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赤峰市高三统一考试 语 文 1·16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1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单薄/日薄西山 给予/家给人足 不塞不流/敷衍塞责 B. 咀嚼/细嚼慢咽 宝藏/矿藏丰富 瘦不堪削/日削月割 C. 地壳/乌龟壳儿 钻机/地下钻探 悬崖勒马/勒石记功 D. 逮捕/力有未逮 着凉/没有着落 露头便打/原形毕露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教育部最近发出留学预警,提醒我国公民赴国外留学前,务必要________先留学学校 的办学层次,以防被骗上当。 ② 从尧舜的禅让到孔明秦桧的忠佞,中国古代社会无不打着“人治”的烙印,而在民主 潮流浩浩荡荡的今天,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健全________。 ③ _______人生之路多么坎坷不平,你都应毅然前行。 A. 核查 法治 不管 B. 核实 法制 不管 C. 核查 法制 尽管 D. 核实 法治 尽管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有理想追求,是否刻苦勤 奋,还要看机遇与环境怎样。 B. 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这个答案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争论不休的 问题。 C. 那种不顾牧区实际,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滥垦草原,到头来只能得不偿失。 D. 江西梨温高速公路上饶路段“3.17”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指挥部披露,爆 炸原因是客车和运载烟花爆竹药料的厢式货车发生碰撞而引起的,从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日本首相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 唾弃。 B. 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 C. 对那些玩忽职守,暴殄天物,浪费国家财产的人必须绳之以法。 D. 不法商人把过期的商品,重新标上日期,拿出来销售,这种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来坑 害顾客的行径令人气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 从海啸大劫难看疟疾 2004年12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Gregory Hartl)把印度洋海啸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归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主要是霍乱和伤寒;另一类是由于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主要包括疟疾和登革热。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上述第一类传染病在某些受灾地区已经有病例发生,所以为灾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迫在眉睫。至于像疟疾这样的虫媒性传染病,哈特尔说:“由于蚊虫有一定的繁殖周期,预计在两到三周的时间会有人开始发生。因此,WHO特别关注疟疾在未来几周大规模发病的危险性。”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汤林华介绍,疟疾的分布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像我国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地区就没有疟疾。此次遭受海啸袭击最严重的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热带、亚热带国家正是传统的疟疾高发区。虽然巨大的海啸在最初发生时可以冲没蚊虫的滋生地,但幸存者纷纷涌向远离海边的热带雨林高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样有大量的蚊虫滋生,简陋的居住条件和人群密度的增加,大大提高了人蚊接触的机会,虽然在传染病流行历史上还没有与此次海啸相类似的灾难记载,但从以上分析来看,目前受灾地区的确存在着大范围疟疾流行的风险,必须严加防范。
浏览完整试题实际上,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泛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到目前为止每年仍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每30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患疟疾而丧生。疟疾肆虐的漫长历史表明,作为侵害人类健康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疟疾是相当顽固的,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1955年,世界卫生大会曾经乐观地把原来的“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1978年的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正式通过了把“疟疾消灭规划”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的决议。究其原因,很重要点的一点在于疟原虫在不断的变化中,千方百计对抗药物对它的抑制,以至于疟原虫的抗药性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抗疟药的研制成为人类与疟原虫斗争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疟疾防治工作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为世界所公认。 5.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海啸和疟疾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疟疾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海啸的发生加速了蚊虫的繁殖周期,从而造成传染性疾病 的暴发。 B. 疟疾在全世界分布范围较广,因为受海啸的袭击,灾民纷纷涌向远离海边的热带、亚 热带地区,从而使疟疾的暴发成为可能。 C. 海啸虽然冲毁了蚊虫的滋生地,但灾民居住条件简陋、人口密集,使人蚊接触机会增 加,从而造成了疟疾大范围流行。 D. 在历史上,疟疾是全球范围最广泛、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沿海、沿河及热带、亚热带 森林地区是疟疾的重灾区,对人类影响最大。 6. 在文中,作者认为“作为侵害人类健康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疟疾是相当顽固的”,以下 各项能够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远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把“疟”字作为疾病记录在甲骨文和青铜器中,战国时期就有 关于疟疾流行季节的记述。 B. 疟疾是全球最广泛最严重的疾病,每年有大量人死亡,尤其对儿童的危害最大。 C. 疟疾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在于疟原虫不断的变化,并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D. 世界卫生大会1955年把“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1978年又将“疟疾 消灭规划”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青藏高原之所以没有疟疾,一是因为其不处在亚热带或热带地区,二是因为它的 人口密集度不高。 B. 海啸过后,灾民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很容易被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因此,疟 疾和登革热将是灾区的主要预防病种。 C. 杀虫剂和蚊帐是海啸灾区紧急需要的救援物品,而抗疟疾的药物更是灾区必不可少的 药品。 D. 人类如果能够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策 略,那么就能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得先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①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②,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③,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④,蠲⑤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宋史·唐震传》) [注]①牒:指简札,短信。②尹京:做京城长官。③具狱:审定的案件。置辟:指执行死刑。 ④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⑤蠲(ju n):免除。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震内牒箧中 内:通“纳”,放入 B. 封题未启 启:打开 C. 令坊置一吏,籍其户 籍:登记 D. 劝富人分粟 劝:鼓励 9.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唐震正直忠诚品质的一组是 ① 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 ② 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 ③ 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④ 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 ⑤ 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⑥ 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闻过则喜。科举考中后做了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 贵的推荐而升迁。 B. 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倚仗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最后 终于使潜说友真心认可了他的正确见解。 C. 唐震主管信州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 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D. 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府中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城破之际,他放弃逃生 机会,面对敌人逼降,他不屈而死。 2006年赤峰市高三统一考试 语 文 1·16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1. 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