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训练题(一)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36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烹调/抨击 笙歌/声色俱佳 劲拔/用劲 B. 剥皮/剥离 提供/供不应求 娟秀/绢花 C. 精辟/辟谣 电荷/荷枪实弹 奸宄/铁轨 D.名角/角逐 苔藓/癣芥之疾 斐然/诽谤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废驰 博闻强识 狙击 珠联璧合 B. 翔实 貌合神离 宣泄 轻歌漫舞 C. 攀援 张皇失措 寒喧 见贤思齐 D .端详 猝不及防 泄露 饱经沧桑 3、依次填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2006年新年一到,各种贺卡如雪片飞来,看那上面的图案设计,是颇经过一番心 思 的。 ② 高考愈来愈近了,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几个月来,他废寝忘食,精神紧张,使 他露出了 的神色。 ③ 我和他是大学同学,又在一起工作了多年,但自从他调走后,我只在上海见过他 一面, 就不知去向了。 A. 斟酌、疲乏、尔后 B. 推敲、疲乏、而后 C. 斟酌、疲惫、尔后 D. 推敲、疲惫、而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为履行WTO协定的承诺,国内再次降低了进口关税,诸多生产商转向攻品牌,从 以往经验看,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恐怕势在必行。 B. 学术造假,中外皆有。不过与国内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现象比起来,美国恐怕是 小巫见大巫了。 C.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各有千秋。 D. 随着国民党主席连战等的来访,祖国统一又出现曙光。我们相信,只要人同此心, 再大的障碍也能跨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看书读报曾是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进入现代化后,看电视、电影、录像,玩电 子游戏、计算机、电子出版物,成为人们新的阅读方式。 B. 自从“超女”这个词出现后,年轻人似发现宝藏一样狂喜,因此自有这个名称 后,自己已成为流行时尚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大小媒体聚焦点。 C.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农村比重大,只有农村和谐稳定,才能建成 “和谐平安江西”;只有农民达到小康,才能实现全省小康。
浏览完整试题 D. 目前全球有4200万余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提 供关怀,给社会带来很大压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兰亭序》真伪之争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辨的话题。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3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35年,而王羲之卒于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目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昌建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 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元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写了脍灸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了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之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毛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现在,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划了一个句号。 6、以下属于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 现有《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摹本。 ② 东晋时已有楷书、行书的记载。 ③ 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能够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 ④ 国学大师章士钊赞同高二适的观点。 A.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对第四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二适与郭沫若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现存的《兰亭序》是否真迹摹本展开的。 B. 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也是有依据的。 C. 引“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能说明论争影响大,毛泽东支持论争。 D. 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当时缺乏学术民主。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根据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之体这一事实来推断《兰亭 序》是伪作,这个推断本身就是不太科学的。 B. 在高崧墓志出土之前,还没有发现其他证据能足以证明东晋时已有比较成熟的楷 书。 C. 高崧墓志的出土只能间接证明《兰亭序》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D. 高崧墓志的出土证明原文第三节所介绍的有关《兰亭序》的传说不真实的。 三、(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左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企生以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造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至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 《晋书·卷八十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为功曹 引:推荐 B. 不能共殄丑逆 殄:消灭 C. 玄即收企生 收:收留 D. 不能翦灭凶逆 翦:除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 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 B. 唯企生从焉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 为弟以力见制 D. 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罗企生“忠义”的一组是( ) ① 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惟企生从焉。②今日之事,我必死之。③以家贫亲老, 求补临汝令。④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⑤从公乞一弟子,以养老母。⑥为弟 以力见制,遂不我从。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企生求补临汝是因为家贫亲老,表明他是极孝顺的人。后桓玄起兵夺天下攻仲 堪,他随仲堪,其弟苦劝不成。明知保主有生命危险,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忠义。 B. 殷仲堪镇江陵遇桓玄攻击,虽其重用企生,但企生与仲堪手下文武,甚至企生弟 皆知其“多疑少决”。这点,从大敌当前他逃跑,除企生外,手下文武都不跟从 他,后来他又不等企生“策马而去”可以看出。 C. 敌将桓玄占领荆州后,世人无不向桓玄表归顺之意,惟企生对仲堪忠贞不二,后 来被桓玄召见,仍慷慨陈辞:“我是殷侯吏!”自始至终决不投降他人。 D. 当桓玄要加害企生时,企生揭露了桓玄违背王命,兴兵谋天下的野心,表现出对 叛将的痛恨和对朝廷的忠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19分) 13、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以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去“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卷五) ⑴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3分) 译文: ⑵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3分) 译文: ⑶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什么?就本词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谈一点你的看法。 15、任选下面一题,完成默写。(5分) ⑴ ,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王安石《桂枝香》) ⑵ 纵一苇之所如, 。 , ; , 。(苏轼《赤壁赋》)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月光幻想曲 耿林莽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作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叶信笺在抖索。而当她依附在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 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了荒鸡的啼鸣。 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16、请解释“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 了迷”一句中“里应外合”的意思。(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