威夷,海啸波把堤坝十几吨重的玄武岩抛出百米以外,一座钢质铁路桥被推离桥墩200多米,毁坏建筑物500多座,造成61人死亡。在地震22小时以后,海啸波传至日本,造成巨大灾害。那次智利地震是实际罕见地壳变动,它将一块海底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地块一下子上升了将近10米,汹涌的海浪一个星期后才逐渐平息。
   20.细读②---⑤段,理清说明思路。(2分)
   海啸→ →环太平洋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威力
   21.第③段中,“地震海啸通常是在地震几小时后发生的”一句中,“通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2.第④段中连续列举1883年和1992年印尼海啸史实有什么作用?(2分)
   
   23.从文中划线的A、B、C三句中任选一句,说说这样说明的好处。(2分)
   
   24.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约15万死亡,数以万计的难民无家可归。全世界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灾区,人们纷纷解囊,资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请你为学校“赈灾募捐”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30字)(2分)
   
   (二)、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25—29题。(14分)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扬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是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展开余下试题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25.仔细阅读全文后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 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3分)
   27.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的道理。(3分)
   28.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写在下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4分)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语言的实际运用(5分)
   30、你马上要升入高中了,假如新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竞争各学科代表,你很想当某学科(可任写一科)的科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你怎么说才得体而有能取得同学们的信任与支持?(2分)
   
   
   31.阅读下面一段话,在规定字数以内回答问题。(3分)
   许广平当学生时曾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罗素的话》,写完后,她把论文交给鲁迅先生批阅。鲁迅阅后写下这样几句话:“批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85分都批给罗素。”鲁迅这几句批语的主要意思是(不超过18个字):
   
   
   
   附加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6分)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①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已矍然,不觉兼②三衣③叩地膜拜④。自是士林⑤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选自《五代史补》)
   [注释] ①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②兼:持,撩起。③三衣:指衣服。④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⑤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1.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A.齐己因携: B 叩地膜拜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数枝,非在也,不若“一枝”则佳。
   
   3.读了“一字师”的故事,你认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中应该怎样做?(2分)
   
   (二)、改写下面画线的语句,使全句连贯流畅。(4分)
   ①一片碧绿的草地就在我们脚下,头顶是瓦蓝的天空,身旁是清澈的小溪,②五彩的花朵开满了溪边,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① ② 
   
 答案
   
   一、1 C 2 D 3 B 4 D 5 A 6 C 7 B 8 B 
   二、略
   三、14.(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15.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16.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得1分。
   17.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18.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四、作文 19、按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五、(一)、20、地震海啸 印尼地震海啸 
   21、不能去掉;“通常”强调一般性,不能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就太绝对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说明印尼海啸灾害频繁。
   23、要回答出运用的说明方法 略 24、略
   (二)25、倡导读书求知,是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的根本途径。 
   26、引证或道理论证 读书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之间的。 
   27、对比论证 事例论证 读书一定要有选择(或:读书要选好书)。 
&nbs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相关:关于“语文中考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