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06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4]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盐城市第一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蹩(bì)进      拗(ǎo)开      打烊(yàng)       迤(yǐ)逦
B. 怄(òu)气      城垣(huán)      偏裨(pí)       攫(jué)取 
C. 两靥(yè)      玄(xián)色     寒伧(chen)       誊(téng)写
D. 丛冢(zhǒng)   放诞(dàn)    瘐(yǔ)毙          亲昵(nì)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陪嫁     丰韵     佳肴     相辅相成    
B.端详     梳妆     愁怅     兴高采烈
C.晦气     破匾     服帖     焕然一新    
D.搭讪     寒暄     赏赉     萍水相逢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B.陈奂生的心,忐忐忑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C.古典小说能够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
D.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4.依次填入下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⑴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⑵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她就梦想到那       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⑶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        给人以繁华之感,        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    精美  即使/也            B.应对    精巧   即使/也


浏览完整试题C.应付    精巧  尽管/也            D.应对    精美   尽管/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开始两天硬闯经常是被拦回,后来终于总结出一套“闯关”秘籍,算是摸着门、上了道,并且屡试不爽。      
 B.在冰心老人的《寄小读者•通讯十八》中,有一句话写得十分有意思:船儿只管乘风破浪的一直的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      
 C.巴特尔将在今天赶赴美国,稍后飞往纽约与尼克斯队签约。王治郅在迈阿密,姚明在休斯敦,三大中锋又成掎角之势。      
 D.眼下的MP3市场就到处流行着这种“买椟还珠”式的滑稽表演:为了所谓的时尚,许多消费者在购买MP3时,首要考虑的不是产品的质量而是包装是否迷人。
6.排序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1)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2)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3)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A.(1)(2)(3)     B.(3)(2)(1)     C.(3)(1)(2)   D.(2)(1)(3)
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古人评价它的语言特                                  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B.韩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C.鲁迅于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D.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二、课内阅读(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8.对下面这段话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这是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 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A.以“十世单传的婴儿”来比喻人血馒头,说明了这人血馒头对华老栓一家来说,是何等的珍贵。得到了人血馒头,就仿佛得到了“幸福”。老栓的这种幸福感,也反衬出他的愚昧。
  B.“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这就说明,华老栓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道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这又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
  C.“古 亭口”就是“古轩亭口”,清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就是在这里就义的,作者有意这样写,就是要告诉我们,“夏瑜”就是“秋瑾”。
  D.“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是用景物烘托出华老栓的兴奋之情,表现出他对儿子的命运充满信心,从而更加突出了老栓的愚昧。
9.《项链》结尾处说明项链是赝品,对这样写的意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玛蒂尔德付出十年艰辛,结果却发现,给她带来光彩的只是一条“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钻石项链,这样写加深了作品的讽刺力量。 
  B、意在揭露佛来思节夫人的虚伪狡诈,同时也是对当时法国上流阶层爱慕虚荣的风气的批判。
  C、这种写法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叹,也流露出了对主人公的些许同情。
  D、结尾处忽起波澜,又戛然而止,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能引发读者深思。
10.对下面两段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2]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A.贾母是长辈,宝玉是同辈,答话自应不同,这表现黛玉年龄虽小,却善于应答。
  B.作者为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意这样安排黛玉的回答,这正是他写作技巧高超的表现。
  C.林黛玉进贾府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他人耻笑,见到贾母对女子读书不以为然,遂于回答宝玉问话时改了口。
  D.黛玉早就知道宝玉极恶读书,外祖母又极溺爱他,怕宝玉难堪,外祖母会不高兴,遂有意隐藏起自己的学识。
11.茅盾先生说过,对于林冲,我们一方面同情他的遭遇,一方面又惋惜他认识不清。能为茅盾先生的观点提供依据的一项是                                    (     )


展开余下试题  A.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B.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C.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D.泼贼!我向来又和你无甚么恩仇,你如何这等害我!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每题3分,共15分)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往河阳省坟墓            省:探望
   B.遇汝从嫂丧来葬            从:跟随
   C.丞相薨,吾去汴州          去:离开
   D.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客:客人
1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不肯来,恐旦暮死 
   B.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C.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14.对下面各句中的“其”字用法,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后四年,又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④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
   A.①②③词性相同,④词性不同 
   B.①④词性相同,②③词性不同
   C.①②词性相同,③④词性相同 
   D.②③④词性相同,①词性不同
1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C.吾念汝从于东                         而母立于兹
   D.以为虽暂相别                         则噪而相逐
16.下面对短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与一般祭文格式不同,记的是家庭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B.在写作者与老成的感情之外,作者还表达了一种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C.本文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如泣如诉的特点上,似在与逝者作无穷无尽的长谈,更加深了悲痛之情。
   D.这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作者还采用了铺排和张扬的手法,与如泣如诉的语言运用相得益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第Ⅱ卷(10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共15分)  
红楼启示录(节选)
王蒙
①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简明灵活的辩证法。
②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像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③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④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⑤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事,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⑥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展开余下试题17、第①段中,“石头答复空空道人”的话是就《红楼梦》的什么特点而言的?(回答不超过4个字。)(2分)
                                                                             
18、第⑤段写道“荒诞化、幻化是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写出,每条不超过15字)(4分)


19、就本文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得到了小说创作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3分)
                                                                            
2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6分)                    (     )(     )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真小说家的境界是把写实与写梦幻结合起来。
D.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作者认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五、
21、翻译下面语句。(每句3分,共6分)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翻译: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翻译:                                                                        
22、写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
(3)                       ,长使英雄泪满襟。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