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27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2]
高三现代文阅读套餐一:理解能力的提升
"套餐一:理解能力的提升
  【导言】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因此,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是阅读的重要原则。现代文中的重要句子,可能显示文章主旨或要点,传达重要信息或材料,暗示作者感情或思想,标志文章转折或突破等。
  [指点迷津]
  1.语境包括一定的上下文和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场合、写作背景等。那么,如何结合语境揣摩理解现代文中的重要词语呢?
  (1)辨析多义词,应当瞻前顾后,准确捕捉上下词、上下句甚至上下段中的关键信息,以及为我们理解词语在词义、色彩、感情上的差别提供的暗示信息,从而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含义。
  (2)理解有关术语、概念或陌生词语的具体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阐述和有关信息判断,尤其要注意写作时间与语言风格的影响。
  (3)理解指代词或某些词语的指代内容,要理解词语前后语句的关系,确定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从而找出指代词或某些词语的指代内容。
  2.理解重要句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首先,从句子本身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于提纲挈领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以及对上文概括总结的句子,要考虑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管辖”的范围多大,从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其次,从辨析句子间的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间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说明、因果、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要注意记叙前后的议论、议论前后的记叙、说明前后的判断与描写;尤其要注意从相邻的上下句中寻找解读重要语句的信息。
  最后,理解和分析言简意赅、令人玩味而又有文采的语句,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结合语境来透视其深层意义;对于概括性的语句,要作拓宽式的深入理解,包括表达的感情和表达的效果。
  【例】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画  虎  朱湘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自从这两句话一出口,中国人便一天比一天没出息了。
  (2)谁想得到这两句话是南征交趾的马援说的。听他说这话的侄儿,如若明白道理,一定会反问:“伯伯,你老人家当初征交趾的时候,可曾这样想过,征交趾如若不成功,那就要送命,不如作一篇《南下赋》罢。因为《南征赋》作不成,终究留得有一条性命。”
  (3)这两句话为后人奉作至宝。单就文学方面来讲,一班胆小如鼠的老前辈便是这样警劝后生:学老杜罢,千万不要学李太白。因为老杜学不成,你至少还有个架子;学不成李的时候,你简直一无所有了。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所有的只是一些杜的架子或一些李的架子。试问这些行尸走肉的架子,这些骷髅,它们有什么用?光天化日之下,(a)让这些怪物来显形,(b)一无所有反而好些。因为人真知道了无。才能创造有;拥着伪有的时候,决无创作真有之望。
  (4)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吗?不然,不然。成功了便是虎同鹄,不成功时便都是怪物。
  (5)成功又分两种:一种是画匠的成功,一种是画家的成功。画匠只能模拟虎与鹄的形色,求到一个像罢了。画家他深知创形的秘密,发现这形后面有一个什么神,发号施令,在陆地则赋形为劲悍的肢体、巨丽的皮革,在天空则赋形为剽疾的翮翼、润泽的羽毛;他然后以形与色为血肉毛骨,纳入那神,抟成他自己的虎鹄。


浏览完整试题  (6)拿物质文明来说,研究人类科学的人如若只能亦步亦趋,最多也不过贩进一些西洋的政治学、经济学,既不合时宜,又常多短缺。实用物质科学的人如若只知萧规曹随,最多也不过摹成一些欧式的工厂商店,重演出惨剧,肥寡不肥众。日本便是这样:它古代模拟到一点中国的文化,有了它的文字、美术;近代模拟到一点西方的文化,有了它的社会实业:它只是国家中的画匠。我们这有几千年特质文化的国家不该如此。我们应该贯进物质文化的内心,搜出各根底原理,观察它们是怎样配合的,怎样变化的,再追求这些原理之中有哪些应当铲除,此外还有些什么原理应当加入,然后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以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
  (7)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支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略有删节)
  [注]朱湘(1904—1933),中国现代诗人。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比喻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意,找出这个比喻句的喻义。“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的本义是文中的话——“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比喻义可从文中推断。
  【答案】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2.对文章开首引用“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提出文章中心,表明作者的观点。
  B.交代写作背景,说明与《南征赋》的关系。
  C.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
  D.引出本文话题,确定议论的线索。
  【解析】通过题目提供的选项,可以用排除法寻找答案。文章开头引用的俗语,只是引出本文的话题,确定议论的范围、角度、线索,D正确。而没有揭示文章中心、观点,也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表面看来是可以的,但这引文仅仅是“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吗?这又显得单纯些,与主题关系若有若无,仅仅是“添点文采”,由此推断引文作用不大,由此看来,这种说法不恰当。
  【答案】D
  3.“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对这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学的风气一盛,李白、杜甫的诗从此不再被中国诗坛所重视了。
  B.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不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了。
  C.这学的风气一盛,人们从此不再学习李白与杜甫的诗了。
  D.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从此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了。
  【解析】该句中的关键词是“学”字,这里的“学”即“模仿”,是亦步亦趋,这样去学杜甫、李白,按文中的说法,就只学了个“架子”,还怎么谈得上创造?A项与C项都谈了李杜的诗是不符合这个题目要求的,李杜本身的诗不在这之列。D项说“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也不正确。
