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7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2]
赣州市2006年高考语文巩固训练(二)
"赣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巩固训练试卷(二)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祈祷 稽首 杞人忧天 乞哀告怜
B.魁梧 窥探 发聋振聩 揆情度理
C.缉私 跻身 放荡不羁 反唇相讥
D.饼铛 嗔怪 瞠目结舌 称孤道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沉湎 各行其是 仗义直言 水至清则无鱼
B.大赦 暴殄天物 庸人自扰 挟泰山以操北海
C.倾轧 绵里藏针 一筹莫展 多行不义必自毙
D.泥淖 循章摘句 铤而走险 万变不离其中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_________,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至今__________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吸烟等因素有关。
③人们__________要对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
A.奏效 尚 不但 B.奏效 尚且 不单
C.生效 尚且 不单 D.生效 尚 不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电脑病毒猖獗,但电脑公司总能在第一时间推出新的杀毒软件及时杀毒,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B.中央电视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台风麦莎将正面袭来,各种防台抗台措施也呼之欲出。
C.我们要发展科学技术,就要研究和吸收国外一切有用的东西,决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D.这伙丧心病狂的贩毒分子最近又潜入广西、云南边境,偷偷地购置了一批枪支弹药,更是如虎添翼,无法无天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到2002年底,全中国已经有1.4亿人加入了社会保险,l亿人加入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400万人。
B.本市交通、公安部门未雨绸缪,在春运高峰到来之前,推出18条排堵保畅新措施,以防止出现客流大面积、长时间拥堵现象的发生。
C.临床试验证明,采用草药防治多种疾病的效果良好,这使那些对怀疑用草药防治疾病是否有效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D.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
浏览完整试题
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为什么今年这么冷?科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解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地球在温室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突然降温的可能。
2004年2月被媒体曝光的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称,21世纪初期,将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突变,会导致包括美洲、亚洲在内的北方地区出现干冷气候。
这份报告引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科学依据。第一个科学依据是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相对突然地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另一个科学依据跟大洋温盐环流有关,来自赤道的温暖海水不断向北移动,途中不断释放热量,海水的不断蒸发使得海水的盐度逐渐增加,这部分原本温暖的赤道海水到了北大西洋就变成了又冷又咸的深层海水,在重力的推动下,温盐环流继续向南移动,沿南大西洋、南极洲流进印度洋,最终回到赤道,完成“环流”。大洋温盐环流,形象地说是一条 “热能传送带”,正是它维持着海洋的热能交换。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格陵兰岛的冰也在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通过陆地上的河流,汇集到了北大西洋,这样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的降低导致海水失去了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使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导致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
对于全球异常寒冷的现象,我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也是一种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升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有近20年的降温期。事实上,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辽宁省气象气候预测中心的李辑高级工程师认为奇冷缘于“拉尼娜”。
科学家们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的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相比,连续6个月偏高0.5℃定义为“厄尔尼诺”现象;而“拉尼娜”现象则是该海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连续6个月偏低0.5℃,因此这两种气候现象也被形象地描述成“一对孪生兄妹”。海水温度升高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冬季变暖,夏天变冷;但与之相反的“拉尼娜”小妹妹就暴躁多了,它具有将冬、夏两个季节温度极端化的威力:使冬天变得更冷,让夏天变得更热。
6、下列对“大洋温盐环流”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洋温盐环流是一条从赤道到北大西洋,再到南大西洋、南极洲、印度洋,最后回到赤道的“热能传送带”。
B、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格陵兰岛冰的融化,格陵岛冰的融化导致北大西洋海水盐度的降低,北大西洋海水盐度的降低会影响大洋温盐环流的形成。
C、大洋温盐环流维持着海洋的热能交换,使全球的气候呈现出季节性特性;一旦大洋环流不能形成,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会失效,使冬天更冷,夏天更热。
D、大洋温盐环流中来自赤道的温暖的海水在北移途中不断释放热量,逐渐增加盐度,到了北大西洋时变成了又冷又咸的深层海水。
7、下列对“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的原因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会相对突然增多,气候会发生突变。
B、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影响了大洋温盐环流的形成,使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
C、海啸使海洋深处的冷水上升到海面,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
D、赤道中东太平洋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连续6个月偏低0.5℃,出现了“拉尼娜”现象。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科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各种解释,认为全球性的干冷气候将会降临。
B、“大洋温盐环流”说、“深海巨震”说及“拉尼娜”说均与海水温度有关,可见海水的温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C、出现巨大的气候突变,极度的低温突然降临,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只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厄尔尼诺”使冬季变暖,夏天变冷,给人类带来便利;“拉尼娜”使冬天更冷,夏天更热,给人类带来不便;两种气候现象相互对应,毫无联系。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①迁于齐安②,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谿。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③,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②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与武昌隔江相望。
③厌:满足。④洒然:吃惊的样子。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乘渔舟乱流而南 乱流:横渡江水
B、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少平:缺少平整的地方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向背:向阳和背阴
展开余下试题
D、子瞻每至其下,辄脾睨终日 脾睨:侧目窥察
1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有废亭焉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不可加以斤斧
思垂空文以自见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酌水而饮之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得罪大王乎?
