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94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7]
语文高考的重难点例话(1)
"语文高考的重难点例话(1)
(一)考生得分低   继续考
  【导言】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为了增加区分度,命题人往往在某些题目上加大难度,导致当年考生该题普遍得分低,由于考生该考点掌握得不好,来年高考命题人可能还会出类似的题,广大考生应高度重视。
  古诗歌鉴赏
  【例1】(2005年北京卷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解】①D“漏声断”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词中字词意义的把握,涉及一词多义的知识。
  ②C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点拨]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考生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积累,只有积累多了,才能运用自如。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诗和词中均体现出他的这种理想,同时因志向在现实面前得不到实现,故而伤感。注意“万里封侯”和“塞上长城”的典故。
  [点拨]  本题考查诗词的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项目明确,根据诗歌鉴赏的知识整体感知后作答即可。
  【例2】(2004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浏览完整试题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解】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评说】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本题选用欧阳炯的《江城子》,是对考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检验。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腐败侈靡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而且启导了以下诗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和勾践,而且暗示跟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在解题中可以与这里的参考答案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例3】(2004年全国高考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解】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晏几道的这首词表现了浪迹在外的游子的情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高中毕业生阅读欣赏是适宜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等,历代诗词中有关杜鹃的吟咏甚多,而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去”,所以其中表现乡思的作品尤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杜鹃”可以说是乡思的代名词,这就是本词为什么要写杜鹃啼叫声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写作上说,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本词最后两句的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评说】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
裴迪①南门秋夜对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②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十王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  ①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②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眺,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1)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2)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减字浣溪沙  贺铸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1)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相同,是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表达技巧方面进行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宾注
  ①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②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展开余下试题  [注]  滕宾,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到英宗至治年间(1308—1323)。至大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中吕]普天乐》是滕宾写的系列失题小令,这是其中的第一、三首。
  (1)填空: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______,第一首中“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是从宋祁词《玉楼春》“___________________”和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化用而来。
  (2)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①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②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角度举例:A.作者触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D.“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E.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2.(1)静谧  寒凉(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观察细腻,表现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光”“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
  3.(1)爱情遭遇坎坷的伤感、痛苦、孤独的情感。(2)欧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以乐景衬哀情)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痛苦与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贺词虚实相生地展现了当下词人登临所见的眼前之景和昔日的伊人作伴。通过今昔情景的对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怅惘心绪。全词意境沉郁,语言收放自如。
  4.(1)宫调名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景物不同(第一首是春景,第二首是秋景),但作者都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陶渊明生活的倾慕,抒发了一种不追求名利的隐逸情怀。作者将“蜗角名,蝇头利”等“黄尘”观念置于“意外”,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借陶渊明归隐田园来抒写自己“归去来兮”的志向。 (219.131.148.4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语文高考的”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