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27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1]
现代文阅读训练-文学作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访 兰 贾平凹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兰草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②我们进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要动手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就变成了玩赏的盆景。”
⑤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⑥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⑦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⑧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⑨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⑩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它,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1、第①节中写“父亲喜欢兰草”,但“当方园几十里的人跑来玩赏父亲培栽的兰草时”,父亲“倒有了几分“愠怒”,请根据文意写原因?(4分)
2、试简析“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的原因:(4分)
3、请根据文意,分别回答以下三个问题(6分)
(1)“我”欣赏兰草前后有什么变化?
(2)“访兰”受到什么启示?
答:(1)
(2)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
B、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于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浏览完整试题
E、本诗所表达的主旨与陆游《兰》诗中 “香来知有兰,迃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所表达的一致,与齐白石〈〈兰〉〉诗“幽蓝小竹应参差,静坐书窗读楚词。记得西邻园半亩,阴弄满径月明时”的主旨不一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渴望苦难
马丽华
①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要是雨水不好,又将是满目焦土。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我在此采访中听藏族老人讲述得多了。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那记载是触目惊心的,常有“无一幸免”、“荡然无存”字样。半年前的一场大雪,不是一阵一阵下的,是一层一层铺的。三天三夜后,雪深达一来。听说唐古拉一线藏北地区大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蒙难。不见人间烟火,更像地球南北极。听说牧人的牛马大畜四处逃生,群羊啃吃帐篷,十几种名贵的野生动物,除石羊之外,非死即逃。只有乌鸦和狼高兴得发昏,它们叼啄牲畜的眼睛,争食羊子的尸体……
②山那边的重灾区多玛,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长江的源头。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来,洁白无瑕的冰雪如同美丽的尸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
③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④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了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
⑤由此,自古而今的仁人志士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中国知识分子从屈原以来尽皆“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之外的伯特兰•罗素也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说,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他们中反响、回荡。因为无助于人类,他说他感到痛苦。
⑥而这种痛苦无疑地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⑦这或许正是对于苦难所具特殊魅力的注解。
⑧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就是——渴望苦难。
⑨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袂而至,病痛蜂拥而来,渴望历尽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
⑩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5.作者在第1段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藏北高原的苦难的?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4分)
6.如何理解第5段“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这句话的含义?(4分)
7.根据文中作者对苦难的描写和渴望,分析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6分)
8.认真阅读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赏析性文字。(6分)
三、阅读《雪》,完成9—12题。(18分)
雪
雪满山野,总会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较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蕴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应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悄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熟睡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岩上麻雀,傻兮兮地立着,黑得可爱。
于是,柳宗元的“千山岛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染出幽美的图影。
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铿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江寒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孤影一片,篷舟一叶,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衰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边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展开余下试题
9.文章第三段,“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染出幽美的图影”,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在文中的意思?(4分)
10.文章第五段,“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根据上下文,解释“生命的诗情”的含义。(4分)
11.文章最后一段,“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这些语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12.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作者将雪与国画联系起来,意在表明五色杂陈的世界因为雪的
出现而凸显出国画留白一般的丰厚意蕴,为下文深入发掘“留白”张本。
B.在想象中,作者借空气、天气、翠柯、板桥、麻雀等创造了一种别致而又
闲适的山中赏雪情境,其中的情趣与作者的现实生活情趣形成强烈反差。
C.作者看雪,在想象有色、揣测有形而外,更能够体味出“凛然的生命力”;
可见,在作者而言,对生命力的深入思考以把握雪的本质属性为前提。
D.柳宗元的《江雪》诗、博物馆中的《江寒独钓图》画以及胡应麟的“闹”
字评,用不同形式传达出对人们所谓的“荒寒幽寂”共通体认与感悟。
E.文章以“雪”为线索,跨越时空的限制,将现实所见之雪与心中所想之想、
赏雪之所思与赏画之所思等方面组织在一起,构思谨严,形散而意聚。
四、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16题。(22分)
梧 桐 晨义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剂•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关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赖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
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气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动。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叶子加以整理。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等有一天梧桐干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发无收。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不幸的是,—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 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闻者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选自《散文》有改动)
13.“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4.“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8分)
15.文中写“秋叶凋零”的一段,能否具体描写梧桐落叶的声音?为什么?(4分)
i6.“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221.2.238.26)"
上一篇:
省镇中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古田三中高二语文第二学期半期考试卷及答案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