13、下列对第一段有关文句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陂陁蔓延,涧谷深密”,描绘出既起伏连绵又峻峭幽深的西山雄姿
B、“依山临壑,隐蔽松枥”,写照出松枥满山、遮天蔽日的神秘气氛
C、“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强调这是远隔尘世的至清之境
D、“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突出二三子风度潇洒、热情洋溢,表现出他们被贬谪而身处逆境的豪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为记亭,第一段却无一字关涉九曲亭,而是全神贯注地描写苏轼载酒遨游武昌诸山之乐,揭示出苏轼虽处逆境,却能通过遨游山水、交结朋友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贬谪而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文段中描写苏轼言行的细节(“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兹欲以成吾亭耶”)传神入化,其久欲建亭之心与风趣豪爽之性跃然纸上,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第三段先宕开一笔,回忆少年时追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接着推导出苏轼“以适意为悦”的立身处世之道,以“无愧于心,无责于外”为警策,表现出苏轼自尊自信自适的高风亮节。
D、文章巧用明暗两线结构,双线交叉错落有序:一二两段为明线,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第三段为暗线,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文章脉络清晰,并能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第II卷(共114分)
四、(22分)
1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2)题。(10分)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给下列文句加上标点。(3分)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①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②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大梁:战国魏都,北宋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②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南宋词人刘克庄这首微婉之作,“借物起兴,以景终篇”,这样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结合词句加以阐述。
答:
15、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6分)
(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展开余下试题
(3)苏轼是我国 (朝代)的一位 (流派)词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的代表作,词中“乱石穿空,惊淘拍岸, ”一句描写了赤壁险峻的地势。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独对一山青
莫少云
工作单调得疲乏时;看书烦闷得郁结时;听歌无聊得难受时;闲谈清淡得彷徨时……也许是最寂寞的时候,如果你不是梭罗,把寂寞当做最好的朋友,也不是卡夫卡,难以用写作奚落寂寞,我劝你去看山。
默默地走来,独对一山青,凝视那深深浅浅的绿,觉得时光嫩了,人的影子薄了,情绪高了。山是我至真至纯的友人,她伸出无形的手送来软软的清风,我寂寥的惆怅便柔柔的舒服了。
独对一山青,相看两不厌。一个人,坐也好,站也好,躺也好,叫也好,唱也好,无人干涉,也不用顾虑自己失禁后会出什么洋相。一个人,尽情地领略着自然的俏丽,那“山路原无雨,空翠温人衣”的韵,那“陵岭耸逸峰,遥瞻皆奇绝”的艳,那“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幽,无不给你立体的感染。你看,你想象,眼前无不是动的画图。那,风怕寂寞,追得山谷的雾滚滚流动;树怕寂寞,伸出多叶的枝干拍打空间;岩怕寂寞,任泉水流过岩缝叮咚地唱;鸟怕寂寞,穿梭于树林,鸣叫于空间,成了流动的音伴;花怕寂寞,尽量的吐出芬芳,让蜂蝶在其间跳舞;草怕寂寞,保留着晶莹的露珠,以反映迟到的阳光作自娱……这一切,不足以迷醉你的性灵么!
歌德说了,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看到山,你尽管联想去,联想你的故乡,你的都市,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事业,你的苦累……这是无字的书,是无笔的写作,是无音响的歌!徐志摩最提倡“独身”漫游了,他说:“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这诱惑是力量,是情感,也是一种享受。
独对一山青,把心境放开。山,无论大小,总给人巍峨、奇奥、庄严。在她面前,人显得特别小,无论他地位多高,名望多大。她不会俯仰于人的好感里,不会俯仰于人的哀乐里。岁月流逝,淘汰多少风流人物,而山还是那座山!她任时光摧剥,总是高举起嶙峋的风骨,撑着一片绝俗的天空!正因为如此,人对山崇敬如神!有人在掌声中陶然忘己,还想沾山的风雅,占山为居。有个军阀曾写诗“调侃”泰山,说“远看泰山黑呼呼,上边细来下边粗,我把泰山倒过来,下边细来上边粗”,结果落得个粗俗野夫之名而已。
我对山这么格外的钟爱,不仅仅是一个山的儿子的痴情吧!
——选自《散文选笔卷》
16、第二段“时光嫩了,人的影子薄了”中的“嫩”、“薄”两字,有人认为用得贴切。你认为呢?试阐述理由。(6分)
答:
17、第三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上一篇:
赣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下一篇:
赣州市2006年高考语文巩固训练(一)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赣州市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