  【答案】B
  4.填入第3自在段(a)(b)处恰当的虚词是(a)_________ (b)_________。
  【解析】这个复句是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是几个分句都说出来,要求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根据该句的上下文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与其……不如……
  5.第5自然段中“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答:画匠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
  画家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理解文中词语的角度来看“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的含义。这可以从相对相反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
  【答案】  画匠的成功在于只求形似;画家的成功在于形神兼备。
  6.第6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对待外国文化应有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句中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有“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等,再将这些关键词语概括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评说】通过整体感知这6个小题,可知文章谈的是关于艺术上的模仿与创新的问题。1、2、3题是关于句子的考题,4题是关于虚词的理解与运用的考题,5、6题从要求来看,是考查对内容要点的理解,但我们在解题时,仍可以从理解文中词语和文中句子的角度寻找答案。
  【牛刀小试】
  阅读下文,回答l—2题。
  1.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D.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2.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展开余下试题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时候所猛然感到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五个“唱”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文章多次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提到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四自然段中写关于春天名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古讽今,通过对春天的“怀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看法
  B.这篇散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采取写实的手法,把曾经有过的春天写得美不胜收
  C.第二自然段中“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的意思是每一丝飞絮都是种子,在种子的基础上会生长出新的柳树
  D.第三自然段中“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控制住了”,形象地体现了曾经有过的春天具有一视同仁、平等民主的特点
  E.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不是为了写鸟,而是为了表现春天天空的蔚蓝透明、深不可测,引人思考,发人深醒
参考答案
  1.【答解】 A“影响”一词在这个画线句中先后出现了两次,题干未指明是哪一个“影响”,可见两个“影响”的含义是一样的。根据画线句所在段落的第一句可知:普通的透明材料可使光速降低。这就是说,透明材料可以对光速产生影响和作用。据此判断四个选项,只有A项符合此意。
  2.【答解】B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句后,紧接着就用“作解释”的说明方法对“沙尘暴”这一词语的意义作了诠释。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能说明沙尘暴具有的特征,故答案为B。A项说的是沙尘暴的作用;C项说的是沙尘暴形成的原因;D项说的是风力的作用。
  【评说】第1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含义的理解,可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第2题应抓住“沙尘暴”最本质的特征加以理解。
3.使用了五个“唱”字,写出了春天逐渐到来的过程。紧扣题目,统领全文,强调理想中和现实中春天的不同。
  【解析】第一问要注意“唱”的内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第二问要抓住“曾经”一词,再联系文章的题目,“春之怀古”。此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结合全文的主旨去思考。
  4.具体表现:枯梗抵死苦守老根,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抱着燕巢。写关于春天名字的故事,体现的是湮远年代中春天的到来使人们愉悦,表现的是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解析】要注意题干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此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理解。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注意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特别要抓住“奔走互告”“愉快的耳语”等词语。
  5.表达出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厌倦,对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的渴望。
  【解析】首先要准确把握“烟囱的黑森林”的具体意思,然后联系全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段是文中的段,句是段中的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必须联系全文的中心。
  6.AC     B项“写实的手法”不对,景物描写的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D项“一视同仁、平等民主”不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春天鲜花灿烂的美景。E项“深不可测,引人思考,发人深醒”不对。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的鉴赏。涉及对语句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对手法的评价,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218.15.87.18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三现代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