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4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9]
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沈中      审核人:凌荣毅
第  I  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2分 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毗邻  纰漏   考妣   蚍蜉撼树
B. 蚊蚋  纳闷   木讷   方枘圆凿
C. 泥淖  飞棹   悼念   绰绰有余
D. 妯娌  甲胄   车轴   舳舻千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戴罪立功   融会贯通   推崇倍至    什锦开胃羹
B.     事必恭亲   浮想联翩   身败名裂    外向形经济
C.     耳根清静   不容置疑   兵荒马乱    城乡结合部
D.     待价而沽   流芳百世   平心而论    海滨度假村
3、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沙龙病重住院后,以色列各派力量纷纷使出重拳,加快权力争夺的步伐,一时间,朝野上下,闹得扬汤止沸。
B.目前虽然全国各级机关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机关工作作风改革,但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C.一只发黑的藤编箱,一把破旧的竹躺椅,放在哪儿都碍事,可祖父就是舍不得扔掉,这是老年人特有的抱残守缺的心理。
D.舍甫琴科的三粒进球对已经连负两场的乌克兰队来说,只能是隔靴搔痒,等待他们的将是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4.下列各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数码媒体艺术,对于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
B.青灰色的方形地砖,原木色的一组藤椅依稀有些斑驳,客厅右侧那面墙边放置着的同样刻画着岁月痕迹的书橱,古气中渲染出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质。
C. 人们往往重视了语数外理化等基础课程,却常常与它们有密切关系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擦肩而过。
D. 昨天,中国足协通过其官方网站,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对深化中国足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5—8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又成为继2001年、2003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浏览完整试题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B.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6.对文中画横线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将有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了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
C.加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D.已公布的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贾岛传
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元、白变尚轻浅,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欲归未得,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自此名著。
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曰:“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既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薄命!
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龃龉。自题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今集十卷,并《诗格》一卷,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贾岛》有删改)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矫:纠正
B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衢:大道
C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
D 后稍迁普州司仓                迁:贬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组是
A. 岛独按格人僻,以矫浮艳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B. 韩驻久之,曰:“敲字佳。”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 于岛案上取卷览之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馀年
D. 乃授遂州长江主簿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贾岛沉醉于诗歌创作的一组是
①岛独按格人僻,以矫浮艳          ②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


展开余下试题③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④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⑤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   ⑥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岛一开始因为科举连连失利,加上生活贫困,就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得到韩愈的赏识并结为布衣之交。还俗后,中了进士,但萧条的家境始终没有改变。
B.贾岛两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队,但结果迥然不同,由此也可见刘栖楚心胸狭窄,而相比之下,韩愈不仅心胸豁达,而且还是个爱才惜才的伯乐。
C.宣宗微服出行到法乾寺时,遭到了贾岛的侮辱。当时贾岛没有认出是宣宗,宣宗也不知道楼上的人是贾岛,贾岛凭外貌断定对方是富贵之人而报以轻的态度。
D.贾岛以苦吟著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苦吟的表现。每到除夕之夜,取出一年所作,焚香再拜,酹酒祝之,痛饮长谣都表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痴心。
                  第二卷(共114分)
四(23分)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      译文:                             
(2)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    译文:                             
(3)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                      译文: 
1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红叶
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两首诗中的宫女有相同的遭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简析。答:相同点:都表达了宫女的寂寞和哀怨的感情。
不同点:①韩诗
②元诗
(2)曾有诗评家引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一句话赞赏两首诗的抒情艺术。两首诗是怎样来表现“怨意”的?请结合原诗作简析。答:                                                                         
15、根据要求和语境填充。(任选其中三题完成)(6分) 
⑴ “             ,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韩愈《师说》)
⑵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一句写出了苏东坡泛舟江上的感受。(《赤壁赋》)
⑷ 求学为什么要持之以恒?(用荀子《劝学》中原话回答)         ;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9分)
逃 离
                      郭静娟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一年四季,树干上都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象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象那颗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6、联系全文看,“逃离”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30字)(3分)
答:
17、作者在文中写了那几次逃离?结果如何?(6分)
答:(1)         (2)            (3) 
18、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树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不超过20字)(4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                                    
19、下面是原文中的两句话,请分别指出其运用的修辞格及在文中的含义(每题答案不超过30字)(6分)
(1)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2)、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六(12分)
20.表达时由于强调的语意不同,语句的组织也有所不同,请将下面几个分句按要求分别组合成多重复句进行表述。(4分)
    A.泰国普吉岛的旅游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B.泰国普吉岛的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天然条件。
    C.泰国普吉岛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
    D.泰国普吉岛的旅游业与有关方面协调合作。
    ①强调天然条件:                                           (2分)
    ②强调工作认真、细致:                                     (2分)
21.仿照画线句子,由花及人,续写句子。(可不拘于画线句子的形式)(4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 
他的结论是: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一位著名作家在北京参观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方,就是没去圆明园。他说:“圆明园不是被烧掉了吗?现在还有什么可看的?”可是在一位导游的劝说下,他不仅去了圆明园,而且觉得很有收获。
你觉得这位导游说了什么话才说动作家的?请根据上述情景设计出这段劝导的话。(要求:①切合劝导对象的身份②切合圆明园的历史③语言富有鼓动性。④不多于40字)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开头有一句话叫做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盐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